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58.1±8.6(40~75)岁的连续75(男63,女12)例首次急性心梗患者在发病后6小时内接受溶栓治疗(静脉推注尿激酶原20mg,然后在60分钟内静脉输入60mg)。其中前壁心梗33例,下壁心梗42例;单支、双支和叁支冠脉病变者分别有35例、27例和13例。各例均为窦性心律、束支传导阻滞者已除外。溶栓治疗后6~12小时进行冠脉造影。A组53例梗塞区供血冠脉示有再灌注(TIMI2~3级)。B组22例梗塞区供血冠脉未见再灌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塞时的抗凝治疗至今尚有争议。本文研究急性穿壁性前壁心肌梗塞时皮下注射大或小剂量肝素预防左室壁血栓形成的作用。对象为221例连续入院的急性穿壁性前壁心肌梗塞病人。用随机双盲试验法,将病人分为大剂量组(每12小时皮下注射肝素12500单位,共112例)和小剂量组(每12小时皮下注射肝素5000单位,共109例),梗塞后至少接受10天肝素治疗。梗塞后第10天以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确定有无左室壁血栓形成。结果发现,在接受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的病例中,大剂量组95例有10例(11%)发生左室壁血  相似文献   

3.
对象为60.6±8.7岁的连续61(男45、女16)例急性心梗患者。24例前壁心梗,37例下壁心梗。29例接受溶栓治疗,其中19例获得成功。发病后第4天记录标准12导联心电图并作超声心动图检查。从QRS波起始部至T波结束处的时间,再按Bazett公式校正,计算QTc间期。左室分为13个节段,每段计分-1~+4(活动增强~室壁瘤形成),取总和。 全组的室壁活动计分同QTc间期正相  相似文献   

4.
溶栓治疗急性心梗(AMI)与脑出血的关系密切,但作为危险因素,尚有不同看法。本文研讨这一问题。方法与结果有107例AMI患者进入了研究,年龄为 63±11岁,男性 83例(78%),女性24例(22%)。其中,前壁心梗37例(35%),下壁心梗69例(65%),均接受了溶栓治疗。有4例分别给予链激酶(SK)和组  相似文献   

5.
下壁心肌梗塞伴心前导联ST段压低的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接受溶栓治疗和选择性冠状动脉成形术的583例急性心梗患者,探讨下壁心梗伴心前导联ST段压低者的心脏状况及临床效果。将病例分成三组。组I:前壁心肌梗塞(289例);组II:下壁心肌梗塞伴有心前区ST段压低(135例);组III:下壁心肌梗  相似文献   

6.
在急性下壁心梗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的患者中,心梗面积较大,则住院死亡率较高。然而迄今尚未阐明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患者并发 CAVB 的临床意义。本研究包括373例患者,其中50例(13%)下壁心梗并发 CAVB,且在症状发作6小时内给予溶栓治疗。并发或未并发 CAVB 的患者,溶栓治疗后梗塞区供血冠脉的即刻畅通率相近。在对照和出院前测定心室功能,CAVB  相似文献   

7.
对象为126例首次急性前壁心梗患者。其中8例在发病后24小时内首次造影显示冠脉再灌注。其余118例患者接受冠脉内溶栓治疗(19例)或者冠脉成形术(99例),且在发病后24小时内显示冠脉再灌注。在冠脉再灌注前及在冠脉再灌注后即刻,冠脉内注入微气泡,进行心肌超声显像。A组47例(37%)示有心肌再灌流,B组79例(63%)未见心肌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穿壁性前壁心肌梗塞伴左心室室壁瘤(经核素造影证实)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早期溶栓对高危心(肌)梗(塞)患者(包括存在自发性和电刺激诱发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的电生理效应。方法:除外造影时有心源性休克、陈旧性前壁心梗、合并其他晚期疾患或80岁以上的患者。A组(16例)由于溶栓反指证或起病超过5小时等原因,除常规治疗外,给予皮下肝素治疗,多数未服阿司匹林。B组(16例)于胸痛6小时内开始溶栓治疗(链激酶150万~u静注或2500Ou冠脉注射,随后每分钟静滴4000~u,或复合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100mg静脉注射)。以后3~5天静脉注射肝素,并阿司匹林口服。  相似文献   

9.
溶栓治疗对于急性心梗已是首选疗法。研究者未能从心梗获救的患者中检出冠心病事件(eoronary event)可能复发者。作者对于46例急性 Q 波型心梗(前壁心梗28例,下壁心梗18例)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以期确定早期(平均4.7天)进行口服潘生丁铊201断层成像在检测残留心肌缺血方面是否优于早期(平均5.5天)进行症状限制性活动平板试验。两项试验均无并发症。运动时间为11±  相似文献   

10.
由氧衍生的自由基被认为是再灌注损伤的重要因素。自由基的清除剂——超氧物岐化酶(SOD),在动物实验中证实可限制再灌注损伤。作者就急性前壁心梗溶栓疗法时,SOD 能否减少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对慢性期左心室功能是否有益进行了研究。作者对34例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前壁心梗者,随机分为 SOD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先给冲击量 SOD3 500U/kg 输入,继之2小时内输注31 500U/kg。输入后立刻用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或尿激酶进行冠脉溶栓,同时,对照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应用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 (DTI)及二维超声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与非溶栓的病人 ,用以定量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的疗效。1 资料与方法96例病人首次心肌梗死均符合 :(1)持续胸痛超过半小时 ,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 ;(2 )相邻两个导联 ST段抬高 ,前壁>0 .2 m V,下壁 >0 .1m V。随机分为溶栓组与非溶栓组。溶栓组 47例 ,其中前壁 (包括广泛前壁 )心肌梗死 2 6例 ,下壁 (包括下后壁 )梗死 2 1例 ,均在发病 6小时内给尿激酶静滴 (15 0万 u/ h) ,并用肝素 12 5 0 0 u静滴及口服肠溶阿司匹林。非溶栓组 49例 ,其中前壁 (包括广泛前壁 ) 32例 ,…  相似文献   

12.
采用双盲随机试验评估急性心梗患者入院前接受溶栓治疗的利弊。发病后4小时之内(A 组40例入院前,B 组38例入院后),每例静脉推注200万单位尿激酶。A B 两组分别在发病后85±51和137±50分钟(P<0.0005)开始溶栓治疗。91%患者发病后3  相似文献   

13.
对象为31例症状出现后4小时内就诊的患者,连续记录12导联心电图,历时571±326分钟,以期确定急性心梗患者经静脉溶栓治疗后早期 ST 段再次抬高的发生率。本组中,男性22例,女性9例,年龄53±12岁。初次心电图示有前壁(15例)或下壁(16例)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明显增多。2000年6月~2001年12月,我院急症科共收治70岁以上AMI患者30例,应用静脉内溶栓治疗,取得较好疗效。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均符合AMI诊断且无溶栓禁忌症,发病在6小时内。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70~81岁。梗死部位:前壁心梗13例,下后壁心梗8例(其中2例合并右心室梗死),前壁加下壁  相似文献   

15.
对象为首次心肌梗塞(简称心梗)者174(男 159,女 15)例,平均年龄 54±8岁。分常规治疗组(68例)溶栓治疗组(106例),于症状出现6小时内给予静脉溶栓治疗(链激酶1.5 万U 58例,尿激酶 1.5~2万U 17例,重组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活化素31例)。病人均作二维心超,极量运动试验:Holter EKG及体表信号平均心电图检查。在选带滤波范围40~250Hz,溶栓治疗组非Q型梗塞和左室晚电位(LP)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体表信号平均心电图中经滤波的QRS时限,QRS终末40ms平方根电压(RMS_(40))及 QRS终末高频低振幅信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伴糖尿病患者溶栓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 (心梗 )静脉溶栓治疗 ,已被公认为疗效肯定且安全的再灌注疗法 ,可使患者病死率和心力衰竭 (心衰 )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急性心梗静脉溶栓早期再灌注的建立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影响。我们观察了尿激酶静脉溶栓对急性心梗伴糖尿病的临床疗效 ,并与不伴糖尿病患者进行比较。对象与方法1.对象 :选择 1999年 6月~ 2 0 0 2年 2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并于发病 12小时之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梗患者10 6例 ,其中合并糖尿病者 3 0例 ,年龄 49~ 78岁 ,平均年龄62 .0 0岁± 8.88岁 ,前壁梗死 10例 ,下壁梗死 4例 ,其它及复合壁 16例 ,平…  相似文献   

17.
ST段抬高总和预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溶栓后左心室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ST段抬高总和回落百分比(sum-ST-segment resolution,sumSTR)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后左心室功能的预示价值.方法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53例,均接受尿激酶20 000~30 000 U/kg静脉溶栓治疗,于溶栓开始前和溶栓开始后120 min做12导联心电图检查,分别测量Ⅰ、aVL、V1-V6导联ST段抬高水平,计算出sumSTR,根据sumSTR水平进行分组,sumSTR等于或超出30%者33例,sumSTR低于30%者20例,两组间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入选患者分别于溶栓后1周和3个月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析两组患者超声心动图指标.结果 在溶栓后1周时,两组超声心动图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3个月时,sumSTR低于30%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明显升高(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下降(P<0.01).结论 sumSTR可作为预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近期内左心室功能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模式CT指导下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发病在3~8小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经多模式CT筛选后,在发病9小时内给予静脉纤溶酶原激活物(-t PA)0.9mg/kg溶栓治疗,评估溶栓前、溶栓后24小时及7天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评估溶栓后90天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溶栓后24小时复查多模式CT。结果溶栓前和溶栓后24小时及7天的NIHSS评分分别为(12.47±4.45)、(12.01±5.83)、(12.93±10.02)分(P>0.05)。溶栓后90天mRS(3.53±1.77)分。90天mRS独立(0~2分)4例,严重残障或死亡(3~6分)11例。14例溶栓前CT血管造影(CTA)检查显示有颅内大动脉狭窄,溶栓后有9例显示狭窄血管再通或部分再通的。结论多模式CT指导下静脉溶栓治疗结果显示超过常规溶栓时间窗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改善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9.
对象为列入新期堪的纳维亚依那普利存活率研究Ⅱ的连续428例患者,该研究采用随机、安慰剂对照的方式。在急性心梗发病后24小时内开始使用依那普利,2~6天后、1个月和6个月后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整体和局部室壁活动指数。在前壁心梗者中,安慰剂组非梗塞区室壁活动指数恶化而依那普利组不变(0.18对0.02,P<0.05),这与  相似文献   

20.
近 3年来 ,我们在院前抢救中 ,尽力采取早期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争取冠状动脉完全或部分再通 ,缩小梗死面积 ,以改善预后。据文献报道 ,3小时以内尿激酶溶栓再通率为5 3 % ,而 3~ 6小时仅为 3 7% ,这被称为溶栓治疗中的时间依赖性。 1997年 12月~ 2 0 0 0年 12月 ,我们为 2 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院前就地溶栓治疗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观察组 2 0例均为急性心肌梗死 ( AMI)患者 ,男 14例 ,女 6例 ;年龄 5 3~ 67岁 ,平均 5 8.5岁 ;梗死部位 :广泛前壁心梗 9例 ,前间壁心梗 5例 ,下壁心梗 6例。另设同期住院治疗的另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