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妙用凉膈散临证举隅尹逊英梁翠兰张茂雷山东省肥城市人民医院(肥城271600)尹延军山东省肥城市中医院(肥城271600)凉膈散,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凉膈通便之剂,具有泻火通便,清上泻下的功效。由大黄、芒硝、甘草、栀子、黄芩、薄荷、连翘、竹叶、白蜜...  相似文献   

2.
巴建全 《江苏中医药》2019,51(11):86-89
凉膈散原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具有泻火通便、清上泄下之功,主治上中二焦火热证。近年来,凉膈散在临床各科应用广泛,可用于治疗耳鼻喉科(外耳道炎)、口腔科(急性智齿冠周炎、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呼吸系统(外感发热、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消化系统(急性胰腺炎、溃疡性结肠炎、缺血性肠病、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皮肤科(寻常痤疮、寻常型银屑病、尿毒症皮肤瘙痒)、神经系统(中风、小儿癫痫)及脓毒症等不同科别和系统的疾病。临证使用凉膈散应抓住证治要点,随证加减,进一步拓展应用范围,同时还可开展多中心大样本临床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3.
凉膈散临证举隅零陵地区卫生局中医科(425000)郑日清凉膈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川大黄、朴硝、甘草、山栀仁、薄荷、黄芩、连翘、竹叶、白蜜九味药组成。本方为上中二焦邪郁生热,胸膈热聚而设,具有泻火通便,清上泻下之功。笔者用此方加减治疗急性结膜...  相似文献   

4.
凉膈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治疗中上二焦邪热炽盛证的代表方,由连翘、川大黄、朴硝、炙甘草、山栀子、薄荷、黄芩、竹叶等药物组成,具有泄火通便,清上泻下之功。方中连翘重用,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薄荷疏散上焦之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清解郁热;竹叶清热泻火,除烦,生津,利尿;三药质轻升散,清解的同时透邪(热)于外,有"火郁发之"之义。黄芩与栀子同用,清热解毒,泻火除烦,通泻三焦;大黄与芒硝配  相似文献   

5.
“火郁”论     
火郁一证,历代均有认识,金元以后渐趋完善。其病机乃为阳气郁遏所致,如外邪郁热,五志郁热,饮食、劳倦郁热,瘀血郁热,痰饮郁热,郁火化毒等。其辨治并非限于汗解,凡下、清、透、泄诸法,均可因证选用。如外感火郁可辛散表热,或清透气热,或清透营热,或凉血泻火,或养阴透热;内伤郁火可疏肝泻火,或清心泻火,或宣肺泻火,或升散“阴火”,或化瘀逐热,或涤痰泻火。)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凉膈散治疗耳鼻喉科疾病的疗效。方法:收集应用凉膈散的典型病例进行分析。结果:耳鼻喉科急性疾病出现上、中二焦郁热证候时,用凉膈散治疗可达到清泻脏腑积热、清上泻下的治疗目的。结论:凉膈散用于耳鼻喉科急性疾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赵梦娇 《国医论坛》2022,37(3):19-21
食积伤及脾胃,或郁热生疾,痰热食积熏灼于肺,或气血亏虚,卫外不固,外邪袭肺,导致肺失宣降,形成多种肺系病证。临证对于小儿外感发热、咳嗽、肺炎喘嗽、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咽炎、扁桃腺炎等病证,在辨证的基础上增加消食化积通腑的药物,直接消除中焦食积这一病因,使肺内之痰热积滞从大便而解,恢复肺之宣降功能,还可以消食健脾,使气血生化充足,肺卫之气充盛,外邪不得入侵,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8.
凉膈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书,其方由大黄、朴硝、山栀、薄荷叶、黄芩、连翘、竹叶、甘草组合而成,有泻火通便,清上泄下之功。以治上中二焦热邪炽盛之证。笔者临症运用此方加减治疗卫气同病,邪热壅肺、肠腑躁热之小儿肺炎症,每获良效。现举验案一例介绍如下。李××,男,10岁,1982年4月5日初诊。患者发热、少汗不解,咳嗽气喘,口渴烦躁,大便秘结,小便色赤,舌红苔黄,脉洪数。体温:39.4℃,X线胸透提示:右肺见有片状阴影。血检:白细胞总数18500/mm~3,嗜中性80%。证属卫气同病,邪热壅肺,痰热内蕴,肠腑躁结。治以辛凉解表,  相似文献   

9.
贾忠军  杜金双 《陕西中医》2006,27(9):1144-1144
凉膈散出自《太平圣惠和济局方》,由大黄、芒硝、甘草、栀子、薄荷、黄芩、连翘组成,原方为散剂,用竹叶蜜水汤冲服,今在临床多用煎剂。诸药合用具有清热通腑,清上泻下,泻火解毒之功。本方泻下清热并用,着重泻火解毒,泻上中二焦之邪火,清胸膈之烦热,凉膈之意即在于此。笔者用此方治疗上中二焦邪郁化火,热聚胸膈而见胸膈烦热,面赤唇焦,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之发热不退证每获良效,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0.
凉膈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朴硝、大黄、甘草、山栀子、薄荷叶、黄芩、连翘、竹叶、蜂蜜九味药组成。功能清上泄下,泻火通便。原方主治“大人小儿脏腑积热,烦躁多渴,面热头昏,唇焦咽燥,舌肿喉闭,目赤鼻衄,颌颊鳍硬,口舌生疮,痰实不利,涕唾稠粘,睡不宁,谵语狂妄,肠胃燥涩,便溺秘结,一切风壅”,后世常用治上中二焦热邪炽盛之证。张季高老中医用此方化裁,辨证治疗风火头痛,兹举验案如下:  相似文献   

11.
杨小清 《新中医》2004,36(5):13-13
介绍李果青主任医师治疗温热病的经验。温热病治疗需清热、泻火、通腑,下不厌早。以凉膈散治疗上焦热;小承气汤治疗中焦热:泻心汤治疗下焦热。  相似文献   

12.
凉膈散源于《和剂局方》,其组成为:大黄6克芒硝6克甘草6克黄芩9克梔子9克连翘9克薄荷6克竹叶6克蜂蜜18克。方中以调胃承气汤泻火通便;梔子、黄芩清泄里热;连翘、薄荷疏解表热;竹叶利水;蜂蜜泄火;全方配伍严谨,泾渭分明,原为清上泄下,治上、中二焦表里俱热之证,尤以表热不高,里热不甚者最为相宜。晚近医家发皇古  相似文献   

13.
凉膈散(连翘、大黄、芒硝、甘草、栀子、黄芩、薄荷、竹叶)首见于宋·太医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有清热解毒,泻火通便的功效。清·汪昂将其收入《医方集解》泻火门,谓其可治心火上盛,中焦燥实,烦躁口渴,目赤头眩,口疮唇裂,吐血衄血,大小便秘,诸风瘈疭,胃热发斑发狂,及小儿惊急,痘疮里陷等证。我在儿科临床应用本方治疗腹泻、肺炎、上感高热等病症,疗效满意。现选录病案四则如下,并谈点体会。  相似文献   

14.
凉膈散出《和剂局方》是治疗上中二焦邪郁化热的方剂。方中清上泻下并行,是“以泻代清”的良方。吾用此方加减治疗外感风寒或风热入里化热兼见中焦燥热之证,每收良效。  相似文献   

15.
清·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书中升降散一方,通治瘟疫、温病,以及多种内伤杂病.凡外感温热之邪或内伤肝郁化火或脾胃升降失调、中焦郁热等证,放胆用之,多能中病.  相似文献   

16.
王秀坤  田力 《四川中医》2001,19(1):74-74
《局方》凉膈散由大黄、朴硝、甘草、栀子仁、黄芩、薄荷叶、连翘、淡竹叶、白蜜组成,具有泻火通便、清上泄下之功。笔者根据古训“严守病机”、“异病同治”的原则,用本方加减为主治疗儿科多种热毒壅盛之证,疗效满意,兹举案例如下。1 疱疹性口炎史×,男,3岁,1999年12月13日因“口唇疱疹2天”初诊。诊见口角、唇周、齿龈、舌及颊粘膜满布成簇疱疹,部分已破形成浅表溃疡,上覆黄白渗出物,周围绕以红晕,口唇齿龈红肿,剧痛哭闹,不能张口进食,大便干结,三日未行,小溲黄赤,伴发热(T:389℃),咽充血,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此乃中上二焦热邪炽盛,壅于…  相似文献   

17.
吕直 《光明中医》2002,17(4):9-11
明代温病学家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因有以升降散为总方的“温病十五方”留传于世 ,深得后世医家的盛赞。升降散以僵蚕清热解郁、除湿化痰 ,蝉衣祛风胜湿、涤热解毒 ,姜黄行气散郁 ,大黄泄热排毒 ,全方功能调气机、泄郁火、化瘀滞 ,祛风胜湿、宣畅郁热、涤邪解毒 ,不仅能统治各种温热大证 ,因其“一升一降 ,内外通和 ,而杂气之流毒顿消” ,故被广泛应用于外感、内伤的多种郁热杂证之中。笔者“升降散的临床应用”(《光明中医》2 0 0 1年第 4期 )曾就升降散治疗热郁少阳、寒热不已 ,痰热壅滞、咽喉肿痛 ,湿热浸淫、斑疹疮疡 ,湿热弥漫三焦、…  相似文献   

18.
张馥南 《新中医》2000,32(3):50-50
小陷胸汤出自《伤寒论》 ,由黄连、半夏、瓜蒌子组成 ,具清热涤痰、宽胸开结之功。原为小结胸证而设。笔者用以治疗因痰热互阻所致的肺痹、胸痹、悬饮等病 ,疗效显著。兹举验案如下。1 肺痹肺痹 ,是指外邪侵犯肺脏后 ,致肺气痹塞不通利之病证。若肺有蓄热 ,或阴虚火旺 ,或饮食厚味积热 ,皆能蒸炼津液为痰 ,痰热阻闭肺络 ,则肺气宣降失常。《素问·痹论》曰 :“肺痹者 ,烦满喘而呕” ,论述简而精辟。《张氏医通》曰 :“凡咳嗽面赤 ,胸腹胁常热 ,惟手足有凉时 ,其脉洪者 ,热痰在膈上也 ,小陷胸汤主之”。笔者治肺胃痰热 ,予小陷胸汤加薤白、…  相似文献   

19.
清气分热方剂多以石膏、知母、黄连、黄芩之类辛寒或苦寒清热药为主组方,具有清气、泻火、解毒之功,适用于温邪已离卫表、尚未入营动血之气分里热炽盛证,代表方如白虎汤、栀子豉汤、黄连解毒汤、凉膈散等。此类方的配伍用药,一般有以下几方面: 一、配养阴生津药  相似文献   

20.
小儿痰热壅肺证为肺系外感热病,属祖国医学"咳嗽""肺炎喘嗽""哮喘"及西医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范畴。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稍有不慎外邪入里化热,热邪灼津成痰,痰热阻肺,肺失宣肃,发为咳喘,其痰热壅肺证为小儿咳喘之最常见证型。我们采用麻杏化痰合剂治疗痰热壅肺证的患儿,疗效显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