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比较全麻苏醒期患者发生舌后坠引起气道阻塞时,采用两种不同方法开放气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全麻苏醒期发生舌根后坠的患者60例,分为A、B两组,每组各30例,A组放置口咽通气管,B组放置鼻咽通气管,观察比较两种方法开放气道后,患者的通气效果、作吐、躁动及置管损伤的发生率。结果:两组通气效果无明显差异。A组作吐及躁动发生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损伤发生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置口咽、鼻咽通气管均能有效改善通气。口咽通气管适合短时间放置,鼻咽通气管适合高龄、阻塞性睡眠性呼吸暂停(OSA)或合并有轻度躁动等需要较长时间放置通气管的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鼻咽通气管、口咽通气管及气管插管在院前急救昏迷病人舌后坠致上呼吸道阻塞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398例格拉斯哥评分(GCS)4~11分昏迷伴呼吸道梗阻病人按院前急救接诊顺序分鼻咽通气管组133例,口咽通气管组133例和气管插管组132例,比较3种开放气道方法的置管成功率、血氧饱和度变化.结果 鼻咽管适用于牙关紧闭无法放置口咽管病人;口咽管置管成功率最高、置管时间最短,能在条件较差情况下迅速建立有效气道;气管插管置管后通气效果最好,但置管时间长、专业技术要求高.结论 急救人员应对病人病情做出正确判断,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和急救条件选择不同的气道开放方法,保证在院前急救中能迅速开放气道,解除梗阻,挽救生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口咽通气管面罩气囊通气在心肺复苏早期的应用效果。方法将院前发生心搏骤停患者70例随机分为2组,A组予口咽通气管面罩气囊通气——气管插管,B组予常规气管插管。比较2组在心肺复苏早期的插管所需时间、插管成功率及复苏成功率。结果 A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于B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A组插管所需时间短于B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A组复苏成功率高于B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心肺复苏早期口咽通气管面罩气囊通气在开放气道中具有操作简单、快捷、有效的优点,能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1 控制气道1.1 头和下颌位置 开放气道是处理任何原因引起的急性阻塞的最高准则。昏迷病人的上呼吸道梗阻是由于舌后坠阻塞咽部或/和会厌后坠阻塞喉部所致,必须采用提颏头倾斜法解除气道阻塞。1.2 介绍几种CPR通气管 口咽通气管-分二类:Guedel和Berman型,三种型号:身材高大者100mm(G5)、中等者90mm(G4),偏小者80mm(G3)。放置后听诊两肺,判断其放置是否正确,大小是否合适。鼻咽通气管-适用于口咽管放置有技术困难、牙关紧闭、口腔周围严重损伤或下颌骨缝合术后患者。根据身材大小选择不同口径(ID)的通气管:身材高大者8.0~9.0mm,中…  相似文献   

5.
口咽通气管在癫痫大发作患者院前救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丽琴 《河北医学》2010,16(3):364-365
目的:探讨使用口咽通气管在癫痫大发作病人院前救护中建立有效气道通气、防舌后坠的效果。方法:对实验组60例癫痫大发作病人在院前救护中使用口咽通气管建立有效气道通气、防舌后坠;而对照组60例癫痫大发作病人在院前救护中则使用开口器,结果:实验组改善通气、防舌后坠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口咽通气管能迅速为癫痫大发作病人在院前建立有效气道通气、防舌后坠,而且是一种操作简便、护士能独立完成的院前急救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口咽通气管在急性脑梗死舌后坠患者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对我院神经内科2011年1月—2012年3月的32例急性脑梗死并舌后坠患者,采用口内放置口咽通气管的方法解除舌后坠,改善通气。结果32例患者中有28例放置口咽通气管后鼾声明显减弱或消失,10~30min后缺氧症状改善,呼吸频率由40~50次/min下降至25~30次/min。血氧饱和度由80%~85%上升至90%~95%。结论口咽通气管的应用,可有效解除急性脑梗死舌后坠患者的通气问题,降低气道阻力,改善缺氧。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在院前急救中应用口咽通气管和简易人工呼吸气囊的操作方法进行总结,使操作更科学有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救治的2例急性酒精中毒呕吐窒息抢救中应用口咽通气管改善通气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在使用口咽通气管后自主呼吸恢复,血氧饱和度升高,舌根后坠明显改善。结论:口咽通气管效果可靠,可作为过渡性气道应用于窒息现场急救。  相似文献   

8.
口咽通气管给氧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在抢救危重患者时,开放气道常用的方式有放置口咽管与气管插管,口咽通气管与气管内插管比较,易于掌握,不需要特殊器械即可实施。口咽通气管是一种非气管导管性通气管,口咽通气管给氧通过持续开放的气道直接给氧,使患者  相似文献   

9.
史月丰   《中国医学工程》2014,(10):84-84
目的比较对于不能自主排痰患者的气道管理,采用经鼻咽通气管与口咽通气管两种不同的吸痰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科2013年度各种原因所致不能自主排痰的患者60例,分为A,B两组,A组放置口咽通气管,B组放置鼻咽通气管,观察比较两种方法吸痰后,在黏膜损伤、吸痰量、躁动、耐受等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黏膜损伤、肺部感染、吸痰量、躁动、耐受等方面,鼻咽通气管组均优于口咽通气管组(P〈0.05)。结论在不能自主排痰患者中经鼻咽通气管吸痰是一种安全的有效的方法能有效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口咽通气导管在现场心肺复苏中的应用理论及方法。方法在现场心肺复苏时在紧急手法开放气道后,随即采用通气导管通气,以达到保持有效的气道通畅的效果。并用氧饱和仪器监测经皮氧饱和度(%),同仅做手法开放气道者及行气管插管患者对比观察。结果口咽通气导管插入咽部,使得舌根前移,避免了舌根后坠所致的气道阻塞,收到了良好的保持气道通畅的效果。结论无气管插管时口咽通气导管在手法开放气道后的常规应用是完善现场心肺复苏的一种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下颌托起支撑器通气与口咽通气道通气在肥胖患者全麻恢复期优化气道管理的效果。方法:纳入择期全麻术后肥胖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下颌托起支撑器组(A组)和口咽通气道组(B组)各20例。在术后恢复室,患者呼吸恢复后拔除气管导管,A组患者使用下颌托起支撑器通气,B组经口腔置入口咽通气道通气;2组患者均以面罩给氧(氧流量2 L/min)至苏醒,当2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SpO2)1),采取不同通气方式后5 min(T2)、10 min(T3)、20 min(T4)时SpO2、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变化情况,并记录躁动、恶心呕吐、喉痉挛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SpO2、RR、MAP和HR维持在正常范围。A组患者SpO2在各时间点与B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HR在T2和T3均明显低于B组(P2、T3和T4均显著低于B组(PPP>0.05)。结论:下颌托起支撑器通气与口咽通气道通气在肥胖患者全麻恢复期的应用效果相同,下颌托起支撑器通气对患者生命体征影响较低,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全麻下等离子刀打孔消融术+改良腭咽成形术与局麻下等离子刀打孔消融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的效果进行比较,寻找一种治疗OSAHS的微创、有效、安全的治疗方式。方法选用A组全麻下等离子刀打孔消融术+改良腭咽成形术与B组局麻下等离子刀打孔消融术分别对48例和43例OSAHS患者进行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和12个月,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种术式术后6个月有效率分别为83.3%和6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全麻下等离子刀打孔消融术+改良腭咽成形术与局麻下等离子刀打孔消融术有效率分别为79.2%和5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手术方法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全麻下等离子刀打孔消融术+改良腭咽成形术与局麻下等离子刀打孔消融术,无论近期与远期效果都明显好于局麻下单纯等离子打孔消融术,且对重度舌根平面阻塞的患者治疗效果优于单纯等离子刀打孔消融术,无严重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自制口面部支撑器在老年无齿患者全身麻醉面罩通气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65岁以上ASAⅡ~Ⅲ级全身麻醉手术患者186例,男女不限,其中牙齿健全或牙齿缺失≤4颗的患者70例,设为A组,无齿患者共116例,随机分为B、C组,其中B组使用支撑器,C组不使用支撑器。在吸入氧流量为3L/min,限压阀压力30cmH2O(1cmH2O:0.09806kPa)的条件下,由麻醉医师单手托面罩机控面罩通气,观察并记录实际潮气量、脉搏氧饱和度、血压、心率等指标。结果A、B、C组患者面罩通气成功率分别为75.7%、83.3%和17.9%。A、B组的成功率均远高于C组(P〈0.05)。A、B、C组患者面罩通气漏气率分别为17.45%、18.17%、61.07%。A、B组患者漏气率低于C组(P〈0.05)。结论无齿老年患者面罩通气不足的发生率为82.1%,使用自制口面部支撑器可使老年无齿患者面罩通气成功率大幅提高,其成功率与牙齿健全老年人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电视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术麻醉期呼吸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术的呼吸管理方法。方法风湿性心脏病患者90例,随机分成胸腔镜组(A组)和传统开胸组(B组),每组45例。采用单腔气管内插管全麻,整个手术过程A组采用减少潮气量、增加呼吸频率的改良双肺通气方法来暴露术野,结合肺保护减少肺损伤;B组行常规间歇正压通气(IPPV)完成手术。观察两种呼吸管理方法对手术、预后的影响。结果2组术野暴露满意,均无恶性心律失常、残余漏、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肺不张及肺水肿等并发症发生。A组与B组比较,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8.2±3.1)h vs(15.5±3.4)h,P<0.01),术后胸液量(155.3±56.1)ml vs(408.8±104.2)ml,P<0.01,术后住院时间(8.1±2.2)d vs(15.6±4.2)d,P<0.01,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电视胸腔镜心脏手术中采用改良双肺通气与肺保护的呼吸管理方法,能取得能良好术野暴露,满足手术要求,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呼吸机辅助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放置口咽通气管在静脉麻醉下人工流产术(无痛人流)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600例无痛人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309例患者(观察组)以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静脉麻醉后经口放置口咽通气管面罩吸氧下行无痛人流术,对同期291例患者(对照组)采取同样麻醉手术方法但不放置口咽通气管。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麻醉手术过程中的麻醉效果、反应性症状,包括人流综合征、体动、鼾声呼吸、呼吸困难(一过性血氧饱和度下降至90%需采取托下颌或人工辅助吸氧处理)及各时段的心率、血氧饱和度等主要生命体征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麻醉效果比较无差异且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人流综合征;术中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有38例和40例轻微体动;观察组没有病例出现鼾声呼吸,仅有8例出现一过性呼吸困难,对照组有80例出现鼾声呼吸,56例出现一过性呼吸困难,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各时段HR、SpO2比较没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放置口咽通气管能有效缓解无痛人流手术中静脉麻醉所致舌后坠引起的上呼吸道梗阻,保持良好通气,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魏明 《中外医疗》2012,31(29):6+8-6,8
目的探讨和研究口咽通气管在神经内科抢救工作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该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37例重症神经内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口内放置口咽通气管的方法进行通气改善和解除舌后坠现象,对过程和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组患者中3例患者无效死亡,死亡率8.11%,1例患者植物生存,其余患者均抢救成功康复出院。在放置口咽通气管之后的10~30min内患者的缺氧状况有明显改善,血氧饱和度上升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咽通气管能够有效的解决神经内科舌后坠患者的通气问题,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口咽通气道用于电抽搐治疗(ECT)患者麻醉恢复期气道管理的临床效果及实用性。方法 ECT治疗术毕恢复期患者80例,年龄20~50岁,ASAⅠ~Ⅱ级,随机分成两组,口咽通气道组(Ⅰ组,40例)和自然恢复组(Ⅱ组,40例),待通电治疗完成后,Ⅰ组即刻经口腔置入口咽通气道,Ⅱ组采取头偏侧位,至苏醒,两者均给予面罩吸氧,SpO2〈90%时采取补救措施,于术毕恢复期2 min(T1)、3 min(T2)、5 min(T3)、10 min(T4)记录RR、SpO2、HR、SBP和DBP。结果两组患者的RR、HR、SBP、DBP在相应的各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Ⅰ组相比较,Ⅱ组T2、T3时点SpO2明显降低(P〈0.05)。结论 口咽通气道在维持ECT患者麻醉恢复期上呼吸道通畅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妇产科全麻恢复病人气管拔管时机,并就拔管前后相关并发症进行观察。方法:妇产科手术择期全麻恢复病人100例手术后随机分组对照观察。拔管前后用Rammasy改良评分判断病人的意识状况。根据Ramsay评分将病人分组进行观察,A组Ramsay评分在3~4分时,当病人自主呼吸恢复,意识未完全恢复,脱机观察2min无缺氧表现后拔除气管导管。B组病人当Rammasy评分在1~2分时拔除气管导管。记录气管拔管前后血压、心率、呼吸、呛咳、躁动等情况及病人对气管插管的感受。结果:吸痰时和拔管前血压、心率、呼吸改变B组较A组明显(P〈0.05,P〈0.01),明显呛咳、躁动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A组较低,两组差异性显著(P〈0.01)。拔管后明显舌根后坠A组占20%,两组差异性显著(P〈0.01)。拔管前对气管插管的感受,B组有48%自述难以忍受,A组仅6%感觉难受,两组差异性显著(P〈0.01)。结论:Ramsay评分在3—4分时气管拔管,病人舒适度明显提高,并可预防全麻恢复期气管拔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三种静脉复合全身麻醉方法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120例足月妊娠产妇,ASA评分(1~2)级,随机分为3组(n=40),丙泊酚组(A组)、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组(B组)、丙泊酚复合氯胺酮组(C组),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分别观察各组产妇麻醉诱导前、诱导后、切皮时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术中知晓发生率,新生儿1分钟、5分钟Apgar评分、新生儿第一次呼吸时间、以及使用辅助呼吸、胸外按压和药物复苏例数。结果:A组产妇HR和MAP麻醉诱导前、后和切皮时变化明显,组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A、B组产妇麻醉诱导后低血压发生率明显高于C组(P〈0.05)。新生儿第一次呼吸时间A组和B组长于C组(P〈0.05),使用辅助呼吸例数和胸外按压例数A、B组多于C组(P〈0.05)。结论:丙泊酚复合氯胺酮对产妇循环影响小,对新生儿影响轻微,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OPLAC喉罩通气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对高危老年患者的影响。方法:50例择期下腹部及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成联合麻醉组(A组)与静脉麻醉组(B组)两组各25例,分别给予OPLAC喉罩通气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与OPLAC喉罩通气全身麻醉,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T0)、诱导后(T1)、喉罩插管时(T2)、喉罩插管后5min(T3)、拔管时(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麻药用量、清醒时间、拔管时间、Steward苏醒评分以及术后恶心、呕吐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B组比较,A组患者清醒和拔管时间显著缩短(P〈0.05),苏醒评分明显增加(P〈0.05),患者MAP、HR、Sp02的稳定性显著升高(P〈0.05),麻药用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OPLAC喉罩通气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可以减少麻药剂量,患者意识和呼吸功能恢复更快,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减少,更适合高危手术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