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MICA分子是非经典的HLA-I类基因MICA编码的膜结合蛋白,为应激诱生性抗原,具高度多态性,主要表达于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表面.MICA分子不但与某些肿瘤、感染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而且可能在肾移植的排斥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MICA通过与其受体NKG2D的特异性结合而启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参与移植肾的急慢性排斥反应,导致移植物失功.  相似文献   

2.
CD44在大鼠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移植肾组织CD44的表达及血清中可溶性CD44的含量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雄性Wistar大鼠和SD大鼠分别作为供体和受体,共分为四组,采用改进的Blom法大鼠原位肾移植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移植肾组织CD44分子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术后血清中可溶性CD44水平的变化。结果:移植肾组织CD44分子的表达在同种异体移植组显著高于同品系移植组、手术对照组及药物治疗组(均P<0.05);移植肾组织CD44分子的表达与急性排斥反应呈正相关(皮质:r=0.734,髓质:r=0.670,均P<0.01);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移植肾组织CD44分子的表达与Banff急性排斥反应指数无相关性(P>0.05);血清中可溶性CD44分子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急性排斥反应及Banff指数均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CD44分子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提高移植排斥反应防治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大鼠同系与同种肾移植的慢性排斥反应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大鼠肾移植后非免疫因素在慢性排斥反应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对双肾切除的大鼠进行原位同系和同种肾移植 ,并设自体移植对照组。移植术后连续 5 2周对各组的尿蛋白含量、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进行观察。结果 同系移植组 2 4周时尿蛋白逐渐增多 ,小血管周围和肾小球周围出现持续性的单核细胞浸润 ;32周时 ,小管萎缩加重 ,因中膜平滑肌增生而出现小叶间动脉和皮质动脉内膜肥厚病灶 ;5 2周时 ,>30 %的肾小球发生节段性或完全的硬化 ,且几乎所有的动脉出现管腔狭窄 ,小管萎缩与间质纤维化亦非常明显。同种移植组在 12周时即有 >30 %的肾小球硬化 ;32周时 >40 %的肾小球出现完全或节段性的硬化 ,并间质纤维化。同系和同种移植组与自体移植组比较 ,差异均有极显著性 (P <0 .0 1)。结论 非免疫因素引起的同系移植肾功能和形态的变化与同种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表现相似 ,对前者而言 ,移植肾的初期损害和有功能的肾组织量是慢性排斥反应发病机制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机制,寻找适合临床早期诊断急性排斥反应(AR)的敏感指标。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移植肾组织中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表达;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法和免疫细胞化学ABC法,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表达。结果AR的移植肾病理标本均100%表达穿孔素和颗粒酶B,二者的表达情况类似,主要定位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和间质淋巴细胞的胞浆和胞膜,与病理分级呈正相关,颗粒酶B的相关程度更好。发生AR的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表达较肾功能稳定的患者有明显的升高,而且在出现明显的AR临床症状前3d就已经开始升高,经过有效的抗排斥治疗后,表达明显减弱或转阴。结论监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表达水平,可做为早期发现AR的一种检测方法。穿孔素和颗粒酶B可以反映急性排斥的病情,对移植肾的预后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应用注射用兔抗人T淋巴细胞多克隆抗体(ATG-F)及注射用抗人T细胞CD3鼠单克隆抗体(OKT3)治疗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安全性和副反应等.方法 本中心施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对于激素冲击治疗不敏感的急性排斥患者51例,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多克隆抗体ATG-F和单克隆抗体OKT3治疗,并对治疗效果、安全性和药物的副反应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TG-F治疗28例,排斥逆转26例,治愈率89.3%;OKT3抗组23例,排斥逆转16例,治愈率69.6%.两组结果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OKT3和ATG-F同为抗淋巴细胞的抗体,但其针对难治性急性排斥反应的治疗效果,存在明显差异.ATG-F临床效果肯定,并且用量灵活,副作用小.OKT3治疗效果一般,则具有术后感染发生率增加、白细胞减少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全面认识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早期移植物内基因表达改变,为进一步探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病机理、寻找早期诊断指标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F344大鼠为供者,近交系Lewis大鼠为受者,建立大鼠原位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同种异体移植组),以近交系Lewis大鼠间肾移植为对照(近交系移植组)。观察术后3、7和14d时的移植肾组织病理学改变,并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7d时移植物中基因表达水平,获得其表达谱。结果急性排斥反应早期存在大量基因变化,在丽个通道均有有效杂交信号的基因中,上调的有48条,其中7于扰素诱导GTP酶基因上调最为显著。结论移植物排斥反应是个多途径连续衍变的动态不平衡过程,诸多促进排斥与保护因子并存,很难以单一标志物对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进行早期诊断,但同时通过多个标志物来综合分析还是有一定可能性的。  相似文献   

7.
大鼠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建立大鼠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AR)模型,了解大鼠肾移植AR病理进程.方法异基因移植组由Wistar大鼠为供体,雄性SD大鼠为受体.同基因对照组供受体均为SD大鼠.肾移植术后第1、3、5、7天取移植肾组织,进行HE染色、Masson染色、PAS染色、PASM染色,光镜下观察病理改变,参照Banff 97标准进行诊断,根据Watanabe的方法进行AR严重程度的半定量评分.结果术后第1、3、5、7天异基因移植组和同基因对照组的半定量评分分别为(0.50±0.54)、(1.33±0.82)、(3.50±1.05)、(4.33±0.82)和(0.33±0.52)、(0.67±0.52)、(0.67±0.52)、(0.67±0.52).异基因移植组与同基因对照组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基因移植组中两两比较结果第3、5、7天评分与第1天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天与第5、7天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5天和第7天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基因对照组各天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SD大鼠间组织相容性高,SD大鼠作为供受体的大鼠肾移植排斥反应轻微,可作为同基因对照组;Wistar-SD大鼠间肾移植AR发生快,程度重,是良好的AR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8.
血浆置换预防和治疗肾移植后加速急性排斥反应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疗法(PE)对预防和治疗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的疗效。方法:选择30例肾移植前群体反抗体(PRA)增高≥30%及10例肾移植后出现加速性排斥反应的患者,在用免疫抑制剂的同时作膜分离法血浆置换。结果:PE能清除各种免疫球蛋白及循环抗体,PE前后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PE治疗后全部患者(30例)PRA≤10%,肾移植后经过6-9个月的观察,27例(占90%)未出现超急,加速或严重的急性排斥反应;10例肾移植的出现加速性提斥反应者,8例(占80%)逆转。结论PE配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对预防和减轻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生物芯片技术是近年来影响深远的重大科技进展,该技术具有高通量和微型化等众多优点。本文对其在肾移植排斥反应中的研究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探讨肾移植术后急性抗体介导排斥反应(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AMR)患者的诊断与治疗,为术后出现排斥反应的患者的治疗提供宝贵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月于华山医院进行肾移植的392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24个月.其中共有24例患者于术后病理确诊为AMR,其中男性患者15例,平均年龄为(42.21±4.51)岁,女性患者9例,平均年龄为(40.29±4.23)岁.结果 19例患者通过积极的综合治疗,肾功能在3周内逐渐恢复正常,平均恢复时间为17.31±3.28d.治疗后肌酐为104.00±17.58umol/L.明显低于治疗前肌酐463.84±83.18umol/L.结论 通过早期诊断与积极治疗,绝大多数AMR患者能够及时挽回移植肾功能.19例患者至随访终点肾功能恢复良好,说明积极的综合治疗辅以密切的术后护理能够有效治疗AMR.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骨化三醇和氨基胍(AG)联合应用对大鼠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作用。方法选取清洁级近交系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和SD大鼠为供、受者。实验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Ⅰ组为同基因对照组:Wistar大鼠肾脏移植给Wistar大鼠,术前和术后不做任何处理;其余各组均为异基因移植,Wistar大鼠肾脏移植给SD大鼠,Ⅱ组为排斥对照组:术前和术后不做任何处理;Ⅲ组为氨基胍治疗组:手术当日开始腹腔注射氨基胍200mg/kg,2次/d,至实验结束;Ⅳ组为骨化三醇治疗组:术前1d开始腹腔注射骨化三醇1μg·kg-1·d-1,至实验结束;Ⅴ组为联合治疗组:氨基胍和骨化三醇联合应用,给药方案同Ⅲ、Ⅳ组。观察各组受者生存期和移植后5d肾组织病理学变化,检测血清肌酐、尿素氮、钙、磷以及γ干扰素(IFNγ)含量。结果Ⅰ~Ⅴ组受者存活时间分别为(9.1±1.9)d、(5.3±0.8)d、(9.7±2.1)d、(8.6±1.6)d和(12.9±3.4)d。Ⅴ组较Ⅱ~Ⅳ组生存期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组受者存活期、移植肾排斥反应程度、肾功能及血清IFNγ表达水平较Ⅱ组明显改善或降低(P<0.01),Ⅴ组又较Ⅲ、Ⅳ效果更佳(P<0.05)。结论同种异体原位肾移植后联合应用用骨化三醇和氨基胍治疗可有效预防急性排斥反应,二者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霉酚酸酯防治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的效果及安全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霉酚酸酯(MMF)防治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挤反应(AR)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124例肾移植受者随机分为MMF组(48例)及硫唑嘌呤组(Aza组,76例),观察2个患者术后3个月内AR、难治性急性排斥(CRR)的发生率及并发症。结果MMF组及Aza组在患者死亡率、移植肾失功率等方面的差异无显著性;MMF组的AR发生率、CRR发生率明显低于Aza组;以MMF3.0g/d治疗CRR,其效果与单  相似文献   

13.
急性排斥反应时Fractalkine及其受体在移植心脏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Gu X  Tang XD  Gu SY  Yang SQ  Zhou PJ  Tan JM 《中华外科杂志》2003,41(2):139-142
目的 探讨急性排斥反应过程中Fractalkine(FKN)及其受体CX3CR1在移植心脏局部表达的意义及环孢素A(CsA)对它们的影响。 方法 施行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术 ,移植大鼠分为 3组 ,每组 45只 ,对照组 5只。SD大鼠间的移植为同系移植组 (A组 ) ,Wistar至SD大鼠的移植分为未用CsA干预组 (B组 )及CsA干预组 (C组 ) ,健康SD大鼠为对照组。采用RT PCR方法检测排斥反应中移植心脏局部FKNmRNA的表达水平 ,免疫组化方法检测FKN和CX3CR1的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FKNmRNA与蛋白在A组各时间点和对照组均呈低水平表达 ;在B组的表达变化与急性排斥反应的进程相关 ,术后第 7天FKNmRNA表达上调至峰值 (0 8± 0 2 6) ;C组应用CsA后 ,FKNmRNA表达峰值显著低于B组 (t=2 3 90 ,P <0 0 5 )。FKN和CX3CR1蛋白分别定位于移植心脏血管内皮细胞及间质浸润的单个核细胞中。 结论 急性排斥反应过程中 ,FKN及其受体CX3CR1表达上调 ,与移植物间质单个核细胞浸润密切相关 ;抑制FKN CX3CR1通路的活化可能是CsA发挥作用的又一分子免疫学机制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白介素-2受体(IL-2R,即CD25)在同种异体肾移植急性细胞性排异(ACR)临床诊断的作用,着重观察移植肾发生(ACR)和无ACR时,其间质浸润细胞中IL-2R阳性细胞数的变化,及其与间质浸润的淋巴细胞的关系。作者选择同期行异体肾移植,且无并发症患者17例,采用PAP四层免疫酶标法,检测移植肾组织中间质浸润细胞中IL-2R阳性细胞数的变化。结果显示:无ACR的肾组织中,IL-2R阳性细胞仅轻度增加,当移植肾出现ACR时,IL-2R阳性细胞数的增加十分显著,并与间质浸润的CD8密切相关。作者认为IL-2R对于ACR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肾移植术后的巨细胞病毒感染及其对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肾移植受者术后活动性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发生率、感染的原因以及CMV感染对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 检测187例肾移植受者和供者术前血清抗-CMV抗体;受者术后定期检测体内CMV DNA、对CMV DNA阳性的部分患者给予抗CMV治疗,并比较各组排斥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无论是供者还是受者,术前如血清抗-CMV抗体阳性,受者术后发生活动性CMV感染者明显增多,这些患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阐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方法发生严重急性排斥反应的16例移植肾行免疫组化染色,其中6例行免疫胶体金电镜观察。结果移植肾组织中主要免疫活性细胞为T细胞,动脉壁及肾小管细胞间的T细胞均为CD8细胞。结论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主要是由T淋巴细胞尤其是CD8细胞介导的一种免疫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阿来佐单抗对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AR)和移植肾存活率的影响.方法搜集国内外关于阿来佐单抗用于预防肾移植后AR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荟萃分析.评价疗效及差异的指标采用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有国内外9个随机对照研究符合纳入标准.荟萃分析结果显示,阿来佐单抗具有良好的抗AR作用,术后半年阿来佐单抗组的AR发生率比对照组低55.5%(OR=0.37,95%CI为0.24~0.58,P<0.01),术后1年阿来佐单抗组的AR发生率比对照组低51.1%(OR=0.43,95%CI为0.29~0.64,P<0.01),术后2年阿来佐单抗组的AR发生率比对照组低28.2%(OR=0.69,95%CI为0.47~1.02,P<0.01).阿来佐单抗组的移植肾存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18,95%CI为0.76~1.85,P=0.46),阿来佐单抗组的受者存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94,95%CI为0.52~1.72,P=0.85).结论 阿来佐单抗对肾移植后AR具有明显的预防作用,但对术后移植肾和受者的存活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OKT3治疗移植肾难治性排斥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OKT3对移植肾难治性排斥反应的治疗效果,1993年1月至1996年6月,我们对44例肾移植术后移植肾难治性排斥反应(其中加速性排斥反应7例,急性排斥反应37例)应用OKT3治疗。结果:6例加速性排斥反应及31例急性排斥反应逆转,总逆转率为84.6%。25例对OKT3治疗产生迅速反应,平均逆转时间为7±4天,12例发生延迟性反应,平均逆转时间为34±3天(P<0.01)。作者认为:OKT3治疗难治性排斥反应效果显著。巨细胞病毒感染及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是OKT3治疗的主要副作用。患者对OKT3治疗的延迟性反应与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及排斥损害有关。产生低滴度抗OKT3抗体的患者可再次接受OKT3治疗。  相似文献   

19.
霉酚酸酯预防肾移植术后近期急性排斥反应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霉酚酸酯 (MMF)在预防肾移植术后近期 (3个月 )急性排斥反应 (AR)的情况。方法 :将 112例患者随机分成 2组 ,MMF(2 .0 g/d)组和硫唑嘌呤 (Aza)组。两组患者均同时接受相似剂量的环孢素 A和类固醇激素治疗。结果 :观察 3个月 ,MMF组 6 0例 ,AR发生率为 16 .7% (10 /6 0 ) ,Aza组 5 2例 ,AR发生率为 42 .3%(2 2 /5 2 ) ,两组差异有极显著意义 (P <0 .0 1)。 MMF组 5例出现血白细胞、血小板等不同程度下降 ,3例出现腹泻 ,在 MMF减量或停药后均恢复正常 ,未见有 MMF引起的肝、肾功能异常病例 ;Aza组有 9例出现肝功能损害。结论 :MMF具有预防和减少肾移植术后近期 AR效果 ,MMF的安全性可靠 ,副作用轻且为可逆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肾移植排斥反应时血浆骨桥蛋白( OPN)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对46例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及生物样本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移植肾组织学检查结果,46例受者被分为3组:移植肾功能稳定,且移植肾组织学检查未显示有排斥反应证据者16例,为非排斥组;移植肾组织学检查证实有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者22例,为急排组;移植肾组织学检查证实为慢性移植肾肾病(CAN)者8例,为慢排组.另以6名亲属活体供者作为对照组.于移植肾组织样本采集前抽取外周血,用人OPN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试剂盒测定血浆OPN水平,参照Banff 03标准对排斥反应进行分级.结果 对照组血浆OPN水平为(12.23±5.95)μg/L,非排斥组稍高,为(19.38±8.23)μg/L,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慢排组血浆OPN水平为(27.77±12.27)μg/L,与非排斥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排组血浆OPN水平为(41.84±18.51)μg/L,与非排斥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慢排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排组血浆OPN水平与排斥反应的级别具有正相关性(r=0.87,P<0.05),发生Ⅰa级排斥反应和Ⅱb级排斥反应者间血浆OPN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OPN水平变化与急性排斥反应关系密切,其水平高低与排斥反应的级别呈正相关,可以作为诊断移植肾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评估其严重程度的一个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