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川崎病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发生冠状动脉病变(CAL)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2007年4月162例住院KD患儿的一般资料、治疗前血小板计数(PLT)、血沉(ES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等资料进行t检验、x2检验及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162例KD患儿中,冠状动脉损伤组与冠状动脉正常组比较具有热程大于10天、发病后10天使用IVIG、高PLT、高ESR、高hs-CRP、高LDL-C及低HDL-C的特点(P<0.01).多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热程和hs-CRP与CAL密切相关(P<0.01),LDL-C具有保护作用(P<0.05).结论 发热大于10天和高hs-CRP是CAL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析血清降钙素原(PCT)联合C反应蛋白(CRP)检测预测儿童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的临床意义。方法80例KD患儿为研究对象,以是否并发CAL分为基础组(未并发CAL)及研究组(并发CAL),各40例。两组患儿均进行血清PCT、CRP检测。比较两组患儿的血清PCT、CRP水平,血清PCT、CRP阳性情况,分析血清PCT、CRP联合预测KD并发CAL的价值。结果研究组患儿的血清PCT(1.64±0.69)μg/L、CRP(23.66±6.21)mg/L均高于基础组的(1.01±0.77)μg/L、(14.21±6.74)mg/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血清PCT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的CRP阳性率为80.00%,高于基础组的5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CT、CRP升高均为KD并发CAL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40,95%CI=(1.010,1.074),P=0.002<0.05]、[OR=1.074,95%CI=(1.024,1.211),P=0.000<0.05]。结论血清PCT联合CRP检测能够取得较为准确、有效的KD并发CAL参考数据,进而为早期预测KD并发CAL提供帮助,改善KD患儿预后,临床意义较大。  相似文献   

3.
川崎病患者冠状动脉损伤及多脏器损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发生冠状动脉损伤(CAL)的危险因素及多脏器损害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175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对伴CAL患儿31例、无CAL患儿144例的资料进行对照研究,对12种影响CAL发生的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伴CAL患儿在年龄、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IVIG)时间、热程、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等方面,与无CAL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L患儿左室扩大和心包积液的发生率高于无CAL患儿(P<0.05).结论 年龄<6个月、热程和IVIG治疗时间延迟、Hb和Hot降低是KD发生CAL的高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997-2008年确诊的145例CK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集性别、年龄等、治疗情况、血清白蛋白、红细胞沉降率、血小板数量、冠状动脉超声结果、心电图等临床资料。分为KD并发CAL组和非CAL组,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①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居住环境,发病到就诊住院时间,总发热天数,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用量,IVIG疗程,血清白蛋白(ALB),血小版(PLT)与KD并发CAL相关联(P〈0.01或P〈0.05),②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ALB、PLT、发热天数进入的回归方程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年龄、ALB、PLT、发热天数是KD冠状动脉损害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小板在川崎病(KD)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16年的KD住院患儿临床资料,探讨急性期血小板变化与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无反应KD及冠状动脉病变(CAL)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恢复期对小剂量阿司匹林应用的指导意义。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08例KD患儿。IVIG治疗无反应组36例(4.46%),IVIG治疗有反应组772例(95.54%)。IVIG治疗无反应组患儿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低于IVIG治疗有反应组,血小板平均体积(MPV)高于IVIG治疗有反应组(P均<0.05)。恢复期有CAL(CAL组)178例(22.03%),恢复期无CAL(n CAL组)630例(77.97%)。规律随访并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的恢复期n CAL患儿420例,服药6周后321例(76.43%)PLT可降至400×10^9/L以下,8周为355例(84.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6,P<0.05);12周为371例(88.33%),与8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0,P>0.05)。结论:PLT、PCT、MPV急性期变化可能与IVIG治疗无反应相关,与CAL无明显关系。对无CAL或一过性冠脉扩张的绝大多数KD患儿,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疗程在6~8周适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冠状动脉病变(CAL)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13年6月入住我院的115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男73例(63.5%),女42例(36.5%),5岁以内96例(83.5%)。(2)典型KD 90例,不完全性KD(IKD)25例;IKD组婴儿(〈1岁)比例和CAL发生率均高于典型KD组(44.0%vs 7.8%,40.0%vs 17.8%,P均〈0.05);除肛周脱屑、卡疤红肿外,IKD组其他临床症状发生率低于典型KD组,出现时间晚于KD组(P均〈0.05);除血红蛋白外,两组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CAL组男性比例、婴儿比例、发热时间、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大(高)于非CAL组(P均〈0.05)。(4)KD发病10 d内的CAL发生率低于发病10 d后,且治疗2周后复查发病10 d内给予静脉用免疫球蛋白组新CAL发生率低于发病10 d后给予IVIG组(P〈0.05)。结论:IKD多发于婴儿,且其CAL发生率较高,肛周脱屑、卡疤红肿有助于其早期诊断;CAL发生率与男性、年龄〈1岁、发热时间、PLT、ESR、CRP有关;KD发病10 d内应用静脉用免疫球蛋白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5岁以下川崎病(KD)合并肺炎支原体(MP)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选取于2013年12月至2016年4月在我院住院的合并MP感染的25例KD患儿为观察组,无M 感染的167例KD患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1周后的实验室检测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沉降率(ESR)、C 反应蛋白(CRP)水平、降钙素原(PCT)水平,并比较两组辅助检查及转归。结果:观察组发热天数、杨梅舌比例高于对照组。治疗前观察组WBC、CRP、ESR、PC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LT水平低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儿WBC、CRP、ESR、PCT均降低,PLT均增高;观察组肺部X线和(或)CT、心电图、心脏彩超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所有患儿预后均良好,未见复发患儿。结论:MP感染导致免疫功能紊乱可能与KD的发生有关。在5岁以下KD患儿中,应重视排除是否存在MP感染,以便早期使用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根除MP,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刘倩  范晓晨 《安徽医药》2020,41(4):389-392
目的 探讨血浆前清蛋白(PA)水平对川崎病(KD)患儿合并冠状动脉病变(CAL)的预测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128例KD患儿(KD组)的临床资料和50例同期健康体检儿童(对照组)的体检资料。KD组根据临床特点分为典型KD组98例和不典型KD组30例,根据是否合并CAL分为CAL组23例和nCAL组105例,记录各组患者PA、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EUT)、血小板计数(PLT)、清蛋白(Alb)、谷丙转氨酶(ALT)、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及心脏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结果,对各组间以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得出PA的最佳截断值,计算PA判断KD合并CAL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治疗前KD组PA水平为(68.91±40.65)mg/L,低于对照组的(180.20±31.81)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典型KD组PA水平(67.19±41.29)mg/L低于不典型KD组的(74.53±38.60)mg/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L组PA水平(53.30±24.73)mg/L低于nCAL组的(72.33±42.69)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ROC曲线,PA的截断值选为82.5 mg/L时,敏感度为87.0%,特异度为69.5%。结论 血浆PA水平有望作为KD患儿合并CAL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剂量甲基泼尼松联合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KD)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2例IVIG无反应型KD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6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IVIG 2.0 g/ kg治疗1次;治 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甲基泼尼松2 mg/ (kg·d)治疗3 d。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白细胞(WBC)计数、血沉(ESR)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血小板(PLT)计数、D-二聚体(D-dimer) 水平、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和不良反应;随访1年,比较两组发生冠状动脉扩张(CAL)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症状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入院时和初次治疗后36 h WBC计数、ESR和hs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2 h治疗组WBC计数、ESR和hs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PLT、D-dimer水平和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治疗组发生CAL例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剂量甲基泼尼松联合静脉滴注IVIG治疗IVIG无反应型KD患儿可以明显改善患儿临床症状,迅速改善急性期炎性反应指标,快速控制血管炎症,有效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期川崎病(KD)患儿血浆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和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变化对早期预测冠状动脉损害(CAL)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10月湖南省儿童医院急救中心收治的99例KD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典型川崎病(TKD)患儿67例,不完全川崎病(IKD)患儿32例。根据心脏彩超检查结果有无冠状动脉损害将患儿分为KD-CAL组52例KD-nCAL组(不伴CAL)47例,选择同期同年龄段本院健康体检儿童28例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浆NT鄄proBNP和PCT水平,同时检测血常规、CRP、ESR、白蛋白、ALT、AST、血钠水平,比较KD患儿血浆NT-proBNP及PCT水平的变化,并对血浆NT-proBNP及PCT水平做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获得预测CAL的最佳临界值。结果:急性期KD患儿血浆NT-proBNP水平为(1 711.78±649.69)n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46.23±138.35)ng/L,急性期KD患儿血浆PCT水平为0.98(1.05) ng/mL,高于对照组的0.35(0.46)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KD-CAL组血浆NT-proBNP水平为(2 607.66±757.58)ng/L,明显高于KD-nCAL组的(650.00±53.95)ng/L(t =2.294,P<0.05),KD-CAL组血浆PCT水平为1.79(2.10)ng/mL,高于KD-nCAL组的0.56(1.39)ng/mL(t=2.935,P<0.05)。血浆NT-proBNP和PCT水平预测KD患儿冠状动脉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0和0.721,当BNP≥565 ng/L时为最佳界值,判断KD患儿是否存在冠状动脉损害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7.5%、66.7%;当PCT1 ng/mL时为最佳界值,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8.8%、70.4%。结论:NT-proBNP及PCT水平升高在KD早期预测CAL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治疗前后出凝血四项和D-二聚体的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损伤的关系。方法测定58例KD患儿出凝血四项,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活化时间(APTT)、凝血时间(TT)、纤维蛋白原定量(FIB)和D-二聚体(D-D),以及血小板计数(PLT),根据心脏彩超结果分为非冠状动脉损伤组(nCAL)和冠状动脉损伤组(CAL),并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PLT、FIB、D-D均高于正常,冠状动脉损伤组增高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一周后PLT仍处于上升期,而FIB、D-D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冠状动脉损伤组仍高于非冠状动脉损伤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FIB、D-D是判断川崎病血液高凝状态及疗效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患儿治疗前后出凝血四项和D-二聚体的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损伤的关系.方法 测定58例KD患儿出凝血四项,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活化时间(APTT)、凝血时间(TT)、纤维蛋白原定量(FIB)和D-二聚体(D-D),以及血小板计数(PLT),根据心脏彩超结果分为非冠状动脉损伤组(nCAL)和冠状动脉损伤组(CAL),并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前PLT、FIB、D-D均高于正常,冠状动脉损伤组增高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一周后PLT仍处于上升期,而FIB、D-D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冠状动脉损伤组仍高于非冠状动脉损伤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FIB、D-D是判断川崎病血液高凝状态及疗效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和分析我国川崎病(KD)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病变(CAL)的高危因素,以便早干预阻止或减少冠脉病变的发生。方法对我院儿科收治的136例川崎病患儿进行临床分析,按照冠脉是否扩张将其分为2组。比较2组患儿的白细胞计数(WBC)及血小板计数(PLT)等传统指标和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这一新的生化指标,对KD患儿发生CAL的高危因素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CAL与NCAL组间各指标比较结果示:CAL组患儿发病年龄≤1岁,男性,WBC>20×109/L,CRP>100 mg/L,PLT>450×109/L,h-AFBP显著升高,ESR>100 mm/h,发热天数>10d,丙种球蛋白使用时发病时间>10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目前川崎病患儿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主要高危因素为发病年龄≤1岁,性别为男性,WBC>20×109/L,CRP>100mg/L,ESR>100mm/h,PLT>450×109/L,h-AFBP显著升高,发热天数>10d,丙种球蛋白使用时发病时间>10d。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急性期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激肽原1(kininogen1,KNG1)、精氨酸酶-1(arginase-1,Arg-1)在外周血中的表达并探讨二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深圳市儿童医院2020年12月1日至2022年12月30日确诊为川崎病患儿117例患儿进行研究。根据是否合并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CAL)将川崎病患儿分为CAL组(n=53)和非冠状动脉病变组(non-coronary artery lesion,NCAL)组(n=64)。ELISA法检测急性期川崎病患儿外周血KNG1及Arg-1水平。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急性期川崎病患儿合并CAL的危险因素及KNG1、Arg-1对其的预测价值。结果:CAL组的KNG1及Arg-1含量均高于NCA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KNG1、Arg-1和中性粒细胞比例(N%)是KD并发CAL的独立危险因素。ROC分析显示,KNG1对CAL的最佳预测值为1.536 ng/mL,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823(95%CI 0.750~0.896),而Arg-1≥7.028 ng/mL可用于预测CAL的发生,曲线下面积为0.862(95%CI 0.792~0.931),N%对KD并发CAL的最佳预测值则为54.7%,曲线下面积为0.610(95%CI 0.507~0.712)。此外还发现与单项指标相比,KNG1联合Arg-1及N%对急性期川崎病患儿并发CAL的预测价值最大(AUC值为0.929,95%CI 0.881~0.977),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9%和92.2%。结论:急性期川崎病患儿血清中高表达的KNG1和Arg-1均是发生CAL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参与川崎病CAL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小儿川崎病血浆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川崎病(KD)患儿D-二聚体的变化研究川崎病血管损伤的机制,并探讨D-二聚体改变与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35例KD患儿、20例健康对照组儿童的D-二聚体并同时分别测定C反应蛋白(CRP)水平和血小板计数(PLT)。结果:KD患儿组的D-二聚体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合并冠状动脉病变(CAL)组D-二聚体明显增高,D-二聚体高于无冠状动脉损伤(NCAL)组,与NCAL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CAL组的CRP均呈显著正相关,(r=0.718,P<0.01)。与血小板计数均无相关性。结论:D-二聚体在川崎病血管损伤发生、发展中有着密切的关系。D-二聚体的升高反映了川崎病存在明显的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倾向。对冠状动脉损伤的并发症具有很大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测定川崎病(KD)患儿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及血浆内皮素(ET)的水平,研究纤溶活性降低、内皮细胞损伤和血小板活化在KD及冠状动脉损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分别测定35例KD患儿PAI-1、GMP-140浓度,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内皮素(ET),并与35名健康对照组儿童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KD患儿组的PAI-1急性期、恢复期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恢复期持续增高。GMP-140及ET急性期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合并冠状动脉病变(CAL)组PAI-1、GMP-140、ET明显高于非合并冠状动脉病变(NCA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CAL组患儿PAI-1与GMP-140均与ET呈显著正相关(r=0.699,P<0.01;r=0.64,P<0.05)。结论内皮细胞损伤、纤溶活性降低和血小板的活化与KD冠状动脉血管损伤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PAI-1、GMP-140和ET可作为预测和观察KD合并冠状动脉损伤病情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浆血栓前体蛋白(TPP)水平在川崎病(KD)患儿中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2008年3月至9月山西省儿童医院心内科收治并确诊为KD的住院患儿40例,根据超声心动图显示分为冠状动脉损伤(CAL)组(16例),非冠状动脉损伤(NCAL)组(24例);根据病程分为急性期组和恢复期组。另以20名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TPP水平。结果KD组患儿急性期血浆TPP含量高于恢复期及对照组,急性期和恢复期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D恢复期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D急性期CAL组TPP含量与NCAL组相比,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D恢复期CAL组TPP含量与NCAL组相比,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D组患儿急性期TPP含量与冠状动脉扩张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和P值分别为r=0.825,P<0.05。结论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浆中TPP浓度升高可能反映了KD患儿血液存在血栓前高凝状态,其含量变化可能与冠状动脉的损伤及其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巴爽  张宏艳△ 《天津医药》2018,46(11):1181-1185
摘要: 目的 探讨钙释放激活钙调节蛋白1 (CRACM1/ORAI1) 基因rs3741596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 (SNP) 与川崎病 (KD) 易感性及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 (CALs) 是否相关。方法 将确诊的46例KD患儿 (病例组) 和25例健康儿童(对照组) 纳入本研究, 并根据是否出现CALs将病例组分为CAL组 (20例) 和无CAL (NCAL) 组 (26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 技术联合基因直接测序技术检测所有研究对象ORAI1基因rs3741596位点SNP,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所有研究对象均检测到ORAI1基因rs3741596位点SNP, 其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及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分别为0.712和0.499, 均P>0.05), 而在CAL组和NCA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分别为 6.524 和 6.891, 均 P<0.05); 携带 G 等位基因使 KD 患儿并发生 CALs 的危险性增加(OR=5.444, 95%CI: 1.386~ 21.380)。结论 ORAI1基因rs3741596位点SNP可能与KD易感性无相关性, 但与KD并发CALs易感性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急性炎症期的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6年1月—2008年3月收治的48例KD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基础治疗组(20例),用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1 g.kg-1.d-1,连用2 d,阿司匹林(ASA)30~50 mg.kg-1.d-1;激素治疗组(28例),用甲泼尼龙5~10 mg.kg-1.d-1,连用3 d,IVIG1 g.kg-1.d-1,连用2 d,ASA 30~50 mg.kg-1.d-1。对两组炎症控制及冠状动脉病变(CAL)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两组在体温、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血小板(PLT)恢复正常时间方面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川崎病患儿急性期应用甲泼尼龙治疗能缩短病程,并可有效减少CAL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个体化预测儿童川崎病(KD)发生风险列线图模型,为临床诊断决策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53例患儿(101例KD发热患儿和152例非KD发热患儿),从中随机选取187例作为建模组,66例作为验证组,收集临床资料。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热患儿发生KD的影响因素。应用R软件建立预测KD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并进行验证。采用ROC曲线下面积(ROC-AUC)来评价模型预测效能。结果:淋巴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血小板计数(PLT)、大血小板百分比是儿童KD发生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对列线图模型进行内部验证,校准曲线没有明显偏离拟合,显示该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与精准度。该模型在建模组与验证组的ROC-AUC分别为0.969和0.915。结论:本研究基于儿童KD发生风险的影响因素,构建了预测儿童KD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预测效率高,能为临床早期筛选高风险人群、尽早制订干预对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