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气管插管时机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同时探讨心肺复苏胸外按压频率、深度以及峰压限制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81例入院后出现心搏呼吸骤停患者,以插管时机分为立即插管组(A组,36例)和先行无创通气待氧合达到90%以上再行插管组(B组,46例);以完成插管时间分5 min内插管成功组(C组,21例)和>5 min插管成功(D组,24例);呼吸机辅助通气气道峰压报警线设置分40 cm H2O[(1 cm H2O=0.098 k Pa),E组,26例]和60 cm H2O(F组,29例)。比较各组患者的预后及对氧分压和分钟通气量的影响。结果 A、B两组患者复苏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出院成活率、自主循环维持(DOSC)时间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两组患者DOSC时间、复苏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F组分钟通气量和氧分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启动气管插管的时间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整个复苏过程中保证基本的氧供;合理的按压频率、深度及报警线设置提高心肺复苏质量。  相似文献   

2.
心肺复苏开始时机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仲廷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1):1478-1479
目的 探讨心肺复苏(CPR)开始时机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420例进行CPR急救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开始CPR时机不同分为早期插管组(A组,210例)、及时插管组(B组,115例)和延时插管组(C组,95例),统计分析三组间CPR成功率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 经治疗后,CPR成功:A组43例(20.48%),B组17例(14.78%),C组6例(6.32%),C组CPR成功率明显低于A组和B组(x2=9.74、4.32,均P<0.05),B组CPR成功率明显低于A组(x2=6.43,P<0.05);A组、B组、C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20.13±2.31)d、(22.73±1.82)d、(29.78±2.32)d,三组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4,P<0.05.).结论 及时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对心肺复苏成功率有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三人气囊面罩心肺复苏方法与两人气囊面罩心肺复苏方法效果的比较。方法 85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采用传统的一人行胸外按压一人控制气囊的操作方法,B组采用一人行胸外按压两人控制气囊的操作方法并与C组胸外按压加气管插管通气复苏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A组成功率为36.0%,B组成功率53.3%,C组成功率53.6%。B组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人操作心肺复苏方法较两人操作心肺复苏方法成功率高,而与胸外按压加气管插管通气复苏效果进行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早期气管插管对心肺复苏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早期气管插管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呼吸衰竭及呼吸、心跳停止病例 5 5例 ,根据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时机的不同分为两组 ,一组 34例 ,行早期气管插管 ;二组 2 1例 ,行晚期气管插管。结果 早期气管插管组心肺复苏成功 2 3例 (6 7 7% ) ,出院存活 18例 (38 1% ) ;晚期气管插管组复苏成功 8例 (38 1% ) ,出院存活 5例 (2 3 8% ) ,两组复苏成功率和出院存活率相比 ,差异有显著意义(P <0 0 5 )。结论 在患者尚未出现呼吸、心跳停止时即进行气管插管呼吸机支持呼吸 ,能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瑞芬太尼配伍依托咪酯静脉麻醉对老年患者围手术期血压、心率的影响。方法选择因择期ASAⅠ或Ⅱ级手术治疗接受气管插管全麻的老年患者120例。无术前药,依诱导及麻醉中瑞芬太尼不同用量,随机分为4组(n=30),即5μg/kg(A组)、10μg/kg(B组)、15μg/kg(C组)、20μg/kg(D组)。各组依托咪酯(0.3 mg/kg)、维库溴胺(0.1 mg/kg)用量相同,分别测诱导前、气管插管前、气管插管MAP、HR值;A组诱导不用阿托品,其他3组静注阿托品0.008 mg/kg。依托咪酯、瑞芬太尼同时泵注(时间6 min),泵注1 min后静注阿托品(静注时间10 s),意识消失后静注维库溴胺。泵注结束后气管插管。结果插管前B组、C组、D组的MAP降低幅度显著小于A组(P<0.01),降低幅度均在10%以内;插管后C组、D组的MAP升高幅度显著小于A组、B组(P<0.01),升高幅度均在10%以内;插管后C组、D组的HR升高幅度显著小于A组(P<0.01),升高幅度均在5%以内。结论与依托咪酯0.3 mg/kg配伍诱导气管插管,瑞芬太尼15μg/kg用量抑制气管插管反应效果达A级,增加瑞芬太尼用量到20μg/kg,抑制气管插管反应效果没有进一步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心肺复苏患者液体控制对肺损伤的影响。方法将心脏骤停患者分为严格控制液体组(A组n=26)和非严格控制液体组(B组n=20),均按照2005年心肺复苏指南推荐的方法进行CPR。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并采用肺保护通气策略(适当PEEP加小潮气量),两组患者均严密监测心电、血压、经皮血氧饱和度和血气分析,动态观察胸部CT。结果复苏成功后B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明显低于A组(45.6±32.5VS56.8±29.8,P〈0.001),以后随着呼吸末正压得应用,逐渐缓慢提高至正常。B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明显长于A组(86±16.5h VS 58±18.8h P〈0.001)。心肺复苏患者心脏按压时间越长,肺部CT表现为肺内肺挫伤、局部渗出性实变越严重。B组双侧胸腔积液的量明显多于A组。结论复苏时控制液体入量可以减少肺部渗出、减少胸腔积液的产生,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大鼠模型并进行评价,确定建立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大鼠模型的最适通气条件。方法 选取成年雄性SD大鼠72只,体重250300 g,随机分为A、B、C、D组(n=18):对照组(A组,自主呼吸组),小潮气量(VT)组(B组,VT=6 ml/kg),常规VT组(C组,VT=10 ml/kg),大VT组(D组,VT=40 ml/kg),各组按机械通气时间(2、4、6 h)再随机分为3个亚组(n=6)。A组仅作气管切开插管,其余各组气管切开后接小动物呼吸机行机械通气,呼吸机参数均设置为RR70/min,FiO2 21%,PEEP 0 cmH2O。机械通气结束后处死大鼠,剖胸取右肺组织计算湿重干重比(W/D),计算细胞凋亡指数,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学结果,并进行肺损伤评分。比较不同VT及通气时间条件下大鼠的肺损伤情况。结果 与A、B、C组比较,D组通气2 h时开始出现肺损伤病理学表现,通气4 h时肺损伤评分、肺组织W/D和细胞凋亡指数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大鼠40 ml/kg VT通气4 h可以成功建立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模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位颈椎骨折伴发颈髓损伤手术全麻时气管插管方式的选择。方法将需进行气管插管全麻的高位颈椎骨折并发颈髓损伤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视可尼喉镜组(A组)、插管型喉罩组(B组)、UE可视喉镜组(C组)及传统喉镜组(D组)4组,每组25例。分别记录4组插管过程中颈椎屈曲度变化、插管时间、C-L分级和一次性插管成功率。结果与C组比较A、B组在暴露声门时颈椎屈曲度变化低于C组(F=2.358,P<0.05),与D组比较A、B组在暴露声门时和插管后颈椎屈曲度变化低于D组(F=7.325,P<0.05)。B组插管时间最长,C组最短,B组与A、B、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675,P<0.05);C组的C/L分级优于D组(Z=9.85,P<0.05),A、B组无法测量C/L分级。C组插管成功率高于D组(χ2=2.565,P<0.05),A、B组插管成功率低于D组(χ2=3.456,P<0.05)。结论视可尼喉镜和插管性喉罩对颈椎屈曲度影响更小,安全性更高。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UE视频喉镜插管时间更短,插管成功率更高,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郑洁  胡滨  刘庆 《江苏医药》2015,41(1):69-71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联合喉罩通气在全麻经尿道钬激光碎石术(TUHLL)的应用效果。方法全麻下行TUHLL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4组。B、C组诱导前10min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5μg/kg。A、B组气管插管;C、D组实施喉罩通气。麻醉诱导采用咪达唑仑0.04mg/kg、舒芬太尼0.3μg/kg、丙泊酚2mg/kg和顺阿曲库铵0.12mg/kg静注;泵注丙泊酚6mg·kg-1·h-1维持麻醉。记录围麻醉期MAP和HR变化,比较麻醉后不良反应。结果麻醉期C、D组的HR和MAP均低于气管插管A、B组(P<0.05),B、C组的HR和MAP低于A、D组(P<0.05)。B、C组术后躁动发生率低于A、D组(P<0.05),C、D组术后咽痛发生率低于A、B组(P<0.05)。结论全麻诱导前应用右美托咪定联合喉罩通气能麻醉维持平稳,减少不良反应,是短小手术麻醉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气管插管与心脏电击除颤时机选择对心肺复苏(CPR)的影响。方法 将130例急诊心肺复苏病人,随机分为选择顺序复苏组(A组,68例),常规CPR复苏程序组(B组,62例),对两组复苏成功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选择顺序复苏组CPR成功32例(47.1%),高于传统的常规复苏组13例(20.9%),P〈0.05。结论 气管插管与心脏电击除颤随不同的病因而作出顺序选择时机,能大大提高CPR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新生儿连续胸外心脏按压心肺复苏时较为简单而有效的人工呼吸方法.方法 总结该院儿科收治的66例(84次)新生儿连续胸外心脏按压心肺复苏的经验体会.根据心肺复苏(cPR)时使用面罩气囊加压呼吸与气管插管气囊加压呼吸方式的不同,按成组设计分组,66例分为A、B两组,两组基本治法相同,A组38例(53次)为面罩气囊加压呼吸组,B组28例(31次)为气管插管气囊加压呼吸组.比较两组的心脏停搏时间(Tca)、心脏复律时间(Tr)、CPR操作时间(Tc)、CPR成功率、24 h生存率.结果 A组与B组相比:Pca、Tr、Te、CPR成功率、24 h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比B组,分别为Tea[(0.99±0.75)min与(0.92±0.69)rain,P=0.69];Tr[(3.58±2.15)min与(3.66±2.01)min,P=0.87];Tc[(23.28±9.26)min与(23.73±9.51)min,P=0.84];CPR成功率[88.68%与83.87%,P>0.05];24 h生存率[84.21%与82.14%,P>0.05].结论 新生儿连续胸外心脏按压心肺复苏时,面罩气囊加压呼吸为-简单、安全、有效的人工呼吸方法.只在少数气道阻力增高的病例,可使用气管插管气囊加压呼吸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急诊抢救老年心肺复苏患者采用面罩与插管联合方案的应用价值。方法将90例需行急诊抢救的老年心肺复苏患者利用随机数表分为A组、B组和C组。3组分别给予面罩、插管、面罩联合插管干预。对比3组抢救后平均动脉压、经皮血氧饱和度(SaO_2),并统计自主循环恢复情况、存活及心肺复苏情况。结果 C组抢救后平均动脉压、SaO_2分别较A组和B组显著升高(P<0.05),且B组抢救后数据水平也较远高于A组对应数据(P<0.05);C组自主循环恢复情况、存活及心肺复苏构成比均远高于A组和B组(P<0.05),且B组也远高于A组(P<0.05)。结论在急诊抢救老年心肺复苏患者采用面罩联合插管方法能够显著改善效果,对自主循环恢复作用积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鼻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拔管的适宜时机。方法2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经鼻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72h后,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13例,A组拔管后改面罩吸氧机械通气。B组继续经鼻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观察两组呼吸机相关肺炎(VAP)例数腹泻例数、死亡例数、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A、B两组发生VAP的例数分别为1、8例(P=0.0281),死亡例数为0、3例(P=0.0219),腹泻例数分别为2、8例(P=0.0292),经鼻插管通气72h后尚需机械通气时间为(7±6)d和(16±11)d(P<0.05),住院时间为(15±7)d和(26±13)d(P<0.05)。结论经鼻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肿疾病急性呼吸衰竭患者72h后拔管改面罩机械通气能降低VAP,及腹泻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瑞芬太尼配伍依托咪酯静脉麻醉对老年患者围手术期血糖的影响,从而观察其对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手术治疗接受气管插管全麻的老年患者120例,ASAⅠ或Ⅱ级。测手术前、麻醉1h后、及清醒后血糖值,不用术前药,依诱导及麻醉中瑞芬太尼不同用量随机分为4组(n=30),瑞芬太尼诱导用量分别是5μg/kg(A组)、10μg/kg(B组)、15μg/kg(C组)、20μg/kg(D组);依托咪酯(0.3mg/kg)、维库溴胺(0.1mg/kg)用量4组相同;A组诱导不用阿托品,其他3组静注阿托品0.008mg/kg。依托咪酯、瑞芬太尼同时泵注(时间6min),泵注1min后静注阿托品(静注时间10s),意识消失后静注维库溴胺。泵注结束后气管插管。结果 B组、C组、D组插管前血糖比基础值降低率明显高于A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D组插管1h后血糖比插管前降低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D组插管1h后HR比插管前降低率明显低于A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依托咪酯0.3mg/kg配伍诱导气管插管,瑞芬太尼15μg/kg用量抑制应激反应效果达A级,增加瑞芬太尼用量到20μg/kg,抑制应激反应效果没有进一步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并评价一种新的小鼠气管插管方法。方法30只NIH小鼠分设A、B、C组(n=10),麻醉后特殊体位固定,在头戴式放大镜直视下施行气管插管。A组小鼠经套管注射美蓝,死后解剖判断插管成功与否;B组插管后即拔管,隔天1次,连续2周。C组仅麻醉但不插管,方法同B组。在实验的最后1天,B、C组小鼠的处理同A组。结果所有小鼠死后解剖可见气管下端至肺部均有蓝色物质浸染,插管成功率为100%,B组小鼠经多次插管操作仍能健康存活,与C组比较未发现生长迟缓、体重明显减低等情况。结论我们建立的小鼠气管插管方法操作简单、易学、可重复性强,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民营医疗机构心肺复苏质量,评估流程核查评分表及无线模拟报告考核方法优点及不足。方法由佛山市南海区卫生与计划生育局选取该区民营机构医师122人,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两组均由不同医院考官进行30:2单人心肺复苏考核,采用心肺复苏流程核查评分表及挪度小安妮QCPR模型挪度无线报告系统进行考核。结果 (1)医师对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流程基本熟悉(两组分数为85.1分及78.5分),但流程核查评分表计分带有主观性,不同考官得出评分有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大部分医师心肺复苏为低质量心肺复苏(系统评分低于75分)(A组47.2分,B组49.0分),其中按压时间占比过低(A组54.35%,B组54.85%)、按压频率过快和过慢(A组65.57%,B组67.21%)、成功通气比例低(A组3.1次/min,B组2.9次/min)、过度通气(A组34.98%,B组42.12%)是主要原因;(3)无线报告考核系统更客观便捷反应复苏质量,心肺复苏流程核查评分表联合挪度无线报告系统能更全面的评估心肺复苏质量。结论民营医疗机构心肺复苏质量相对较差,应加强心肺复苏考核方式,提高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刘平  李晚泉  胡蓉 《中国医药指南》2011,9(15):28-28,98
目的探讨在院前急救时喉镜直视下气管插管和食管气管联合导管(ETC)应用价值。方法把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在院前使用喉镜直视下气管插管和食管气管联合导管(ETC)的患者进行统计分析,将患者分成A、B2组,A组采取喉镜直视下气管插管术建立高级气道,但在气管插管困难时改用食管气管联合导管,B组采取食管气管联合导管。比较两种方法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插管到第一通气的时间及通气效果。结果①A组插管一次成功率为86%,二次成功率为92%,B组插管次成功率达100%,两组插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A组插管时间为(20±10)s,B组插管时间(40±10)s;A组通气插管成功后通气。结论食管-气管联合导管装置法插管比常规喉镜下气管插管法成功率高,但插管所需时间没有优势,但其一次性成功率高在院前急救可以做为首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气管插管时机对心肺复苏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自2014年8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92例心搏呼吸骤停者,依据气管插管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延时插管(入院后由院内麻醉师进行),观察组给予及时插管(由院前急救医务者进行),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插管成功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成插管时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苏率、存活率相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 在心肺复苏中,及早进行气管插管,可提高复苏成功率,可以考虑在临床上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机械通气不同氧浓度对行心肺复苏术患者血气分析指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行心肺复苏术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A组、B组及C组各50例,A组、B组及C组分别在机械通气过程中给予21%、50%及100%浓度氧气吸入。比较3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心肺复苏至自主循环恢复时间、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及血清NSE水平等。结果C组患者Pa O2和Sa O2水平均高于A组、B组(P<0.05),B组患者Pa O2和Sa O2水平均高于A组(P<0.05);3组患者Pa CO2和p 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心肺复苏至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和NDS评分均优于A组、C组(P<0.05);A组和C组患者心肺复苏至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NDS评分优于A组(P<0.05)。B组患者复苏后30 min、3 h及6 h血清NSE水平均低于A组、C组(P<0.05)。结论机械通气中50%浓度氧气吸入用于行心肺复苏术患者可有效促进自主循环恢复,降低神经损伤程度,并有助于降低血清NSE水平,效果优于21%和100%浓度氧气。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利多卡因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诱导期间对丙泊酚剂量的影响。方法选取需要气管插管的264例全麻患者,按麻醉诱导方式不同随机分入四组:A组(2.0 mg/kg丙泊酚)、B组(1.6 mg/kg丙泊酚)、C组(1.8 mg/kg丙泊酚)和D组(2.0 mg/kg丙泊酚),其中B组、C组和D组在诱导前10 min均泵入0.6 mg/kg右旋托美定后且于插管前1 min推注1.5 mg/kg利多卡因。研究观察插管期间患者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和脑电双频指数的变化。结果与A组相比,B组、C组和D组在插管期间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以及脑电双频指数的变化均更小,心血管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更低。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利多卡因能够减少气管插管全麻诱导期间丙泊酚的使用剂量,且能维持插管期间合适的麻醉深度,同时更好的降低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