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观察小针刀配合颈椎扳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方法:84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小针刀结合颈椎扳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针灸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疗效情况。结果:治疗组近、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针刀配合颈椎扳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改良型腰椎后伸扳法治疗腰椎旋转型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4例典型腰椎旋转型腰肌劳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改良型腰椎后伸扳法(治疗组)和传统推拿治疗方法(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椎体旋转程度的改善情况。结果从临床疗效看,治疗组有效率94.11%,对照组有效率80.76%,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性意义。从腰椎旋转度改善情况看,治疗组改善率90.19%,对照组改善率59.6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性意义。结论改良型腰椎后伸扳法能够在纠正腰椎前后移动的同时纠正腰椎旋转,更好的发挥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子玮 《天津中医》2001,18(3):21-21
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方法:治疗组60例,以扳法,旋转,牵拉推顶的复合手法,结合甘露醇,复方丹能液及能量合剂,对照组口服颈复康,眩晕停。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迅速,肯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改良型腰椎后伸扳法治疗腰椎旋转型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4例典型腰椎旋转型腰肌劳损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改良型腰椎后伸扳法(治疗组)和传统推拿治疗方法(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椎体旋转程度的改善情况。结果从临床疗效看,治疗组有效率94.11%,对照组有效率80.76%,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性意义。从腰椎旋转度改善情况看,治疗组改善率90.19%,对照组改善率59.6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型腰椎后伸扳法能够在纠正腰椎前后移动的同时纠正腰椎旋转,更好的发挥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邓宁  金涛 《针灸临床杂志》2006,22(12):49-51
目的:探讨透刺法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症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理。方法:将120例颈性眩晕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采用透刺法为主,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法,进行对照观察。同时对治疗前后的脑血流速度变化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总有效率:78.33%。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透刺法治疗后MCA、ACA、PCA最高平均血流速度明显改善,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或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透刺法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症,能够改善眩晕症状,是目前治疗此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卧位整脊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64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分别采用卧位整脊治疗和常规推拿治疗,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P〈0.05)。结论:卧位整脊治疗颈性眩晕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手法结合牵引治疗中老年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中老年颈性眩晕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特征,探讨旋转扳法结合牵引和穴位推拿对中老年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流速的影响和两种手法的疗效差异。方法:64例中老年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旋转扳法结合牵引组(A组,32例)和穴位推拿组(B组,32例),分别施加相应的治疗手法。应用经颅超声多普勒检测手法前后椎基底动脉流速并观察流速改变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疗程后:两组的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1),治疗后两组的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流速改变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的疗效优于B组(P〈0.05)。结论:中老年颈性眩晕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主要表现为低流速状态,在手法治疗中旋转扳法结合牵引对椎基底动脉的影响较穴位推拿明显,并可能具有比穴位推拿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牵引下整复手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所致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牵引下整复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颈椎旋转定位扳法治疗,14天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MOS-SF36生存质量量表的变化情况,并评定两组疗效。结果:颈性眩晕总体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的愈显率、总有效率分别为67.5%、92.5%,优于对照组的50.0%、80.0%(均为P0.05);两组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和MOS-SF36生存质量量表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均为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均为P0.05)。结论:牵引下整复手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所致颈性眩晕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卢继东  杨书侠 《四川中医》2008,26(10):113-114
目的:观察卧位定点微调扳法为主的推拿方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12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3例,采用特定卧位手法放松、牵引、卧位定点微调扳法施治;对照组63例,采用传统推拿施治。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8.4%和90.5%。治愈患者第1疗程比较分别为36.6%和24.0%;第2疗程为53.7%和32.0%。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卧位定点微调扳法为主的推拿方法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的推拿方法,且安全无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牵拉整复法治疗寰枢关节错位所致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颈椎张口位片椎体间的位移变化。方法:70例寰枢关节错位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患者均先行颈部软组织理筋松解后,治疗组以牵拉整复法治疗,对照组则予颈椎牵引治疗,治疗周期为2周,治疗结束后随访1个月,观察手法疗效以及治疗前后患者颈椎张口位片枢椎齿状突位移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及随访1个月时患者颈性眩晕、颈肩疼痛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治疗后、随访时枢椎齿状突偏移程度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牵拉整复法治疗寰枢关节错位所致颈性眩晕具有良好疗效,可以纠正寰枢关节骨错缝,且疗效优于颈椎牵引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刃针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的疗效。方法:将13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药物组各65例,治疗组采用刃针配合手法治疗,药物组采用静脉滴注注射用丹参,盐酸培他啶注射液。对两组病人疗程前后进行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对比分析,均在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92%,药物组为86.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药物组,且治疗组的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平均速度变化比治疗前明显改善,亦优于药物组。结论:刃针配合手法可明显改善椎动脉、基底动脉的血液供应,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及其引起的眩晕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治疗方案的稳定性。方法:将来自武汉市中医院80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用针刺百会、四神聪、晕听区等为基础穴进行辨证加减取穴;对照组口服常规西药治疗2个疗程,撤药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1),说明针刺治疗颈性眩晕较西药治疗更具有持久有效性。结论:针刺治疗颈性眩晕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根据“骨错逢,筋出槽”评估要素合理运用仰卧拔伸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并对其进行疗效分析,从而为本病的诊治提供一个新的思路。方法:将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经评估后在椎骨错缝定位节段运用仰卧拔伸手法)30例,对照组(仰卧拔伸手法)30例。根据《脊柱推拿诊治评估技术规范》中的颈椎评估方法为每一位患者进行评估。治疗以每周4次为1疗程,共3疗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疗效,并参照相关的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予以评分。结果:治疗12次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9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自身积分差值比较显示治疗组在治疗眩晕和头痛两大椎动脉型颈椎病主要症状方面要优于对照组(P〈0.05)。而其他症状、体征方面如颈肩痛、生活、工作和社会适应能力改善方面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过评估后的手法治疗组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确切。经过评估后的手法治疗组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最主要的两大症状眩晕与头痛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故根据规范系统的确定病变节段有的放矢进行治疗在短期内能更好的提高手法的疗效,从而使仰卧拔伸手法更加具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14.
郭姜  王得志  丁全茂 《中医正骨》2012,24(7):17-19,22
目的:观察颈椎三扳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要求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实验组采用颈椎三扳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法治疗.均每周治疗2次,共治疗5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5周后采用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评分标准对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评分,同时采用自拟的疗效评定标准在治疗5周后评定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①症状评分.治疗前2组患者的眩晕、颈肩痛、头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48,P=0.519;t=-1.000,P=0.321;t=-1.645,P=0.105);治疗5周后实验组患者的眩晕、颈肩痛、头痛评分均小于对照组(t=-6.193,P=0.000;t=-6.874,P=0.000;t-8.678,P=0.000).②临床疗效.治疗5周后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实验组优于对照组(Z=-2.286,P =0.022).结论:颈椎三扳法能有效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的眩晕、头痛及颈肩痛症状,临床疗效显著,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颈源性眩晕以及颈椎不稳定之间的关系问题探讨其中医分型治疗理论.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4年1月患有颈源性眩晕症的病患50例,其中男性病患人数为31例,女性病患人数为19例.年龄范围在30~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0.3岁.对全部50例病患进行关于颈源性眩晕与颈椎不稳定关联性分析以及中医分型论治.确诊是否存在颈椎不稳定以及病发的几率.对病患分为对照组与病例组,分析病患病发特征以及中医分型的差异性.结果:本次实验中对照组50位病患并无发生颈椎不稳定情况,发病率为0%,病例组共50例病患,36例出现颈椎不稳定情况,发病率为72%.颈2~7椎体后援夹角(6.75±0.89).结论:颈源性眩晕病患的颈椎椎体后缘夹角在7°以内不会产生颈源性眩晕.中医分型论治对颈源性眩晕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以肩胛提肌起止点为刃针作用靶点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刃针作用于肩胛提肌起止点治疗,对照组采用毫针针刺颈夹脊穴、局部腧穴、阿是穴等为主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80.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以肩胛提肌起止点为刃针作用靶点治疗颈性眩晕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颈眩方辨证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研究方法,观察了150例颈性眩晕患者,治疗组100例给予纯中药,以颈眩方为基础方根据中医辨证临床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口服西药乙酰胺吡酮片和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进行治疗,然后按照疗效判定标准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3个疗程后,治疗组治愈47例,显效28例,好转1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3.0%;对照组治愈9例,显效13例,好转10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64.0%。治疗组总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相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颈眩方辨证加减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中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颈椎不同节段手法正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颈椎不同节段手法正骨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和椎-基底动脉血流的影响,并评价椎动脉型颈椎病手法正骨治疗的优选节段。方法:将90例具有寰椎轴线分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A、B、C共3组,3组病例均以颈部的分理揉按为基础治疗,其中A组加用定点复位法调整C1~2;B组加用角度复位法调整C3~5;C组加用侧旋提推法调整C6~7,以症状、体征、X线片及TCD检测为观察指标,评价各组治疗效果。结果:颈椎三节段手法正骨均能减少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A、B、C3组的临床疗效分别为90.00%、66.67%、60.00%,A组与B组、C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A组较B组、C组更能改善寰枢椎轴线分离程度(P0.01);A组较B组、C组更能减少患者眩晕症状积分(P0.01)及改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状况(P0.05或P0.01)。结论:本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椎-基底动脉的供血不足与寰枢椎的错动移位关系密切,提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在合并有寰枢椎的错动移位时,颈椎寰枢节段应作为手法正骨的优选节段,针对性地纠正寰椎或枢椎的错动移位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探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配合颈椎牵引对颈性眩晕疗效观察。方法:整理2008年3月~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颈性眩晕病人78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患者39例,进行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配合颈椎牵引疗法治疗,对照组患者39例,对照组患者在颈椎牵引的基础上,配合西药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VA、BA的Vm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且实验组治疗后VA、BA的PI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配合颈椎牵引治疗颈性眩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小针刀并颈椎引伸复位法联合应用治疗颈性眩晕的远期疗效对比分析,为临床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对符合要求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小针刀、颈椎引伸复位法、按摩及物理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按摩及物理疗法治疗,分别评定治疗结束后30d及结束后60d的疗效,对评定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疗程结束后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30d、6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针刀结合颈椎引伸复位法,是治疗颈性眩晕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其疗效稳定,远期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