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0 毫秒
1.
黄思丹彭克俗汪妍万宇雯毛新帮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21,61(6):86-90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是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的一种常见亚型,PCV的典型特征是脉络膜内层息肉状病灶和异常分支状脉络膜血管网(branching vascular networ... 相似文献
2.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1):121-124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对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6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确诊为PCV患者32例(32只眼)。所有患者行视力、眼底荧光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和频域相干断层成像(SD-OCT)检查。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患者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雷珠单抗0.05 ml(含雷珠单抗0.5 mg),注射方案为3+PRN。治疗后随访时间至少6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视力、中心视网膜厚度(CRT)和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的变化。结果:抗VEGF治疗前平均视力为logMAR(0.84±0.26),治疗后6个月为logMAR(0.56±0.30),较治疗前提高logMAR(0.28±0.36);CRT治疗前为(354.32±107.64)μm,治疗后6个月为(253.47±79.56)μm,厚度明显变薄(P<0.01);SFCT从治疗前(285.09±75.93)μm变为治疗后(249.76±69.05)μm,厚度明显变薄(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能够降低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脉络膜厚度的基线水平可能是影响PCV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特发性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idiopathic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IPCV)是一种以脉络膜末端息肉样血管扩张、异常分支血管网形成为特点的视网膜疾病,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视网膜下出血或液体积聚、持续性渗漏、反复发作的浆液血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igment epithelial detachment,PED)或神经感觉层脱离。近年来,对于本病的治疗研究越发得到重视,也取得了不少进展。然而,IPCV的最佳治疗仍然存在争议,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对近年来发表的关于特发性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治疗方案的论文进行整理综述。 相似文献
4.
《陕西医学杂志》2019,(5):632-635
目的:观察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眼底、造影表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特征及对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雷珠单抗)药物后的治疗反应。方法:取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氰绿造影(ICGA)及OCT确诊的42例(42只眼)PCV患者,观察PCV患者的眼底、造影及OCT的表现,并对这42只眼行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每月1次,连续3次,观察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变化,OCT测量黄斑中心凹厚度(CRT)的变化,脂状突起及双层征的变化。结果:PCV患者视网膜下出血、橘红色病灶及脂质沉着为眼底镜下特征性表现;息肉(Polyps)及脉络膜异常分枝血管网(BVN)为ICGA的影像特征;脂状突起,双层征为OCT的影像特征。抗VEGF治疗3个月,患者的BCVA多数有改善;所有患者的CRT均较治疗前降低,部分患者脂状突起及双层征消退。结论:PCV有其特征性的眼底、ICGA和OCT特征,通过对这些特征的把握可更好的诊断PCV;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对PCV的治疗有明确的效果,可做为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评价频域光学相于断层扫描(SD OCT)诊断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在鉴别PCV和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方面的价值,制定一个相对完善的SD OCT诊断PCV标准.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在2012年8月~2016年6月间收治的(62)例(63只眼)初诊为PCV或wAMD患者的临床特征,通过分析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吲哚菁绿造影最终确诊为PCV者为24例(25只眼),wAMD者38例(38只眼).当这些患者的SD OCT图像在尖锐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脱离峰、双层征、多发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脱离、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脱离切迹、代表息肉的低反射腔、高反射硬性渗出这6条特征中,满足第1或第2条时,其余特征至少满足1条可诊断PCV;不满足第1和第2条时,其余特征至少满足3条可诊断为PCV.基于SD OCT的诊断与基于金标准吲哚菁绿造影的诊断相比较,评价其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 确诊为PCV的25只患眼中有23只眼(92.0%)满足SD OCT诊断PCV标准,确诊为wAMD的38只患眼中则有4只眼(10.5%)满足SD OCT诊断PCV标准.SD OCT诊断PCV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0%和89.5%.结论 本研究提供了一个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的SD OCT诊断PCV的标准.SD OCT在鉴别PCV和wAMD方面显示出了较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湿性老年黄斑变性和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都是影响中心视力的黄斑部疾病,二者均常见于老年人,在临床表现上极易混淆,分别从眼底检查、影像学检查两方面对二者进行鉴别,并概述了两种疾病的治疗现状。 相似文献
7.
背景 在中国,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黄斑变性患者中约有40%患有多灶性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PCV会导致反复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igment epithelium detachment, PED)、广泛的视网膜下或玻璃体内出血,以及严重的视力损失。近年来,已有多种该病的治疗方法在中国使用,临床医生需要获得治疗PCV的全面经验。方法 由14名具有专业背景的眼科专家形成指南专家组,重点关注如下方面问题和相应的结局:非活动性PCV患者的治疗选择;未经治疗的PCV患者的治疗选择,包括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 factor,VEGF)单药治疗、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therapy,PDT)单药治疗或联合治疗;抗VEGF负荷治疗后仍有持续性视网膜下液(subretinal fluid,SRF)或视网膜内液(intraretinal fluid,IRF)的患者,以及伴有大量视网膜下出血的患者的治疗选择。证据整合团队在各个问题下进行系统评价,为推荐意见的形成提供依据。本指南...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的发病率及其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2003年诊断为渗出型AMD163例157眼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 larization,CNV)的眼底血管造影资料。结果 54例55眼符合PCV,分别占本组CNV患者163例157眼的33%和35%。除1例为双眼发病外,其余均为单眼。男性36例36眼、女性18例19眼,经统计学分析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t=1.847,P〉0.05)。年龄47~75岁,平均61.8岁。网膜下出血部位主要位于后极部,39眼可见橘红色病灶,其中34眼合并黄白色脂质渗出,13眼合并玻璃体积血。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v,FFA)显示:22眼出血性色素上皮脱离,12眼网膜下出血联合浆液性色素上皮脱离,9眼出血性色素上皮脱离联合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2眼浆液性色素上皮脱离。8眼仅表现为网膜下出血遮蔽伴息肉状斑点样高荧光而无色素上皮和或神经上皮脱离;息肉状斑点样高荧光位置:黄斑区32眼,混合区(黄斑区+血管弓区、黄斑+乳头旁、视盘旁+血管弓区)7眼,血管弓区5眼,视盘旁区3眼,中周区1眼,7眼未显现斑点样高荧光。结论 PCV多见于老年病人,大部分为单眼发病,男女发病率差异不明显,通过临床上见到的后极部大片网膜下出血性合并橘红色病灶和(或)黄白色脂质渗出以及FFA所显示的脉络膜斑点状或花簇状高荧光及其位置,可作出初步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分析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与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眼底造影表现的异同。方法回顾性分析渗出型AMD患者98例119只眼及PCV患者61例68只眼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资料。结果 119只渗出型AMD患眼中,眼底彩照和FFA显示21只眼为经典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占17.6%;29眼为微小经典型CNV,占24.4%;69眼诊断为隐匿型CNV,占58%;6只眼CNV与PCV共存,占5%。68只PCV眼中,54只眼荧光素眼底ICGA显示有异常分支的脉络膜血管网及其末梢的息肉状扩张、膨隆灶,占79.4%;14只眼见多个息肉状脉络膜血管扩张灶但无明显的分支状脉络膜血管网与之相连,占20.6%。造影后期部分息肉状病灶染料渗漏或染色,部分呈息肉状病灶中心为弱荧光,周围环状染色的"冲刷现象"。在疑似PCV的患者中,有90例行ICGA,确诊PCV 61例,占67.8%;PCV约占渗出性AMD的36.36%。结论渗出型AMD与PCV不同的ICGA表现,有助于两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肾创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分析78例肾创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结果IVU、B超、CT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出率分别为44.4%、88.6%、93.7%和100%。52例采用保守治疗,2例采用DSA检查治疗,24例行外科手术治疗。其中76例治愈,2例死亡。认为肾损伤的诊断首先B超或CT,DSA明胶海绵栓塞为肾损伤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应重视复合性肾损伤及病理性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2.
13.
14.
围生期心肌病(PPCM)是一种罕见的心脏病。多发生在妊娠晚期或分娩后5个月内,无心脏器质性或功能性疾病史的孕产妇出现左心室功能减退及心脏功能衰竭。其发病机制至今尚不能完全确定,诊断较困难,治疗难度亦较大,可复发,且病死率较高。有症状的孕产妇需在多学科的合作下进行正规治疗以防心力衰竭。该文主要对PPCM的病因、诊断、治疗、预后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提高肾错构瘤(AML)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42例AML患者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根据肿瘤直径大小:分为小(<4cm)、中(4cm~8cm)、大(>8cm)3类,同时根据症状分别采取观察、肿瘤切除、肾部分切除及肾切除等措施。结果:对病变小、无症状者(7/42)采用定期观察,中等大小者(30/42)采用肿瘤切除(17/42)、肾部分切除(11/42)和肾切除(2/42),病变大者(5/42)采用肾切除。42例患者均获随访。结论:结合B超、CT、MRI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明确诊断,根据病变大小和症状,分别选择观察、肿瘤切除、肾部分切除及肾切除,治疗肾错构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提高对肾上腺偶发瘤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总结44例肾上腺偶发瘤的临床资料,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9例经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病理检查发现皮质腺瘤21例,嗜铬细胞瘤9例,肾上腺囊肿4例,皮质腺癌2例,混合瘤、平滑肌瘤及神经节细胞瘤各1例。5例不愿手术患者门诊随访。结论 在健康体检时应常规作肾上腺B超检查,CT、MRI对确诊肾上腺占位病变有较高价值。恶性肿瘤、肿瘤直径≥3.0cm者和随诊中肿瘤有增大趋势者应早期手术治疗;腹腔镜肾上腺外科手术可能成为肾上腺偶发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视网膜坏死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应用抗病毒药物及/或手术方法对16例患者(24只眼)进行治疗观察.结果:经过8个月至5年的随访,8只眼的视力得到提高.结论:视网膜脱离是急性视网膜坏死的严重并发症,通过适时的抗病毒药物治疗及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可以显著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5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合并呼吸衰竭时多见于老年患者,多表现为黏液性水肿,伴意识障碍、贫血、低钠血症。多无呼吸系统症状,病情进展中出现Ⅱ型呼吸衰竭。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典型临床表现常被掩盖,易漏诊。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后可改善低氧和高碳酸血症。结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合并呼吸衰竭时机械通气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早期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可有效地改善预后,亦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