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1 毫秒
1.
目的 探讨Titmus立体视检查图和颜氏第三代立体视检查图对学龄前儿童的适用性。设计 横断面调查。研究对象 分层整群抽取北京市海淀区5所幼儿园3~6岁1021名儿童。方法 所有受试儿童进行视力、眼位、Titmus立体视和颜氏第三代立体视检查,能辨认立体盲图形或能明确说出立体盲图内无隐藏图形者认为检查成功。观察不同年龄儿童检查的成功率,比较不同年龄组儿童立体视锐度分布差异及两种立体视检查结果的差异。主要指标 立体视锐度。结果 3岁儿童Titmus检查成功率为91.2%,高于颜氏第三代检查的86.0%,随年龄增长两种检查方法的成功率逐步增高。在可以完成检查的正常儿童中,90%以上儿童能够达到的立体视锐度:Titmus检查3岁为100″,4岁为80″,5岁和6岁为60″;颜氏第三代立体视检查各年龄组均为60″。立体视锐度达到60″的百分比:Titmus检查随年龄逐步增加,4岁组高于3岁组(χ2=55.578,P=0.000)、5岁组高于4岁组(χ2=7.989,P=0.005);颜氏第三代立体视检查各年龄组均在90%以上,在相邻两年龄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种立体视检查中心凹立体视比例的差异:3~6岁总体上有统计学差异(χ2=68.284,P=0.000),随着年龄增加两种方法的差异减小,5岁组(P=0.070)和6岁组(P=0.146)两种方法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Titmus立体视检查图更适合于低龄儿童。学龄前儿童Titmus立体视检查图和颜氏第三代立体视检查图检查的正常参考值不同,5岁以上儿童两种检查方法正常参考值趋于一致。(眼科, 2020, 29: 339-343)  相似文献   

2.
不同年龄段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田晓丹  崔丽红  张越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12):2222-2224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的疗效。

方法:选择2015-03/2017-04于我院行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的患儿3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年龄分为A组110例,年龄3~5岁; B组100例,年龄6~8岁; C组90例,年龄9~12岁。三组患儿均行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比较三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手术前后斜视度数、融合功能及立体视锐度。

结果:术后6wk,A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2.7%,明显高于B组(67.0%)和C组(68.9%),三组患儿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三组患儿斜视度数、融合功能、立体视锐度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6wk,三组患儿斜视度数下降,立体视锐度与融合功能均明显改善,且A组患儿斜视度数和立体视锐度弧秒值均明显低于B组和C组,融合功能明显高于B组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年龄与术后双眼视觉恢复、重建有密切关系,年龄越小术后视觉恢复越好。  相似文献   


3.
思利巴对斜视性弱视立体视重建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思利巴对斜视性弱视立体视重建的影响和作用。方法:将38例弱视基本治愈,斜视矫正治愈的斜视性弱视儿童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使用弱视治疗仪(微型光刷闪烁仪)、双眼视觉训练仪,服药组:使用弱视治疗仪(微型光刷闪烁仪)、双眼视觉训练仪,加服思利巴。治疗3个月,观察了治疗后第3个月、第6个月的结果,用颜氏近立体图检查中心抑制暗点,立体视,结果:服药组暗点的消失,立体视功能的改善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每组第3个月、6个月的结果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思利巴有利于立体视功能的改善,其机制可能是解决了视觉抑制,立体视功能改善后可以维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早期手术治疗年龄。方法:回顾性总结我科7mo~7岁21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接受下斜肌部分切除术的手术效果。结果:本组7mo~7岁21例患儿垂直斜视及伴水平斜视和V型斜视术后均获矫正,20例代偿头位完全改善,1例部分改善,术后1wk内头位完全矫正率2岁以下为91%(10/11),2岁以上40%(4/10)。21例Bielschowsky歪头试验全部阴性,无1例并发症发生。结论:先天性上斜肌麻痹一经确诊,应及时手术。1岁内患儿有代偿头位,垂直斜视,且Bielschowsky歪头试验阳性,全身状况良好者,可即行手术矫正。  相似文献   

5.
儿童先天性眼球震颤行Parks中间带移位术前后的立体视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ao GL  Xin HR  Wang D  Wang SX  Zhang M  Liu B 《中华眼科杂志》2004,40(2):101-103
目的探讨先天性眼球震颤儿童行Parks中间带移位术前后的立体视觉。方法采用颜氏随机点同视机图片与立体视图本,对21例先天性眼球震颤儿童,做手术前正前方与中间带方位的、远与近距离立体视定性和定量测定。实行Parks中间带移位术后,再同样做远与近立体视锐度测定,进行分级对比分析。结果所有病例术后正前方基本不震颤或明显减轻,视力提高2~5行。代偿头位基本消除或改善。立体视从无到有,视锐度从800“至60“逐级提高,由周边体视转变为黄斑体视、以至中心凹体视。结论先天性眼球震颤儿童立体视觉术前可有部分发育,中间带方向好于非中间带方向,经Parks中间带移位术后,不仅解决了眼球震颤、代偿头位、视力问题,而且能使远近立体视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陈果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4):737-739
目的:探讨双眼视觉训练对儿童共同性斜视术后立体视建立和视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共同性斜视患儿93例,随机分为两组,使其有可比性。对照组(n=46)给予常规手术和护理;观察组(n=47)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术后给予双眼视觉训练。分别采用同视机和Titmus立体视图对患者的立体视功能进行检查。
  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具有同时视、视融合以及立体视者分别占77%,62%和40%,对照组分别占48%,35%和18%,观察组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经过治疗,具有中心凹立体视、黄斑立体视者分别占32%和26%,对照组分别占18%和11%,观察组明显多于对照组;观察组无立体视者占23%,对照组占54%,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上述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双眼视觉训练可以有效帮助共同性斜视患儿术后建立立体视,对于斜视患儿术后应给予常规视觉训练,以改善患儿视功能,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斜视术后立体视锐度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斜视矫正术后立体视恢复情况。方法:采用颜氏《立体视觉检查图》和《随机点同视机立体图》,进行远、近立体视锐度测定。结果:远、近立体视锐度无明显差异。立体视的恢复随发病年龄增长和视力的增加而上升,外斜视高于其他类型斜视。结论:斜视矫正术后,立体视锐度的恢复与斜视类型、发病年龄和视力有密切关系。发病早、视力低则立体视恢复差。  相似文献   

8.
共同性外斜视立体视觉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共同性外斜视远近立体视功能及术后立体视情况。方法 对32例共同性外斜视(恒定性25例,间歇性7例)分别用Titmus、双眼立体视检查图查近立体视,用颜氏随机点同视机立体视图远近立体视。其中11例行斜视矫正术,并用上述两种方法随访观察半年。结果 恒定性、间歇性外斜视均不存在远立体视,但间歇性外斜视有近立体视觉。结论 斜视矫正术后,立体视的恢复是双眼视功能恢复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头盔式眼球运动训练系统在眼眶骨折术后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收集2018年4月至2018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行眼眶骨折修复术的患者40例(40只眼)。其中,男性25例(25只眼),女性15例(15只眼),年龄7~55岁,平均(26.4±12.8)岁。术后采用头盔式眼球运动训练系统进行康复训练。检查并记录患者术后1周、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的眼位、斜视度、静态立体视觉及动态立体视觉。以例数(眼数)和百分比进行描述。采用混合效应模型比较不同时间点的斜视度;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比较不同时间点的眼位偏斜率、静态立体视觉及动态立体视觉。 结果本研究40例(40只眼)患者中眶下壁骨折者12例(12只眼),眶内壁骨折者6例(6只眼),眶内下壁骨折者19例(19只眼),眶外下壁骨折者1例(1只眼),多发性骨折者2例(2只眼)。术后1周,眼位偏斜者有22例(22只眼),占57.89%;术后1个月,眼位偏斜者有12例(12只眼),占35.29%;术后3个月,眼位偏斜者有3例(3只眼),占9.68%。术后各时间点患者眼位的偏斜率经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比较,水平偏斜率、垂直偏斜率以及水平合并垂直偏斜率随时间变化均逐渐降低,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20,6.21,3.24;P<0.05)。水平偏斜组内进一步两两比较,术后1周与术后3个月比较,术后1个月与术后3个月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52,2.06;P<0.05)。垂直偏斜组内进一步两两比较,术后1周与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32,3.42;P<0.05)。水平合并垂直偏斜组内进一步两两比较,术后1周与术后3个月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9,P<0.05)。水平斜视度在术后1周、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分别为(1.92±2.73)△、(1.29±2.24)△及(0.23±0.72)△。垂直斜视度在术后1周、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分别为(2.61±4.22)△、(0.74±1.76)△及(0.10±0.40)△。经混合效应模型比较,水平与垂直斜视度均随时间变化逐渐下降,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41,7.83;P<0.05)。水平斜视度与垂直斜视度术后1周与1个月和3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8,2.01,2.86,3.74;P<0.05)。术后1周,具备静态立体视觉功能的患者22例(22只眼),占56.41%;术后1个月,具备静态立体视觉功能的患者30例(30只眼),占81.08%;术后3个月,具备静态立体视觉功能的患者有34例(34只眼),占91.89%。经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比较,具备静态立体视觉功能的患者均随时间变化逐渐增加,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71,P<0.05)。术后1周与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6,3.82;P<0.05)。术后1周,具备动态立体视觉功能的患者有29例(29只眼),占74.36%;术后1个月,具备动态立体视觉功能的患者有34例(34只眼),占91.89%;术后3个月,具备动态立体视觉功能的患者有36例(36只眼),占97.30%。经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比较,具备动态立体视觉功能的患者均随时间变化逐渐增加,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2,P<0.05)。术后1周与1个月及3个月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0,-3.14;P<0.05)。 结论眼眶骨折术后患者应用头盔式眼球运动训练系统进行康复训练,可以减少患者眼位偏斜度,助其恢复立体视觉,提高双眼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影响婴幼儿期外斜视术后眼位及双眼视功能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于我院眼科住院诊治行外斜视矫正术的患儿90例,收集其相关临床资料并术后回访1a,分析其影响术后眼位及双眼视功能的相关因素,包括发病年龄、斜视类型、手术年龄、就诊年龄、手术前远立体视功能、手术前近立体视功能、手术后眼位等.结果: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斜视类型、远期眼位、术前同视机立体视功能是婴幼儿期外斜视术后眼位及双眼视功能的影响因素(P<0.05),而性别、发病年龄、手术年龄、术前Timus立体视功能、斜视临床分型不是婴幼儿期外斜视术后眼位及双眼视功能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婴幼儿期行外斜视术的斜视类型、远期眼位、术前同视机立体视功能是影响术后眼位及双眼功能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术后恢复的患儿眼位及双眼视功能提供一定的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