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骨桥蛋白在肝细粒棘球蚴外囊壁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在肝细粒棘球蚴外囊壁中的分布及表达。 方法 用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双标记法观察60例患者手术切除的肝细粒棘球蚴外囊壁及巨噬细胞中OPN的表达与分布;Von Kossa染色观察囊壁中钙化分布特征。 结果 肝细粒棘球蚴外囊壁中有不同程度OPN表达,75%(45/60)集中分布于近虫体侧纤维囊壁(内层),.3%(5/60)分布于近肝组织侧纤维性囊壁(外层),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内、外层交界处可见巨噬细胞带,多数巨噬细胞胞浆内有OPN表达。OPN表达阳性的囊壁均合并有不同程度的钙盐沉积,其在囊壁内、外层的分布与OPN的基本一致。 结论 OPN主要分布在肝细粒棘球蚴外囊的内层纤维囊壁。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肝细粒棘球蚴周围纤维囊壁(外囊)的钙化分布特征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应用特殊染色观察60例肝细粒棘球蚴外囊壁病理形态特点及钙盐沉着的分布特征.并结合病人血清生化指标及CT观察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肝细粒棘球蚴外囊壁中钙盐沉着集中分布于近虫体侧内层纤维性囊壁.且形态各异.与近肝侧外层纤维性囊壁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病人血清钙代谢生化指标均为常值,钙化与非钙化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染色可见部分CT未见钙化的囊壁有钙盐沉着。结论 肝包虫周围纤维性囊壁可分为内层和外层,且各自形成机制不同;钙盐沉积量与内层纤维囊壁形成进程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肝、脾棘球蚴囊周围纤维性囊壁的不同形成机制。 方法 苏木素 伊红染色 ,观察 40例肝棘球蚴囊、15例脾棘球蚴囊周围纤维囊壁及其邻近肝、脾实质病理组织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Ⅳ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 (FN)、层粘连蛋白 (LN) ;原位杂交方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的mRNA在肝、脾棘球蚴囊周围纤维囊壁及其邻近肝、脾实质中的表达。 结果 肝棘球蚴囊周围纤维囊壁分两层 ,虫体侧纤维囊壁为肉芽肿样组织 ,肝实质侧纤维囊壁内可见大量受挤压的门静脉、肝动脉和肝管系统 (Glisson)和肝静脉系统 ,并与Glisson鞘相延续。Ⅳ型胶原、FN、LN、TGF-β1及TNF-α在两层中的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均 <0.01)。脾棘球蚴囊周围纤维囊壁不分层 ,为肉芽肿样组织 ,Ⅳ型胶原、FN、LN、TGF-β1及TNF-α无特异分层表达。  结论 肝、脾棘球蚴囊周围纤维囊壁的形成机制不同。肝棘球蚴囊周围纤维性囊壁是人体形成肉芽肿样病理改变后被周围受挤压的Glisson系统和肝静脉系统包裹 ,过度肝纤维化所致 ,肉芽肿样组织与周围纤维化的Glisson系统和肝静脉系统间有可分离间隙。脾棘球蚴囊周围纤维性囊壁是肉芽肿样组织包裹虫体形成 ,其与脾实质间无可分离间隙  相似文献   

4.
肝包虫病是新疆地区常见的地方性流行性疾病。临床实践、病理组织学观察以及免疫组化等实验证实,肝细粒棘球蚴周围纤维囊壁可分为内外两层——近肝侧的"外膜"层,与近虫体侧的"外囊"层,且两层的形成机制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骨桥蛋白(OPN)在肝泡型棘球蚴组织中的分布和表达,探讨骨桥蛋白在肝泡型棘球蚴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开腹直视下肝脏穿刺注射的方法,用20%泡型棘球蚴组织混悬液感染长爪沙鼠40只,每只0.1ml,建立肝泡型棘球蚴长爪沙鼠模型。感染100 d后剖杀所有长爪沙鼠,观察泡型棘球蚴生长和转移等情况,取长爪沙鼠肝脏、肝泡型棘球蚴组织和转移灶标本。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沙鼠肝泡型棘球蚴组织和转移灶中骨桥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感染泡型棘球蚴的长爪沙鼠的肝脏和腹腔中见大小不等的团块状囊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肝泡型棘球蚴长爪沙鼠模型中肝泡型棘球蚴组织中可见骨桥蛋白不同程度的表达,其阳性细胞检出率为70%(28/40),骨桥蛋白主要分布在肝泡型棘球蚴纤维囊壁、炎症细胞和部分肝细胞中。60%(24/40)的长爪沙鼠模型经病理证实发生胸廓内淋巴结转移,伴有胸廓淋巴结棘球蚴转移的肝脏泡型棘球蚴组织的OPN阳性细胞检出率(83%,20/24)高于未发生胸廓淋巴结转移的肝脏泡型棘球蚴组织(50%,8/16)(P<0.05)。淋巴转移灶中骨桥蛋白阳性细胞检出率(92%,22/24)明显高于泡球蚴组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检测沙鼠肝泡状棘球蚴组织中骨桥蛋白(OPN)及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表达,并进一步探讨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20%泡状棘球蚴组织混悬液开腹直视下肝脏穿刺注射感染长爪沙鼠60只,每只0.1mL,建立肝泡状棘球蚴长爪沙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无干预,40只)和实验组(抗OPN抗体干预,20只)。感染至100 d时剖杀所有长爪沙鼠,观察泡状棘球蚴生长和转移情况,取长爪沙鼠肝泡状棘球蚴组织和转移灶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沙鼠肝泡状棘球蚴组织和转移灶中OPN及IL-10的表达情况。 结果 60只长爪沙鼠全部感染肝泡状棘球蚴。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肝泡状棘球蚴组织可见OPN及IL-10不同程度的表达。模型组中OPN和IL-10阳性细胞表达率分别为72.5%(29/40)和65%(26/40),OPN及IL-10主要分布在肝泡状棘球蚴纤维囊壁,阳性产物均定位于细胞浆。65%(26/40)的长爪沙鼠模型经病理证实发生胸廓内淋巴结转移,伴有胸廓淋巴结转移的肝泡状棘球蚴组织中OPN及IL-10阳性细胞表达率分别为84.6% (22/26)、76.9%(20/26),均高于未发生胸廓淋巴结转移的肝泡状棘球蚴组织(50%、42.9%)(P﹤0.05)。实验组OPN和IL-10的阳性细胞表达率分别为40%(8/20)和35%(7/20)。OPN与IL-10表达呈正相关(r=0.605,P=0.000)。结论 OPN阳性表达可能与肝泡状棘球蚴的转移有关,OPN与IL-10可能在肝泡状棘球蚴的生长中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肝细粒棘球蚴病患者钙化外囊壁及非钙化外囊壁上的钙化相关受体BMPRⅡ(骨形态发生蛋白Ⅱ型受体)、IGF1R(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和ERα(雌激素受体α)的表达差异。方法 钙化外囊壁和非钙化外囊壁茜素红染色,Envision免疫组化法和qRT-PCR分别检测同一细粒棘球蚴病患者钙化外囊壁及非钙化外囊壁上钙化相关受体BMPRⅡ、IGF1R和ERα的表达水平和钙化相关受体的mRNA表达量。结果 与细粒棘球蚴非钙化外囊壁相比较,同一患者钙化外囊壁茜素红染色钙化显著,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369,P<0.01);钙化外囊壁相关受体的表达明显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NA表达量明显增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细粒棘球蚴病患者钙化外囊壁钙化相关受体表达量较高,钙化相关因子通过与受体BMPRⅡ、IGF1R和ERα等结合,引起细粒棘球蚴外囊壁钙化,外囊壁的钙化可以有效地抑制细粒棘球蚴的生长,在细粒棘球蚴病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本实验通过研究对比不同时间两种肝棘球蚴病灶周围组织纤维化情况,进一步了解肝棘球蚴病的病理生理发展过程,为肝棘球蚴病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建立动物模型,使用HE,Masson染色以及COL1,COL3、α-SMA、TGF-β1免疫组化染色对比观察两种肝棘球蚴病在不同时间纤维化情况的不同。结果 随着时间的变化肝细粒棘球蚴病灶周围纤维化由弥漫到聚集,可形成连续致密的纤维外膜;肝多房棘球蚴病灶周围组织纤维化始终为弥漫性,无法形成连续质密的纤维外膜。细粒棘球蚴组病灶周围COL1(r=-0.768,P<0.05)、COL3(r=-0.781,P<0.05)、α-SMA(r=-0.867,P<0.05)、TGF-β1(r=-0.854,P<0.05)的表达强度与时间呈负相关,多房棘球蚴组病灶周围COL1(r=-0.349,P>0.05)、COL3(r=-0.037,P>0.05)、α-SMA(r=-0.107,P>0.05)、TGF-β1(r=-0.148,P>0.05)的表达强度与时间无相关性。 无相关性同时观察到两种包虫周围细胞外基质胶原含量不同,细粒棘球蚴组I、III型胶原比高于多房棘球蚴组(Z=-3.23,P<0.05)。结论 相较于多房棘球蚴,细粒棘球蚴病灶周围可产生连续致密的纤维外囊。细粒棘球蚴在外囊形成后纤维化进程减弱或停止,多房棘球蚴在整个病程中均有活跃的纤维化反应。细粒棘球蚴相较于多房棘球蚴外囊的I/III型胶原比值较高。  相似文献   

9.
用透射电镜观察8例肝脏细粒棘球蚴囊肿周围肝组织及6例正常肝组织的肝细胞超微结构。观察到细粒棘球蚴囊周围肝细胞坏死、萎缩和死亡。肝细胞坏死、萎缩等是肝脏细粒棘球蚴病肝脏损伤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0.
新疆北部双峰驼细粒棘球蚴感染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确定我国双峰驼中细粒球蚴的感染状况和寄生特征。方法:在屠宰场检查来自新疆北部各地骆驼体内的感染情况。测量棘球蚴囊的大小,检查内容物的性质并镜检有无原头节。结果:在375只骆驼中检出细粒棘球蚴感染者185只,感染率49.3%。主要寄生在肝和肺,肝内较多,肝∶肺=1∶0.64。育囊携带率34.8%,育囊率39.2%, 囊指数7.53。棘球蚴囊位于肝表面,单个存在,囊壁较薄,内无子囊。育囊平均直径在肝为5.6±2.56cm,在肺为4.8±2.03cm,钙化率高,单纯携带钙化病灶的骆驼占感染骆驼的64.3%。结论:新疆北部双峰驼细粒棘球蚴的感染率很高。其寄生特征与本地区牛、羊中的细粒棘球蚴有明显区别,与非洲单峰驼亦有不同,应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探讨Ⅰ、Ⅲ和Ⅳ型胶原在形成肝包虫囊肿周围人体纤维囊壁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Ⅰ、Ⅲ和Ⅳ型胶原在40例肝包虫囊肿周围纤维囊壁中表达。Ⅰ、Ⅲ和Ⅳ型胶原在肝包虫囊肿周围纤维囊壁中出现特异性分层表达。靠近虫体侧纤维囊壁中,Ⅰ、Ⅲ和Ⅳ型胶原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00%、375%和400%。靠近肝实质侧纤维囊壁中,Ⅰ、Ⅲ和Ⅳ型胶原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75%、825%和850%。Ⅰ、Ⅲ、Ⅳ型胶原在两层中表达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P<001,P<001)。肝包虫囊肿周围人体纤维囊壁分层,Ⅰ、Ⅲ和Ⅳ型胶原与肝实质侧纤维囊壁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 探讨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在肝包虫囊肿周围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肝包虫囊肿的病理过程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在50例肝包虫囊肿中的表达。结果 在肝包虫囊肿外膜及周围肝组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出现阳性表达。结论 α-平滑肌肌动蛋白在肝包虫囊肿的病理生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Peng X  Li J  Wu X  Zhang S  Niu J  Chen X  Yao J  Sun H 《Acta tropica》2006,100(3):163-171
It aims at investigating the expression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Osteopontin (OPN) in the pericyst of human hepatic Echinococcus granulosus and their related significances. Sixty pericysts excised by “sub-adventitial cystectomy” were studied. OPN was detected in 80% (48/60) of cysts by Western blotting and distributed in the side of “exocyst” layer directing to the parasite, also macrophages were identified in the vicinity of OPN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staining. The coexpression of OPN and CD68 was observed by immunofluorescence double labeling and analyzed by Image-Pro Plus 5.1; with special stain techniques, variable degrees of calcium deposits were observed in 80% (48/60) cysts, and the calcium deposits concurrencely found with the OPN expression. The selective distribution of OPN, calcium in the “exocyst” provides a new pathological evidence for the “sub-adventitial cystectomy” we developed. The pericyst of hepatic E. granulosus consists of two detachable layers with different formative mechanisms: the “exocyst” layer directing towards the cyst of parasite was the result of granulomatous reaction; also the results suggest OPN is one regulator in the granulomatous reaction and calcification of “exocyst”.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囊型肝包虫周围肝细胞的病理形态学变化(肝细胞萎缩、坏死、凋亡),初步探讨囊型肝包虫病肝细胞“消失”机制。方法 对30例肝包虫囊肿周围肝组织通过光镜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变化,运用TUNEL法测定肝细胞凋亡,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肝包虫囊肿周围肝组织及正常肝组织中Bcl—2及Bax蛋白的表达。结果 TUNEL检测囊型肝包虫病患者肝细胞凋亡指数(TI)为0.12%,与正常肝组织(TI=O.16%)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c卜2及Bax蛋白的囊周肝组织呈低表达,分别为6.67%和13.33%,正常肝组织Bcl一2和Bax均为10.00%,差异无显著性(P〉O+05)。病理组织学观察示肝细胞萎缩,肝细胞坏死明显。结论 肝细胞萎缩、坏死可能是引起肝细胞“消失”的主要机制,肝细胞压迫性和营养不良性萎缩、肝细胞坏死、肝细胞凋亡共同参与囊型肝包虫病肝细胞“消失”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克隆、表达细粒棘球绦虫磷酸甘油酸变位酶(EgPGAM),分析其免疫反应性及其在原头节、包囊及成虫中的分布情况,对EgPGAM的诊断价值进行初步评价。方法提取细粒棘球蚴原头节RNA,逆转录为cDNA,PCR扩增EgPGAM基因,测序。通过多种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EgPGAM的理化性质、保守结构域、抗原表位和同源性等。利用Mega 5.0软件进行序列特征分析,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将EgPGAM基因连接至pET32a表达载体,转入大肠埃希菌(E.coli)BL21(DE3)中进行诱导表达,镍柱纯化,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其表达情况并进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免疫荧光定位分析EgPGAM在原头节、包囊及成虫中的分布。采用ELISA评价EgPGAM的诊断价值。结果EgPGAM长756 bp,共编码251个氨基酸,编码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Mr)约28000,等电点为8.29,不含信号肽,无跨膜区。EgPGAM含有12个高保守的氨基酸位点、3个保守的催化活性位点、1个底物结合位点和7个B抗原表位。EgPGAM的氨基酸序列与多房棘球绦虫、猪带绦虫、华支睾吸虫、秀丽隐杆线虫、人和羊的PGAM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9%、94%、78%、45%、57%和4%。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EgPGAM在E.coli BL21(DE3)中大量表达,主要以可溶形式存在;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EgPGAM可与感染细粒棘球蚴的绵羊血清发生反应。免疫荧光定位显示,EgPGAM主要分布在原头节表皮层和顶突沟,包囊生发层和成虫薄壁组织。建立的间接ELISA敏感性为55.6%(15/27),特异性为86.4%(89/103)。结论EgPGAM广泛分布于细粒棘球蚴和细粒棘球绦虫中,具有较好免疫反应性,但敏感性较低,不适合作为细粒棘球蚴病的候选诊断抗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