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子宫内膜未分化癌(EUC)较罕见,恶性度高,治疗困难,预后差.本文就EUC的发病机理、临床诊治等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恶性淋巴瘤的分类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继贤 《河北医药》2004,26(3):218-220
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ME)是淋巴结和(或)结外部位淋巴组织免疫细胞的实体瘤,来源于淋巴细胞或组织细胞的恶变。国际上统一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又通称为霍奇金病(Hodgkin’s disease,HD)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两大类。我国ML发病率为1.39/10万(男)和0.84/10万(女)。据各省市9829例分析,NHL占95.6%,  相似文献   

3.
伍杏娟 《江苏医药》1993,19(2):91-92
报告5例眼眶内恶性淋巴瘤,症状均为眼球突出,眶周触及质软或中等硬之包块。B 超及CT 扫描系均质性密度高和轮廓清的占位性病变,由病理、免疫组化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4.
甲状腺未分化癌(ATC)具有发病迅速、侵袭性强、远处转移率高以及预后极差等特点,及时准确的诊断在ATC管理过程中至关重要。ATC的准确诊断需结合患者的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病理资料等综合考量。另外,对ATC患者实施充分的预后评估可有效避免过度治疗及医疗资源的浪费,且Nomogram的应用将进一步优化ATC患者的风险分层和个性化管理,为医患双方进行合理的医疗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原发性睾丸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点,方法对7例原发性丸恶性淋巴瘤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 原发性睾丸恶性淋巴瘤临床多见于老年,表现为病变睾丸不同程度冲大,组织学类型多为弥漫型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结论 原发性睾丸恶性淋巴瘤是具有特征性的病变,确诊依赖于组织学观察,免疫组化标记对鉴别诊断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6.
甲状腺未分化癌是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之一,发病率低,但死亡率却极高,多见于老年女性,表现为迅速增大的颈部肿块,有明显周围组织受累症状,易发生早期转移.甲状腺未分化癌的组织学特点取决于梭形细胞、鳞状或上皮样细胞、巨细胞三种成分的构成,细胞多形性明显,核分裂像多见,表现为肉瘤样、表皮样甚至鳞样形态改变,或其他罕见形态变异型.肿瘤细胞通常表达角蛋白和PAX-8,而甲状腺球蛋白(Tg)及转录因子(TTF-1)阴性.分子遗传学改变主要包括信号转导通路上关键节点的突变、染色体异常以及表观遗传学改变.未分化癌的组织学起源尚未完全明确,普遍认为可能是分化好的甲状腺癌去分化的终末阶段.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肺未分化癌各组织类型中恶性度最高,预后最差。发病率仅次于鳞癌及腺癌,约占原发性肺癌的1/5。癌细胞增殖周期短、生长快,早期远处广泛转移等特性,生存期短,预后差。本文收集6年来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证实的原发性肺未分化癌31例,对其综合平片、CT及纤维支气管镜所见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林琼  陈钰 《海峡药学》2000,12(1):61-62
将40例不断发展恶性淋巴患者随机机分为治疗组,用胸腺肽100mg/d静滴,合并使用常规化疗方案(包括CHOP EACOP方案),对照组仅使用常规化疗方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70%,对照组有效率60%(P〉0.05)。治疗组治疗组后IgG、CD4、CD4、CD4/CD8,NK细胞活性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说明:胸腺肽可调节T淋巴细胞功能,提高IgG水平、CD3+、CD4+细胞数及NK细胞  相似文献   

9.
睾丸恶性淋巴瘤少见,占全部睾丸恶性肿瘤的2.6%~7%.睾丸恶性淋巴瘤可以是原发,也可是全身性恶性淋巴瘤累及的部位之一.国内对于本病报道的病例较少.本文报道在我院诊治的3例睾丸原发恶性淋巴瘤和1例外院会诊的睾丸原发恶性淋巴瘤,对其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织化学表达进行观察,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许川  王荣品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0):1438-1439
目的:总结分析18例肺小细胞未分化癌(SCUC)的多层螺旋CT(MSCT)征象,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能力。方法:收集经手术或纤支镜病理证实的18例SCUC的临床资料,回顾性总结分析CT影像特征。结果:中央型肺癌13例,肿块有分叶者7例.其余肿块平扫与肺不张及肺门肿大淋巴结分界不清,增强检查可区分肿块及累及范围、有无纵隔淋巴结转移。外围型肺癌5例,原发灶呈圆形或类圆形结节3例,不规则肿块状1例,小片状1例;边缘光滑3例,浅分叶1例。毛刺1例增强后平均CT值增加35.3 HU;有纵隔及肺门转移3例。结论:MSCT能清楚显示SCUC的累及范围、有无周围组织器官侵犯及淋巴结转移.为临床分期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陈佳  钟愉 《贵州医药》2001,25(4):379-380
近年来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应用在病理诊断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使我们能更深入地认识肿瘤的起源、分化并指导临床的治疗。现仅介绍实际工作中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辅助诊断原发性双癌的实例 ,供大家参考。1 临床资料1 1 临床病史 患者女性 ,74岁 ,右上腹疼痛 10 +年 ,持续发热 1+月。B超及CT均提示肝癌及结石性胆囊炎。术中发现 :肝右叶有一约 8cm× 8cm大小包块 ,包膜不完整。胆总管扩张 ,胆囊约 9cm×7cm大小 ,内见 0 3~ 0 .5cm大小结石数枚及黄色浓液约 10ml。1 2 病理检查 巨检 :送检带胆囊的肝右叶标本 …  相似文献   

12.
成人肝脏未分化肉瘤一例及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勤  张文  孙保存 《天津医药》2005,33(1):29-29,i001
患者男,50岁。主因间断右上腹疼痛2个月,出现左下胸痛1周,于2000年3月6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2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疼痛,疼痛为阵发性绞痛,向右腰部放射。无恶心、呕吐、呕血、咳血及黑便;无寒战及发热。在外院以“胃炎”治疗后无好转,并出现高热(体温39.4℃),加服解热镇痛的中药(药方不详)后腹痛、高热缓解。B超示:肝左叶占位性病变。CT示:肝左叶巨块型肝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细胞角蛋白(CK)19、上皮膜抗原(EMA)、高分子量细胞角蛋白(34βE12)和CK7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和甲状腺良性病变中的表达情况,以提高PTM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3例PTMC和47例甲状腺良性病变中CK19、EMA、34βE12和CK7的表达。结果CK19、EMA、34βE12、CK7在PTMC中的表达率分别为93.02%、90.70%、88.37%、95.35%,在良性甲状腺病变中极少表达,表达率分别为4.26%、10.64%、8.51%、21.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K19、EMA、34βE12和CK7在PTMC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恶性淋巴瘤的靶向免疫检查点治疗通过阻断免疫抑制信号的传递,提高T细胞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激活抗肿瘤的免疫效应,这种治疗方法可以获得持久的临床效应,成为恶性淋巴瘤治疗的新选择。现已发现的免疫检查点主要有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PD-1)、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ytotoxic T lymphocyte associated-4,CTLA-4)和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PD-L1)。本文简要综述了PD-1抑制剂、CTLA-4抑制剂及PD-Ll抑制剂在恶性淋巴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以及免疫的耐药机制和应对方法。  相似文献   

15.
报道7例伴有转移的小肠类癌。多因腹部症状而手术。病变多在回肠,4例为多发性.均有转移。7例均作免疫组化标记证实为神经内分泌性。描述并讨论其临床与病理学表现。评价免疫组化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6.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免疫组织化学通用型二步法对2 6例淋巴母细胞淋巴瘤进行CD3、CD4 5RO、CC2 0 、CD79a、CD5、CD2 3、CD4 3、Td T、CD99、MPO的表达的研究。结果:2 6例中18例Td T阳性,2 1例CD99阳性,CD99、Td T共同阳性14例。2 6例中18例为T- L BL ,2例为B- L BL ,有6例不能确定细胞类型。所有L BL 不表达CD5、CD2 3、MPO。结论:淋巴母细胞淋巴瘤中,T细胞型占绝大多数,有少部分病例尚不能确定细胞类型。CD99、Td T为诊断L BL 不可缺失的敏感标记物,进行T、B分型标记时要进行多种标记。免疫组织化学对L BL 的诊断、患者的临床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顾本惠  赖仁胜 《江苏医药》1996,22(5):325-326
20例食管原发性小细胞未分化场,2例单纯化疗,4例姑息性放疗,14例行食管癌根治术或姑息切除。20例均获随访,生存期7~36个月,中位生存期11个月,12例于一年内死亡,仅3例存活超过2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甲状腺未分化癌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甲状腺未分化癌患者126例,将搜集的资料建立数据库,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即Log Rank法)和多因素分析(COX比例模型法)。结果 126例患者中的1、2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43.8%、31.2%和27.5%,中位生存时间为8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初诊时年龄<50岁、接受术后放疗且肿物最大直径<6cm的患者实施综合治疗预后效果相对较好;多因素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10×109个/L、原发灶最大直径等是决定甲状腺未分化癌预后效果的危险因素。结论影响甲状腺未分化癌患者预后效果的独立因素为白细胞计数及原发灶最大直径等,且大多数甲状腺未分化癌患者预后较差,肿瘤病灶局限于患者腺体内是影响甲状腺未分化癌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鼻咽未分化癌放疗结果。方法 1984-1996年放射治疗鼻咽未分化癌22例,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统计,Log-rank检验。结果 全组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49.2%,44.6%,30.5%;Ⅲ期16例,Ⅳa期6例,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42.6%,39.5%,29.1%和56.8%,46.9%,33.3%。生存曲线无差异;鼻咽原发灶肉眼清退中位剂量DT53Gy;9例共计23条颅神经受浸润,疗终颅神经症状好转率(消失 减轻)91.3%(21/23);7例出现鼻咽颈淋巴结复发,中位复发期29日,8例出现血行转移,中位转移期11例,结论 鼻咽未分化癌对放疗敏感,血行转移是早期致死的主要原因,需采取综合治疗以降低血行转移。  相似文献   

20.
李世忠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7):1018-1019
甲状腺未分化癌是高度恶性的肿瘤,约占甲状腺癌的7%~8%,通过对25例甲状腺未分化癌进行临床病理分析,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及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