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Ⅲ度房传导阻滞5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房室传导阻滞(AVB)时的发生和转归。方法对223例AMI合并AVB的36例进行分析。结果下壁AMI合并AVB明显高于前壁AMI。AMI合并AVB者,尤其左室心梗者,在死亡率、休克发生率和心衰严重程度方面有较大影响,本组AMI合并AVB者,28例可完全消失,其中26例2周内消失。结论下壁AMI易合并AVB;合并AVB是影响AMI病情的一个重要因素;治疗中应避免使用负性传导作用的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房室传导阻滞(AVB)的临床特点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70岁以上老年AMI患者134例,其中合并AVB者为32例.观察对照分析合并AVB与不合并AVB两组患者临床表现特点及预后.结果老年AMI合并AVB患者的死亡率(28.1%)高于不合并AVB者(12.7%),心源性休克发生率(31.2%)高于不合并AVB者(9.8%),心功能不全发生率(65.6%)高于不合并AVB者(34.3%),神经精神异常发生率(15.6%)高于不合并AVB者(2.9%),各P值均小于0.05.结论老年AMI合并AVB患者病情复杂,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合并房室传导阻滞 (AVB)的临床特点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 70岁以上老年AMI患者 134例 ,其中合并AVB者为 32例。观察对照分析合并AVB与不合并AVB两组患者临床表现特点及预后。结果 老年AMI合并AVB患者的死亡率 (2 8.1% )高于不合并AVB者 (12 .7% ) ,心源性休克发生率 (31.2 % )高于不合并AVB者 (9.8% ) ,心功能不全发生率 (6 5 .6 % )高于不合并AVB者 (34.3% ) ,神经精神异常发生率 (15 .6 % )高于不合并AVB者 (2 .9% ) ,各P值均小于 0 .0 5。结论 老年AMI合并AVB患者病情复杂 ,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5.
公秀云 《中国保健》2008,16(5):120-121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房室传导阻滞(AVB)的临床状况,以期对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对106例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中合并AVB的29例与不合并AVB的77例进行临床对比分析,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病例近期预后的状况.结果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AVB者,其心肌梗死下壁组发生率高于前壁组.老年人AMI合并AVB患者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死亡率均高于不合并AVB者(P<0.05或P<0.01).结论老年人AMI合并AVB的临床意义是老年人合并AVB多见于下壁心肌梗死者,其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高;住院死亡率高,且预后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讨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分析68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中24例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效果。结果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24例中死亡率为4.17%,无房室传导阻滞的44例中死亡率为4.55%。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预后多数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房室传导阻滞(AVB)的临床特点。方法以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248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筛选出42例并发AVB的患者。按照AVB的发生时间,分为早发组和晚发组。分析AMI患者的AVB发生率、发生部位、类型、AVB发生时间和并发症之间的关系等。结果 AMI患者并发AVB总发生率为16.94%。下壁/下后壁心肌梗死并发Ⅰ度AVB、Ⅱ度Ⅰ型AVB与ⅡⅠ度AVB高于前壁/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前壁/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并发Ⅱ度Ⅱ型AVB高于下壁/下后壁心肌梗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发组泵衰竭发生率、死亡率均高于早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室速/室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并发AVB在临床较为常见,且以发病8h后并发AVB患者易出现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与房室传导阻滞(AVB)的发生与转归.方法临床已确诊为AMI 1256例,其中并发AVB 165例,严重AVB 59例.结果并发AVB AMI部位以单纯下壁为多见65例,复合性AMI 23例,广泛前壁AMI 35例,前壁AMI 24例,前间壁AMI 18例.合并AVB中为Ⅰ度AVB 75例,Ⅱ度一型AVB 26例;Ⅱ度二型AVB 14例;房室分离8例;Ⅲ度AVB 30例,死亡5例;高度AVB 12例.结论AMI合并Ⅲ度AVB的预后差,以广泛前壁AMI合并Ⅲ度AVB病情危重,AVB的程度越轻、持续时间越短预后越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并发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的临床意义及预后.方法观察了1998年1月~2005年12月126例AMI患者血清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水平、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率.结果23例AMI并发RBBB(占18.4%)者预后明显差于未并发RBBB者.表现为CK及CK-MB浓度更高,与心脏事件相关的并发症(心力衰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死亡率均增高,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AMI并发RBBB可能是大面积梗死、心肌坏死严重的表现,可以作为一个预示危险的标志,对这些患者进行积极的介入性治疗,重建血管,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侯莹  李俊花  孙红 《工企医刊》2004,17(2):58-59
1 病历摘要患者,男性,57岁。因心前区疼痛2小时入院。BP8/6Kpa,心律不齐。心电图示:P-P间期规则,频率45次/min,PⅡ倒置,PavR直立,Pv5、v6倒置。P-P间期相似文献   

11.
李静 《中国保健》2010,(1):59-60
心脏的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结间束(前、中、后来),房室结,房室束,左右束支以及蒲肯野纤维。心脏的传导阻滞可发生在传导系统的任何部位,当阻滞发生于窦房结与房室结之间,便称为房室传导阻滞,Ⅲ°房室传导阻滞又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心房与心室各自独立活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不同程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临床特点、治疗措施及其预后。方法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不同程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临床特点、治疗措施及其预后。方法该院在2008年1月—2012年6月期间共接诊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120例,其中并发房室传导阻滞患者40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6例,74例好转出院,治疗有效率为92.5%;4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经过治疗死亡2例,38例均好转出院并且房室传导阻滞均得到有效地恢复,治疗有效率为95.0%,其中临床中Ⅰ度房室传导阻滞(23例、75%),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5例,12.5%),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9例,22.5%)、Ⅲ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7.5%)。结论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治疗中要严格注意其临床特征及其变化,对原发病心肌梗死要积极地治疗,对并发症房室传导阻滞要慎重的对待,可有效的提高其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一般认为,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多无临床意义,但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RBBB往往提示预后凶险,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其中以前壁心肌梗死合并RBBB多见,且易诊断。以下为心电图的电生理学机制和临床研究结果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AMI)合并RBBB的综述。  相似文献   

14.
胡翠芬  杨敏全 《职业与健康》2001,17(10):115-116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73岁。因发作性胸闷,头晕3 a持续胸痛36 h于2000年 3月 7日入院。查体:BP 98/60 mmHg、T 36.8℃,体质消瘦。叩诊心界不大。心律齐、率84次/min,心音低钝,各瓣膜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农民,36岁,因咳嗽3d、头昏1d伴晕厥3次于2006年2月13日入院。既往有间断性四肢关节疼痛病史10年。查体:血压13.3/4.4kPa(1mmHg=0.133kPa),脉搏37次/min,神志尚清楚,无口唇紫绀,全身无浮肿,右下肺少量湿罗音。心率37次/min,心律不齐,心尖部及主动脉听诊区可闻及响亮舒张期隆隆样杂音,Ⅳ/6级,向左肋下传导。腹软,肝肋下2em,质软;心电图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T波低平,心房率135次/min,心室率37次/min,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32例心肌炎AVB患者。其中病毒感染引起者30例,占93.7%,风湿和红斑狼疮各1例。87.5%(28/32)为房室结水平阻滞。昏厥阿斯综合征发生率仅占9.3%。除1例观察2年保持二度AVBI型外,84.3%的患者均在急性期内治愈,预后较好,2例死于心力衰竭,1例死于心原性休克。治疗中以卧床为主,可适当应用激素和异丙肾治疗,需接受起搏治疗者较少。  相似文献   

17.
《家庭医生》2010,(10):38-38
柯大夫:我今年35岁,上个月体检,发现心电图有“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有的医生说没什么问题;有的医生又说要进一步作其他检查。我不放心,上网查了很多这方面的资料,越看越怕,特别是看到有些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病人需要装起搏器,不然可能会猝死的资料,就很担心自己现在会不会也有猝死的可能,以后会不会发展成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是不是以后不能做剧烈运动等。  相似文献   

18.
陆理明 《药物与人》2014,(8):282-282
目的:对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抽取在2012年1月-2014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临床确诊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59例和同期单纯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60例,对其心电图检查结果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广泛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V1-3呈现出rS导联,V6导联QRS波群呈现出顶端粗钝宽阔的R波,V1-4的ST段弓背呈现出0.3-0.5mV的抬高状态;下壁心肌梗死患者Ⅱ、Ⅲ、aVF导联均属于QS型,ST段弓背表现出0.3-0.5mV的抬高状态,T波直立状态。结论:不同心肌梗死类型患者的心电图表现存在明显差异,这对于临床诊断和鉴别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9.
钟维役  高侠 《中国校医》1996,10(1):50-51
I°或Ⅱ°型房室传导阻滞(A-VB)随体位改变而改变,心电图上间歇出现,有时临床易作为心肌炎等病处理而使病人精神负担加重,我们遇到6例,现结合临床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本组6例均男性,其中学生2例,教师4例,年龄12~48岁,4例心悸胸闷入院,五例胆石症发作性疼痛,1例因高热惊厥而住院。6例患者心血管系统临床资料均正常,常规12导联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仅为体位性间歇性厂或见“互型A-VB,当用阿托品或变换体位后A-VB消失,其中有一例病人夜间或晨醒后卧位和食道导联刺激后便出现I”或!“I型A-VBo1.2检查方…  相似文献   

20.
丁燕 《工企医刊》1998,11(6):66-67
作者从1987年~1997年10年间,搜集颈椎病引起居室传导阻滞10例,现作如下报告。1 临床资料本文10例,男8例,女2例,平均45岁~65岁,其中2例因反复发作晕厥半年入院,8例因反复发作性头晕,伴颈、背部痛入院进一步检查。10例患者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