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七星丹是原成都中医学院刘洁明老师从事中医外科临床四十余年,博采两代医家之长精心研制而成的纯中药制剂,是外治疮疡顽疾的利器。笔者从1977~1997年运用师授七星丹外治顽疡,疗效卓著,现将临床体会总结如下。1一般资料所治200例患者中,男125例,女7...  相似文献   

2.
敷贴疗法是将鲜药捣烂或将干药研成细末,制成膏药、药饼或直接涂敷于患处或穴位上的一种外治法。早在《内经》就有“内者内治,外者外治”的记载,历代医家应用敷贴外治更是不乏其人,记载甚多。清代吴师机则编著了中医史上的第一部外治专著《理论骈文》。敷贴疗法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适应证广。笔者在临床上运用该法治疗疾病,体会颇深,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中医外治疗法在几千年中医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历代医家对外治法都有推崇,尤其是穴位外治,随着现代医学水平进步,中医外治亦应该与时俱进,文章从穴位外治的研究方法、内外治机制研究的比较等方面加以论述,窥见一斑。  相似文献   

4.
中医认为,儿童慢性咳嗽病变在肺而涉及五脏,肺与痰关系密切,久咳属虚属瘀。现代医家有辨证论治,有辨病论治,内治、外治结合,均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5.
吴师机外治法主要贡献及学术思想孙迎庆(江苏省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泰州225300)关键词外治法吴师机探源我国清代著名医家吴师机,擅长以外治的方法治疗疾病,在内病外治上匠心独运,独树一帜,后人尊称他为“外治之宗”。兹就其主要贡献及学术思想浅谈如下:1吴师...  相似文献   

6.
光线性皮肤病是一类通常由日光照射引起的皮肤疾病。光线作为致病因素,中医即称之为"光毒"。着重讨论历代医家对光毒的认识,分析其性质及特点,归纳历代医家的内治外治方法,介绍中医药治疗光线性皮肤病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7.
旴江医家龚廷贤贯通医理,精熟内、外、妇、儿各科,所著《万病回春》一书集中体现其对妇科的诊治特色,对后世医家妇科学术发展影响较大。其诊断特色以辨脉为先,次可选用药物试探;治疗特色则包括药物内治、药物外治、饮食治疗和心理治疗。  相似文献   

8.
敷贴疗法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敷贴疗法是将鲜药捣烂或将干药研成细末,制成膏药、药饼或直接涂敷于患处或穴位上的一种外治法.早在<内经>就有"内者内治,外者外治"的记载,历代医家应用敷贴外治更是不乏其人,记载甚多.  相似文献   

9.
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誉为中医外治大师的清代医家吴尚先,字师机,对中医外治十分精通。他历经20载,易稿10余次,荟萃外治理论及临床应用经验而编集成的《理瀹骈文》(以下简称《理》),对中医外治、即透皮治疗系统,有着重大贡献。《理》的篇首就载“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  相似文献   

10.
中医学对糖尿病足的认识及中医特色外治法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鞠上  杨博华 《中医研究》2009,22(7):8-10
通过复习中医古代文献,总结历代医家对糖尿病足病因病机的认识及特色有效的中医外治方法,探讨其对当代糖尿病足诊疗的指导及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外台秘要》是唐代著名医家王焘所著名医家王焘,是一部规模宏大的综合性医学著作。本文通过对书中所载162首药浴方,从用药特点,治疗原则、适应范围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药浴疗法是以辨证台为治疗原则,以外科、皮肤科为主要适应症证,以采用辛苦甘味药特点的一种独特的外治治疗,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值得进一步挖掘与研究。  相似文献   

12.
从脾论治糖尿病浅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认为糖尿病总的病机是“阴虚燥热”,其病变脏腑与肺、胃、肾有密切关系,脾气虚弱也是本病的基本病理改变之一。历代医家遵循上消治肺、中消治胃、下消治肾的原则,给后世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治疗经验,使近代医家在临床应用中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泄泻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历代医家的治泻方法各有特点,但较为突出者,当首推明代医家张景岳。张氏治泻,辨证准确,立法恰当,遣药组方曲尽其妙,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因此,探讨张景岳的治泻经验,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笔者不揣浅陋,略述管见,...  相似文献   

14.
中医外治法在外科杂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除具备丰富的内治经验外,古今医家还总结了各种各样的外治疗法."治虽在外,无殊治内也","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中医的外治与内治法一样,均是以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指导,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将药物施于皮肤、孔窍、俞穴等部位,以发挥其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解毒化瘀、扶正祛邪等作用,使失于平衡的脏腑阴阳得以重新调整和改善,从而促进机体功能的恢复,达到治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龚志荣 《中国针灸》2008,28(3):197-198
中医外治是相对于内服中药的一种治法,它是指用手法、药品或器械施用于体表皮肤、黏膜孔窍或经络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它是中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医外治法用于儿科疾病,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记载,后世各代医家不断完善发展,其中第1部儿科书著《颅囟经》介绍各外治法方药近30余个,占该书1/2;明代《本草纲目》用于小儿外治的也有230多个方;  相似文献   

16.
汉以前中医皮肤病学发展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皮肤病学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经过历代医家的努力实践与探索,逐渐形成了从整体出发、重视局部、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辨治观,不仅疗效独特而且自成体系。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学科的分化及中医皮肤科自身优越性的不断显现,皮肤科逐渐从中医外科领域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中医皮肤病学的形成与发展,同样经历了漫长的历……  相似文献   

17.
痛证是以疼痛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以部位而言,人体从头到脚每个部位都会发生疼痛。以病因而言,内、外各种病因都常导致疼痛。清代医家叶天士医案中记载了不少治疗痛证的病案。叶氏在辨治内伤杂病时提出了“久病入络”学说,他运用这一学说辨治郁证、瘕积聚、诸痛等内伤...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但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又有着密不可分的生理联系和病理影响。基于这个理论,中医学创造了“内病外治”、“外病内治”、“脏病治腑”、“腑病治脏”等理论,同时古代医家还提出了“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即“上病下治”和“下病上治”的理论。这一理论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试就此进行简要的讨论。1“上病下治”与“下病上治”的理论渊源早在《黄帝内经》一书中就有关于“上病下治”和“下…  相似文献   

19.
便秘为我国临床中极为常见的症状命名性疾病,本文从中医角度探析了该病之病因、病机及治法[1],于历代医家经典著作中发现便秘的产生与肾关系密切。补肾法是治疗便秘的重要方法,笔者从历史沿革、病机分析、补肾法内治便秘、补肾法外治便秘等方面进行阐述,以丰富便秘的中医治法,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医学心悟》是清代医家程国龄所著的一部临床著作,为后世医家所推崇,书中所论治咳首辨外感、内伤;以祛邪为要;用药需顾护正气的治疗原则,为治咳所必尊。据此所创止嗽散已成为治咳名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