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弱视治愈行斜视矫正术后视力追踪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斜视性弱视及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在弱视治愈,行斜视矫正术后,弱视眼视力的变化.方法对1992~1997年在我院弱视治愈后行斜视手术矫正患者103例进行视力追踪观察.结果弱视治愈后行斜视手术后原弱视眼有50.49%存在不同程度视力减退,并且与开始治疗时弱视程度有关,即弱视开始治疗时的视力越低越易出现视力减退.结论弱视治愈行斜视术后的弱视眼,应密切监护,直到视力、眼位均巩固在正常范围为止.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討手術治療原發性視網膜色素變性的療效及預後.方法采用眼肌鞏膜深層移植治療該病136例(272眼).結果術後2周餘出院時視力改善者中早期10祗眼,有效率為100%;中期109祗眼,有效率為91.74%;晚期153祗眼,有效率為90.2%.有16例患者術後3個月~1年復診,視力療效穩固,視覺電生理各參數指標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與臨床療效相平行.結論手術治療原發性視網膜色素變性,可得到較好的臨床療效,并經視覺電生理檢測各參數指標變化而證實.  相似文献   

3.
丁建峰  王大博  王玲  李芹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11):2124-2126
目的:对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低视力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用于术前评估预后。
  方法:对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341例418眼行术前术后相关检查,术后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最佳矫正视力检查,进行术后低视力的相关因素分析。
  结果:术后1 mo低视力发生率为10.3%,发生低视力的危险因素包括合并原发病及晶状体核硬度,合并原发病主要有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48.8%)、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39.0%)、青光眼性视神经病变(7.3%)、病理性近视眼底改变(2.4%)、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合并黄斑水肿(2.4%)。
  结论:影响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低视力的相关因素包括合并原发病及晶状体核硬度。提示我们临床工作中重视术前检查,术中谨慎操作保护视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角膜地形图引导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角膜散光状态的影响.方法 对采用白内障超乳手术治疗的72例白内障患者进行观察,随机分为两组,34例角膜切口选择在角膜地形图垂直高曲率经线上,38例角膜切口选择在常规角膜12点左右方向,应用角膜地形图对手术前后角膜散光状态进行比较.结果根据角膜地形图曲率信息做角膜切口组散光度由术前的(1.11±0.36)D降低为术后3月的(0.96±0.32)D,常规12点左右方向角膜切口组散光度由术前的(1.08±0.54)D改变为术后3月的(1.36±0.43)D.根据角膜地形图曲率信息做角膜切口组术后1d和3月视力>0.5者27只眼(78.6%)和30只眼(87.4%),要多于常规12点左右方向角膜切口组27只眼(72.5%)和31只眼(80.4%).结论 根据角膜地形图的曲率信息在手术切口的方位和角度进行选择,可以减轻术后角膜的散光状态,对视力的恢复有益.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高龄老年人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力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对387例(425只眼)80岁以上老年人实施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观察其术后视力及影响因素并予以分析。结果:术后矫正视力1.0以上为221只眼(52.O%),在0.5-0.9之间为98只眼(23.1%),低于0.5者为106只眼(24.9%)。影响视力的主要原因依次是老年性黄斑变性、青光眼、视网膜静脉栓塞、视神经萎缩。结论:高龄老年人在白内障摘除人工品状体植入术后视力有明显提高,眼底病是影响视力的主要疾病。眼科学报2003;19:95-97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低视力的原因及可能的预防和术后处理。方法:收集我院2008/2010年资料完整的成人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患者998例,回顾分析术后随访3mo后视力<0.3的原因。结果:术后3mo随访视力<0.3的患者有130眼,发生率为13.0%。结论:成人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术后出现低视力的主要原因是眼部原有的疾病,常见是老年性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青光眼所致的视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7.
用玻璃体切除技术对玻璃体脱入前房的外伤白内障的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用玻璃体切除技术对外伤后白内障晶体皮质与脱入前房的玻璃体相混杂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玻璃体切除器经角膜缘切除混杂有玻璃体的外伤性白内障。结果:经该术式手术切除45例,追踪观察6-24个月,矫正视力0.5者占57.6%,0.4-0.1者占24.4%。结论:该术可以彻底清除前房内混浊的晶体皮质及脱入前房的玻璃体,且不发生玻璃体脱出,有利于保护角膜内皮,可减少术后炎症反应,并可同时解决其他并发症,视力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8.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双眼视觉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双眼视觉的情况。方法 对90例98眼白内障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3月检查视力、屈光状态,用同视机检查双眼视觉三级功能,查立体视锐值及近距离立体视锐值。结果 人工晶状体术后1月有84.4%的患者有双眼单视功能,其中80%的患者有融合功能,73.3%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立体视,并且有32.2%患者获得了正常的立体视锐值。术后视力恢复得越好,双眼视三级功能恢复也越好  相似文献   

9.
背景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及其手术后优势眼的变化与患者视觉质量呈明显相关,但白内障术后患者优势眼的变化与视力改变的关系研究较少. 目的 观察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及白内障手术对老年人优势眼的影响.方法 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12月至2012年4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就诊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87例,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IOL植入术.患者按标准对数视力表最佳矫正远视力分组,双眼间视力差别≥2行者为A组,双眼间视力差别≤1行者为B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用卡洞法或拇指法检测患者优势眼的分布及变化情况,以MecNmar检验对术眼手术前后优势眼分布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患者术前LogMAR最佳矫正远视力中位数(M)值为0.40(0.00 ~ 1.40),术后为0.00(-0.08~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481,P=0.000).A组42例患者中术前右眼为优势眼者24例,左眼18例;33例(占78.57%)患者白内障较轻的眼为优势眼,9例(占21.43%)白内障较重眼为优势眼;患者术后右眼为优势眼者31例,左眼者11例;42例患者中13例发生优势眼转变,其中10例由左眼变为右眼,3例由右眼变为左眼,4例优势眼不稳定.B组45例患者中,术前右眼为优势眼者27例,左眼优势眼者18例;患者中4例优势眼发生转变,3例由左眼变为右眼,1例由右眼变为左眼,5例优势眼不稳定.两组患者手术前、手术后优势眼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P=0.092;B组:P=0.727). 结论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导致的屈光介质混浊可对优势眼产生影响,白内障术后屈光介质透明性改变会导致优势眼的转换.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头盔式眼球运动训练系统在眼眶骨折术后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收集2018年4月至2018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行眼眶骨折修复术的患者40例(40只眼)。其中,男性25例(25只眼),女性15例(15只眼),年龄7~55岁,平均(26.4±12.8)岁。术后采用头盔式眼球运动训练系统进行康复训练。检查并记录患者术后1周、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的眼位、斜视度、静态立体视觉及动态立体视觉。以例数(眼数)和百分比进行描述。采用混合效应模型比较不同时间点的斜视度;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比较不同时间点的眼位偏斜率、静态立体视觉及动态立体视觉。 结果本研究40例(40只眼)患者中眶下壁骨折者12例(12只眼),眶内壁骨折者6例(6只眼),眶内下壁骨折者19例(19只眼),眶外下壁骨折者1例(1只眼),多发性骨折者2例(2只眼)。术后1周,眼位偏斜者有22例(22只眼),占57.89%;术后1个月,眼位偏斜者有12例(12只眼),占35.29%;术后3个月,眼位偏斜者有3例(3只眼),占9.68%。术后各时间点患者眼位的偏斜率经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比较,水平偏斜率、垂直偏斜率以及水平合并垂直偏斜率随时间变化均逐渐降低,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20,6.21,3.24;P<0.05)。水平偏斜组内进一步两两比较,术后1周与术后3个月比较,术后1个月与术后3个月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52,2.06;P<0.05)。垂直偏斜组内进一步两两比较,术后1周与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32,3.42;P<0.05)。水平合并垂直偏斜组内进一步两两比较,术后1周与术后3个月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9,P<0.05)。水平斜视度在术后1周、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分别为(1.92±2.73)△、(1.29±2.24)△及(0.23±0.72)△。垂直斜视度在术后1周、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分别为(2.61±4.22)△、(0.74±1.76)△及(0.10±0.40)△。经混合效应模型比较,水平与垂直斜视度均随时间变化逐渐下降,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41,7.83;P<0.05)。水平斜视度与垂直斜视度术后1周与1个月和3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8,2.01,2.86,3.74;P<0.05)。术后1周,具备静态立体视觉功能的患者22例(22只眼),占56.41%;术后1个月,具备静态立体视觉功能的患者30例(30只眼),占81.08%;术后3个月,具备静态立体视觉功能的患者有34例(34只眼),占91.89%。经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比较,具备静态立体视觉功能的患者均随时间变化逐渐增加,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71,P<0.05)。术后1周与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6,3.82;P<0.05)。术后1周,具备动态立体视觉功能的患者有29例(29只眼),占74.36%;术后1个月,具备动态立体视觉功能的患者有34例(34只眼),占91.89%;术后3个月,具备动态立体视觉功能的患者有36例(36只眼),占97.30%。经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比较,具备动态立体视觉功能的患者均随时间变化逐渐增加,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2,P<0.05)。术后1周与1个月及3个月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0,-3.14;P<0.05)。 结论眼眶骨折术后患者应用头盔式眼球运动训练系统进行康复训练,可以减少患者眼位偏斜度,助其恢复立体视觉,提高双眼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