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目的 总结小儿睾丸肿瘤的声像图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经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诊断为睾丸肿瘤的患儿临床资料,其中15例超声检查提示为卵黄囊瘤,5例提示为畸胎瘤.结果 15例超声诊断为卵黄囊瘤患儿中,14例经手术病理确诊卵黄囊瘤,1例手术结果为间质细胞瘤,5例超声检查提示畸胎瘤均与手术病理相符.20例患儿均无区域淋巴...  相似文献   

2.
小儿睾丸附件扭转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诊断小儿睾丸附件扭转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2月~2005年11月收治的小儿睾丸附件扭转病例的临床资料及超声检查结果。结果在所有病人中,发现蓝斑征9例(8.6%),痛性结节23例(21.9%),74例超声检查资料完整的病例中,超声检查在睾丸上极发现无血流回声结节67例,均经手术证实。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若发现睾丸上极附近无血流回声团,则提示睾丸附件扭转。超声检查在小儿睾丸附件扭转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儿阴囊急症的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作者于2006年3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364例阴囊急症患儿临床资料。结果364例阴囊急症患儿中,急性附睾炎221例(占61%),年龄3个月至5岁多见,症状出现较早,并以起病2~3 d最剧烈,实验室检查异常26例(11%)。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附睾增大、充血和睾丸反应性改变,检出率99%。3例超声检查诊断困难,后经手术证实。112例睾丸附件扭转中,痛性结节93例(83%),蓝斑征26例(23%),超声附件检出率100%。所有患儿初期症状较轻,逐渐加剧,保守治疗1~2周后疼痛逐渐减轻。11例睾丸扭转超声检查显示睾丸无血流予手术治疗。8例出现特发性阴囊水肿,12例出现阴囊感染。结论小儿阴囊急症中以急性附睾炎最常见,病史、体查和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助于阴囊急症的鉴别诊断。大多数小儿急性附睾炎可以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脾脏原发性孤立性肿瘤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8月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儿童脾脏原发性孤立性肿瘤的影像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例患儿中,2例为囊性病灶,超声表现为无回声肿物,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肿物,增强后无强化,病理证实为先天性囊肿;2例超声表现为实性等回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探及血流信号,CT增强表现为明显低于周围脾实质的强化,病理证实为脾脏淋巴管瘤;1例超声表现为等回声肿块,血流信号丰富,MRI扫描T1WI等信号、T2WI等信号肿块,增强后稍欠均匀强化,病理证实为脾脏错构瘤;1例超声无法辨别肿块边界,CT增强扫描示向心性充填性强化,病理证实为血管瘤。结论儿童脾脏原发性孤立性肿瘤,临床缺乏特异性,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肿瘤部位,并有助于鉴别诊断,但最终仍需病理确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儿肾母细胞瘤(Wilmstumor,WT)的超声图像特征,以便早期准确诊断,及时给予干预。方法回顾性分析5年内经作者超声检查获首先诊断,并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的69例Wilms瘤患儿超声检查及临床资料。结果患儿年龄11d至16岁,其中0—4岁占78%(54/69)。单侧68例(肿块位于肾脏上极28例,下极32例,中央7例,肾盂内1例);双侧1例,两侧均位于肾脏中央。肿瘤均呈团块、分叶状改变,表现为中等或中等偏低回声,大多数内部回声不均质伴有大小不等的无回声区或弱回声区,少数为完全实质性,瘤体内无钙化灶出现。彩色多普勒频谱显示不规则高阻低速血流。47例边界清楚,周边可见残存肾实质,与肿瘤形成“握球征”。存在同侧肾静脉和下腔静脉瘤栓4例(其中1例通过膈肌进入右心房)。结论超声影像学检查对典型WT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以定位、显示内部结构,并能检测肾静脉、下腔静脉等大血管内是否有瘤栓存在,无辐射,可重复,是理想的首选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儿童胆道闭锁中的超声图像特征,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早期诊断胆道闭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经手术及病理确诊的胆道闭锁患儿术前超声图像资料,结合术中病理结果,分析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时提示肝脏大小及内回声情况,胆囊显示率及胆囊大小、形态,肝门区结构,肝动脉内径及血流频谱特征的作用,评估其早期诊断价值。结果术前超声提示肝脏形态增大,肝内回声改变24例(52%),胆囊长径15mm 20例,胆囊长径15mm 18例,胆囊未显示2例,胆囊显示欠清(考虑裂隙样胆囊)6例。超声提示肝门部纤维块42例,2例MRI提示胆道闭锁,2例超声提示肝门部小囊腔。肝动脉内径2.2~2.8mm,均值2.4mm。肝动脉频谱为高速高阻血流,PSV:77~123cm/s,RI:0.89~0.96。结论胆囊形态及肝门部纤维块是超声诊断胆道闭锁的重要征象,综合分析肝脏形态及肝动脉内径与频谱特征对早期诊断小儿胆道闭锁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
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对儿童急性睾丸扭转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 2 0例儿童急性睾丸扭转 ,以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一、对象 本组 2 0例均来自我院急诊就诊患儿 ,年龄 3~ 10 .5岁 ,平均年龄 6.5岁。均有一侧阴囊明显肿胀、疼痛 ,发病至就诊时间为 4h~ 6d。二、仪器与方法 采用Acuson - 12 8XP型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为 7.5MHz。选用小器官软件设置。阴囊检查采用直接探测法。患者平卧位 ,将阴茎上提贴于腹壁 ,充分暴露阴囊 ,将探头直接置于阴囊上进行检查。先用二维超声检查两侧阴囊 ,观察睾丸大小及内部回声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小儿膀胱横纹肌肉瘤与膀胱炎性增生性结节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30例膀胱增生性病变进行诊断,全部病例均经手术或病理检查证实。二维超声观察增生性病变的位置、大小、外形、表面、内部回声、与膀胱肌层的关系等,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增生性病变的血流分布情况,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本组30例中,11例为膀胱横纹肌肉瘤.11例为炎性增生性结节,8例为不均匀性膀胱壁增厚;其中1例增生性结节误诊为横纹肌肉瘤。膀胱横纹肌肉瘤与炎性增生性结节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均有各自的特点。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膀胱横纹肌肉瘤与膀胱炎性增生性结节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院于1994年7月~1996年6月对50例颈部肿块患儿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查,对诊断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资料和方法本组50例颈部肿块患儿,男32例,女18例,年龄45天~14岁,平均7岁。治疗前均采用Acuson128xp1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探头频率为7.5MHz。患儿仰卧、侧卧或由父母抱着,头抬高,尽量暴露颈部的检查部位。检查肿块的大小、性质(囊性、实质性、混合性),肿块内部及包膜的血供、位置、范围、深度,重要血管的走向以及与周围器官的关系。根据肿块内彩色血流信号的大小和数量…  相似文献   

10.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急性阑尾炎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急性阑尾炎的临床应用。方法对临床拟诊的78例急性阑尾炎的患儿全部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明确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78例临床拟诊的急性阑尾炎病人,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为急性阑尾炎的51例,全部行手术治疗,经手术及术后病理检查50例证实为急性阑尾炎。本组出现假阳性1例,假阴性1例,准确率为97.7%。结论采用无创伤性、简单安全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急性阑尾炎可靠、准确,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小儿腹股沟嵌顿性斜疝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小儿腹股沟斜疝,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小儿腹股沟嵌顿性斜疝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小儿腹股沟嵌顿疝的疝囊、肠管、网膜及与之相连腹腔内的肠管、网膜的性质、血流变化,并与外科治疗方法进行对照。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疝囊内容物为稀少血流时说明疝囊内容物可能坏死、部分穿孔,应手术治疗。少血流的患者可进行复位后留诊观察。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用于诊断腹股沟斜疝嵌顿,并指导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12.
儿童腹膜后良性畸胎瘤CT、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结合文献复习和总结儿童腹膜后良性畸胎瘤的CT及MRI检查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2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8例小儿腹膜后良性畸胎瘤病例的影像学检查及临床资料。结果8例中,男2例,女6例,平均年龄11个月(4个月至2岁)。7例行CT平扫,其中3例行增强CT检查;2例行MRI检查,其中1例行增强检查。影像学诊断均考虑为腹膜后畸胎瘤,均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结论CT及MRI检查对于腹膜后畸胎瘤的定位、定性诊断较为可靠,并在与腹膜后其他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小儿烟雾病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烟雾病临床检查及诊断.方法对18例小儿烟雾病的临床资料,结合检查进行分析.结果18例小儿烟雾病脑血管造影显示为双侧或一侧颈内动脉虹吸部、末端、大脑前动脉、中动脉近端严重狭窄或闭塞,全部病例均可见脑底部异常血管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与脑血管造影检查基本符合.结论脑血管造影检查是烟雾病的主要检查手段,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作为烟雾病的筛选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4.
小儿睾丸肿瘤超声诊断1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在小儿睾丸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例小儿睾丸肿瘤应用7.5~10.0MHz高频超声检查,并进行血清胎儿甲种球蛋白(AFP)定性.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卵黄囊瘤9例,AFP定性全部阳性;良性畸胎瘤2例,恶性畸胎瘤1例,此3例AFP定性均阴性.超声图像共同特征睾丸增大,内呈不均质中强回声改变.卵黄囊瘤见不规则无回声暗区;畸胎瘤呈囊性多房改变或见液暗区外,有钙化强光斑伴声影.结论超声检查小儿睾丸肿瘤,图像清晰、直观、无创无痛,小儿易于接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小儿睾丸肿瘤的首选影像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睾丸卵黄囊瘤的超声声像图特征,提高超声对该疾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的11例睾丸卵黄囊瘤患儿的超声声像图特点.结果睾丸卵黄囊瘤超声检查显示病变睾丸呈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大.弥漫增大者睾丸回声水平与正常睾丸组织相似,血供较对侧丰富;局限性增大者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增大,以等同声或偏高回声为主.肿瘤血供丰富,边界清楚,包膜较厚而光整.结论睾丸卵黄囊瘤超声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表现及相关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可提高该病早期诊断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小儿睾丸畸胎瘤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儿科研究所外科2001年6月-2013年4月收治的小儿睾丸畸胎瘤患儿35例,平均年龄3.6岁(1个月~10岁)。多以缓慢生长的阴囊无痛性肿块就诊,其中成熟畸胎瘤32例(91%);不成熟畸胎瘤3例(9%)。结果全部患儿完整切除肿瘤,肿瘤切除率100%,其中保留睾丸手术33例(94%),睾丸全切2例(6%)。术中冰冻切片病理检查与术后石蜡切片病理检查符合率100%。术后平均随访时间75(5~142)个月,均无复发,血清甲胎蛋白(AFP)正常,睾丸生长发育良好,无睾丸萎缩坏死发生。结论术前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查体,AFP检测,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能够做出比较明确的临床诊断,术中冰冻病理检查有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对于有部分正常睾丸组织的睾丸畸胎瘤患儿行保留睾丸手术是实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保留睾丸的肿瘤切除术治疗小儿良性睾丸肿瘤43例的临床经验。方法2003年12月至2009年12月作者收治43例小儿良性睾丸肿瘤,年龄5个月至13岁,平均年龄4岁7个月。左侧28例(65%),右侧14例(33%),双侧1例(2%)。多以阴囊内无痛性肿块或阴囊沉重感就诊。超声检查提示为畸胎瘤或表皮样囊肿,39例术前甲胎蛋白(AFP)正常,4例高于正常(正常值0—20ng/mL)。35例取阴囊切口,8例取腹股沟切口,切开睾丸白膜,完整剥离肿瘤,缝合睾丸。术后随诊5—88个月(平均33个月)。结果43例均采取保留睾丸的肿瘤切除术,切除瘤体包膜完整无破溃。术后病理诊断:成熟畸胎瘤27例(63%),不成熟畸胎瘤2例(5%),皮样囊肿12例(28%),单纯性囊肿2例(5%)。40例获随访,无一例复发。结论术前超声检查结合血清甲胎蛋白(AFP)测定可作为判断睾丸肿瘤性质的方法之一,对诊断为良性睾丸肿瘤者可采取保留睾丸的肿瘤切除术,预后良好;在辅助检查结果不确切的情况下需做术中睾丸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8.
小儿阴囊红肿、疼痛多见于睾丸扭转、附睾睾丸炎、睾丸附件扭转。提高对阴囊急诊的认识,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等辅助诊断技术的应用,对早期睾丸扭转的手术复位以挽救睾丸,和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探查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小儿睾丸附件扭转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999年8月-2007年8月收治的33例小儿(3.2~14.0岁)睾丸附件扭转临床治疗.20例于治疗前行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查,记录检查结果.33例分为手术组23例和保守治疗组10例,记录手术组术中所见睾丸附件情况及切除福建的病理检查结果,比较二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平均阴囊红肿消退时间.结果 睾丸附件扭转以阴囊肿痛为主要表现,CDFI检查表现为睾丸上极附近无血流回声团.手术组和保守治疗组均取得满意疗效.手术组阴囊红肿消除时间为(5.0±1.0)d,保守组为(9.1±5.2)d;住院时间分别为(5.2±2.3)d和(8.9±6.6)d,二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t=2.26, 3.12 P<0.05).对病程长、症状轻的病例,在阴囊红肿消退时间和住院时间等方面手术组均优于保守组,术后B超显示睾丸附件可恢复正常.结论 CDFI检查哈在小儿睾丸附件扭转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早期手术治疗睾丸附件扭转有利于睾丸及附睾炎性反应得吸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小儿肠旋转不良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30例临床以胆汁性呕吐为主要表现并行彩超检查的患儿;观察肠系膜上动脉(SMA)与肠系膜上静脉(SMV)的位置关系,并采用二维切面加彩色追找有关旋涡征,仔细观察SMV旋转的方向及圈数。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诊断7例小儿肠旋转不良,均可见胃及十二指肠降段中部以上充盈扩张,胃内容物在胃与十二指肠之间移动;6例SMV与SMA关系异常;5例有旋涡征;5例并肠扭转;1例为幽门狭窄并肠道感染。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根据SMV与SMA的位置关系诊断肠旋转不良,并依据有无旋涡征判断是否并肠扭转;其对此类患儿的早期诊断及选择正确治疗方案,及时挽救重症患儿生命起重要作用。影像学可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