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南沙守岛官兵创伤与外科急危重疾病情况,分析创伤与外科急危重疾病与该海区环境的关系,为南沙守岛官兵平战时创伤与外科急危重疾病的防治提供有效方法.方法 根据疾病分类,分别统计1999年1月至2009年12月守岛部队守岛期间(岛上组)和驻陆地期间(陆地组)的创伤与外科急危重疾病病例,结合相关资料分析南沙守岛官兵的外科急危重疾病发病原因.结果岛上组创伤与外科急危重前5位系统疾病为:消化系统(29.3%)、运动系统(23.2%)、泌尿系统(21.5%)、神经系统(4.9%)和呼吸系统(4.2%);陆地组创伤与外科急危重前5位系统疾病为:运动系统(34.8%)、消化系统(18.8%)、泌尿系统(12.4%)、呼吸系统(9.7%)和神经系统(6.0%).按创伤与外科急危重疾病的数量排序,岛上组前3位依次是急性阑尾炎(28.6%)、泌尿系结石(25.9%)、扭伤和挫伤(12.8%);陆地组是扭伤和挫伤(20.3%)、泌尿系结石(15.3%)、急性阑尾炎(15.2%).岛上组急腹症发病率高于陆地组,创伤发病率低于陆地组(P<0.01).结论 守岛官兵创伤与多发性外科急危重疾病与南海高温、高湿、高盐环境及劳动强度有关.需进一步改善守岛部队平时的医疗条件,提高南沙的卫勤保障能力;重视南海守岛官兵创伤与外科急危重疾病的防治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连市儿科院前转运病例的病种特点。方法:分析2007年1月1日~2009年1月1日611例院前急救患儿的来源、年龄分布、疾病排序等特点。结果:患儿来源,大连市区内248例(40.6%),市区外363例(59.4%)。居前3位的院前急救疾病中,新生儿组依次为早产儿、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肺炎;儿科系统疾病依次为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结论:儿科院前转运病种以新生儿组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为主。应加强儿科院前急救队伍的建设,以提高院前急救的水平,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弄清县市120院前急救的基本情况,为政府及医院提供政策依据。方法:收集、统计、分析本院200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的院前急救资料。结果:全年出诊3401次,救治患者3019人次,死亡141人;无效出诊619次,占出诊比例的18.2%;欠费755次,占出诊比例的22.2%;呼救比较集中在上午8时后至晚上24时前,中位数16.471;急救半径中位数9.55km;急救反应时间中位数是18.24m in;院前主要疾病依次是创伤、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中毒、小儿内科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妇产科疾病。院前死亡前五位的病因依次是心脑血管疾病、创伤、呼吸系统疾病、中毒及溺水;儿科出诊以新生儿、婴儿及学龄儿童为主。结论:创伤是第一位的出诊原因,心脑血管疾病是第一位的死亡原因,新生儿疾病是小儿内科第一位的出诊原因。县市级医院的急救培训应以创伤急救、心肺脑复苏、心脑血管急救为重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我院2006-2008年3年住院及门急诊所有死亡病例,总结与死亡有关的各种因素,为临床的防病、治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方法 将1775例死亡病例的性别、年龄、死亡疾病等相关因素录入Excel系统进行汇总.结果 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70~79岁年龄段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死亡疾病排列前五位的分别为心血管系统疾病、意外、恶性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结论 死亡率与性别、疾病、年龄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住院病人疾病谱特征及其死因谱分布规律,并提出相应干预措施及防治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资料分析法对3所综合性医院在1989年~1998年期间收治的老年病人住院有关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疾病谱按系统分:以消化系统疾病为最多(21.10%),其次为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最常见的前10种疾病依次为:慢性支气管炎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占9.27%)居首位,其次为脑血管病、冠心病、胆石症、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糖尿病、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慢性胃炎与消化性溃疡.死因按疾病系统排序为:呼吸系统疾病最多,为1.56%,其次为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死因按疾病种类排序,恶性肿瘤死亡率最高,占总住院人数的1.22%,其次为脑血管病、慢支炎与肺气肿、冠心病等.结论:老年人常见病仍以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疾病为主,且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以及恶性肿瘤为老年病人的主要死因.定期体格检查,早期发现某些疾病及其易患因素并加以有效干预,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强化疾病防治的应对措施等,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铜陵市区2002-2006年14岁以下儿童死亡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 了解铜陵市14岁以下儿童死亡状况,提出对应预防措施,以有效降低儿童死亡率。方法 对2002—2006年铜陵市区14岁以下儿童死亡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5年来铜陵市区14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逐年下降,2002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2.15‰,2006年为7.05‰。其中新生儿死亡率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44.3%,婴儿占72.5%;14岁以下儿童死因前4位依次为先天异常、意外伤害、窒息、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原因按年龄段区分死因前四位依次为新生儿期:先天异常、窒息、早产、呼吸系统疾病;1~4岁儿童:意外伤害、呼吸系统疾病、先天异常、肿瘤;5—14岁儿童:意外伤害、肿瘤、先天异常、神经系统疾病。结论 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尤其要降低婴儿死亡率,降低窒息、先天异常及肺炎死亡率;降低5岁以上儿童死亡率,尤其要降低意外伤害、肿瘤死亡率,对能够引起胎儿畸形及儿童肿瘤的各种因素要积极干预,提早预防。  相似文献   

7.
院前急救疾病谱对基层医院医疗救援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荣  王家珍  李希宁 《西部医学》2010,22(6):1085-1086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主要疾病谱对指导基层医院医疗救援的意义。方法对近3年9698例院前急救患者的年度、年龄、性别分布及病种构成、死亡原因等救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院前急救患者呈逐年增多趋势;以19-48岁者最多;疾病谱前6位依次是创伤、心脑血管疾病、各种中毒、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它们占总救治人数93.44%,创伤是最主要组成部分占44.6%;院前死亡病谱排序依次是:创伤、心脑血管疾病、各种中毒和神经系统疾病等。结论了解院前急救患者的疾病谱对基层医院确定急救工作重点、救援决策及发展方向,指导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院前急救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收集分析楚雄市人口死亡原因及其变动规律,为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科学制定疾病防控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5年楚雄市死因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15年监测报告死亡个案3792例,其中男2337例(61.63%);女1455例(38.37%),全市人口死亡率为6.25‰,男性死亡率为7.61‰,女性为4.85‰;男性前5位死因依次为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伤害;女性前5位死因依次为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病、心脏病、恶性肿瘤、伤害。结论: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伤害是楚雄市2015年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而伤害和呼吸系统疾病是楚雄市居民“早死”及青壮年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老年住院患者患病情况,掌握老年疾病发展规律,为老年疾病的防治和管理提供临床资料。方法采用我院病案统计室2006年至2011年出院病案首页信息,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标准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 60岁以上老年患者33656例,占总出院人数37.35%。前五位系统疾病是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疾病、肿瘤,占老年住院患者总数的75.37%。前五位死因是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占老年患者总死亡数的88.60%。前十位病种中心脑血管疾病是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前十位死因病种中主要是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结论老年患者占住院总人数的比例较高,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是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疾病和肿瘤,也是老年患者死亡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龙口市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和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死因登记报告系统,以ICD-10进行死因分类,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6年龙口市居民死因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16年龙口市居民粗死亡率832.49/10万,其中男性死亡率为949.52/10万,女性死亡率为718.54/10万,男性高于女性;龙口市2016年人群平均期望寿命79.21岁.其中,男性76.51岁,女性82.06岁.全人群前五位死因依次心脏病、肿瘤、脑血管疾病、伤害和呼吸系统疾病,前5位死因死亡占全部死因的91.61%.结论:心脏病、肿瘤、脑血管疾病、伤害和呼吸系统疾病基本是危害居民健康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沈雪梅  汤道雄  罗维 《四川医学》2013,(10):1565-1566
目的 分析急诊科抢救的危重症疾病谱和抢救成功率的变化趋势.方法 应用回顾分析方法将2003~2012年10年中在急诊科抢救的5263例危重患者分2个时段和3个年龄组,比较疾病谱构成比和病死率.结果 ①10年中危重症疾病谱中神经系统疾病、创伤和循环系统疾病的构成比增高,分别居第一至第三位;②疾病谱中居第一位的疾病,在青年组和中年组均为创伤,老年组第一、二位分别为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疾病;③急诊科抢救危重病成功率逐年上升,创伤、神经系统疾病和中毒的病死率的下降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但创伤和神经系统疾病的病死率仍居前二位.结论 急诊科抢救的主要危重症是创伤、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疾病.建立完整的急救体系和机制,重点开展对主要急诊危重病种的联合攻关研究.  相似文献   

12.
鄢涛  王森  谭鸿  姜伟  刘辉  李远建  胡壮俐 《实用全科医学》2011,(12):1923-1925,F0003
目的了解德阳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特点,提高院前急救质量和管理水平。方法选用德阳市紧急救援指挥中心救护记录单为调查表,调查对象为2009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德阳市急救中心所有院前急救患者,共16 265例,采用现况研究。结果①16 265例患者平均年龄(45.23±17.46)岁,男女性别比为1.18∶1,职业以工人(38.26%,6223/16 265)最多。院前急救调度时间、到达时间、现场时间、返回时间分别为(1.89±0.82)min、(14.22±5.23)min、(14.33±4.34)min、(13.12±4.35)min。院前急救病种前5位是创伤(38.80%,6311/16 265,)、脑血管病(18.73%,3047/16 265)、心血管病(17.54%,2852/16 265)、呼吸系统疾病(9.67%,1573/16 265)、中毒(6.00%,975/16265)。院前急救病例一年中以冬夏季最多(62.99%,10 245/16 265);一天中以昼多夜少分布,高峰时间是8:00~24:00(86.74%,14 108/16 265)。院前急救出诊半径为(8.15±3.25)km,区域分布以市区为主(52.36%,8517/16 265),城郊与农村次之。②死亡病例与非死亡病例调度时间、到达时间、返回时间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现场时间死亡病例比非死亡病例明显延长(P〈0.05);院前死亡病例以〉60岁最多,占54.30%(638/1175);死亡原因以脑血管疾病(28.34%,333/1175)、心血管疾病(24.94%,293/1175)和创伤(22.38%,263/1175)为主。结论德阳市院前急救有其自身的流行病学特点,本调查为德阳市院前急救的管理和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沈阳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沈阳市地区院前急救患者性别、年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病种、出诊时间、出诊月份及与疾病变化、死亡情况等资料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沈阳市地区院前急救患者80991例进行分析。结果患者80991例中,平均每天出诊221.89次,男女之比为1.47:1,平均年龄(52.76±18.69)岁;院前急救出车时间(1.00±0.48)min,到达现场时间(7.80±1.87)min,抢救时间(12.87±2.24)min,送达目的地时间(9.62±1.89)min;发生率最高的前6位病种依次为外伤(26.85%)、心血管系统疾病(16.96%)、神经系统疾病(11.51%)、呼吸系统疾病(3.3%)、各种中毒(2.87%)、消化系统疾病(1.76%);出诊高峰时间段为8:00~20:00;月平均急救患者为6749例,5月出现最高峰,心血管系统疾病以12月较多,神经系统疾病以7月较多,呼吸系统疾病以2月较多;院前死亡患者7958例,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以心血管疾病(35.11%)、神经系统疾病(23.19%)和肿瘤、慢性疾病(21.89%)为主,20~40岁青年则以外伤(7.93%)和中毒(3.68%)为主。结论本调查结果可为建立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制定急救工作重点和促进规范化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机场医救中心急诊室就诊患者的发病年龄、疾病类别和就诊规律,探讨机场急诊病谱的构成梯次及特点。方法:选择我中心2006--01--01到2008--12—31急诊室就诊共6815例患者病历记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排列出前十位急诊疾病的构成与顺位情况。经统计处理,摸索出机场急诊就诊患者的构成梯次与病谱规律。结果:急诊就诊病历主要集中在青年人群。位居前三位的疾病是: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创伤。患者普遍男性多于女性。结论:本研究揭示了我机场医救中心急诊室就诊病谱构成以及常见病种的分布特点。为做好急重病的预防,做好机场医疗急救工作的组织与管理,充分利用医疗资源,在疾病高峰到来之前做好相应的医疗设备及物资配备,提高救治的效率,提供了基本资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黄山山岳型风景区内游客发病的病种、特点及规律,以有利于制定旅游急救预案,保障旅游安全。方法对2005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在景区内发病就诊的游客患者,进行统计、归类、分析。结果少儿组、成人组、老年组发病率前5位分别为: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胃肠炎、头外伤、支气管哮喘、蜂螫伤;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胃肠炎、下肢扭伤、头外伤、猴抓咬伤;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胃肠炎、急性冠脉综合症、高血压病、头外伤;各年龄组发病率前两位均为呼吸系统的上呼吸道感染和消化系统的急性胃肠炎,少儿和成人组外伤患者较多,而老年组心血管系统疾病和猝死事件明显增多。结论游客患者的发病情况与山岳型景区的环境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加强宣传山岳型景区旅游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知识,加强旅游基础安全设施的建设,对保障安全健康旅游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叶巧亮  曾智慧  许志建  唐卫明 《医学综述》2014,(10):1856-1859,F0003
目的分析漳州地区院前急救患者的疾病谱构成和特点,为临床管理提供依据,提高院前急救的反应速度、现场急救处理能力以及院前急救的成功率。方法从急救中心Anchor系统数据库中导出病例资料建立流调模型进行统计学分析,总结疾病谱规律。结果患者男性高于女性,年龄以2140岁最多;疾病谱以创伤最多、且在2140岁最多;疾病谱以创伤最多、且在2150岁比例较高,其次为循环、神经系统疾病比例最多,且两者在51岁以上比例较高;时间以每日18:0050岁比例较高,其次为循环、神经系统疾病比例最多,且两者在51岁以上比例较高;时间以每日18:0024:00最多,其中创伤在18:0024:00最多,其中创伤在18:0024:00比例较高,妇产科在0:0024:00比例较高,妇产科在0:006:00比例较高,循环系统在6:006:00比例较高,循环系统在6:0012:00比例较高,呼吸系统在6:0012:00比例较高,呼吸系统在6:0012:00、18:0012:00、18:0024:00比例较高;患者总数月份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出现创伤和消化、呼吸系统比例逐年下降,循环和神经系统疾病比例逐年上升趋势;循环和神经、呼吸系统疾病比例在冬春季比较高,创伤和消化系统疾病比例在夏秋季节比较高。结论加强院前急救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专业化、专职化的急救队伍;针对疾病谱特点强化急危重症早期识别、急救技能培训、安全健康教育,建立完善可行的创伤快速急救通道以及心脑血管院前院内绿色通道;针对出诊峰时及季节性的发病特点,加强弹性排班。疾病谱的变化规律为政府的应急预案和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提高急诊急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急诊抢救危重病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急诊科抢救过程中危重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及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急诊科2008年3月~2009年6月共620例危重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观察其年龄、性别、原发疾病以及既往慢性病史与死亡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620例危重病患者中性别因素在存活组与死亡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年龄因素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急诊科危重病患者原发疾病主要分布于神经、消化、呼吸、循环4个系统,而有既往慢性病史的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无既往慢性病史患者。结论:年龄因素是危重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因素,其原发疾病主要分布于神经、消化、呼吸、循环四个系统,有既往慢性病史的患者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急诊死亡病例,了解急危重病人死亡原因,提高院前及急诊科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方法院前死亡和怠诊科24h内抢救无效死亡病例纳入调查内容。收集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既往史、初诊及最后诊断、院前及急诊科抢救情况、最后死因等资料,并对所有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院前与急诊科抢救室死亡原因及所占比例存在差异。院前死亡占同期死亡的56.62%,尤以猝死所占比例最大,而占调查急危重病人死亡前五位的主要病因是严重创伤、猝死、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中毒。结论加快普及提高公民的急救知识,建立健全基层与城市的急救网络,稳定急诊专职医师,加强急救知识培训,建立并完善适合本地特点的紧急创伤救治平台,是提高急诊抢救救治水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广州市中心城区院前急救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分析2010年广州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系统数据库中广州市中心城区所有院前急救患者的资料,观察急救出车的时间分布情况,患者性别、年龄、疾病谱和死亡原因等。结果:2010年,1、7、8、9月份是出车急救的高峰,9:00~10:00和20:00~23:00是出车的高峰时段;广州市中心城区院前急救患者110652例;男女比例为1.51:1:70岁以上(23.14%)、31~40岁(14.93%)、21~30岁(19.83%)患者所占比例较高;前5位疾病依次为创伤类(34.79%)、神经系统急症(21.79%)、循环系统急症(8.92%)、常见急性中毒(7.28%)、呼吸系统急症(6.90%)。结论:提高创伤院前急救的技术水平,建立绿色通道;对有猝死高危因素的患者启动快速现场急救反应,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根据呼叫出车密度和疾病谱.科学合理地安排院前急救工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冀鲁豫交界某三甲医院5年住院患者死因构成特点,为提升医疗技术与质量管理、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某三甲医院2013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1329例住院死亡病例相关基本信息,按照ICD-10分类标准,采用统计描述、趋势分析、χ^2检验等统计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13年-2017年某院共出院患者319481人次,死亡1329例,病死率为4.16%,住院患者病死率随年份有线性上升趋势。男性死亡845例,死亡率为0.55%,女性494例,死亡率为0.29%,男女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5岁年龄组病死率最高为1.07%,5岁~14岁年龄组病死率最低为0.09%,不同年龄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5位死因及顺位为循环系统疾病(35.99%)、肿瘤(24.92%)、损伤及中毒(14.16%)、呼吸系统疾病(8.66%)、消化系统疾病(4.74%)。循环系统疾病前5位病种死因构成比为70.71%,恶性肿瘤前5位病种死因构成比为71.0%,损伤、中毒前5位病种死因构成比为96.81%。结论循环系统为重要死亡原因,医院应着重提高医疗技术与多学科综合协作救治能力,采取措施降低中低风险死亡率,重视循环系统疾病的早期筛查和干预,还要加强对高年龄患者慢性病的防治和心理疏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