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NICU)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控措施。方法选取该院NICU 2011年至2012年来收治的1340例患儿发生院内感染的情况,回顾性分析发生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1340例新生儿中发生院内感染66例,医院感染率为4.92%其中以呼吸道感染情况居首,占总感染的60.61%。发生院内感染的风险因素包括胎龄、出生体重、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治疗及使用抗生素种类。结论对于早产儿或低体重儿,发生侵入性操作,在院天数长,使用抗生素种类多的患儿,要给予充分重视并采取措施,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新生儿住院期间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探讨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为改进医院感染的监测与干预措施提供依据,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提高医院管理质量。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832例新生儿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与总结。结果 832例早产儿共51例发生59例次医院感染,医院感染发生率为6.13%,感染例次发生率为7.09%。结论新生儿胎龄小、体质量轻、侵入性操作、空气流通差及手卫生制度不认真落实等,是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实行保护性隔离,严格手卫生制度,做好环境管理,防止交叉感染,严格执行诊疗常规,减少侵入性操作,是减少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张蓉  柯虹 《中国医药指南》2013,(28):440-441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控措施。方法选取我院NICU近年来收治的1689例患儿发生院内感染的情况,回顾性分析发生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1689例新生儿中发生院内感染32例,医院感染率为1.89%。新生儿院内感染以皮肤软组织感染率较多见,其余依次为胃肠道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上呼吸道感染等。早产儿的医院感染率显著高于足月儿(P〈0.005)。结论NICU发生院内感染与新生儿的自身情况、医护人员的手卫生及无茵操作、侵入性操作、滥用抗生素及NICU的环境有关,应针对相关因素采取干预措施,以降低新生儿的院内感染率,提高患儿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分析皮肤性病门诊院内感染高危因素分析及治疗对策。方法选取本院从2011年11月到2012年11月皮肤性病门诊科收治的皮肤性病患者共250例。对比科室在2010年11月到2011年11月没有采取严格的医院管理措施时,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并且总结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以及相关的防治措施。结果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主要与患者的年龄,侵袭性操作,理疗室患者以及医务人员的手部污染有关,感染比率对比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而患者的营养情况则与发生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没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其中2011年的院内感染发生率为11.6%%,2012年的院内感染为4.40%,2012年的院内感染为1.20%,两者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提高医护工作人员的防治意识,诊断高危因素进行相关的防治对策,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产儿院内感染原因及预防策略。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重症监护室早产儿188例的护理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笔者所在医院188例早产儿中发生上呼吸道感染12例,肺部感染14例,胃肠道感染6例,皮肤感染17例,败血症20例,口炎19例。引起败血症感染的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及表皮葡萄球菌。结论加强重症监护室早产儿护理,可显著降低早产儿的院内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总结提出防治干预策略供临床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通过医院信息系统(HIS)收集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NICU发生院内感染的319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我院NICU院内感发生率为7.00%(319/4 557)。319例发生院内感染的新生儿中,早产儿225例(70.53%),胎龄(32.54±2.31)周,出生体质量(1 825.81±635.32)g,发生院内感染的时间为入住NICU后3~36(12.56±9.00)d,病死率5.33%(17/319)。NICU院内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侵入性操作(气管插管、PICC等)、极低出生体质量、基础疾病、医源性传播是高危因素。结论:加强科室规范管理、提高医护人员的院内感染防控意识、严格无菌操作等,能减少NICU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抗感染药学》2017,(2):330-332
目的:分析孕妇产后医院感染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治对策,以降低产后医院感染率。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产科住院产妇5 206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其产后院内感染发生的原因和防治对策。结果:5 206例住院产妇中,98例发生医院感染,其院内感染率为1.95%,常见感染部位为呼吸道感染占38.78%,其次为泌尿道感染占32.65%、胃肠道感染占20.41%和手术切口感染占8.16%,经分析产妇的年龄、留置导尿管、侵入性操作和并发症等因素是发生产后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在产妇住院期间要做好病房内环境卫生,诊疗过程中严格遵照无菌操作原则,尽量缩短导尿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产后院内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患儿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指导临床预防与控制院内感染。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132例RMPP患儿的临床资料,以其中发生院内感染的13例为观察组,未发生院内感染的119例为对照组,对院内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先行单因素分析,再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32例RMPP患儿中发生院内感染13例(9.85%)。单因素分析显示,RMPP患儿发生院内感染与年龄、住院时间、特殊体质、侵入性操作、季节、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补体C3水平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2岁、住院时间≥20 d、侵入性操作、高CRP水平、低补体C3水平是RMPP患儿发生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RMPP患儿有发生医院内感染风险,医院需加强院内感染监控力度,针对其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以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早产儿感染的相关性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本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960例早产儿作为观察对象,分析了早产儿感染发生情况与胎龄、体重、静脉穿刺次数及培育箱消毒处理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960例早产儿中有60例发生感染,感染发生率为6.3%,感染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胎龄越小、体重越轻、住院时间越长、穿刺次数越多,早产儿感染的发生率越高。结论早产儿感染的发生与胎龄、体重、住院时间及穿刺次数有明显的相关性,需要加强多个环节中对早产儿的诊治与护理。  相似文献   

10.
综合性医院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环节及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探讨综合性医院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以及发生感染的主要环节及因素。方法:对我院自1997年1月-1999年12月儿科新生儿病房收治的318份病历进行逐一查阅并分析,结果:本组新生儿医院感染率14.78%,明显高于我院平均医院感染率(4.87%)。其感染因素发生在妇产科的有24例,占51.06%,产时感染15例,产后感染9例,发生在儿科的有23例,其中17例为非感染性疾病入院,全部应用了广谱抗生素预防性治疗。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道、脐部、泌尿道、口腔和消化道,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甲单胞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等,早产儿医院感染发生率为75%,又明显高于足月儿。结论 预防新生儿医院感染应从妇产科做起,预防性用药不能起到保护作用。应根据病原学和药敏学检查,有针对性的选用抗生素,早产儿极易发生院内感染。应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11.
INTRODUCTION: The incidence of preterm births seems to be increased in many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in parallel to the advances in neonatal medicine. However, this has resulted in longer hospital stays and more exposure to invasive interventions, both of which can lead to an increase in late-onset nosocomial infections in the newborn period. In addition to bacteria, fungi are thought to be an important cause of hospital infections. AREAS COVERED: The present article reviews the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ophylaxis of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IFIs) during the neonatal period. IFIs are associated with high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preterm neonates. The main risk factors are multiple antibiotics,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parenteral nutrition, immunodepression, very low birth weight, and fungal colonization. Successful management of IFIs relies on early recognition and rapid initiation of effective treatment. EXPERT OPINION: Invasive-fungal-infection-related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s a major concern for most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s worldwide. Incidence rates are increasing for preterm neonates. Preterm infants display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that make them prone to fungal infections, and there is a high frequency of neurodevelopmental sequelae in those who survive after neonatal fungal infections. Specific prevention - rather than treatment - should be the optimal strategy. Both ?uconazole and nystatin prophylaxis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IFI and fungal colonization in very preterm infants.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我院医院感染现状,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床旁调查和住院病历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结果应查患者1160例,实查1159例,实查率99.91%,医院感染现患率为3.62%,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居首位占34.1%。革兰氏阴性菌为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3.2%,其中一联用药率为90.65%。结论通过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进一步明确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部门和重点环节,有利于更好的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Introduction: The incidence of preterm births seems to be increased in many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in parallel to the advances in neonatal medicine. However, this has resulted in longer hospital stays and more exposure to invasive interventions, both of which can lead to an increase in late-onset nosocomial infections in the newborn period. In addition to bacteria, fungi are thought to be an important cause of hospital infections.

Areas covered: The present article reviews the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ophylaxis of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IFIs) during the neonatal period. IFIs are associated with high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preterm neonates. The main risk factors are multiple antibiotics,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parenteral nutrition, immunodepression, very low birth weight, and fungal colonization. Successful management of IFIs relies on early recognition and rapid initiation of effective treatment.

Expert opinion: Invasive-fungal-infection-related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s a major concern for most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s worldwide. Incidence rates are increasing for preterm neonates. Preterm infants display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that make them prone to fungal infections, and there is a high frequency of neurodevelopmental sequelae in those who survive after neonatal fungal infections. Specific prevention – rather than treatment – should be the optimal strategy. Both ?uconazole and nystatin prophylaxis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IFI and fungal colonization in very preterm infants.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产儿母乳喂养中应用母乳强化剂的可行性.方法:出生胎龄<34周、出生体重<2000g的200例早产儿分为强化母乳组(试验组)和早产院内配方奶组(对照组)各100例,试验组开始用早产母乳喂养,当喂养量达到100ml/(kg·d)时开始添加母乳强化剂;对照组全部用早产院内配方奶喂养.对两组的体格生长速度、合并症进...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院内感染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年3月至2013年9月我院NICU收治的第一诊断为NRDS的23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发生院内感染(44例)和未发生院内感染(194例)进行院内感染部位、危险因素及病原菌的分析。结果:NRDS患儿的院内感染率为18.49%,住院相关院内感染率为8.5例次/千日,机械通气相关院内感染率为14.4例次/千日,中心静脉置管相关院内感染率为0.3例次/千日;感染部位以血液为主(48.89%),其次为呼吸道(33.33%);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76.19%),其中肺炎克雷伯菌占40.48%。结论:NRDS院内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疾病院内感染发生率。胎龄小、出生体质量低、肠外营养等是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资料分析新生儿病区医院感染特点、病原菌及危险因素,为新生儿病区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提供依据,以期降低新生儿病区院内感染的发生。方法2009年07月-2011年07月在我院新生儿病区住院新生儿603例,对新生儿医院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03例新生儿中发生58次医院感染,发生率为9.62%,感染部位居前三位的是呼吸道、皮肤粘膜及脐部、胃肠道,分别为53.45%、31.03%、15.52%。感染致病菌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占36%。结论胎龄小、体重低、住院时间长、侵入性操作等是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通过采取加强教育、加强呼吸道管理、基础护理、合理使用抗生素、强调洗手、加强全面消毒等措施,可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文旨在分析内科住院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情况,从而为制定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提供合适的依据。方法随机选择自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这一时期我院内科住院患者的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对发生感染的患者的感染情况以及感染率、感染因素、感染部位等进行总结,进而提出较好的护理干预对策。结果这一时期内科住院患者共1600例,而发生医院感染的例数共有32例,感染发生率为2%,对于感染患者进行分析发现:上呼吸道感染20例(62.5%),下呼吸道感染6例(18.75%),El腔感染2例(6.25%),胃肠道感染3例(9.375%),泌尿道感染1例(3.125%)。院内感染的因素主要是患者年龄、长期的基础疾病、抗生素使用、住院时间等。结论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内科住院患者大多是老年患者,其机体免疫力差,加上内科住院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较多,临床必需有针对性的加强管理,采取必要的护理对策进行干预,从而降低内科住院患者的院内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赵中  谭倩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0,16(10):1277-1280
目的探讨基层综合性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以采取相应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采用回顾性统计调查分析。结果医院感染率为1.63%,其中以呼吸道最高,依次为泌尿道、手术切口;临床分离的致病菌为G-菌,占55.45%,G+菌,占20%,真菌,占24.55%,比较本院近3年医院感染,条件致病菌各年构成比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但仍占主导地位。结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减少侵袭性操作,及时病原菌监测,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降低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早产儿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住院早产儿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征,使早产儿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更规范,避免抗菌药物滥用。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广东省东莞市石排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早产儿,其中2011年收治早产儿136例设为对照组,为普遍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组;2012年收治早产儿150例设为观察组,为严格按用药指征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组。分别调查2011年、2012年住院早产儿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实际发生感染率、医院感染发生率、人均预防应用抗菌药物费用及人均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时间。结果:观察组预防应用抗菌药物使用率28.7%,对照组预防应用抗菌药物使用率7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实际感染发生率11.0%,观察照组实际感染发生率8.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7,P〉0.05);观察组院内感染发生率5.3%,对照组发生率1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7,P〈0.05)。两组患儿人均预防应用抗菌药物费用、人均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0.92、20.78,P〈0.01)。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1.3%,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7,P〈0.01)。结论:严格掌握早产儿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征,可减少实际感染发生率,同时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及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使用抗菌药物费用,减轻了患儿家长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