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8例患者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前和术后分别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的形态学、血流动力学进行评价。结果:术前超声检查诊断16处狭窄,狭窄程度〉70%,与DSA检查结果对比基本符合,漏诊2例。术后超声检查支架走行正常,管腔内血流充盈良好,管腔无再狭窄。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作为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前筛查及术后复查和随访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夏义容陈蕾  孙彩红 《现代护理》2006,12(27):2609-2610
目的探讨老年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治疗及围手术期护理等相关问题。方法21例老年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经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诊断后,均采用经股动脉入路应用自膨式支架行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血管内成形术治疗。结果21例(次)支架置放均获成功。DSA显示狭窄段的颈动脉直径明显扩大。仅1例出现部分运动性失语。随访2~24个月,全部患者均未再发生脑缺血,其中2例行DSA复查,6例行多普勒超声复查,均无再狭窄发生。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治疗老年颅外段颈动脉狭窄安全性高,效果可靠,围手术期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置放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5例颈动脉狭窄>70%的患者行血管内自膨式支架置放术,术中选用保护装置27例,行球囊预扩22例,行后扩5例。结果全部患者操作顺利,共置放支架42枚,影像学评价残余狭窄<20%。临床治愈29例,好转6例。随访1~36个月,症状无复发,无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置放术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一种有效方法,术后再狭窄有待于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初步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狭窄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4例经超声显示颈动脉狭窄的TIA患者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和IVUS检查,比较二者测定的管腔狭窄程度的差异,通过IVUS引导支架植入,术后再行IVUS检查评价支架植入是否合适。结果 IVUS可清晰显示血管壁的形态结构、斑块的性质,精确测量斑块面积、管腔面积和面积狭窄率,IVUS对颈动脉狭窄程度的测量值及斑块检出率高于DSA。4例患者均成功进行颈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结论 DSA低估了病变的程度,IVUS比DSA更能精确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及病变性质,并可引导颈动脉内支架植入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老年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治疗及围手术期护理等相关问题.方法 21例老年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经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诊断后,均采用经股动脉入路应用自膨式支架行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血管内成形术治疗.结果 21例(次)支架置放均获成功.DSA显示狭窄段的颈动脉直径明显扩大.仅1例出现部分运动性失语.随访2~24个月,全部患者均未再发生脑缺血,其中2例行DSA复查,6例行多普勒超声复查,均无再狭窄发生.结论 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治疗老年颅外段颈动脉狭窄安全性高,效果可靠,围手术期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障.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北京航天总医院住院的经颈部超声检查及全脑血管造影提示颈内动脉狭窄患者16例,全部病例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治疗。结果16例患者成功置入支架17枚,术后1例患者出现心率减慢和血压下降;短期随访6个月未出现新发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CD检查未发现明显颈内动脉支架部位再狭窄,支架形态无改变。结论颈内动脉自膨式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安全有效,但仍需随机对照研究进行长期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7.
背景:大型随机试验已证明颈动脉内膜剥脱或支架植入治疗有症状和无症状颅外颈动脉狭窄是有效的。目的: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和颈动脉内膜剥脱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关于颈动脉支架植入和颈动脉内膜剥脱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和质量评价后,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共纳入14个研究7 693例患者,其中支架植入组3 835例,颈动脉内膜剥脱组3 858例。支架植入组术后30 d脑卒中事件发生率、术后30 d死亡与脑卒中事件发生率、术后1年心肌梗死事件发生率及术后30 d非致残性脑卒中事件发生率高于颈动脉内膜剥脱组(P≤0.000 1),术后30 d心肌梗死事件发生率低于颈动脉内膜剥脱组(P=0.001 0)。两组术后30 d死亡事件发生率及致残性脑卒中事件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种治疗模式是互补而不是对立的,应该综合分析每例患者的病情,对治疗方案进行优化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50例患者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手术配合,术后针对切口出血及并发症进行精心观察及护理。结果:本组均成功植入支架,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未发生并发症。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但由于疾病特点和此类新技术的应用,周密、细致的围术期护理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对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脑卒中的评估以及预防价值。方法:对临床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并经CDFI诊断为颈动脉狭窄的55例患者,于血管内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前检测: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的内径、最狭窄处内径、峰值流速、阻力指数、搏动指数、计算狭窄程度,且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行CAS治疗25例,术后1周,3—12个月复查上述指标。结果:CAS术前超声与DS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程度总符合率为90.1%,二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术前后相比狭窄处内径、峰值流速、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CDFI及DSA随访期间22例患者均无再狭窄。结论:CDFI可用于颈动脉狭窄的筛选,对于预测脑卒中高危人群,评估疗效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支架置人术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中的作用。方法49例因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行自膨胀式颈动脉支架置人术的患者,在术前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狭窄处内径、狭窄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比较;在术后1个月和术后12个月测量狭窄处内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及阻力指数(RI),并与术前比较。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的狭窄处内径及狭窄率与DSA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与12个月比较,狭窄处内径、PSV、EDV及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狭窄处内径均显著增大(P〈0.05),PSV、EDV及RT均显著减小(P〈0.05)。1例患者在术后12个月随访时发现支架内再狭窄,经DSA证实后再次行支架治疗。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诊断准确性较高,可用于支架置入术前颈动脉狭窄的初选和术后的疗效评价及随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狭窄血管内自膨胀支架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2 3例临床表现为反复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或脑梗塞患者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为颈动脉狭窄 ,超声检查内容包括 :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内径、最狭窄处内径、最大血流速度 (Vmax)、阻力指数 (RI)、搏动指数 (PI)、斑块的大小 ,计算狭窄的程度。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检查并行自膨胀支架置入成形术治疗 1 7例 ,术后 1周和 5~ 1 3个月(平均 9.3个月 )复查上述指标 ,并与 DSA对照。结果 :超声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总准确率为 70 .97% ,超声测量颈动脉内径和狭窄程度与 DSA测值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术后超声显示支架定位准确 ,与术前相比 Vmax减低、RI降低、PI无明显变化。超声及 DSA随访 1 0例患者均无再狭窄。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准确性较高 (有无狭窄和狭窄程度的判断 ) ,可用于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初选、疗效评价和术后随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和分析颅外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围手术期安全性。方法:应用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329例,其中178例应用脑保护装置防止血栓脱落,325例应用自膨胀支架行血管成形术治疗。结果:329例中325例植入血管支架成功(98.8%)。血管狭窄程度由支架植入前的(77.9±12.8)%降至支架植入后的(8.7±6.6)%(P<0.01)。围手术期无大卒中及死亡发生,无颅内出血发生,5例出现小卒中,应用脑保护装置及未应用脑保护装置发生小卒中的比率分别为0.6%(1/178)和2.7%(4/147),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出现心跳骤停2例,经抢救恢复正常,意识丧失6例,处理后恢复意识。结论:颅外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围手术期是相对安全的。  相似文献   

13.
背景:颈动脉支架置入是一种微创、安全、简便的介入治疗方法,对于身体基础状况差不能耐受开放手术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尤其有意义。 目的:探讨支架置入联合经皮血管成形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 方法:纳入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29例,其中男19例,女10例,年龄45-78岁,进行支架置入及经皮血管成形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量表、神经功能评分及CT检查;随访3-12个月,复查凝血指标及颈动脉B超。 结果与结论:1例患者为右侧颈总动脉分叉部完全闭塞,经治疗仅颈外动脉管径恢复50.0%,其余患者均经血管造影证实完全恢复至正常水平,治疗成功率为97%。29例患者治疗后24 h的颈动脉病变血管长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量表、神经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P<0.05)。随访3-12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脑梗死和短暂脑缺血发作,颈动脉狭窄明显改善,6个月复查时患者出现再狭窄,再狭窄率为3%。表明经皮血管成形联合生物材料支架置入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搭桥术前超声检测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血管超声技术应用于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前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 随机抽取拟行CABG的住院患者共104例,年龄(68.9±6.09)岁,于CABG前1周之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判断颈动脉狭窄程度,对颈动脉超声提示重度狭窄和/或闭塞的患者进行颈动脉造影检查并依据检查结果进行干预治疗.结果 颈动脉重度狭窄和/或闭塞患者超声和造影检查结果具有很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0.92,P<0.001).对颈动脉超声和造影均显示重度狭窄和/或闭塞的10例患者在CABG前进行了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或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这些患者在CABG围术期无1例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结论 应用血管超声技术可准确检测颈动脉狭窄程度,其结果与颈动脉造影具有很好的相关性,依据颈动脉超声及造影结果,对严重狭窄和/或闭塞的颈动脉进行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可明显降低CABG围术期脑卒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dopplerflowimaging,CDFI)对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脑卒中的评估以及预防价值。方法:对临床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并经CDFI诊断为颈动脉狭窄的55例患者,于血管内支架置入术(carotidarterystenting,CAS)前检测: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的内径、最狭窄处内径、峰值流速、阻力指数、搏动指数、计算狭窄程度,且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行CAS治疗25例,术后1周,3~12个月复查上述指标。结果:CAS术前超声与DS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程度总符合率为90.1%,二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前后相比狭窄处内径、峰值流速、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CDFI及DSA随访期间22例患者均无再狭窄。结论:CDFI可用于颈动脉狭窄的筛选,对于预测脑卒中高危人群,评估疗效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介入颈动脉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和内科药物治疗双侧重度颈动脉狭窄患的效果,观察干预后再发脑卒中的中短期随访结果。方法 2l例双侧重度颈动脉狭窄患,按随机数字表分成两组:A组8例患接受颈动脉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B组13例患接受内科药物治疗;1年半后分别随访临床和超声波检查。结果 A组8例手术患支架放置成功,术前颈动脉狭窄程度为70%~98%,术后狭窄程度小于10%,除l例偶发1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外,其他患未出现脑血管病发作;B组9例(9/13)患再次发生脑卒中(其中4例患出现TIA发作,2例死亡),另4例(4/13)患病情无变化,超声波检查发现7例(7/11)患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动脉粥样斑块增多增大,管腔进一步狭窄。结论 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中短期疗效优于内科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颈动脉及颅内血管的功能状况,为缺血性脑卒中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11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颅底大动脉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颈动脉超声异常率达84.5%,颅底大动脉经颅多普勒超声异常率达71.8%。结论:对颈动脉和颅内动脉的联合检查有助于评价患者侧支循环状况,是缺血性脑卒中病情轻重、预后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经验,评价其疗效。方法对56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在脑保护装置下使用自膨胀支架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共放置支架62枚。结果支架释放成功率100%,术后残余狭窄〈20%,无死亡病例;4例术后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静脉持续给药24h后恢复正常。结论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远端保护装置的应用是防止术中脑卒中并发症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介入颈动脉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和内科药物治疗双侧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效果,观察干预后再发脑卒中的中短期随访结果。方法21例双侧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成两组:A组8例患者接受颈动脉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B组13例患者接受内科药物治疗;1年半后分别随访临床和超声波检查。结果A组8例手术患者支架放置成功,术前颈动脉狭窄程度为70%~98%,术后狭窄程度小于10%,除1例偶发1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外,其他患者未出现脑血管病发作;B组9例(9/13)患者再次发生脑卒中(其中4例患者出现TIA发作,2例死亡),另4例(4/13)患者病情无变化,超声波检查发现7例(7/11)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动脉粥样斑块增多增大,管腔进一步狭窄。结论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中短期疗效优于内科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同期介入治疗冠心病合并锁骨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于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对16例冠心病合并锁骨下动脉硬化闭塞症(动脉管腔狭窄至少70%)确诊患者同期行锁骨下动脉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先行球囊血管成形术,再植入支架。在术后6个月和12个月随访时,分别进行彩色超声和血管造影检查,评估再狭窄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16例患者共计38处动脉狭窄病变,均成功进行了经皮介入治疗,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彩色超声及血管造影检查均未见动脉管腔再狭窄。结论采用同期介入治疗的方法治疗冠心病合并锁骨下动脉硬化闭塞症,具有微创、效果好、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作为临床重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