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秦皇岛市儿童肠易激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焱  张丹 《山东医药》2008,48(27):107-109
采用多级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对秦皇岛市共6所学校中840名小学生进行面对面流行病学问卷调查,计算肠易激综合征(IBS)的期间患病率,对其致病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 被调查的小学生符合罗马Ⅱ诊断标准的IBS患病率为4.6%,患病率无性别及区域性差异.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辛辣食物、痢疾史、腹部手术史、服用大量抗生素史、受凉、疲劳、心情焦虑、心情压抑及内向性格9个因素为最具可能性的危险因素.认为IBS是秦皇岛儿童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心理因素、食物、不良外界环境因素及家庭环境因素等可能是诱发儿童IBS致病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从肝气(阳)虚论治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肠易激综合征 ( IBS)是临床常见的肠功能紊乱性疾病 ,其确切病因、病机尚不明了 ,目前多认为与精神因素、食物因素有关 ,也可能与药物肠道菌群紊乱、遗传等因素有关 ,造成全身多脏器、特别是胃肠功能紊乱[1,2 ] 。临床实践及理论研究认为 ,IBS是以肝气 (阳 )虚为特征而致脾胃功能的紊乱。为了更进一步探明 IBS的中医发病机制 ,我们对 85例 IBS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资料分组 :85例病例均为 1 996~ 1 999年本院门诊患者 ,均符合 1 986年成都全国慢性腹泻学术会议上制订的 IBS诊断标准。随机分成…  相似文献   

3.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胃肠病,其症状反复,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发现,食物可引发或加重IBS患者的症状,其实质即食物过敏和食物不耐受,但具体的发病机制尚未得到肯定,目前包括细菌"代谢‘毒物’假说"、"免疫或炎症反应假说"、"物理或化学刺激假说"等.因此食物因素在IBS发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当前研究IBS病因的热点之一,本文将对食物敏感及食物引发IBS的可能机制、检测方法及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从脑-肠互动的高度认识肠易激综合征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肠易激综合征 (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大量研究证明 ,胃肠动力与内脏感觉异常是IBS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特征。亦已证明 ,IBS患者的精神心理异常 ,高于一般人。近年研究还发现 ,急性胃肠感染后IBS发病率显著增高。上述改变反映了IBS发病的不同侧面。近年来随着神经胃肠病学研究的发展 ,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试图从脑 肠互动的高度 ,把上述不同因素整合起来 ,从更深的层次去揭示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1] 。胃肠道有一个从一级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到支配胃肠效应的运动神经元组成的、独立于大脑之外的神经系统 ,被称为肠…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儿童肠易激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分析青少年儿童肠易激综合征(IBS)的患病率、分布特征(包括区域、学龄段、性别分布等)及其致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多级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黑龙江省与上海市共9所学校中5403名中小学生进行流行病学问卷调查,估算符合罗马Ⅱ诊断标准IBS的期间患病率,对其致病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推测被调查的两地中小学生符合罗马Ⅱ诊断标准的IBS患病率为13.25%,男女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区域性分层研究表明,患病率在黑龙江省(14.02%)和上海市(11.72%)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龄段分层研究表明,高中生患病率(17.80%)明显高于其他学龄段(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饮酒、吸烟、辛辣食物、痢疾史、腹部手术史、服用大量抗生素史、受凉、疲劳、心情焦虑、心情压抑及内向性格11个因素为最具可能性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1.25、1.44、1.13、1.37、1.63、1.93、2.83、1.10、1.07、1.13及1.05。结论IBS是青少年儿童人群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青少年儿童IBS患病率存在区域性与学龄段差异。心理因素、食物、不良外界环境因素及家庭环境因素等可能是诱发青少年儿童IBS致病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疾病,病因尚不清楚,先前的研究表明其发病机制与下列因素有关:胃肠动力学异常,内脏感觉异常,精神因素,神经递质和肠道菌群失衡,肠道感染以及食物不耐受等因素.而近来遗传因素和IBS发病关系的研究也进一步深入,本文综述遗传和相关基因多态性与IBS发病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秦皇岛市城近郊区肠易激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丹  郑岳  夏志伟 《山东医药》2008,48(14):87-88
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秦皇岛市城近郊区中3个小区的常住居民进行面访式问卷调查.调查纳入850人,有效问卷840张(98.8%);符合RomeⅡ标准的肠易激综合征(IBS)症状患病率为4.6%,女性60岁以上组发病率较高;饮酒、受凉或进凉食、食物过敏、肠炎或痢疾史、生活事件、服NSAID史、消极应对方式等为最具有可能的危险因素.认为本地区居民中IBS患病率不低于北京等大城市;饮酒、食物过敏、服NSAID史等为最可能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8.
肠黏膜低度炎症与肠易激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胃肠功能性疾病,但其发病机制仍未明确,可能与胃肠道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肠道过度产气、肠道微生态环境改变及心理精神因素等有关。近年来研究认为肠道黏膜的低度炎症与IBS的发病关系密切,这一观点可能为IBS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精神医学方面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 IBS)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以腹痛和(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缺乏形态学和生物化学改变的生物学标志,有反复发作倾向,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心身医学理论认为IBS是重要的心身疾病之一,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IBS的发病及其转归与心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现就IBS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在精神学科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有大便性状及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是消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症状持续或间歇发作,但又缺乏可以解释的异常形态学或生化检查.我国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1]显示普通人群IBS患病率为5.7%.陈新宇等[2]曾调查浙江地区各级医院IBS患者662例,其中老年患者84例,占12.7%.虽然IBS在老年人群发病率相对较低,但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老年IBS患者在临床亦不少见[3].目前IBS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大多数研究认为IBS的发病与肠道动力异常、内脏感觉异常、炎症、感染、神经-内分泌、遗传、饮食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有关,其中肠黏膜低度炎症(low grade mucosal inflammation,LGMI)被认为是IBS的主要病理学基础,肠黏膜潜在的免疫激活是LGMI的主要表现[4].本文对LGMI与IBS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治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以大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胃肠功能紊乱性疾患。其病因复杂,现有研究认为与精神、心理、饮食、感染、药物等关系密切。其发病机理亦不十分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脑肠轴作用、免疫异常、胃肠激素与神经肽作用、肠道动力学异常、性激素水平变化[1]有关。国内外较一致的观点认为IBS是在特殊的基质基础上,以精神、免疫、内分泌系统为中介,以社会心理因素刺激为扳机而触发的心身疾病,被公认为了解得最差的疾病之一。IBS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症状持续或反复发作而无特异性,用解剖、生化或组织学检查结果难以解释,故…  相似文献   

12.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以腹痛、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和/或大便性状异常为特征的常见功能性胃肠病.IBS全球患病率为2%-15%.本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目前认为多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染与炎症、神经-内分泌失调、精神心理、食物过敏等多种因素有关.近年来提出的"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理论在IBS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发现,胃肠道的肥大细胞(mast cells,MCs)在IBS的发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拟以MCs在IBS中的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主要的老年期痴呆类型,其次是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两者的发病原因并不相同,AD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基因变异、摄入过量铝、细胞骨架改变以及颅脑外伤等有关;VaD的病因则是由脑血管疾病引起。一般认为,AD发病中没有血管性因素的影响,临床上甚至于把是否有脑血管病作为区分AD和VaD的要点[1]。然而,近年来的尸体解剖研究发现,60%~90%的AD患者也存在脑血管病样的病理学改变,并且近年来随着对AD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AD发病中的血管因素与认知功能减退之间有着密切的联…  相似文献   

14.
肠道易激综合征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道易激综合征(IBS)是最常见的肠道功能性疾病,但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多认为IBS的发作和加重与情绪变化有关,多数有急性菌痢史或急性胃肠炎史及肠道动力学改变,还可能与内分泌(甲亢、甲减、内分泌腺肿瘤)、食物成分(对牛乳、麦类、辣椒等过敏)、药物(制酸剂、抗生  相似文献   

15.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前 ,功能性消化不良 (FD)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 ,胃肠动力障碍、幽门螺杆菌 (Hp)感染及由此涉及到的慢性胃炎、精神、应激、环境等因素与FD的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研究认为内脏感觉异常被认为是FD发病的主要原因。目前认为本病是一种多因素的心身疾病。为进一步认识本病 ,本文就近年来FD的病因研究作一综述。1 Hp感染和FD的关系Hp在FD中的作用颇受争议。有报道[3 ] 提出大约 3 0 %~70 %的FD患者有Hp感染 ,并提出Hp可能是促进FD消化不良症状发展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由于Hp感染后可造成胃局部炎症 ,炎症水肿和炎症介质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16.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小肠运动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功能性肠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可能与精神心理异常、内脏感觉异常、胃肠动力紊乱及肠道感染等因素有关。有关IBS结肠动力异常的研究较多,但IBS与小肠运动功能相关关系的研究国内尚少见报道。本研究观察IBS患者小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MC)及胃肠通过时间的变化,客观评价IBS  相似文献   

17.
肠道感染与肠易激综合征   总被引:62,自引:0,他引:62  
目的 探讨肠道急性感染与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关系。方法 对患病前无肠功能紊乱的295例痢疾/肠炎患者(235例为细菌性痢疾)及243例未曾患过痢疾/肠炎的配偶或兄弟姐妹(对照组)进行随访。检测了30例IBS患者及12例对照组末端回肠、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肠黏膜内白细胞介素(IL)-1α、IL-1β、IL-1ra的mRNA表达。结果 患过痢疾/肠炎者1-2年内66例(22.4%)有持续的肠功能紊乱,24例(占痢疾病人的10.2%)发展为IBS。对照组肠功能紊乱的患病率为7.4%,IBS的患病率为0.8%。其中痢疾/肠炎长者,发生肠功能紊乱的危险度高,8->15d的OR=3.5-4.6。有痢疾/肠炎史的IBS患者末端回肠、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肠黏膜IL-1β mRNA的表达增高。结论 肠道感染可能通过免疫因素参与IBS的发病。  相似文献   

18.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患病率在国内外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1].I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主要包括环境、遗传、感染和免疫等因素.大量研究表明,肠道黏膜免疫反应异常激活是导致IBD发生、发展和转归的直接原因[2-3].其中Th1/Th2失衡一直被认为是IBD发病机制之一,而对于溃疡性结肠炎(UC),有学者认为与Th2关系较为密切,亦有人认为是Th1和Th2共同作用的结果.而Th17的发现解释了传统Th1/Th2轴异常现象发生的原因,研究证实Th17可参与IBD尤其是UC的发生.近年证实,调节性B细胞(regulatory B cells,Bregs)也参与IBD及UC的发生,且与UC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为此,本文就Th1,Th2,Th17和Bregs与UC发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之一,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肠道菌群已被认为是IBS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最新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介导IBS内脏疼痛的发生,可能与肠上皮细胞中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产生密切相关。本文就近年来IBS中肠道菌群与ROS的相关性研究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20.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直肠运动和感觉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易激综合征 (IBS)是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病 ,发病率高 ,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且迄今尚不完全清楚 ,治疗困难 ,因而引起广泛重视。为进一步探讨内脏运动和感觉异常在IB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本研究用电子恒压器和消化道灌注测压设备 ,研究IBS患者直肠运动和感觉功能改变 ,并分析这些改变与临床症状间的关系。一、对象与方法(一 )研究对象 腹泻型IBS患者 2 5例 ,均为 2 0 0 1年 3月至 2 0 0 2年 3月本院消化内科门诊或住院患者 ,按照罗马Ⅱ诊断标准入选[1] ,经血常规、粪常规、大便细菌学检查、血清生化检查及腹部超声、结肠镜检查排除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