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淋巴滞留性脑水肿的病理特点。方法 :采用阻断大鼠脑淋巴引流的方法 ,建立淋巴滞留性脑水肿模型 ,从术后不同时间取脑标本 ,光镜及透射电镜下观察海马CAI区锥体细胞层神经元的病理变化。结果 :自术后第二天可见脑组织水肿 ,红细胞溢出及吞噬细胞浸润 ,小血管壁外膜及VirchowRobin间隙增宽 ,内含大量水肿液 ,海马CAI区正常神经元数量明显下降 ,且排列及不整齐 ,细胞皱缩 ,核固缩、深染 ,核染色质聚集 ,核周囊膨大 ,胶质细胞增生。上述变化以术后 5天最显著。结论 :脑淋巴引流阻断 ,可以导致淋巴滞留性脑水肿 ,海马CA1区出现迟发性神经元死亡是其主要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2.
周薇  胡豫  魏文宁 《微循环学杂志》2004,14(3):66-67,F009
目的 :探讨大鼠脑皮质微血管梗塞模型凝血系统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 :5 0只SD雌性大鼠 ,应用光化学法诱导脑皮质微血管梗塞模型 ,观察正常对照组、血栓形成 2h、4h、6h、2 4h等不同时相大鼠血浆中组织因子 (TF)含量、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含量、凝血酶原时间 (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纤维蛋白原 (Fbg)的动态变化。结果 :光镜和电镜的病理形态学显示大鼠脑皮质微血管内皮损伤和血栓形成。血浆中TF含量 4h、6h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均 <0 .0 1) ;vWF含量 2h、4h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值分别小于 0 .0 1~0 .0 5。PT 4h组比正常对照组明显缩短 (P <0 .0 1) ;APTT 4h、6h组比对照组显著缩短 (P <0 .0 5 )。结论 :光化学法可诱导脑皮质微血栓形成。TF、vWF含量增高 ,PT和APTT缩短是血栓形成的促发因素和病理表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神经细胞凋亡和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0只成年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SAH组(SAH)和lidocaine处理组(lidocaine)。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备动物模型。lidocaine组注射盐酸利多卡因。分别于不同时间灌注后取脑。取用部分基底动脉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观察形态改变和测量基底动脉的管径和管壁的厚度,使用脱氧核糖核酸(DNA)断裂的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测定海马CA1区神经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HE染色显示,利多卡因组从第3 d开始内径周长增加,管壁厚度缩小。TUNEL检测显示:SAH组凋亡细胞随时间逐渐增加,而利多卡因组的凋亡细胞逐渐减少。结论:利多卡因能明显减轻大鼠SAH后迟发性的脑血管痉挛及减少海马CA1区神经细胞的凋亡,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食欲素A(OX-A)对短暂性全脑缺血(tGCI)大鼠的海马CA1区胶质细胞谷氨酸转运体-1(GLT-1)的表达与功能以及迟发性神经元死亡(DND)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将大鼠分为假手术(sham)组、模型(model)组、OX-A组和OX-A+LY294002组.用[3 H]-谷氨酸标记法检测海马CA1区GLT...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硫酸镁和低分子肝素在短暂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迟发性神经元坏死中的保护作用。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夹闭单侧颈总动脉制成模型,缺血30min再灌注72h后通过HE染色进行组织观察,同时检测血清中IL-8的含量,探讨硫酸镁和低分子肝素对保护脑的作用机制。结果 硫酸镁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组迟发性神经元坏死程度显著低于盐水治疗组,低分子肝素能降低缺血再灌注后血清中的IL-8含量。结论 IL-8做为一种急性炎症的趋化因子,在脑缺血时升高,可作为脑缺血炎症期或再灌注损伤重要的观察指标之一。硫酸镁没有抗炎作用,单用硫酸镁或低分子肝素的治疗效果。没有联合应用的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背景:国内多采用药物治疗和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但存在疗程长,见效慢,花费高等问题。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前后神经元及细胞凋亡的变化。 方法:将SD大鼠抽签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与干细胞移植组。制作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模型后,干细胞移植组在造模后第0,3,6,12,24,72小时及1周时脑内注射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不进行细胞移植;假手术组扎闭颈外动脉,用PBS代替细胞悬液。 结果与结论:造模后3,6,12,24 h干细胞移植组脑内神经元核心抗原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假手术组(P < 0.01),干细胞移植各组脑内神经元核心抗原表达无明显差异(P > 0.05)。造模后0,3,6 h干细胞移植组脑内细胞凋亡平均吸光度值明显低于对照组与假手术组及其他干细胞移植组(P < 0.05),且移植后第1周明显低于第2,3,4周(P < 0.05)。提示在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大鼠体内移植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增加成熟神经元数量,其机制与减少细胞凋亡有关;移植的最佳时机为发病后0~24 h之间,细胞移植后的积极作用在第1周最明显。关键词: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元;凋亡;干细胞移植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9.025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苍白球内侧部(GPi)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严重迟发性运动障碍(T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7例TD患者行双侧GPi-DBS治疗,术前、开机后1个月、3个月及12个月用BFMDRS量表评估患者疗效。精神症状评估采用临床疗效总量表严重程度分量表(CGI-SI)。结果:7例患者开机后1个月BFMDRS运动...  相似文献   

9.
脑活素治疗急性CO中毒的迟发性脑病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活素对急性CO中毒的迟发性脑病的治疗效果。方法30例均经脑活素20ml/d静滴 ,能量合剂及神经营养等治疗 ,10~14d为一疗程 ,均经2~3疗程。结果治愈20例 ,显效5例 ,无变化3例 ,死亡2例 ,有效率83 %。结论脑活素对意识障碍的恢复较肢瘫恢复快 ,并对其产生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胡椒碱预防实验性家兔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胡椒碱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是否具有预防作用,并对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32只随机分为4组(n=8),A组(假注血组):只接受枕大池穿刺而不注血;B组(SAH组):经枕大池穿刺2次注血的方法,制作脑血管痉挛模型;C组(SAH 胡椒碱组):自第1次穿刺日始,静脉给予胡椒碱(20 mg/kg,溶媒0.5 mL/kg),每日1次;D组(SAH 溶媒组):静脉注射给予胡椒碱溶媒(0.5 mL/kg)。在第1次穿刺后的第7天处死,测定基底动脉内径、内径与血管壁厚度之比(D/T);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血管壁ET-1、eNOS表达。结果与A组比较,B组血管痉挛明显、血管壁ET-1表达增多e、NOS表达减少。C组分别与B组、D组比较,血管痉挛明显缓解(P<0.01),其血管壁上ET-1表达明显减少(P<0.05),eNOS在内皮细胞表达相对增多(P<0.05)。D组血管痉挛无明显缓解,血管壁ET-1、eNOS表达与SAH组无显著差异。结论胡椒碱(20 mg/kg)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有预防作用,其抗血管痉挛作用可能与胡椒碱抑制ET-1、促进eNOS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1.
短暂性前脑缺血再灌流后海马区cGMP反应细胞与DND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3:观察短暂性前脑缺血再灌流后海区cGMP反应细胞与迟发性神经元坏死的分布,探讨两者间的关系。方法:钳夹沙土鼠的双侧颈总动脉制造脑缺血模型,应用放射免疫荧光法及尼氏染色分别观察前脑缺血再灌流1d,3d,7d后海马区cGMP的反应细胞分布及再灌流7d发性神经元坏死的分布,结果:脑缺血再灌流后cGMP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CA1始层,放射层及腔隙分子层,CA1区锥体细胞未见,cGMP阳性细胞,迟发性神经元坏死全部分布在CA1区锥体细胞。结论:cGMP阳性细胞可能比cGMP阴性细胞对缺血耐受。  相似文献   

12.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脑微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大鼠脑缺血 -再灌注后脑组织微血管通透性的变化规律 ,为进一步探讨脑缺血及再灌注损伤机制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应用荧光素钠 (分子量 3 86 ,Fl Na)和 FITC标记的右旋糖苷( FD4,分子量 40 0 0 )为荧光示踪剂 ,以单侧颈总动脉远心端及同侧颈静脉插管并连接二管造成颈总动脉向颈静脉的引流 ,同时用动脉夹夹闭对侧颈总动脉造成脑缺血模型。缺血 1h后松开动脉夹并中断引流造成再灌注模型。测量脑组织荧光强度反映脑微血管通透性的变化。结果 :单纯的脑缺血即可引起脑组织微血管通透性的增强 ,再灌注后对小分子量物质的通透性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有增加的趋势 ,而对较大分子量物质的通透性基本维持在同一水平。结论 :即使是在再灌注损伤最严重时 ,脑微血管对较大分子量的物质通透仍不明显 ,说明血 -脑屏障的存在可以有效地防止有害物质通过微血管壁侵入脑组织 ,但一旦进入脑组织 ,将滞留于脑组织中不易清除。  相似文献   

13.
Calsenilin is a calcium sensor protein that interacts with presenilin and increases calcium‐triggered neuronal apoptosis, and γ‐secretase activity. Notch is a cell surface receptor that regulates cell‐fate decisions and synaptic plasticity in brain.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characterize the role of calsenilin as a regulator of the γ‐secretase cleavage of Notch in ischemic stroke. Here, we determined the modulation of expression level and cellular distribution of calsenilin in neurons subjected to ischemic‐like conditions. The levels of calsenilin and presenilin were increased in primary neurons after oxygen and glucose deprivation. Furthermore, calsenilin was found to enhance the γ‐secretase cleavage of Notch and to contribute to cell death under ischemia‐like conditions. The inhibition of γ‐secretase activity and a presenilin deficiency were both found to protect against calsenilin‐mediated ischemic neuronal death. The expression of calsenilin was found to be increased in brain following experimental ischemic stroke. These findings establish a specific molecular mechanism by which the induction of calsenilin enhances Notch activation in ischemic stroke, and identify calsenilin as an upstream of the γ‐secretase cleavage of Notch.  相似文献   

14.
脑创伤后脑微血管扫描电镜观察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后扫描电镜下脑微血管形态学改变,为脑损伤后继发性损害提供微循环基础。方法:制作大鼠液压冲击脑损伤模型,复合甲基丙烯酸甲酯脑微血管铸型,50%盐酸腐蚀脑组织,制作脑微血管标本,扫描电镜观察正常大鼠正常大鼠脑微血管和急性脑损伤后3、12、48、72h脑微血管形态学的改变。结果:对照组脑内有较稠密的微血管,分布均匀,外形规则、平滑,粗细均匀,行走弯曲自然。脑损伤后3h观察到小动脉行走僵硬,毛细血管充盈差,吻合减少,行走过度弯曲或形成盲端。24h和48h的血管有较多的渗出,铸型剂聚集或囊性扩张。结论:急性颅脑损伤后脑微血管功能失调是导致加重继发性脑缺血缺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虽然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已取得长足的进步,但其仍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脑血栓形成时继发性脑缺血的机制以及脑缺血时心脏功能抑制等诸多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给实验性脑缺血研究时动物种类、模型建立以及观察指标的选择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采用了低等灵长类动物—树鼠句,建立与临床脑缺血发病条件相近的光化学诱导脑缺血模型,在观察不同种类单胺类递质消长变化的同时,通过密度梯度法动态而快速地监测皮层脑水含量的改变,类似的研究迄今未见报道。同时通过此研究为前期工作所观察到“心肌挫抑”(stunning)及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家族:NGF、BDNF、NT-3、NT-4及其受体TrkA、TrkB、TrkC在成年SD大鼠大脑皮质运动区的分布及表达情况。方法取成年SD大鼠大脑皮质运动区制成冰冻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ABC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神经生长因子家族及其受体免疫阳性反应物在大脑皮质运动区的分布。结果神经生长因子家族及其受体均在大脑皮质运动区有分布,主要分布于锥体细胞层。结论大鼠大脑皮质运动区中存在神经生长因子家族及其受体表达,提示其在大脑皮质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生物学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即早基因c-fos与多发性梗死性痴呆(MID)的关系。方法采用微栓子注入颈内动脉的方法制备大鼠大脑多发性梗死性痴呆模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不同时间段大鼠脑内c-fos基因的表达。结果正常大鼠大脑皮层和海马内即有c-fos基因的表达,假手术组的表达略高于正常组(P>0.05);大鼠多发性梗死性痴呆后大脑c-fos基因过表达,在皮层和海马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P<0.05)。随着缺血时间延长,缺血24h达高峰,持续至1个月。结论多发性梗塞性痴呆后c-fos基因呈现规律性的过表达。  相似文献   

18.
胰激肽原酶对大鼠微血管内血栓形成预防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胰激肽原酶(Pancreatic Kallidinogenase简称PK)对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wistar大鼠20只,随机分成PK预防组(肌肉注入PK水溶液80mg/kg体重)和对照组(肌肉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30 min后利用光化学反应原理建立局部血管内血栓形成的模型。比较了光照后微血管内血栓形成的时间、血栓的大小等变化。结果血栓出现的时间:对照为23 s,PK组为29 s,PK组明显晚于对照组(P<0.05)。照射1 min时对照组血栓占血管腔的75.5%,血栓的面积为3040 μm2;PK组血栓占血管腔的54.0%,血栓面积为2184 μm2。PK组形成的血栓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胰激肽原酶(PK)有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