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注吸系统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12月期间,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97例(120只眼),将术中采用非同轴注吸系统吸除皮质的患者作为实验组,采用同轴注吸系统吸除皮质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前1 d、术后1周、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对两组患者的视力、角膜散光、角膜内皮变化等情况进行收集,并记录每组患者的有效手术时间及术后皮质残留率,最后进行结果分析。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实验组的角膜散光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个时间点角膜散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时中央角膜厚度与术前相比及两组间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之后逐渐恢复到术前水平;内皮细胞密度及六角形细胞百分比与术前相比呈下降趋势。结论非同轴注吸系统与同轴注吸系统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应用均是安全有效的,但非同轴系统有操作简便、迅速及并发症少等优点,对初学者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利用超声乳化仪上的灌注/抽吸系统对外伤性白内障采取分体注吸的方式吸除皮质和软核质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纳入2006/2007年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住院的非复杂性外伤性白内障患者26例26眼作为试验组。回顾2004/2005年在该科住院施行双腔管术式的外伤性白内障病例26例26眼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两组入选条件相近。结果:相对双腔管灌注/抽吸组,分体注吸组术中抽吸平均时间短、前房涌动次数少,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好、炎性反应较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利用超声乳化仪进行分体注吸,吸除外伤性白内障皮质和软核质安全而有效。  相似文献   

3.
4.
白内障注吸仪的研制及应用李建平陈薇王立群凌鼎铨张德荣董秀琴我们于1988年8月研制成功YSZ1型白内障注吸仪,同年9月用于临床,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和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1837只眼,获得满意效果。一、仪器的设计YSZ1型白内障注吸仪,由注吸器、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同轴微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前后的屈光变化与矫治疗效分析。方法对老年性白内障伴有屈光不正的68例(76只眼)行非同轴微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在角膜缘10点处做1.2mm角巩膜隧道主切口,以快速晶状体核劈裂技术双手配合冷超声乳化吸除白内障,用蓝宝石刀将颞侧主切口扩大至1.6mm,植入一体式后房折叠型人工晶状体(德国产Acri.Smart36A疏水性硅丙稀酸酯折叠式IOL)。观察手术前后角膜曲率、角膜地形图、屈光状态和远近视力及并发症。并与常规超声乳化手术组78例(82只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角膜地形图手术后呈向非散光图形方向改变,治疗组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57,P<0.05)。手术后形成散光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24,P>0.05)。术后屈光波动1周与2周间治疗组有90%在0.20D±0.14D的变化。而对照组有40%在0.20D±0.14D的变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26,P<0.05)。结论非同轴微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可安全、有效地通过<1.4mm的切口吸除白内障并植入卷折式人工晶状体,较常规超声乳化术屈光稳定快,两组用角膜地形图选择切口可降低散光度,使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与屈光矫正结合具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我们采用自制套管注吸针对部分软性白内障行后径路注吸术,取得较好的效果,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1.性别与年龄:男21例,女9例。1~10岁10例,11~20岁14例,21~30岁6例。 2.白内障类型:先天性8例12眼,外伤  相似文献   

7.
随着白内障手术方式的进步 ,手术切口日趋缩小 ,使我们越来越感到清除切口侧 (一般为 1 2点方位 )皮质的可操作角度越来越小 ,吸除皮质相对困难 ,不易彻底。为此我们于 1 996年 4月以来 ,采用分体注吸系统 ,行超声乳化手术 52 8眼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39 7眼 ,收到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一、一般资料患者年龄 2 1~ 92岁 ,平均 62 .8岁 ,老年性白内障 747例 886眼 ,青年性白内障 1 5例 2 3眼 ,外伤性白内障 1 1例 1 1眼 ,并发性白内障 5例 5眼 ;行超声乳化手术 52 8眼 ,其中折叠式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3.2 mm切口 ) 2 0 3…  相似文献   

8.
甲基纤维素在外伤性前房积血注吸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外伤性前房积血如长时间不被吸收往往会加重伤眼视功能的损害,需要手术注吸前房积血.我科1996~2000年共施行这类手术86例,术中应用甲基纤维素冲洗剥离前房积血及附着于虹膜表面的凝血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乳白内障摘出术在外伤性白内障手术中的疗效与优点。方法24例(24眼)手术均采用小切口非超乳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24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4周矫正视力≥0.8者9眼,0.4~0.6者7眼,0.1~0.3者5眼,小于0.1者3眼。结论小切口非超乳白内障摘出术在外伤性白内障手术中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双手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超声能量应用特点。方法将各级核硬度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167例(170眼)随机均等分为两组,分别行双手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和常规3.2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观察两组的术中平均超声能量、超声乳化时间、累积能量复合参数、术中并发症及术后早期效果。结果双手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处理各级核硬度白内障所用的平均超声能量均显著低于常规术式(P<0.01);对于中等核硬度白内障,超声乳化时间和累积能量复合参数值皆显著低于常规术式组(P<0.01)。常规术式组中有2例发生切口灼伤,而双手微切口组未观察到此并发症。双手微切口组和常规术式组术后第1d裸眼视力不低于0.5者分别为63眼(74.12%)和52眼(61.1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1)。结论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术的超声能量应用效率较高,手术安全,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角膜穿孔伤所致外伤性白内障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手术时机.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37例(37眼)角膜穿孔伤合并外伤性白内障的不同手术时间,术式和视力恢复情况.分别于伤后1d~1个月不同时间行超声乳化吸出术、I/A系统注吸术或囊外摘出术.一期或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比较手术效果.结果 术后随访1~3个月.37眼中2眼出现眼内炎,其中1眼眼球萎缩.术后裸眼视力为无光感~1.0,其中无光感者1眼(2.7%),眼前/手动者1眼(2.7%),0.05 ~0.1者3眼(8.1%),0.12 ~0.3者11眼(29.7%)0.4~1.0者21眼(56.8%),35眼无严重后遗症.结论 对不同情况下外伤性白内障,应在不同的时机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大多数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微小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应用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双手微小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的应用值。方法对行双手微小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A组。观察术中乳化时间、术后视力、手术性角膜散光及角膜内皮数量。并与常规超声乳化手术组(B组)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A组术中平均超声乳化时间为(1.0±0.53)min;B组术中平均超声乳化时间为(0.75±0.56)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天:A组裸眼视力≥0.5者占90.36%;B组裸眼视力≥0.5者占80.90%。术后1天A组平均手术性角膜散光:(0.15±0.56)D,术前、后角膜散光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为:(1.20±0.96)0,手术前、后角膜散光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角膜内皮计数:平均(2198±210)个/mm2;B组术后角膜内皮计数平均(1800±240)个/mm2。结论双手微小切口冷超声乳化吸出术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外伤性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外伤性白内障现代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手术时机及方式选择,手术技巧,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中特殊问题处理及效果等。方法:对263例外伤性白内障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263例外伤性白内障,术后随访1周矫正视力>0.3为228例,术后近期并发症以角膜反应;瞳孔区纤维渗出膜形成,虹膜后粘连,前房出血等为多见。结论:外伤性白内障由于病情的复杂,多样,其治疗比较特殊,目前尚无治疗外伤性白内障的特效药物,对于晶状体浑浊的患者,手术仍是首选,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外伤性白内障最理想的方法,增视效果好,应该尽早手术以防止弱视,并促进双眼单视和立体视觉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角巩膜穿孔伤合并外伤性白内障早期手术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敏 《临床眼科杂志》2006,14(4):345-347
目的探讨角巩膜穿孔伤后外伤性白内障的早期手术效果。方法对52例(52只眼)角巩膜穿孔伤合并外伤性白内障患者,全部行角巩膜伤口修补,同期或2周内行外伤性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05者4只眼(7.69%),0.05~0.25者15只眼(28.85%),≥0.3者33只眼(63.46%);较严重的并发症有继发性青光眼、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和交感性眼炎;影响视力的主要原因是:玻璃体混浊、后发障及角膜瘢痕。结论角巩膜穿孔伤合并外伤性白内障,术前掌握好适应证,早期手术(同期或间隔2周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角膜穿孔伤合并外伤性白内障联合手术的效果。方法对13例施行角膜裂伤缝合加外伤性白内障现代囊外摘出及后房型人工晶状植入术。结果出院时矫正视力≥0.5者5例,0.1~0.4者5例,<0.1者3例。结论此联合手术是治疗角膜穿孔伤合并外伤性白内障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儿童外伤性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探讨儿童外伤性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远期并发症,对65例65眼行此手术的患儿进行了系统地临床观察1~5年(平均3年)。诸多并发症中以慢性前葡萄膜炎症反应所致各种增殖膜形成的发生率最高,作者就此类患儿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处理及预防措施进行了较为深入地讨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晶状体前、后囊均破裂的外伤性白内障,经睫状体平坦部的单通道的前部玻璃体和晶状体切除术的效果。方法角巩膜穿透伤伴外伤性白内障26例(26眼)。术前视力:光感14眼,手动5眼,数指7眼。均在一期外伤清创缝合后进行二期玻璃体切除联合手术。玻切通道位于颞上方角膜缘后3.5~4mm处睫状体平坦部,另一切口为12点位角膜缘后2mm处的巩膜角膜隧道切口,切口宽2.8mm于透明角膜内2mm处进入前房。经巩膜切口插入玻切头,经隧道切口插入注水针头,进行前段玻璃体及晶体切除术,经角巩隧道植入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结果术后3个月视力0.2者5眼,0.3者4眼,0.5者8眼,0.8者6眼,1.0者3眼。术后5眼出现一过性高眼压,经对症处理后缓解,3例病人因虹膜损伤出现虹膜夹持。结论此手术方法简捷、手术效果佳、术中损伤小、视力恢复快,而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合并有角膜瘢痕的外伤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lens,IOL)屈光度精确的计算方法.方法 对行超声乳化术治疗的合并有角膜瘢痕的外伤性白内障患者51例(51只眼)进行前瞻性研究.对于同一患者,收集其术前应用Orbscan-Ⅱ所测得的患眼5mm光学区角膜曲率值,并代入SRK/T公式计算得到的IOL屈光度为实验组;收集其术前用角膜曲率计测量的健眼角膜曲率值,并代入SRK/T公式计算所得到的IOL屈光度为对照组(术中按常规以此组结果植人IOL);收集其术后3个月行电脑和检影验光获得的患眼屈光状态,并折算为等效球镜值,以植人的IOL屈光度+等效球镜值×1.25得到的IOL屈光度为标准组.比较各组间IOL屈光度的差别.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IOL屈光度比较,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组与对照组IOL屈光度比较,两者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标准组IOL屈光度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合并有角膜瘢痕的外伤性白内障,应用Orbscan-Ⅱ测得的角膜曲率值计算IOL屈光度更接近患眼的屈光状态.  相似文献   

20.
外伤性白内障的手术时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外伤性白内障手术时机对术后眼部反应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眼前段外伤致白内障61例,合并眼内异物12例。按手术时间分为4组:〈3天,3-14天,14-90天,1年以上。结果 各组植入人工晶状体为41.67%,61.11%,80。95%,90%。4组间术前视务无差异;术后视力1,3,组间有显著性差异;术后反应1组与其它3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外伤性白内障手术宜在伤后2周后进行,人工晶状体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