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敖银梅 《中医药学刊》2005,23(3):427-428
蒙汉族医学在长期接触中,互相交流与渗透,取长补短,为我所用,形成了各自特色的医学理论体系。从人体生理学,病理学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了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在蒙医“三根”、“五元”学说中运用概况。指出了它们之间的有同有异之处。  相似文献   

2.
由于深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医学具有自身的基本特色,即以阴阳五行为论理工具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将阴阳五行的具体内容运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如五脏的阴阳属性为五脏用药提供了基本原则;阴阳互根、转化关系在方药中均有深刻体现。五行系统中的普通元素之一——风,具有自然因素、病因、病机、药性等多重涵义;五行生克关系在脾胃病中的具体体现和运用等,均说明中医理论与临床之间是高度统一的。  相似文献   

3.
阴阳五行学说——祖国医学的瑰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中医学与古希腊医学、古埃及医学、印度医学对人类的繁衍昌盛作出过最杰出的积极贡献,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组成部分。据世界卫生组织(WTO)统计,目前,全世界约有四十亿人用中医药治病,预测今后5~10年,全球中药销售额将高达2000~3000亿美元。由此足见,中医学这门独特的医学专业,其前景是非常广阔、不可估量的。  相似文献   

4.
中医学与阴阳五行学说(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维耀 《天津中医药》2004,21(6):482-485
科学结构学是科学学的分支,目的在于探讨该学科理论体系的形成模式。中医学基本构架是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起主导作用,成为经典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由于长期的量变积累,出现了自然哲学概念与中医学概念的融合现象。  相似文献   

5.
中医学与阴阳五行学说(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门学科的概念是该学科理论大厦的砖瓦和基石,经典中医学基本概念建立有不合理性,违背科学结构学基本原则,如古代自然哲学概念对中医学基本概念的替代作用,哲学与中医学之间的概念混淆等。中医现代化首先要解决中医学基本概念建立的规范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蒙汉族医学在长期接触中,互相交流与渗透,取长补短,为我所用,形成了各自特色的医学理论体系.从人体生理学,病理学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了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在蒙医"三根"、"五元"学说中运用概况.指出了它们之间的有同有异之处.  相似文献   

7.
中医学与阴阳五行学说(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维耀 《天津中医药》2004,21(5):387-390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区别于其他国家传统文化的特色之一,是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阴阳学说起源于《易经》,五行学说起源于《尚书》,中医阴阳五行学说起源于《内经》,中医学科学结构是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五行学说作为逻辑构架。  相似文献   

8.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的理论基础,以定量方法解释该学说是中医理论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整理近年来有关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定量模型的研究成果,并对模型做了一定的归纳分析,概述了该课题近年的研究状况,以助于相关学者日后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学习《灵枢》《素问》中有关五行与针灸学中经络腧穴、针灸处方和针刺方法的阐述,将作者的相关认识穿插于文中,期冀剖砖引玉,使初读者更容易读懂其中之意,更好地指导自己的针灸临床。  相似文献   

10.
系统的中医学术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并以《黄帝内经》的出现为成熟的标志。那么,与中医理论形成有密切关系并一直在指导着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又是何时出现于中国思想之坛的呢?语言表达思想,文字记录语言。古人的思想除非形诸文字,否则今人是无法得知的。殷人重巫右鬼,因而郭沫若先生认为殷人是极富想象能力与浪漫精神的民族,殷墟甲骨尽管只是“卜辞”,已足以支持郭沫若先生的观点。但是,我们也惊异地发现:甲骨文中只有“阳”字而没有“阴”字,今天所知最早的“阴”字见于一件被叫做“敌簋”的青铜器上,而这件青铜器经考证是西周时期铸造的。我们不能判定殷人一定没有阴阳的概念,但按照“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的道理,完整的阴阳学说出现于殷商时代的可能性不是很大,除非考古发现提供新的依据。《周易·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唐代孔颖达注释说:“皆虚无之谓也。圣人以人事名之,随其义理,立其称号。”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本草纲目》火部药的药物分类,探讨中药的药性理论。认为中药药性理论的实质为阴阳五行。  相似文献   

12.
先秦两汉时期《黄帝内经》的成书,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之后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补充发展完善,至清代而臻于成熟。作为一种有系统理论和诊疗体系的传统医学,不仅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在世界医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但时至今日,西方医学在医疗市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学术界对中医学术产生了种种疑惑,中医自身也陷入了困惑之中,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历代本草书籍,对石韦的基源进行考证。方法:查阅历代本草书籍以及标准进行整理,对石韦原植物及药材品种进行研究。结果:考证发现历代本草记载的石韦品种主要来源于石韦Pyrrosia lingua(Thunb.) Farwell、北京石韦Pyrrosia davidii(Gies.) Ching及庐山石韦Pyrrosia sheareri(Bak.) Ching,而今记载药用石韦主要来源于石韦属Pyrrosia十余种植物。201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石韦为水龙骨科植物庐山石韦Pyrrosia sheareri(Bak.) Ching、石韦Pyrrosia lingua(Thunb.) Farwell或有柄石韦Pyrrosia petiolosa(Christ) Ching的干燥叶,其中有柄石韦并未在古代本草书籍中有记载。结论:该研究为理清古今石韦来源、石韦的辨别、资源开发及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张景岳强调“凡诊脉施治,必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由此可见阴阳辨证在疾病辨证中的重要地位。由于肾中精气是机体生命活动之本,五脏之阴阳根于肾,即肾阴和肾阳是各脏腑阴阳的根本,肾阴可以滋生五脏之阴,肾阳可以产生五脏之阳。所以,无论五脏的阴虚或阳虚,日久皆会导致肾阴或肾阳的虚衰,故应从补肾之阴阳作为“治病求本”的大法,可以指导临床病证如慢性肾功能衰竭及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与自噬对于脂质代谢内稳态的调节分属两个理论体系。脂质合成与脂质分解作为脂质代谢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着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及相互转化的关系,与中医阴阳平衡的理论相一致。脂质合成与脂质分解之间的相互平衡共同调节着机体脂质稳态。在自噬与脂质代谢之间关系的研究中,已经有研究证实自噬以噬脂促进脂质的分解,又通过某种途径参与脂质合成。同时,脂质沉积抑制自噬水平的高低。其三者之间的关系用五行学说解释为:自噬生脂质合成、自噬生脂质分解、脂质合成侮自噬。运用中医阴阳五行学说探讨脂质代谢及自噬对于脂质代谢的调节关系具有颇为特殊的意义,将为进一步探究其科学内涵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6.
<正>确的医学理论必须基于科学世界观、完整的认识论作为前提。纵观人体所有相关因素,医学研究必须全面顾及天地人,并判断其比重占多少分量,否则,单纯研究人体的病原、细胞、DNA等非常可能抓错重点,走错方向,落入困境。中医认为最重大的力量在于天地的物理,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于日月交替所揭示的周而复始的阴阳,其实质即地球运动,即现代物理学中地球和万物高速的自转和公转,此周转合力规范着万物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各方面的变化,决定其生死、为万物所归所宗。故《伤寒论》用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生死[1]。为此,古圣人观其玄虚,用其周行[2],归纳阴阳推演五行构建中医学,以控制和调整人体的生化变化,达到治疗和养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阴阳学说是中医认识人体正常结构和功能并寻求疾病变化规律的独特的思维方法。在微观层面上探讨肾的阴阳属性可有两种视角。作为一个整体,肾单位可视为由阴阳双方构成:属阴一方为肾小体,属阳一方为肾小管及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或认为属阴一方为肾单位中血管,属阳一方为肾小囊和肾小管。探讨肾单位的阴阳观可能为中医治疗肾脏疾病拓宽思路。  相似文献   

18.
依据《内经》有关咽鼓管吹张法的描述,结合国内外文献,对咽鼓管吹张法的最早记载予以追溯。进而论证了《内经》中的记载远比现行的瓦氏法早约两千年,而且在理论与适应证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故当为其正名。  相似文献   

19.
"毒"的本义和引申义考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毒的本义 词的本义是指古代文献中语言资料所能证实的词的最原始的意义.通过文献考证,基本可以认为,"毒"的本义是指对人体有害的或作用猛烈的物质,主要是指药物.  相似文献   

20.
中外学者关于《武威汉代医简》第42~43简"行解"一语之理解,归纳起来有三种:一是王辉之"通过散步排泄寒热邪毒"说,二是杜勇之"汉代治疗初期伤寒病特殊方法"说,三是赤堀昭之"渐解"说。将其置于简文语境中认真考究,则不难发现其偏颇之处:王辉说似受"行药"之影响,并误解相关语证,遂直以为"行解"即"行散";杜勇说立论之依据是《居延汉简甲编》509简及《论衡·寒温篇》中之相关记载,因其误解语证,遂致上说,若正确理解其语证,即可证其说之谬;至于赤堀昭氏"渐解"之说,因查无语证,难以立论。文章条分缕析,指陈三家论点之得失,指出"行解"之"行"训"即","解"乃痊愈之意,"行解"应训为"即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