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赵政  色佳鸿  石光 《中医药导报》2021,27(1):207-210
偏头痛的非头痛症状主要有眩晕、平衡障碍、嗅觉敏感、视觉异常等头面部症状,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等身心症状,恶心呕吐、纳少等胃肠症状,以及颈部疼痛、皮肤痛觉敏感等其他疼痛症状,分别对应中医的眩晕、郁病、不寐、多寐、呕吐等。非头痛症状主要病因有痰饮、瘀血、阳气不足及气血不足等,再结合偏头痛本身辨证,复杂了偏头痛的辨证。病因中痰饮与偏头痛非头痛症状息息相关,痰饮上蒙清窍可见头痛、眩晕、嗅视觉异常,滞于胃肠可见恶心、呕吐、纳少等症状,痰浊扰心可出现睡眠障碍、情志障碍等,阻滞经络可出现诸多疼痛症状。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常用藏药材生等的基原及用药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可靠依据,通过查阅历代藏医药文献及汉译本著作,对藏药生等的名称、基原、产地及功能主治等进行本草考证;发现生等最早记载于《四部医典》。经本草考证,12世纪前古籍文献中未见生等的优劣之分,12世纪起以品种和颜色分为赞旦生等、吉尔巴生等和松生等;搜集文献发现,其基原品种涉及无患子科、鼠李科、三尖杉科、豆科、苏木科、红豆杉科等6个科的16种植物;结合历代藏医文献及汉译本著作,判断上品藏药生等可能为产于印度、缅甸、非洲以及中国广东、云南、浙江、广西、台湾等地生长的豆科植物儿茶Acacia catechu(L.f.)Willd.的干燥茎枝。其他属地方习用药,多基原藏药生等以赞旦生等、吉尔巴生等、松生等入药使用是权衡生态资源和藏医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属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由于藏药特色资源日益匮乏,今后此类现象会更加明显,应加强开展藏药传统药性、现代化学及药理药效研究,确定最佳用药植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名老中医叶熙春对痰饮病的辨治规律及其用药经验。方法:针对158例痰饮病医案进行数据挖掘,统计出频次≥10的症状40种、频次≥20的药物72种,再运用SPSS 22.0软件进行聚类、因子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最后对有意义的结果进行讨论分析。结果:158例痰饮病的常见症状23种,有咳嗽、咯痰、形寒、胸闷等;常用药物有40种,如茯苓、桂枝、葶苈子、苏子、杏仁、甘草、陈皮、半夏等;症状二联有25组,如形寒和肢冷等;三联有26组,如形寒、痰多和气逆等;四联有9组,如气逆、咳嗽、痰白和痰多等;药物二联有8组,如苏子和半夏等;三联有17组,如苏子、陈皮和茯苓等;四联有5组,如陈皮、茯苓、炮姜和半夏等。结论:痰饮病核心症状有咳嗽、咳痰、气逆、形寒、胸痛等,核心药物有茯苓、桂枝、白术、甘草、陈皮、半夏等,核心方为苓桂术甘汤、二陈汤等,治疗用药多以温化痰饮等功效的药物,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食物与忌口     
《科学养生》2010,(9):14-14
当食物影响疾病的治疗,助邪伤正、添病益疾时要忌口。如荨麻疹、丹毒、湿疹、疮疖、中风、头晕目眩等症症,不宜食用海鲜鱼、虾、蟹、贝、猪头肉、鸡肉、鹅肉、鸡蛋等。又如各种出血性疾病:崩漏带下、月经过多、吐血、咯血、鼻出血、皮下出血、尿血、痔疮等病症,不宜食用胡椒、羊肉、狗肉、烧酒等。又如溃疡病、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等病症,不宜食用白酒、豆类、薯类等。  相似文献   

5.
引发“上火”的具体因素很多,比如情绪波动过大、受凉、伤风、嗜烟酒,以及过食葱、姜、蒜、辣椒等辛辣之品,贪食羊肉、狗肉等肥腻之品和中毒、缺少睡眠等,都会“上火”。但是“上火”也分很多种,中医把头昏、咽喉肿痛等偏上部位的火热症状叫“上焦火”,把烦热口渴、胃脘痛等中间部位的叫“中焦火”,把便秘、尿赤等偏下部位的叫“下焦火”。  相似文献   

6.
白芍为临床常用的补血调经药,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炮制方法有净制、切制、加辅料制等,目前主流的炮制方法为酒制及炒制,其化学成分主要有单萜类、三萜类、黄酮类等。现代研究表明,白芍具有保护心血管、抗炎、抗氧化等作用。对古代本草、医籍,现代药典、地方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等进行了查阅、分析、整理,从白芍的性能、功用及炮制历史沿革等方面进行综述,同时对其现代炮制工艺、化学成分、药理研究等展开论述,以期为白芍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浅析小儿咳喘的常用药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翠华  胡燕 《陕西中医》2000,21(8):375-376
收集近年常用的100首治疗小儿咳嗽的有效方剂,经分析发现止咳平喘药(杏仁、桑白皮、百部等),化痰药(桔梗、半夏等),平肝息风药(地龙、蝉蜕、僵蚕等),清热解毒药(黄芩、连翘、射干等),活血药(桃仁、丹参、当归等)其他(麻黄、桂枝等)均为临床常用药,并为临证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方法,研究历代医案中小儿时行疾病的舌象、脉象特征与用药规律。方法以《历代儿科医案集成》中的634例小儿时行疾病医案为数据源,建立规范化数据库,使用频次统计、Logistic回归分析、关联规则等方法,对舌象、脉象与中药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中药之间的规律性进行数据分析。结果①本研究共纳入从汉代至现代的医案634则,共涉及方剂634首,中药250种。②涉及小儿时行疾病共23种,其中以外感温热病居多。频数≥4的舌象共16种,舌质主要以红舌、绛舌、芒刺舌等热性舌象居多,舌苔以腻苔、黄苔、白苔、厚苔等居多。频数≥3的脉象共16种,以数脉、滑脉、弦脉、细脉等居多。频数≥82的中药有22项,以杏仁、甘草、连翘等居多。③发现15条舌象与中药相关性结果,如红舌与地骨皮、竹沥、瓜蒌等相关性较强,腻苔与炮姜、佩兰、麻黄等相关性较强,黄苔与党参、黄连、枳实等相关性较强,等。④发现13条脉象与中药相关性结果,如数脉与淡豆豉、葛根、玄参等相关性较强,滑脉与竹沥、忍冬藤、地骨皮等相关性较强,弦脉与夏枯草、橘络、忍冬藤等相关性较强,等。⑤置信度较高的药对为枇杷叶-浙贝母、紫菀-杏仁、薄荷-连翘等,支持度较高的药对为浙贝母-杏仁、金银花-连翘、栀子-连翘等。⑥置信度较高的舌脉关联关系为黄苔-数脉、白苔-数脉、红舌-数脉等。支持度较高的舌脉关联关系为红舌-数脉、腻苔-数脉、黄苔-数脉等。结论《历代儿科医案集成》中小儿时行疾病的舌象以湿热性舌象居多,脉象以数脉、滑脉、弦脉等居多,用药以杏仁、甘草、连翘等居多;部分特定舌象、脉象与用药之间存在相关性,部分药物之间亦存在关联规律,可作为药对配伍使用。历代儿科医案中的诊疗经验,或可为现代中医儿科临床所借鉴。  相似文献   

9.
中医水肿辨治探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历代医家对水肿从病名及分类、病因病机、治法等方面均有论述.在古代文献中,水肿又有水、水病、水气等病名,分为四水、五脏水、十水、阴阳水等,可由外感六淫、湿热相兼、水渍妄行、疮毒归内、瘀血阻滞、久病劳损等致病.在治则方面,古人除运用发汗、利小便、逐水等法外,根据病因论治,或清热解毒,或活血利水,或理气化水等,并重视补益脾肾.另外,古代文献也有放血、针灸、食疗、导引等法的记载.  相似文献   

10.
慢性肾脏病与微观证治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振球 《河南中医》2007,27(1):13-15
慢性肾脏病不仅包涵IgA肾病等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还包括紫癜性肾炎,糖尿病、高血压等引起的肾损害,以及伴随年龄增长而引起的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等疾患。本病属中医肾热病、肾风、肾水、肾劳等范畴。临证当首分虚实,虚证用补肾、滋肝、健脾、益气等法以理虚,实证用熄风、利水、祛痰、化瘀等法以治实。见微知著,细心辨证,据证选方用药。  相似文献   

11.
从发病的角度而言,可将中医病因划分为直接病因与间接病因两大类,间接病因又可分为实体病因与模拟病因;针对直接病因、实体病因与模拟病因,分别阐述了中医临床病因分析的不同方法;并从人类对疾病病因认识的发展历程角度,指出中医病因理论亟待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医“治未病”理论索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中医预防治疗学中"治未病"的概念内涵出发,阐述了"治未病"的基本原则有四:未病先防、将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而"治未病"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养护正气类调治方法和祛邪于未发、未传类调治方法。当前"治未病"理论的研究重点在于:开展中医未病临床诊疗评价体系构建研究,开展体质及其调理与"治未病"理论的相关性研究,开展亚健康状态及其调治与"治未病"理论的相关性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未病”概念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洪钧 《天津中医药》2008,25(4):307-308
依据中医典籍相关论述和临床实际,认为"未病"作为一种人体特殊的健康状态是指"体内已有病因存在但尚未致病的人体状态",即疾病前期;结合实际,未病又扩展包括了疾病复发前期、康复期、"既病防变"期,称为特殊未病状态.未病的成因为内在的体质异常或/和外来的邪气伏藏体内,而均以体质异常(含体质性邪气,如素体湿盛)为内在基础.故体质检测、分类诊断、干预措施是未病诊治,疾病各级预防的必备手段.人体健康时不属于"未病"状态,但仍有必要防病,故"治未病"比人体"未病"状态所对应的范围更广,包含了流行性疾病的防治.现代医学的"亚健康"属于疾病状态,不是"未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肺病、肠病、肺肠合病大鼠病理模型,通过观察其血清TNF-αI、L-1含量情况,探索"肺与大肠相表里"相关病理机制。方法:实验设正常对照组、肺病组(过敏性哮喘)、肠病组(便秘)和肺肠合病组(过敏性哮喘合便秘)共4组。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肺病组、肠病组、肺肠合病组大鼠血清TNF-αI、L-1含量均呈显著性差异(P<0.01);与肺病组比较,肺肠合病组大鼠血清TNF-αI、L-1含量呈显著性差异(P<0.01);与肠病组比较,肺肠合病组大鼠血清TNF-αI、L-1含量呈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肺肠合病组大鼠血清TNF-αI、L-1含量均明显高于肺病组及肠病组,证实TNF-αI、L-1可能是肺与大肠相关的共同物质基础,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提供一定的现代医学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古籍中膏方治未病,治其未生(养生防病,却老全形);治其未成(救其萌芽,防微杜渐);治其未传(既病防变,截断扭转);病后防复(痊后谨调,养正防复)的论述,对其治未病理论进行整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16.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与已变防渐。"治未病"思想在心血管疾病"三级预防"中有充分体现,提倡人们通过适度锻炼、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调摄精神等方式增强正气,从而抵御病邪。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根本是预防动脉硬化,提前干预,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运用到心血管疾病的临床防治中,可明显降低心血管类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改善心血管病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张仲景将外感病错综复杂的证候及其演变,归纳为六经病,并将“治未病”思想体现在六经病传变规律及辨治过程中,笔者将其总结为有病早治、已病防传、病防盛危以及病尽而愈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黄帝内经》提出防病养生原则,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瘥后防复等。提示注意治病-防病-病变发生,在病变未产生前采取措施,疾病痊愈后防止复发,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  相似文献   

19.
临床上冠心病的患者常常伴有慢性肾脏病,而肾脏病患者亦往往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冠心病与肾脏病的密切关系与中医的"心肾相关"理论不谋而合。文章以中医视角,运用"心肾相关"理论,阐述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出现上述症状的生理机制、病理联系,并确立中医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20.
刘莹  马银虎 《西部中医药》2012,25(10):86-88
从中医眼科治未病思想的起源入手,指出治未病思想对于眼病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从“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后防复”等方面阐述青光眼的防治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