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老年脑梗死(CI)合并冠心病(CHD)患者血清五聚素3(PTX3)、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二集团军医院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129例老年CI合并CHD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存在颈动脉不稳定斑块72例,稳定斑块36例,无斑块21例,比较3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Spearman秩相关分析PTX3、Lp-PLA2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ROC曲线分析PTX3、Lp-PLA2及两者联合预测患者预后的效能。结果 3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血清PTX3、Lp-PLA2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均P<0.05)。IMT≥1.55 mm(OR=2.386)、PTX3≥2.78滋g/L(OR=2.063)、Lp-PLA2≥52.61滋g/L(OR=1.845)是老年CI合并CHD患者颈动脉斑块不稳定的危险因素(均P<0.05)。血清PT...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对老年高血压并颈动脉斑块患者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及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心内科门诊收治的老年高血压并颈动脉斑块患者12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Crouse积分、易损斑块检出率及血清ox-LDL、Lp-PLA2水平,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治疗前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低于对照组(P0.05)。(2)治疗前两组患者颈动脉IMT、斑块面积、Crouse积分、易损斑块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颈动脉IMT、斑块面积小于对照组,Crouse积分、易损斑块检出率低于对照组(P0.05)。(3)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ox-LDL、Lp-PLA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ox-LDL、Lp-PLA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4)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可有效提高老年高血压并颈动脉斑块患者降压效果并稳定斑块,降低血清ox-LDL、Lp-PLA2水平,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Lp-PLA2)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稳定性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21年5月江苏省荣军医院收治的82例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不稳定斑块组(n=49)和稳定斑块组(n=33)。比较2组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结果 不稳定斑块组的高脂血症占比、脑梗死家族史占比、C反应蛋白(CRP)水平、斑块积分、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血清Lp-PLA2水平均高于稳定性斑块组(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斑块积分(OR=2.735,P=0.015)及血清Lp-PLA2 (OR=3.380,P=0.001)是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显示,血清Lp-PLA2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不稳定性斑块进行预测的最佳截断点为251.42ng/mL,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67%(41/49)和66.67%(22/33),曲线下面积为0.842(95%CI:0.745~0.913)。结论 血清L...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脑白质疏松(L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其与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的关系。方法 将入组的LA患者根据头颅MRI表现分为脑室周围型组、皮质下型组和混合型组。应用颈动脉彩超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分为稳定性和不稳定性斑块,计算斑块积分。采用酸水解底物显色法测定血清Lp-PLA2水平。结果 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血压、血糖、低密度脂蛋白和血尿酸水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质下型组和混合型组斑块阳性率、不稳定性斑块积分较脑室周围型组显著增高(P<0.01);三组血清Lp-PLA2水平两两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皮质下型组血清Lp-PLA2水平最高,脑室周围型组血清Lp-PLA2水平最低,皮质下型组血清Lp-PLA2水平与不稳定性斑块积分呈正相关(r=0.270,P<0.05)。结论 血清Lp-PLA2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并通过炎症机制导致斑块破裂,在皮质下型LA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动脉和足背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方法对270例行冠脉造影的患者进行Gensini积分评分。所有患者同时行血管超声检查,检测颈动脉IMT、粥样斑块面积、Crouse积分以及足背动脉IMT、血管内径、峰值流速,并与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从Gensini积分0组到积分4组,颈动脉IMT、斑块面积、斑块Crouse积分和足背动脉IMT逐渐增高,足背动脉内径和峰值流速逐渐降低;(2)颈动脉IMT、斑块面积、斑块Crouse积分、足背动脉IMT与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P<0.01),足背动脉内径与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呈负相关(P<0.01);(3)颈动脉IMT、斑块面积、斑块Crouse积分、足背动脉IMT以及足背动脉内径均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独立相关因子。结论血管超声检查颈动脉和足背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相关性较好,包括冠脉早期病变,通过外周血管超声检查可客观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进展情况,尤其可为早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人群的管理和干预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数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内皮依赖血管舒张功能、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斑块积分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高分辨率血管超声法检测76例冠心病患者与30例非冠心病对照组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颈动脉IMT及斑块积分;并检测患者血液中hsCRP水平,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根据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数将冠心病患者分为3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及三支病变组。结果冠心病患者的血浆hsCRP显著高于对照组,FMD在冠心病各亚组中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IMT在冠心病组中明显增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颈动脉斑块积分在冠心病各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数与血浆hsCRP及斑块积分呈正相关,与FMD呈负相关。结论血浆hsCRP、FMD及颈动脉斑块积分的检测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相关。  相似文献   

7.
梁凌  庞振瑶 《内科》2009,4(4):515-517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24h动态脉压与颈动脉结构和功能间的关系。方法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120例、高血压2—3级患者100例、糖尿病患者100例以及健康对照者50例进行动态血压监测,作颈动脉血管超声测量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积分、颈总动脉收缩期和舒张期内径;计算颈动脉扩张性和僵硬度。结果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组的24h脉压均值、白天脉压均值、夜间脉压均值及颈动脉粥样硬化(IMT及斑块积分)、僵硬度均较高血压组、糖尿病组明显升高(P〈0.05或P〈0.01);多因素相关分析发现:脉压尤其是夜间脉压增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IMT及斑块积分)、僵硬度密切相关。结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均存在脉压增大和颈动脉重构,当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时,颈动脉重构更明显;脉压与颈动脉重构呈正相关,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应重视脉压的监测及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多普勒超声分析伴有慢性支气管炎的心绞痛患者颈动脉病变,并分析与冠心病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因心绞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328例,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80例、单支病变组102例、2支病变组62例和多支病变组84例。测量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分叉处IMT,记录颈动脉斑块的位置、数量。结果: 颈总动脉IMT、分叉部IMT、斑块积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颈总动脉 IMT多支病变组与对照组(P<0.01)、2支病变组与对照组(P<0.05)、单支病变组与多支病变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组间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分叉部IMT,单支病变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两两之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斑块积分,多支病变组与2支病变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组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颈动脉IMT、分叉部IMT、斑块积分相关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伴有慢性支气管炎的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其冠状动脉病变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和颈部血管斑块Crouse积分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75侧为病例组,年龄、性别与病例组相匹配的同时期无脑血管疾病表现者65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I。ISA)检测血浆Lp-PLA2水平,同时检测血脂等生化指标,并行颈动脉超声,计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rouse积分。结果ACI组LP-PLA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不同斑块分级中Crouse积分越高,LP-PI.A2水平越高。结论LP-PLA2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对预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有一定的价值。通过检测LP-PLA2浓度可以间接了解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老年脑梗死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清五聚素3 (PTX3)、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VEcadherin)、可溶性CD40配体(sCD40)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早期预测斑块稳定性、针对性制定干预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该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64例老年脑梗死合并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经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斑块性质将患者分为稳定斑块组(21例)和不稳定斑块组(43例)。比较两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同型半胱氨酸(Hcy)]、入院时血清PTX3、VE-cadherin、sCD40水平,分析入院时血清PTX3、VE-cadherin、sCD40水平与不稳定斑块形成的相关性及其诊断价值。结果 不稳定斑块组IMT、NIHSS评分、Lp-PLA2、Hcy、血清PTX3、VE-cadherin、s CD40水平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入院时血清PTX3、VE-cadherin、sCD40水平与IMT、NIHSS评分、LpPLA2、Hcy、是否形成颈动脉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下称冠脉)病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学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8年3月至2020年6月于台州市中心医院就诊的冠心病患者98例,根据患者冠脉造影检查显示冠脉病变程度将其分为单支组(52例)和多支组(46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7例为健康对照组。测定和比较组间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Crouse积分及Gensini评分、顺应性、弹性系数、脉搏波传导速度、硬化度和心功能,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性。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颈动脉超声学变化与冠脉病变严重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单支组、多支组IMT、Crouse积分和Gensini评分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单支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多支组。单支组、多支组颈动脉弹性系数、脉搏波传导速度和硬化度均高于健康对照组,颈动脉顺应性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支组低回声斑块检出率高于多支组,不均质回声斑块检出率低于多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弹性系数、脉搏波传导速度、硬化度、Crouse积分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颈动脉顺应性与Gensini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的变化特点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10月来我院就诊确诊的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脑梗死组,并选取同期我院体检者82例作为对照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ELISA检测血清Lp-PLA2水平,Spearman相关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Lp-PLA2水平变化特点及其与梗死面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rouse积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Lp-PLA2、hs-CRP、TG、TC及LDLC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H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Ⅰ级、Ⅱ级和Ⅲ级三组间Crouse积分、Lp-PLA2水平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且随分级增加Lp-PLA2水平升高(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Lp-PLA2水平随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增加而升高,Lp-PLA2水平与Crouse积分、梗死面积呈正相关(r=0.823和r=0.879,P0.05)。结论 Lp-PLA2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有关,可反映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脑梗死面积情况,可作为脑梗死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联合颈动脉超声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北京潞河医院经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确诊的216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冠脉造影检查血管为单支病变者纳入对照组,多支病变纳入观察组,两组各108例。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压、AASI、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积分及冠脉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的收缩压及舒张压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均在正常血压范围内;AASI存在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颈动脉狭窄中度狭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轻度狭窄明显低于对照组,但重度狭窄及闭塞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IMT、斑块积分及冠脉评分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AASI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为冠心病的动脉硬化及斑块病变程度的评估提供临床参考,多支病变AASI高于单支病变,数值更接近1,多支病变的IMT、斑块积分及冠脉评分均高于单支病变,且多支病变的颈动脉狭窄程度更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青壮年高血压、高血脂干预对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WHO诊断标准高血压、高血脂并经彩色多普勒明确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1例(治疗组),另选同期健康志愿者15例(对照组),治疗组给予ARB、ACEI、他汀类药物等控制血压、血脂达标,hs-CRP检测及相关诊疗,12个月后复查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粥样斑块面积、颈动脉内径以及hs-CRP。结果治疗前治疗组患者与对照组hs-CRP浓度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面积、IMT、血管内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IMT与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血管内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对青壮年血脂、血压进行干预,可使血清hs-cRP水平下降、颈动脉粥样硬化减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脂蛋白(a)[Lp(a)]、尿酸(UA)水平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将60例高血压患者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分为3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正常组(IMT≤0.9 mm)(16例)、颈动脉IMT增厚组(IMT 1.0-1.3 mm)(19例)和颈动脉斑块形成组(IMT≥1.4 mm)(25例)。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乳胶浊度法测定3组患者Lp(a)水平,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3组患者Hcy水平,采用酶连续监测法测定3组患者UA水平。结果颈动脉IMT增厚组、颈动脉IMT斑块形成组血清Hcy、Lp(a)、UA水平均明显高于颈动脉IMT正常组(P均〈0.05),颈动脉IMT斑块形成组血清Hcy、Lp(a)、UA水平明显高于颈动脉IMT增厚组(P〈0.05)。颈动脉IMT增厚组和颈动脉斑块形成组中患者血清Hcy水平与UA水平呈正相关(r=0.65、0.70,P〈0.05),Hcy水平与Lp(a)水平呈正相关(r=0.63、0.67,P〈0.05),Lp(a)水平与UA水平呈正相关(r=0.67、0.65,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Hcy、Lp(a)、UA水平升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高频超声评价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影响。方法采集137例T2DM患者血标本,酶联免疫法测定RBP4,并按RBP4(≥31.37μg/L和<31.37μg/L)浓度分为高浓度的A组(68例)和低浓度的B组(69例)。C组为60名正常人。应用高频超声测量颈动脉IMT,计算斑块总积分,分析RBP4与颈动脉IMT等的关系。结果 A组和B组颈总动脉干、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IMT、颈动脉平均IMT及斑块总积分均高于C组(P均<0.05);A组颈总动脉干、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IMT、颈动脉平均IMT及斑块总积分高于B组(P均<0.05);A组及B组颈动脉平均IMT和斑块总积分均与RBP4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T2DM患者的RBP4水平与颈动脉IMT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高血压患者血清炎症因子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脂肪细胞性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绝经后女性高血压患者195例,另选择年龄相匹配的40例绝经后女性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用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检测受试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评估双侧颈动脉有无粥样斑块形成;根据检查结果将195例绝经后女性高血压患者分为高血压非斑块组、高血压稳定斑块组和高血压不稳定斑块组。测定受试者血清LpPLA2和A-FABP水平,分析上述四组间Lp-PLA2和A-FABP水平的差异,并分别对Lp-PLA2和A-FABP水平与颈动脉斑块之间的关系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高血压非斑块组72例,高血压稳定斑块组94例,高血压不稳定斑块组29例。高血压不稳定斑块组患者血清A-FABP水平高于高血压非斑块组[(172.60±33.70)ng/L vs(133.04±29.49)ng/L,P0.05];四组受试者血清Lp-PLA2水平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A-FABP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相关(r=0.3446,P=0.0049),Lp-PLA2水平与颈动脉斑块无显著相关(r=0.2058,P=0.0996)。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A-FABP水平既与绝经后女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稳定斑块发生有关(OR=1.017,95%CI:1.001~1.033,P=0.040),又与该人群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发生相关(OR=1.031,95%CI:1.010~1.052,P=0.003)。结论:绝经后女性高血压患者血清A-FABP水平是颈动脉斑块发生及其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血清Lp-PLA2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无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的血浆睾酮(T)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选取90例老年男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为有斑块组(n=56)和无斑块组(n=34);另选取80例健康老年男性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受试对象的血浆T水平、颈动脉IMT,分析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有斑块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IMT水平均高于无斑块组和对照组(P〈0.05或P〈0.01),而血浆T水平均低于这2组(P〈0.05或P〈0.01);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血压、血浆T水平与颈动脉IMT之间均具有相关性,血浆T水平与SBP、DBP、IMT均呈负相关(P〈0.01)。结论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的T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负性相关,其血浆T水平可为疾病评估、激素替代治疗等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健康体检人群中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 在2021年2月至2022年3月我院健康体检者群体中抽选40例颈动脉超声检查无异常者为对照组,40例颈动脉超声检查异常者为观察组。对比两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总积分(Crouse)、心肌综合指数(Tei)、斑块发生率。观察组患者实施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观察病变情况,并对比不同病变支数的IMT、Crouse积分、Tei指数。结果 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观察组IMT、Crouse积分、Tei指数高于对照组,且斑块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单支病变12例、双支病变20例、三支病变8例,单支病变患者IMT、Crouse积分、Tei指数低于双支病变、三支病变,双支病变患者IMT、Crouse积分、Tei指数低于三支病变(P <0.05)。结论 在健康体检中,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以通过评估IMT、Crouse积分、Tei指数、斑块发生率来预测冠心病的发生,为是否开展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提供有力依据,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硬化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治疗的冠心病患者350例,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其中冠心病组260例,非冠心病组90例;依据造影结果将冠心病组患者进行再次分组,其中单支病变组113例,双支病变组89例,三支病变组58例.比较冠心病组及非冠心病组间及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三组间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评分;统计分析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以上观察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冠心病组的颈动脉IMT、斑块积分、Gensini积分分别为(1.37±0.23)、(5.37±3.98)、(23.32±7.33),均高于非冠心病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的斑块检出率为79.8%和81.0%,双支病变组及三支病变组患者颈动脉IMT分别为(1.31±0.21)mm和(1.37±0.27)mm,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患者的斑块检出率与颈动脉IMT值均高于单支病变组,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呈显著正相关;Gensini评分与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程度随着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升高而加重,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可以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测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