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李云慧 《沈阳医学》2003,23(3):106-107
目的 检测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抗可溶性肝抗原抗体(SLA)、抗肝细胞膜抗体(LMA)、抗线粒体抗体(AMA),来探讨自身抗体检测对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ELISA方法筛选出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阴性而谷丙转氨酶异常升高的病人血清。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自身抗体。结果38份血清中有9例存在一项或一项以上的自身抗体,其中ANA阳性5例,SMA阳性4例,LKM阳性4例,SLA阳性1例,LMA阳性2例,抗线粒体抗体阳性2例。结果 全为阴性的血清标本29例;而对照组健康人只有1例ANA呈阳性。结论 自身免疫性肝炎是一组以存在自身抗体为特点的肝损害疾病,通过检测自身抗体可对一部分AIH病人进行确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可能出现的各种自身抗体阳性率,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分别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92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和30名健康人的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线粒体抗体(AMA)、AMA-M2、抗肝肾微粒体Ⅰ型(LKM-1)抗体、抗可溶性肝抗原/抗肝胰抗原(SLA/LP)抗体、抗核点(Sp100)抗体、抗核膜(gp210)抗体、抗肝细胞胞质抗原1型抗体(抗LC-1抗体)。92例患者分为4组:自身免疫性肝炎27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29例;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6例;不明原因肝损伤30例。结果自身免疫性肝炎组ANA、SMA、抗LKM-1抗体、抗SLA/LP抗体、抗LC-1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81.5%、51.9%、11.1%、18.5%、14.8%。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组ANA、AMA、AMA-M2、抗Sp100抗体、抗gp210抗体阳性率为89.7%、93.1%、89.7%、58.6%、31.0%。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组检测ANA 1例(16.7%),不明原因肝损伤ANA 9例(30%),AMA 3例(10%)。结论多数自身免疫性肝病伴有特异性自身抗体的出现;自身抗体的检测对临床肝病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检验结果("两对半")与肝炎自身抗体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收治的250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两对半"的检查结果,随机分为1~5组,每组50例,统计分析每组的与肝炎相关自身抗体(AMA、ANA、LKM、LC-1、SLA)。结果:ANA、AMA、LKM、LC-1、SLA相互间比较发现1组、2组、3组统计学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5组统计学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组与其他四组的ANA、AMA、LKM。LC-1比较统计学上有明显的差异(P<0.05),2组与3组、4组、5组中的ANA、AMA、LC-1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和3组中的抗M2抗体与本组的另外两种抗体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三组中的抗M2抗体与其他三组中的抗M2抗体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炎相关自身抗体(AMA、ANA、LKM、LC-1、SLA)与小二阳、小三阳以及大三阳有着密切的关系,ANA酶谱中抗M2抗体与慢性乙肝相关性最大,一般为小二阳和小三阳的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可能出现的各种自身抗体阳性率,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分别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欧蒙斑点法检测92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和30例健康人的ANA、SMA、AMA、AMA-M2,抗LKM-1、抗SLA/LP。92例患者分为四组:自身免疫性肝炎27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29例;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6例;不明原因肝损伤30例。结果:自身免疫性肝炎组ANA、SMA、抗LKM-1、抗SLA/LP的阳性率分别为81.5%、51.9%、11.1%、18.5%。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组ANA、AMA、AMA-M2阳性率为89.7%、93.1%、89.7%,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组检测ANA1例(16.7%),不明原因肝损伤ANA9例(30%),AMA3例(10%)。结论:多数自身免疫性肝病伴有特异性自身抗体的出现;自身抗体的检测对临床肝病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疗现状,以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对2007~2010年临床初诊为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的186例患者的主要实验室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6例患者中自身抗体总阳性率为31.7%,其中抗核抗体(ANA)阳性42例(22.6%),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14例(7.5%),抗平滑肌抗体(SMA)阳性5例(2.7%),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阳性0例;自身免疫性肝炎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检出率分别为9.7%和7.5%;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检出阳性率最高的自身抗体为ANA,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主要出现AMA抗体;95%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自身抗体滴度大于或等于1∶320;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移酶(GGT)较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显著升高(P<0.05)。结论高滴度的自身抗体对自身免疫性肝病有诊断价值,分析肝功能指标、免疫球蛋白、血清蛋白电泳等实验室数据也有助于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我国不同类型肝病患中几种抗肝抗原自身抗体的存在状况;结合抗核抗体(ANA)探讨非甲-非戊型肝炎中存在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可能性。方法:200例肝功能异常患分为5组:(1)自身免疫性疾病组24例;自身免疫性肝炎5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6例,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2例,干燥综合征4例,SLE1例和6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未分型;(2)HAV组23例;(3)HBV组67例;(4)HCV组26例;(5)非甲-非戊型肝炎组60例,免疫荧光,Western blot,免疫印迹和EISA法分别检测ANA,AMA,SMA,LKM-1,LC-1,SLA/LP和AMA中M2,M4和M9亚型,以及SS-A,SS-B,dsDNA等ANA的多种抗原成分抗体。结果:200例血清LKM-1和LC-1全部阴性,2/200例SLA/LP阳性,NonA-E组4例AMA和M2阳性,3例SMA高滴度阳性,4例出现SS-A,SS-B或dsDNA等自身抗体,ANA在HBV组22例,HCV组10例滴度超过1:320,HAV组1例出现SS-A,SS-B或dsDNA等自身抗体,ANA在HBV组22例,HCV组10例滴度超过1:320。HAV组1例SMA达1:1000,结论:三种肝抗原抗体(LKM-1,LC-1和SLA/LP)是自身免疫性肝病特异性抗体;非甲-非戊型肝炎中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标志阳性患是否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抗核抗体特征及其临床相关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乙肝病毒(HBV)感染者血清中抗核抗体(ANA)的特征并探讨其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慢性乙型肝炎(CHB)、乙肝后肝硬化(LC)、原发性肝癌(HCC)患者共569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ANA、AMA、SMA、LSP等自身抗体;免疫印迹法检测ANA谱。结果1)569例中ANA阳性245例(43%),CHB、LC、HCC组ANA检出率分别为42.1%(90/214)、38.2%(108/283)、65.3%(47/72),3组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6.7%(2/30),HCC组ANA阳性率显著高于CHB组和LC组(P<0.01)。2)CHB、LC和HCC组ANA以低滴度(1∶100)为主,分别为75.6%(68/90)、68.5%(74/108)、66%(31/47)。3组中ANA荧光模式以颗粒型常见;抗核仁型抗体的比例在HCC组中最高为19.1%(9/47)。3)45例ANA≥1∶320的患者检测了ANA谱,仅2例LC患者dsDNA阳性,1例LC患者SSA阳性,余患者阴性。4)ANA滴度1∶100组与≥1∶320组的ALT、AST、HBVDNA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BV感染者出现的自身抗体以ANA为主,HCC组阳性率最高。ANA荧光模式以颗粒型常见,核仁型在HCC和LC组高于CHB组。70.6%的HBV感染者ANA为低滴度阳性,其滴度的高低与肝细胞损伤未见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B)病人血清"两对半"检验结果模式,将检验结果模式肝炎相关自身抗体进行比较分析,探讨相互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300例CHB患者进行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的血清"两对半"检验结果分为1-5组进行分析,每组均为相同的60例。分析比较每组与肝炎相关自身抗体的相关性。结果 1、2、3组AMA、ANA、LKM、LC-1以及SL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5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组与2、3、4、5组AMA、ANA、LKM、LC-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与3、4、5组AMA、ANA、LC-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二阳以及大、小三阳与肝炎相关自身抗体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抗体检测在肝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分别采用酶联合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间接免疫荧光法、线性免疫分析法对2011年1月至10月在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肝病患者进行自身免疫性抗体检测,其中检测抗核抗体(ANA) 379例,抗平滑肌抗体(SMA)和抗线粒体抗体(AMA)各375例;检测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975例.结果 在ANA、SMA、AMA及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检测结果中至少有1项阳性者(包括弱阳性)合计469例.379例ANA阳性120例(31.66%),375例SMA阳性19例(5.07%),375例AMA阳性5例(1.33%);975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检测结果:AMA-M2型抗体阳性56例(5.74%),抗Sp100抗体阳性215例(22.05%);抗gp210抗体阳性15例(1.54%);抗肝肾微粒体-1(LKM-1)抗体阳性2例(0.21%);抗肝特异性胞质Ⅰ型(LC-1)抗体阳性33例(3.38%);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抗体(抗SLA/LP抗体)阳性3例(0.31%).在ANA(21.37%vs10.29%,P<0.01)、AMA-M2型抗体(4.00%vs1.74%,P<0.01)和SMA(3.73%vs1.34%,P<0.05)中,女性阳性率均明显高于男性.结论 自身免疫性肝病具有特征性自身抗体谱,注重自身免疫性抗体检测对该病的明确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由嗜肝病毒引起的肝病患者自身免疫性抗体阳性需结合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非甲 -戊型、非庚型肝炎病原诊断 ,了解慢性乙肝、献血员和体检者TTV现症感染状况 ,分析 TTV感染表现形式。方法 :对比调查非甲 -戊型、非庚型肝炎患者2 5例、慢性乙肝 63例、献血员 3 0例及体检者 3 2例 TTV感染情况。结果 :4组中 TTV DNA检出率各为 5 2 .0 0 % (1 3 / 2 5 )、1 5 .87% (1 0 / 63 )、1 0 .0 0 % (3 / 3 0 )和 3 .1 3 % (1 / 3 2 ) ,非甲 -戊型、非庚型肝炎组与其它 3组比较 P均 <0 .0 1。结论 :TTV系非甲 -戊型 ,非庚型肝炎病因之一 ,其致病力较弱。单纯 TTV感染引起慢性肝炎 47.0 6% (8/ 1 7) ,急性肝炎 2 3 .5 3 % (4 /1 7)、病原携带状态或隐性感染 2 3 .5 3 % (4 / 1 7) ,重型肝炎最少 5 .88% (1 / 1 7)明显少于慢性肝炎 (P<0 .0 1 )。  相似文献   

11.
罗德梅  赵建梅  张朝霞 《重庆医学》2016,(19):2623-2625
目的:分析新疆维吾尔族不同类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的自身抗体阳性率及其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该院门诊和住院的维吾尔族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51例,其中自身免疫性肝炎(AIH)20例(AIH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31例(PBC组),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免疫印迹法检测其血清生化指标和自身抗体,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各项生化指标水平均明显增高,其中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碱性磷酸酶(ALP)及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IH组患者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肝肾微粒体‐1(LKM‐1)抗体、抗肝细胞溶质抗原1型(LC‐1)抗体、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SLA/LP)抗体及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率分别为65.0%、40.0%、10.0%、5.0%、10.0%、5.0%;PBC组患者ANA、AMA及其M2亚型(AMA‐M2)的阳性率分别为61.3%、100.0%和96.8%。结论新疆地区维吾尔族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的自身抗体谱具有一定的特征,自身抗体谱的检测对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分型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慢性肝病自身抗体的检测及其与自身免疫性肝病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慢性肝病患者中自身免疫性肝病存在状况、自身抗体检测的阳性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01年1月至2005年5月同济医院慢性肝病住院患者共367例,包括慢性乙型肝炎124例、慢性丙型肝炎45例、自身免疫性肝病122例及其它76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免疫条带法、ELISA法检测自身抗体和自身抗体亚型。结果367例慢性肝病患者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及AIH/PBC重叠综合征(overlap syndrome)所占比例分别为9.81%、10.90%、7.63%及4.90%。抗核抗体(ANA)、抗线粒体抗体(AMA)及AMA—M2、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pANCA)检出阳性率各病例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O.05)。抗肝。肾微粒体抗体1型(antiLKMl)、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anti—SLA/LP)抗体检出阳性率分别为5.73%、4.1%。未检出抗肝细胞溶质抗原1型抗体(anti—LC-1)。自身抗体总阳性率为20.41%。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ANA检测阳性组AST、TBil与ANA阴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 自身抗体与肝损伤程度有一定相关性。自身抗体及肝抗原自身抗体的检测是提高自身免疫性肝病检出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肝功能异常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肝病相关自身抗体在肝功能异常患者血清中的阳性率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以生物薄片马赛克技术制备的Hep-2细胞、猴肝、心肌、鼠肝、鼠肾、胃共6种组织细胞为抗原基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肝病相关自身抗体,根据荧光反应强弱判定结果.结果 80例肝功异常患者(肝脏功能异常,ALT>50 U/L)自身抗体阳性率为11.25%,其中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及抗线粒体抗体(AMA)的阳性率分别为7.5%、5%和6.25%;女性患者自身抗体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患者(P<0.05);病毒性肝炎标志物阴性组自身抗体检出率明显高于阳性组(P<0.05).结论 高滴度自身抗体对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肝功能异常的非病毒性肝炎病人适合进行肝病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不同临床类型肝病患者血清中各种自身抗体的存在状况,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法,对我院2010年6月至2014年2月3124例不同类型肝病患者和20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血清中的抗核抗体(ANA)、抗线粒体抗体(AMA)、抗平滑肌抗体(ASMA)、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和自身免疫肝病谱等9项指标进行检测。结果病毒性肝炎ANA、AMA阳性率分别为11.11%、0.39%,抗肝抗原自身抗体检测阳性率分别为AMA M22.22%,M2-3E 1.86%、Sp1000.59%、PML 0.42%、gp2103.81%、LKM-10.62%、LC-12.28%、SLA-LP 0.26%、Ro5210.6%。自身免疫性肝病ANA、AMA阳性率分别为90.63%、78.13%,抗肝抗原自身抗体检测阳性率分别依次为71.87%,71.87%、6.25%、6.25%、65.63%、3.13%、0、21.88%、93.75%。与病毒性肝炎比较,自身免疫肝病的9项指标以及ANA、AMA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丙肝、自身免疫肝病、药物性肝炎的ANA阳性率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甲肝、戊肝、脂肪肝血清中未检测出自身抗体。与病毒性肝炎比较,药物性肝炎的ANA检出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各型肝炎患者ANA的荧光模型存在差异。结论检测自身抗体的类型、滴度以及荧光模型对于不同类型肝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对自身免疫性肝病(ALD)的诊断价值。方法收取2018年3月到2019年3月研究对象为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患者165例作为观察组,再选取165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实施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分别对抗核抗体(ANA)、抗线粒体抗体(AM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指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ANA检出率29.1%、AMA检出率6.1%、SMA检出率3.0%,高于对照组健康体检者(P<0.05)。结论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在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患者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对ALD进行初步的筛查和诊断,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分析丙型肝炎患者血清自身抗体、HCV RNA水平和AST/ALT比值,以进一步探讨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理。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线粒体抗体(AMA)和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采用核酸扩增(PCR)荧光定量技术检测标本HCV RNA含量,并同时检测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结果HCV RNA阳性组和HCV RNA阴性组自身抗体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自身抗体阳性组和自身抗体阴性组中AST/ALT比值≥1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 HCV RNA阳性组和HCVRNA阴性组AST/ALT比值≥1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病毒的直接作用和自身免疫是HCV损伤机体的两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非甲-戊型肝炎中自身抗体的检测和临床特征的研究,提高对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认识.方法 对住院的143例非甲-戊型肝炎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确诊的31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自身抗体以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线粒体抗体(AMA)为主;除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外,大多为中年女性,多表现黄疽、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肝脾肿大,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免疫球蛋白明显升高.其他病因不明的非甲到戊肝炎患者以中青年男性、急性黄疸多见,肝功能受损轻.结论 自身免疫性肝病具有高滴度自身抗体、肝功能等生化指标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18.
不同慢性肝病患者自身抗体的表达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病与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的表达差异及诊断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条带法对48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31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55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检测 ANA、SMA、AMA、pANCA、AMA-M2、SLA/LP、LKM-1和LC-1 等自身抗体.结果 AIH组以高滴度的ANA、SMA、pANCA为主,检出率为71%、65%、66%,与慢性病毒性肝炎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BC组以ANA、 AMA 、AMA-M2为主,检出率为45%、96.7%、93.5%,显著高于慢性病毒性肝炎组(P<0.01).结论 自身抗体的联合检测对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