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中药的煎煮法直接影响着疗效。徐灵胎曾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于此。……方虽中病,而煎法失度,药必无效。”因此准确的掌握中药煎煮法,对每个医者与病家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下面仅对《伤寒论》中的煎煮方法谈一些个人的粗浅认识。剂型的选用《伤寒论》是我国古代最早采用多种剂型治疗疾病的医书。全书113方采用了汤、丸、散及肛门拴剂、灌肠剂等五种基本剂型。这五种剂型各俱所长、各有所用。仲景根据病之新久缓急、邪之深浅、禀赋之强弱,药性之寒热  相似文献   

2.
仲景方堪称方书之祖,集中医理法方药之大成,仲景柴胡剂指的是《伤寒论》中以柴胡为主药的一类方剂的统称.以方证分类注解《伤寒论》者,包括《伤寒来苏集》及《伤寒论类方》.笔者近年来受胡希恕先生及汤本求真氏启发影响,临床上,每以经方取效,现就本人学习并运用仲景“柴胡剂”的点滴体会,介绍如下,或许对临床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仲景用药的方法以及对临床指导作用。方法:总结《伤寒论》中关于药物煎法的条文,寻得仲景药物煎法的不同方式。结果:仲景不同的煎药方法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结论:仲景论煎药之法匠心独具,深得其道,药之取效与否,全在于此。  相似文献   

4.
三承气汤为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及调胃承气汤,是张仲景《伤寒论》中的著名效方,也是泻热通腑法的代表方剂。其用药相近,主治相仿,皆具清腑泻热之效。在《伤寒论》阳明实证病篇中论述颇多,太阳、少阴、厥阴病篇亦有提及,是仲景"下法"的典型体现。  相似文献   

5.
经方在文中专指《伤寒论》中的方剂,即张仲景方。仲景论广伊伊汤液,著述《伤寒论》。《伤寒论》用药遵循《神农本草经》。古代医家对本草的阴阳特性、四气五味、药物的产地、采集时间、炮制方法、性味、用药禁忌、配伍、剂量、熬煮、服药时间等方面记述详备。《伤寒论》云:"一服愈,不必尽剂。"古人用药,除宿病固病外,其效只在半剂、一二剂之间。考证经方有效量,准确地了解掌握古今本草性能变化,熟悉中药材市场基本情况,辨别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中药饮片与加工炮制及有效剂量、煎药服药方法等,对经方的临床应用和传承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此,笔者仅对《伤寒论》经方用药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6.
张仲景,有人称他是辨证论治的大师,方剂学的鼻祖,临床学的奠基人。笔者认为,不仅如此,他还是中医辨证施护的先驱。综观《伤寒论》其中就有不少关于护理学实际内容的记载。特别是在药物的煎煮、服用、药后反应的观察处理以及饮食调摄等护理方面的经验,对于我们今天如何保持和发扬辨证施护的特色,很有研究和参考价值。一、煎药方法不拘一格徐灵胎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伤寒论》辨量思维的学术思想。方法:从症候的量、治法的量、煎药调护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引发对模糊思维、精准医学的思考。结果:仲景对临床症状审查细致,注重量级表达,症候描述精准,根据正邪力量强弱的不同做到扶正祛邪各有分度,根据体质强弱、证情轻重缓急的不同明确规定每日用量,在煎服调护、药后调摄方面也有非常详细的说明。结论:当今科研者从数据管理、数字模型等多视角对《伤寒论》进行多层次的研究,可为伤寒的量化研究开辟新的途径。中医思维并非只有模糊思维,《伤寒论》为中医瑰宝,其辨量思维贯穿始终,仲景在中医辨治中灵活运用模糊思维与辨量思维的思想为后人学习中医经典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是一部论述外感病证的著作,研究仲景学说者更是认为仲景遣方用药更重视固护人体的阳气。然在研读《伤寒论》时,发现滋阴药的使用亦不在少数,由此体会到仲师治病不单重视固护人体阳气,亦注意勿耗人体阴液,使阴阳达到动态的平衡,才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仲景滋阴学术思想临床应用效如桴鼓,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陈倩琪 《光明中医》2007,22(2):13-15
张仲景《伤寒论》不仅创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而且十分重视辨证施护,并且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调摄护理的方法,对于疾病的康复和预防保健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中医临床普遍存在煎药不规范,服药方法单一,药后调护不慎,均是导致中医药疗效降低的原因.本文总结了《伤寒论》的调摄护理方法,旨在宣扬张仲景的辨证施护思想,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柴胡剂群药物不同剂量及煎法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论》中小柴胡汤及其加减方中主药的剂量有所不同,大致可分为大、中、小三种剂量,而且针对不同的剂量,仲景采取的煎药方法也不尽相同,究其实质是由疾病的本态所决定的。少阳证变化多端、症状复杂,临证时我们只有抓住疾病本态,并全面理解柴胡荆群的各个方证,灵活遣方用药.方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中药物组成相似的方剂可归纳为类方,如桂枝汤类方、承气汤类方、泻心汤类方等.而桂枝汤作为仲景第一方,《伤寒论》原文论述时笔墨较重,临床应用也颇为广泛.本文通过分析桂枝汤类方的药物加减、药量变化及所治证候,阐述张仲景辨病、辨脉、辨证"三辨一体"和"证变、法变、方变"的临证辨治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2.
<正> 仲景制方遣药十分严谨,在《伤寒论》、《金匱要略》里,有许多种疾病,在治疗上运用“同药异治”的原则,收到了满意的效果,其制方甚精,寓意犹深,摘其要者,赘述于下: 用量不同,辨证施方仲景辨证治疗,经常在相同的药物处方中,只是在剂量上加以增损,用来治疗不同的病症,取效甚捷。1.加重用量,治证迥别:《伤寒论》太阳篇的桂枝汤、桂枝加桂汤和桂枝加芍药汤,都是在桂枝汤治疗风寒表虚证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宋本《伤寒论》"397法"之条目计数及法条实质。方法:通读《仲景全书·伤寒论》影印本复印件及参阅其他版本,对"397法"进行分类、统计,并辨析法条的实质。结果:"397法"是宋本《伤寒论》特定称谓,其分类包括提纲"法"条、正文"原文"条和正文"校注"条三种。法条实质是宋校书之儒臣为洞明仲景《伤寒论》而编订的具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的纲领。结论:宋本《伤寒论》"397法"条目计数清晰,法条实质明确。  相似文献   

14.
一、读伤寒求古训师仲景煎法笔者用麻黄,每嘱先煎去沫,再入余药久煎,用量常在15~20克,未见不良反应。历来解表之剂,应武火急煎,久煎则辛散之力尽失。笔者初及临床时用麻黄亦是这样,由于取效甚微,遂递增剂量,但仍不能应手。后来细细对照《伤寒论》才恍然大悟,原《伤寒论》中的发表剂都  相似文献   

15.
《河南中医》1983年第5期张兴华同志《仲景药法探讨》一文,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所载的服药方法,归纳成常规、连续、突击、监护、特殊等五种类型作研讨,虽可说比较全面,但对仲景药法的精华之一变量服药法的讨论,则过于简略。为此,本文仅就这方面的内容作进一步的补充: 一、递增服药法由小到大,逐渐增加一方在治疗过程中的剂量。这是仲景用得较多的。按其递增的方式不同,可分小量递加、连续递  相似文献   

16.
乌梅丸方出于仲景《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历代著名方书如《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圣济总录》、《普济方》等均有记载。方后所列主治证候则多是根据《伤寒论》原文略加阐释,对方剂组成和药物性能论述不多。如宋  相似文献   

17.
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方药中所记载的各种煎药方法是中医药学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但后世中医师在临床实践中多采用水煎剂这种方法,对于仲景所嘱的其他煎药方法却鲜有涉及.为了全面继承和发扬仲景学说的理论精髓,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应当广泛研究和实践仲景学说留下的宝贵文化资源.本文列举8种煎药方法,供同道中人商榷.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汤剂的煎服法与药效的发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载方112首,被誉为“方书之祖”,无论是组方原则,还是用药法度对后世的重要影响和指导作用已毋庸置疑,但要想使一首方剂的功用和药效得到充分发挥,如何煎药与如何服药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徐灵胎云:“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于此。”李时珍亦日:“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  相似文献   

19.
仲景治疗水肿病有三大法则——发汗、利小便、攻下逐水,发汗法主要适用于"腰以上肿"、水肿病兼表证者;利小便法是治疗水肿的基本法则,主要用于"腰以下肿";攻下逐水主要用于水肿实证、重症,是急则治其标的治法。仲景发汗、利小便、攻下逐水的三大治则是在《黄帝内经》"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莝"的理论基础上演变发挥而来,他在《黄帝内经》理论基础上又创造了温阳、益气、滋阴、活血等水肿虚证的治疗方法。仲景所创治疗水肿的理、法、方、药,从一千年前沿用至今,指导着历代医家临床用药,是现代临床治疗心源性、肾源性、肝源性、肺源性等各型水肿的主要治疗法则。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治疗水肿的理论及方剂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理论宝库,值得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20.
甘草干姜汤方出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一以复阳,一以温肺。此汤功能温中散寒,适用于寒证。方小药贱,取用便宜。今在农村,用之以治寒证34例,其方量病轻重,用甘草3~5钱,干姜3~5钱,煎汤温服,取效每在一、二剂间,重者三、五剂亦愈。今简报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