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儿童气道异常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儿童气道异常包括先天性的气道异常、外在压迫引起的气道异常、获得性的气道异常等多个方面。近年来随着CT设备的迅速发展,气道异常可得到较为快捷、准确的诊断。目前气道异常的诊断仍是研究的热点之一,现就各种儿童气道异常的影像学诊断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儿童中心气道疾病的MS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中心气道疾病包括先天性及获得性的多种疾病,其病种繁杂,是影像学研究热点之一,MSCT特别足三维重建技术在这类疾病诊断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丰要介绍多种儿童先天性及获得性中心气道疾病的临床及CT诊断,并评价MSCT气道重建技术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大多数情况是以上气道不完全阻塞所引起通气不良、打鼾和异常呼吸运动等,导致低氧血症(TcPO2〈50mmHg)高二氧化碳血症(PaCO2〉45mmHg),以及生长停滞、肺功能异常、神经系统损害、行为异常等临床表现。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特殊生理阶段,一些较严重的病例不能为成人标准所认定,易被忽视及延误治疗。为探讨儿童OSAS的早期诊断与新的手术治疗方法,现将1996年1月-2004年1月我院诊治的58例儿童OSAS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肺隔离症患儿的多层螺旋CT表现.所有患儿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并行图像后处理.评价各重组方法对肺隔离症及其相关畸形的诊断价值.结果 增强扫描横断面发现异常供血动脉12例,不能确定6例.经多种重组方法处理图像可直观显示全部异常供血动脉,并发现回流静脉13例;肺发育异常及其他系统畸形14例.容积再现(VR)对肺隔离症的异常供血血管及气道显示最佳.结论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结合图像后处理可清晰显示肺隔离症及异常动静脉及伴发畸形,为儿童肺隔离症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睡眠期间上气道阻塞可能涉及上气道解剖、生理等多种因素.颅骨、颌骨、舌骨、腭骨及其他颌面硬组织形成上气道支架,其形态改变可以影响软组织的位置及张力,从而影响气道大小和稳定性.Schwab[1]采用传统X线头影研究上气道结构异常,认为上气道结构异常程度与OSAHS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双能量减影(dual-energysubtraction,DES)可以有效去除与气道重叠的周围骨组织影像,清晰地显示上气道软组织与硬性解剖结构的关系以及上气道和周围软组织的改变,便于对上气道及周围软组织进行测量,更为准确地诊断气道狭窄,但国内将DES应用于OSAHS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拟分析DES对OSAHS患者的测量数据,探讨DES在OSAHS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低剂量双源CT(DSCT)在婴幼儿先天性气道畸形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并分析36例先天性气道畸形患者的低剂量DSCT检查资料,经支气管镜检查和手术证实诊断,对照支气管镜检查或手术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DSCT诊断的准确性。成像质量应用五点量表进行评估。结果 DSCT诊断婴幼儿先天性气道发育异常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90. 0%、99. 5%、97. 3%、98. 1%和98. 0%。主观图像质量平均得分为(4. 4±0. 8)分。平均DLP为(17. 50±9. 26) m Gy. cm。平均有效剂量为(0. 33±0. 16) m Sv。结论 低剂量DSCT应用较低的有效辐射剂量,可提供清晰的图像,能准确诊断婴幼儿先天性气道畸形。  相似文献   

7.
中央气道的异常通常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在胸片上却往往无明显的表现而造成漏诊或误诊.如进一步行CT检查,尤其是螺旋CT及三维重组,对发现病变、准确描述病变位置、范围及制定外科治疗计划尤其有用.综述了中央气道病变的CT检查技术及其局灶性和弥漫性疾病的CT诊断.  相似文献   

8.
正摘要目的以CT作参照比较数字X线断层影像(DTS)和胸片在评估气道异常方面的诊断效能。方法评价了149例病人的161个数据资料(91个有气道异常,70个无气道异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导致儿童神经系统损伤的常见原因之一.脑血流量的改变在脑损伤发生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该值的测量是诊断儿童脑异常的一个重要指标.动脉自旋标记MR灌注成像方法为无创性研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脑血流灌注异常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0.
外周气道病变的临床异常出现很晚,发现时往往已产生严重的气流阻塞而不能进行肺组织活检.传统X线胸片对小气道病变的检出既不敏感也无特异性.且气流阻力大部分发生在较大气道,只有严重小气道病变才能检测到肺功能的异常.故高分辨力CT可在小气道疾病诊断方面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DDR)的双能量减影(dual—energy subtmction)技术在儿童鼾症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76例儿童鼾症患者进行DDR双能量减影检查,同时做鼻咽部平片和CT扫描,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DDR双能量减影能清晰显示鼻咽部气道,在导致儿童鼾症常见的腺样体肥大、扁桃体肥大的诊断中,DDR双能量减影对病灶的显示明显优于普通平片。结论 DDR双能量减影技术能有效去除周围骨组织影像对气道的重叠,使气道显示更为清晰,对气道狭窄情况的判断更为准确,便于进行鼻咽部气道的测量,能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精确的术前估计。  相似文献   

12.
气道疾病是儿童常见的呼吸道急症 ,胸部CT的应用报道较少[1,2 ] ,且多为轴面扫描 ,对气道的显示不及冠状面 ,即使是螺旋CT的冠状面重建 ,图像质量也不佳[3 ] 。为弥补上述缺陷 ,结合儿童特点 ,笔者自行设计制作了一儿童胸部冠状面扫描支撑架 (专利申请号 :0 12 49894 7) ,与螺旋CT配套进行直接胸部冠状面螺旋扫描 (简称 :冠扫 ) ,探讨其在儿童气道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并与轴面螺旋扫描 (简称 :轴扫 )对比分析。一、材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 :对 113例临床疑为气道疾病患儿行轴扫后不能确定诊断的再进行冠扫 ,选择经支气管内窥镜手术及病理…  相似文献   

13.
气管软化是指气管过度塌陷而导致气道异常的疾病,临床多表现为顽固性咳嗽及反复喘息。呼气相、吸气相气道横截面积变化≥50%为气管软化的诊断标准。目前,国内外普遍认为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是诊断小儿气管软化的金标准,而近年来逐渐开始应用CT、MRI等无创性影像检查方法来评估气管支气管软化。就气管软化分类及影像诊断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述了高分辨率CT对儿童气道疾病,肺间质病变,含气间隙疾病检查及诊断有着重要作用。以下分别讨论各种疾病的CT表现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MS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复发性多软骨炎气道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7例确诊为复发性多软骨炎患者气道进行MSCT容积扫描及后处理成像,并对气道病变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复发性多软骨炎患者气道病变特征性CT表现是不同程度气道管壁增厚、钙化及管腔狭窄,其后处理图像能清楚、全面地显示全气道病变形态特点、狭窄范围及程度.结论 复发性多软骨炎气道病变的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其后处理技术对病变的诊断及显示可提供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11.婴儿和儿童的头颅照片诊断惊厥的价值如何?惊厥常见于婴儿和儿童,因此常拍头颅片,检查多正常,很少能提供有关诊断和治疗意见的信息。234例惊厥儿童的头颅照片,仅13%有异常表现,其中2/3为小头畸形,仅有一例能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在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多层螺旋CT对22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检查,患者平均年龄3.79岁(5天~19岁),术前193例,术后32例,其中181例采用无心电门控CT心血管成像.结果:经心导管及手术证实的病例中,MSCT显示先心病心外大血管异常,显示率为100%,心内畸形室间隔缺损诊断符合率88.2%(127/144例),房间隔缺损诊断符合率66.1%(39/59),无心电门控MSCT中,左冠状动脉主干及前降支、回旋支显示率90.6%,右冠状动脉起始显示率71.8%.诊断合并气道异常15例.结论:多层螺旋CT作为一种无创伤技术,可以准确诊断先心病心外大血管结构的异常及合并畸形,是一种可靠的先心病影像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SCT对儿童气管支气管发育异常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我院诊断、资料完整的先天性气管支气管发育异常患儿29例,所有病例均行胸部MSCT扫描,利用三维重组技术显示气管支气管树,重组技术包括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仿真内镜(VE)等.结果:气管性支气管10例(移位型9例,额外型1例)均为上叶支气管直接从气管发出.先天性气管支气管壁发育异常12例,其中气管膈膜1例,气管憩室1例,气管支气管狭窄10例(血管畸形压迫7例,血管瘤压迫3例).先天性气管食管瘘1例,支气管桥1例,支气管不发育或发育不良5例,其中2例伴肺动脉缺如,1例伴肺动脉发育不良.结论:MSCT作为儿童气管支气管发育异常的首选检查方法,可明显提高诊断符合率,可作为诊断本病的另一个“金标准”.  相似文献   

19.
侯志彬  李欣  杨楠   《放射学实践》2013,28(9):928-931
目的:应用MSCT 3D后处理技术显示儿童肋骨及肋软骨发育异常及解剖变异,比较不同后处理方法的差异。方法:对92例胸廓异常患儿行MSCT扫描,利用3D后处理技术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包括多平面成像(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法(SSD)及容积成像(VR)技术,比较各种后处理方法对本病的诊断价值。结果:MSCT诊断部分肋骨融合畸形17例,叉状肋16例,肋骨膨大畸形9例,部分肋骨缺如8例,肋骨发育短小3例,颈肋1例,肋骨走行异常1例,肋软骨融合畸形18例,肋骨异常合并肋软骨异常(伴有脊柱、胸骨异常或胸壁软组织异常)19例。VR对肋软骨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为100%,各MSCT 3D后处理技术在显示儿童肋骨及肋软骨形态及走行方面各有特点。结论:不同MSCT3D后处理技术对于儿童肋骨及肋软骨异常的显示及诊断价值具有一定差异,其中以VR应用最为广泛,诊断符合率最高。  相似文献   

20.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是一种以小气道腔内肉芽栓塞和/或小气道损毁后疤痕形成为组织学特征的缩窄性细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为其常见并发症,有关儿童肺部感染后BO的诊断文献很少。为探讨BO临床、影像、肺功能远期后遗症的诊断方法,作者回顾性分析了1974~1993年间19例儿童感染后BO的长期临床病史、影像(胸片、高分辨率CT)和肺通气灌注核素扫描(NScan)的随访资料。男10例,女9例。初感肺炎平均年龄3岁(0.6~8.1岁),感染原依次为腺病毒、支原体、百日咳、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