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治疗脉络膜裂伤伴中心凹下新生血管的临床效果。方法经矫正视力、裂隙灯显微镜、眼底、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黄斑区脉络膜裂伤伴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9例9只眼。静脉注射维替泊芬6 mg/m2,15 min后以波长689 nm、功率密度600 mW/cm2、能量密度50 J/cm2、时间83 s激光照射病灶,随访12个月。对比分析治疗前后患者的视力、病灶大小和脉络膜新生血管渗漏变化。结果 3只眼视力提高,6只眼视力稳定,无视力下降。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联合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检查显示,3只眼渗漏消失或减轻,病灶范围缩小,6只眼渗漏无明显变化,所有患眼未见渗漏扩大。治疗后1个月脉络膜出血明显吸收,3个月出血完全吸收,病灶边缘色素沉着,12个月所有患者脉络膜新生血管渗漏未见进一步扩大,无再次出血和病灶纤维化。结论光动力疗法可作为治疗脉络膜裂伤伴中心凹下新生血管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田臻  金陈进  孔宁  钟晓菁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09,18(4):209-212,269,270
目的 分析改变参数光动力疗法治疗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短期疗效.方法 9例(12只眼)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进行改变参数光动力疗法治疗.改变的参数包括:(1)药物静脉推注时间,由标准的10 min缩短至5 min以内;(2)激光照射时间,由标准的83 s减至42 s;余治疗参数不变.治疗后3个月内随访患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研究(ETDRS)视力表最佳矫正视力、眼部裂隙灯检查情况,并在治疗后3个月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等检查.结果 在治疗后3 d 12只眼(100.0%)均未出现视力下降,其中4只眼ETDRS视力提高接近或大于3行;治疗后3个月11只眼(91.7%)视力保持稳定或提高,1只眼视力下降3行.全部患眼中,7只眼(58.3%)在治疗后3个月复查FFA和(或)OCT检查呈现较治疗前好转改变.5只眼治疗前为边界清楚的典型性病灶.治疗后3个月复查FFA,2只眼造影晚期荧光渗漏停止,1只眼荧光渗漏减少,2只眼仍见荧光渗漏;5只眼为轻微典型性及隐匿性病灶,2只眼治疗前有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治疗后3个月均明显好转;2只眼为近瘢痕期病灶,治疗前已伴有广泛视网膜色素上皮纤维血管化形成的病灶,治疗后FFA检查无明显改变.结论 光动力疗法缩短静脉给药时间及局部激光照射时间,治疗后短期内患者视力下降较少出现,可能对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患者有较好治疗作用,但能否对新生血管起剑抑制作用仍不十分明确.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对70例(88只眼)CNV患者行PDT治疗.以治疗前、后第1周,1、3、6和12个月的视力,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及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的检查结果作为临床观察指标,评价PDT治疗CNV的疗效.结果 治疗后第1个月复诊,78只眼视力提高,占88.6%;8只眼视力稳定,占9.1%;2只眼视力下降,占2.3%.治疗后第3个月,73只眼视力提高,占83.0%;12只眼视力稳定,占13.6%;3只眼视力下降,占3.4%.治疗后第6个月,73只眼视力提高,占83.0%;10只眼视力稳定,占11.4%;5只眼视力下降,占5.7%.治疗后第12个月,72只眼视力提高,占81.8%;10只眼视力稳定,占11.4%;6只眼视力下降,占6.8%.结论 PDT可单次或重复治疗黄斑部CNV,封闭新生血管后可使渗漏消退或减轻,是改善或稳定患者视功能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眼内新生血管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与眼部多种疾病有关,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特发性脉络膜视网膜炎,眼组织胞浆菌病,高度近视性黄斑变性,以及眼部肿瘤及眼外伤等,  相似文献   

5.
光动力疗法治疗眼科疾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光动力疗法 (photodynamictherapy ,PDT)不是一个新概念 ,早在 190 0年就有光敏细胞毒反应的记载[1 ] 。 2 0世纪 70年代 ,人们应用血卟啉衍生物 (hematoporphyrinderivative,HpD)治疗人和动物的恶性肿瘤获得成功 ,从而成为现代PDT的开端。之后人们对PDT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进行了大量研究 ,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一、光动力疗法的原理PDT属于光化学疗法的一种 ,是用激光照射被化学物质染色的生物组织 ,产生光化学效应[2 ] ,损伤靶组织 ,从而达到治疗目的。PDT常用的激…  相似文献   

6.
光动力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光动力机理出发,讨论了理想光动力学治疗药物应具有的理化性质;从药化角度分析了各类光敏剂的相互关系;介绍了第一代,第二代光敏及剂及其研究进展,并指出了光敏剂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为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e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增生引起视网膜下出血、渗出、水肿、纤维瘢痕而致中心视力不可逆的严重损害、甚至失明。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n therapy,PDT)是临床上治疗CNV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我科于2006年12月-2007年5月使用PDT治疗6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CNV效果满意,无护理并发症。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不同参数的竹红菌乙素.光动力学疗法(HB-PDT)对青紫蓝兔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生物学效应以及对视网膜的非选择性损伤,为临床应用HB-PDT疗法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提供依据。方法 青紫蓝兔18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3只。其中药物对照组耳缘静脉注射HBl.5mg/kg,不照激光。激光对照组耳缘静脉注入生理盐水2.0mg/kg,PDTI-Ⅳ组耳缘静脉注射HB各10mg/kg,分别以能量密度为240、14.4、30.0、48.0和56.OJ/cm^2,波长为532nm的倍频YAG激光照射兔眼底。观察兔眼底变化、荧光素渗漏情况及视网膜、RPE、视细胞、脉络膜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在PDT后第1天,单纯照光组和单纯药物对照组眼底和组织学无改变;HB剂量为10mg/kg,功率密度120-700mW/cm^2、能量密度14.4—56.0J/cm^2的532nm激光照射,可以导致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闭塞,视网膜外层损伤,内层无明显改变。HB剂量10mg/kg,功率密度300—600mW/cm^2,照光时间80—100s,能量密度30—50J/cm^2是适宜的治疗参数。结论 HB对视网膜和脉络膜的生物学效应与光敏剂的剂量和激光照光时间、功率密度、能量密度密切相关。生物学效应与能量密度呈量效依赖性关系。  相似文献   

9.
光动力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光动力治疗机理出发,讨论了理想光动力治疗药物应具有的理化性质;从药化角度分析了各类光敏剂的相互关系;介绍了第一代、第二代光敏剂及其研究进展,并指出了光敏剂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与目的 病理性近视所致的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58%位于中央凹下,32%位于中央凹旁.CNV常发生于30~49岁的成年人且预后不良常可导致严重的视力减退.以前的研究表明,激光光凝中央凹旁CNV可以保持视力稳定,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e therapy,PDT)治疗病理性近视(PM)继发的中央凹下CNV可以减少视力下降,估计也有提高视力的可能性.而中央凹旁和中央凹无血管区附近的CNV未曾进行过试验.本文目的旨在评估维替泊芬PDT治疗病理性近视继发的中央凹旁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光敏剂血卟啉单甲醚-630 nm半导体激光器光动力学疗法对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BN大鼠共21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PDT治疗组(T1~T6).氪激光光凝诱导BN大鼠建立脉络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后14~21d,T1~13组大鼠股静脉注射血卟啉单甲醚15 mr/ks后20 min,分别以400、600、1 000 mW/cm2功率密度,波长630 nm半导体激光照射90s,即能最密度36、54、90 J/cm2;T4~T6组大鼠在给予血卟啉单甲醚30mg/kg后,以波长630 nm半导体激光分别照射60、90、150 s,即能量密度分别为36、54、90 J/cm2.眼底光斑直径皆为800~1 000μm.治疗后24 h、7 d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治疗后7 d行脉络膜平片的免疫组化检查.结果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显示各治疗参数的CNV闭合率不同,随能量密度的增加和光敏剂剂量的增加而提高.T1、T2、T3组PDT后第24小时CNV闭合率分别为39.1%、65.2%、87.5%,PDT后第7天闭合率分别为O%、5.6%、45.5%.T4、T5、T6组PDT后第24小时CNV闭合率分别为56.5%、78.3%、90.9%,PDT后第7天闭合率分别为25.0%、68.8%、93.3%.PDT后第24小时除T1组外,其余各组均可见不同程度的CNV和脉络膜毛细血管闭合及血栓形成;T2组视网膜毛细m管和脉络膜大血管未闭合;T4、T5组部分视网膜毛细血管有附壁红细胞聚集未堵塞管腔;T3、T6组视网膜毛细血管、CNV、脉络膜毛细血管及大部分脉络膜大血管闭合.PDT后第7天各组闭塞的视网膜血管和脉络膜大血管未见完全开放.脉络膜平片的免疫组化分析显示对形成血管腔和未形成血管腔的内皮细胞均有特异性表达,用方差分析统计方法结果显示C组与T1~T6组问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结论 血卟啉单甲醚—光动力学疗法治疗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TTT联合PDT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联合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效果.方法 临床确诊的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15例24只眼,平均年龄59岁.其中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14只眼,病理性近视合并脉络膜新牛血管10只眼.在TTT治疗3个月复查后,针对仍存在的CNV行PDT治疗.其中19只眼接受2次PDT治疗,5只眼接受3次PDT.结果 8只眼(33.3%)视力提高>2行,12只眼(50.0%)视力波动在1行,4只眼(16.7%)视力下降>2行.眼底荧光素造影检查联合眼底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检查显示,渗漏停止7只眼(29.2%),渗漏减少14只眼(58.3%),渗漏无明显变化2只眼(8.3%),1只眼(4.2%)出现新的新生血管出血.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出血水肿吸收13只眼,无明显变化10只眼,加重1只眼.结论 TTT联合PDT是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维持视力稳定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光动力治疗药物5-氨基酮戊酸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5-氨基酮戊酸(5-aminolevulinic acid,ALA)局部给药结合可见光辐照进行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肿瘤消融新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体表肿瘤,如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Bowen病和光化性角化病等,同时亦用于心血管疾病、妇科疾病、消化道疾病和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旧。ALA是一简单的5炭化合物(见图1),是内源性化学物质,参与体内血红素的生物合成(见图2)。作为血红素的前体物,AIA在AIA脱水酶等一系列酶作用下生成具有强光敏作用的原卟啉Ⅸ(protoporphyrin IX,PpIX),  相似文献   

14.
角膜新生血管光动力学疗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角膜新生血管的治疗方法,观察不同浓度的光敏剂血卟啉单甲醚(hematoporphyrinmonomethylether,HMME)所介导的光动力作用对兔角膜新生血管的影响,为探讨光动力学疗法治疗角膜新生血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提供初步的实验依据。方法采用角膜缝线的方法,诱导18只荷兰大耳白兔36只眼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缝线后的第7天,将18只兔随机分成9组,将不同浓度的HMME分别注射于兔眼球结膜下,30min后用波长为632.8min的He-Ne激光照射不同的时间(即能量密度不同),观察每眼角膜新生血管损伤情况及角膜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在HMME浓度为7.5mg/ml时,激光功率密度为30mW/cm2,能量密度为108,(?)m2,照射时间60min,兔角膜新生血管密度减低率(67.97±2.20)%,不但高于激光照射时间分别为15、30和45min,能量密度分别为27.54和81J/cm2时的新生血管密度减低率,其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P=0.002,P=0.031),而且高于HMME浓度为2.5mg/ml和5mg/ml2时的角膜新生血管的减低率,其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P<0.01);而HMME浓度为10m/ml时,睑球结膜损伤较大,不宜用于治疗眼部。PDT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电镜下见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变性;HE染色角膜标本光镜下见新牛血管退缩。结论采用结膜下注射HMME,并用波长为632.8nm的He-Ne激光照射,  相似文献   

15.
光动力学疗法治癌光敏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治疗恶性肿瘤的方法.它与手术、化疗和放疗等三大传统的治疗肿瘤手段相比,具有许多优点和特点[1-4]:对肿瘤有相对的选择特异性,能定向地消灭原发和复发肿瘤,很少损伤正常组织,毒副作用小;不影响其他治疗,可与化疗和放疗同时进行,且具一定的协同作用,可重复治疗;可借以缩小手术的范围和改善手术的预后;对各种癌症都有疗效,抗瘤谱较广等.自上世纪70年代进入临床研究以来,PDT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5-6],已成为肿瘤防治研究中的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很多国家都开展了肿瘤PDT的研究,并使成千上万的癌症患者受惠于这一疗法.它不仅能有效地治疗体表肿瘤,同样亦可治疗呼吸道、胃肠道、颅脑、眼、膀胱等部位的肿瘤.近年来美国、日本、荷兰和加拿大等国的卫生部门已相继确认了这一肿瘤新疗法的合法性[1,4].现在,PDT在治疗非肿瘤疾病方面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在不久的将来可能成为治疗皮肤病、老年失明、冠心病、艾滋病、自体免疫系统疾病和白血病等顽疾的有效手段[1].……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一种治疗视网膜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竹红菌乙素光动力学疗法实验系统。方法 1.在裂隙灯显微镜下开创激光窗口,光纤连接激光器和裂隙灯显微镜,使激光和裂隙灯照明同光路到达眼底,作为照射系统;2.通过四甲偶氮唑盐(MTT)法检测光敏剂竹红菌乙素(HB)体外光敏性,和苯并卟啉衍生物单酸A环(BPD-MA)相比,初步判断其光敏性;3.以光敏剂HB为例,青紫蓝兔为实验对象,进行PDT治疗,通过眼底观察,荧光眼底造影、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检查照光部位的生物学效应,检测建立的实验系统的实用性,可靠性。结果 照射系统输出稳定,由激光器发出的功率和裂隙灯显微镜的激光窗口末端的输出的功率的耦合率为60%。国产HB体外光敏性和BPD-MA相似。HB-PDT仅对脉络膜毛细血管造成损伤而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小,达到选择性治疗目的,有进一步研究价值。结论 新建立的照射系统和光敏剂光敏性体外评价系统,以及体内观察生物学效应的方法,可作为初步判定光敏剂是否适合治疗视网膜或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光动力学疗法的免疫效应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光动力学疗法已经在临床上用于治疗许多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疾病.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光动力效应与炎症和免疫反应密切相关,它在疾病的长期控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效应对免疫系统的影响非常复杂,它既能促进又能抑制免疫反应,其优势效应的产生与许多因素有关.本文阐述了光动力学疗法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并探讨了它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细菌引起的感染是临床上常见的问题,尤其是抗生素耐药菌的出现给医疗卫生工作带来了严峻考验。光动力疗法是治疗肿瘤、血管性疾病的一种新的方法。目前的研究表明光动力疗法可以有效杀伤致病菌,为治疗感染性疾病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本文为光动力灭菌影响因素、其作用位点方面研究进展的综述。随着新型光敏剂的不断开发、光动力影响因素研究的深入、光动力治疗方法的不断成熟,光动力灭菌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