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血管吻合口内膜增生性再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链  张小明 《河北医药》2010,32(12):1614-1617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累及大中动脉的全身性病变,发生在中老年人下肢的动脉硬化性闭塞是血管外科的常见多发病之一。通过自体大隐静脉或人工血管旁路移植跨越闭塞段,重建血液流入道是目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的主要手段之一,尤其是对于长段闭塞无法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动脉溶栓联合血管成形术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的疗效进行探讨。方法将42例急性脑动脉闭塞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1例,即对急性脑动脉闭塞的患者行rt-pt动脉溶栓后未联合血管成形术治疗;实验组21例,即对急性脑动脉闭塞的患者rt-pt动脉溶栓后联合血管成形术治疗;分别于溶栓后1d,7d,14d,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随访观察溶栓效果及血管再发闭塞情况。结果对照组21例患者中,溶栓后立即行DSA造影,示血管完全再通10例,部分再通9例,2例无再通,术后6个月中随访观察显示7例患者出现血管再发闭塞,并2例因再栓塞死亡。实验组21例患者中,溶栓后示血管完全再通8例,部分再通12例,1例无再通,与对照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中示2例患者出现了血管再发闭塞,无死亡病例,与对照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溶栓联合血管成形术治疗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可以有效的降低血管再闭塞的发生,提高动脉溶栓的最终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急诊介入治疗冠心病术后无复流(NRP)患者常见血管影像学因素。方法连续选择在抚顺矿务局总医院心内科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CI)冠心病患者45例,其术后发生了NRP,对照组为同期接受急诊,PCI术后未发生NRP患者6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常见血管影像学因素指标。结果 NRP组的多支病变例数、几乎完全闭塞例数、靶病变较长例数、重度血栓负荷例数、初始TMI血流0~1级例数、侧枝循环差例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多支病变、几乎完全闭塞、靶病变较长、初始TMI血流0~1级以及侧枝循环差可能是急诊PCI术后发生NRP血管影像学易患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髂动脉闭塞性病变介入治疗的技术要点。方法本组41例髂动脉闭塞的患者通过行闭塞段开通、经导管局部溶栓、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和内支架置入等多种介入方法综合治疗来观察效果。结果 41例患者介入治疗成功率达100%,治愈36例,好转5例,共9例血管闭塞者进行了溶栓治疗。术后随访2~24个月,平均18个月,除2例分别在术后11个月和8个月发生支架内再闭塞行二次介入治疗外,其余患者症状均无加重或复发。结论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可作为治疗髂动脉闭塞可选择的手术替代方案,尤其是对于有高手术风险的患者,具有微创、简单、有效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糖尿病下肢血管闭塞介入治疗(经皮血管球囊扩张术及支架植入术)临床护理特点。方法将12例糖尿病下肢血管闭塞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取得患者配合;术后重点做好患肢、患足的观察与护理,同时注意饮食指导、血糖监测、警惕并发症的发生。结果12例患者下肢动脉闭塞段开通,血流通畅,获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经精心护理,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手术前后护理观察及术中配合是提高手术成功率,预防手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留置浅静脉套管针引起浅静脉血管闭塞的临床因素。方法520例留置套管针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260例),套管针在静脉血管内保留时间为4 d,每次输液后均用肝素配置液封管,对照组(260例),套管针在输液后拔除,留置时间不超过1 d,穿刺者均具有熟练的静脉穿刺技术,使用同一生产厂家的套管针,穿刺点一般选择在前臂浅静脉血管。观察两组血管情况。结果经统计结果显示,留置浅静脉套管针时间越长静脉炎的发生越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闭塞的发生也越高(P<0.05),且静脉炎的发生与血管狭窄和闭塞呈正相关,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浅静脉留置针外套管堵塞与血管闭塞没有相关性(P>0.05)。但随着留置时间的延长,留置针外套管堵塞的发生越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留置套管针时间越长,发生血管狭窄及血管闭塞的机率越高,输入药物的浓度与留置浅静脉套管针的时间不相关,留置套管针引起的静脉炎与浅静脉血管狭窄和闭塞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张乐国  朱翠敏  张俊玲  王馥梅  常涛 《河北医药》2010,32(15):2044-2046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对18例经DSA或CTA证实锁骨下动脉闭塞的患者实施血管内支架植入,观察血管狭窄程度在术前、术后以及术后6个月的变化,以及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行Malek评分。结果 18例患者中13例成功植入支架,锁骨下动脉狭窄率从术前100%下降至术后的18%[(22±10)%],除1例出现穿刺点皮下血肿5例出现动脉夹层,未发生其他围手术期并发症。在6个月的临床随访中,12例患者症状明显改善,1例患者发生再狭窄,Malek评分显著改善。结论锁骨下动脉闭塞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的方法,但远期疗效仍需要前瞻性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个复杂的级联系统,该系统过量表达会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生。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和血管紧张素Ⅱ的Ⅰ型受体(AT1R)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病死率。基于RAS抑制剂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作用,考虑RAS抑制剂有可能降低心肌血管重建术后缺血性事件的发生。然而,有关心肌血管重建术后冠脉血管再狭窄或再闭塞方面的研究数据并不一致。在多数研究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并不能降低心肌血管重建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相反,ACEI甚至与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后的再狭窄率升高有关;但选择性AT1R拮抗剂能降低PCI后的支架再狭窄。  相似文献   

9.
郑立建  刘洁  佟小光△ 《天津医药》2016,44(12):1476-1479
摘要: 目的 探索减少椎动脉颅内段支架术后发生穿支动脉闭塞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32 例应用 Gateway-Wingspan 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的患者的临床资料, 评价术后狭窄改善程度及灌注改善情况, 分析发生穿支动脉闭塞的原因。结果 32 例患者共置入 33 枚 Wingspan 支架, 1 枚 Apollo 支架, 手术成功率 100%。术后患者椎动脉颅内段狭窄率由 (76.6±6.1) %降至 (27.9±5.2) %。术后 3 个月复查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 或头 CT 血管成像, 均未出现支架内再狭窄。术后 24 h 内 2 例患者发生延髓穿支动脉闭塞, 考虑其原因可能为狭窄处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下降, 术中球囊与支架的机械作用下导致斑块位移, 进而堵塞延髓动脉; 经过药物及康复治疗后, 症状改善明显。结论 椎动脉颅内段支架术后穿支动脉的闭塞可通过术前严格的评估与准备、 术中对球囊及支架的正确选择等措施来预防, 但仍需大样本数据的论证。  相似文献   

10.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用心导管技术疏通狭窄甚至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从而改善心肌的血流灌注方法。PCI的传统入路为股动脉,其优点是管腔大插管成功率高,但易发生局部出血和血管并发症,术后拔除动脉鞘管需暂时中断肝素治疗,对PCI术后疗  相似文献   

11.
蒋杰  熊国祚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7):2646-2647
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旁路手术等方法是目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主要手段,而术后血管再狭窄(restenosis,RS)是影响手术远期通畅率的主要原因。有文献记载,旁路RS其远期发生率可高达40%[1-2],球囊扩张对于狭窄性病变的3年通畅率为61%,闭塞性病变为48%[3];RS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因此,寻  相似文献   

12.
赵守财  杨倩  吴雪松  倪进军  薛莲  周志明 《安徽医药》2016,20(11):2055-2060
目的 比较颈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术和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CAS)患者手术成功率和围手术期及近期不良事件,探讨颈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颈动脉CAS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和颈动脉闭塞再通术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危险因素及颈动脉狭窄CAS术和闭塞再通术中及术后相关因素、围手术期及随访结果。结果 共有54例颈动脉狭窄和17例颈动脉闭塞患者,54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均成功置入支架而纳入狭窄组;17例颈动脉闭塞患者,再通失败2例,成功再通并置入支架患者15例并纳入闭塞组。狭窄组术后残余狭窄率为0~30%,平均为13%~18%,技术成功率为100%。闭塞组术后残余狭窄率为0~30%,平均为17%~22%,但是再通技术成功率为88.2%。两组病例中狭窄部位、术后心动过缓、术后低血压及高灌注综合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支架长度、球囊预扩、保护装置的应用与否、支架长度及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闭塞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与支架长度、保护装置的应用与否、支架长度及手术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围手术期并发症:狭窄组小中风2例,大中风0例;闭塞组小中风1例、大中风1例。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8%,其中狭窄组为3.7%,闭塞组为13.3%。但颈动脉闭塞组与狭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月后总临床成功率为98.6%。2月至1.5年随访,无支架内再狭窄及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颈内动脉闭塞再通术是安全可行的,患者耐受性较好,但由于颈动脉闭塞病例数较少,技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可能过高,潜在的严重并发症可能被低估,今后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下肢缺血性疾病特别是腘动脉以及远中、小动脉闭塞症的治疗一直是世界性的难题[1]。下肢中小动脉闭塞症主要是指细胞纤维脂质、基质和组织碎片的异常沉积,在动脉内膜或中层发生增生过程中复杂的病理变化。针对腔内技术治疗下肢中小动脉闭塞症围手术期,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医院开展了一系列的护理干预措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因桥血管闭塞致心绞痛复发的冠心病患者行自体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10例实施介入治疗的CABG术后因桥血管闭塞致心绞痛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造影结果、介入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例桥血管闭塞的CABG术后患者接受了PCI治疗,其中9例患者为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1例患者为左主干病变.1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自体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后均无心绞痛复发.结论 自体冠状动脉病变行PCI治疗CABG术后心绞痛复发是可行的、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股深动脉形态学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 55例下肢动脉硬化刚塞症患者行下肢动脉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并同时测量双侧踝肱血压指数.计算每条肢体的股深动脉与股总动脉管径比值,股深动脉末端水平冠状面的股骨干分割比.以股浅动脉是否闭塞划分为股浅动脉通畅(A)组和股浅动脉闭塞(B)组,两组间管径比及分割比值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在单纯股浅动脉闭塞组中以股深动脉是否超过股骨干中点分为长股深动脉(C)组和短股深动脉(D)组,对两组间静息痛率及ABI值进行统汁学分析.结果 A组的管径比和分割比均明显小于B组(P<0.01).单纯股浅动脉闭塞51条肢体C组的静息痛率明显低于D组(P<0.01),而ABI明显高于D组(P<0.01).结论 在股浅动脉发生闭塞后,股深动脉可通过扩张来代偿下肢的供血,但只有在股深动脉长度超过股骨干中点时才能较好地发挥代偿供血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烟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S iem ens 1.0T超导型MR I系统行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MRA,分析70例烟雾病的MRA表现。结果MRA发现双侧颈内动脉末端狭窄闭塞49例;单侧颈内动脉狭窄闭塞21例;大脑前、中动脉狭窄闭塞70例;大脑后动脉狭窄闭塞8例;血管跳跃征18例;颈外动脉分支代偿性扩张19例,大脑后动脉代偿扩张43例。脑底异常烟雾血管70例。结论MRA是一种无创伤性诊断烟雾病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7.
<正>急性肠系膜血管闭塞引起的急腹症在临床虽不常见,一旦发生即为危急重症。病死率达60%~100%[1]。主要原因为延误诊断和失去治疗良机[2]。现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1997-10~2007-10收治的17例急性肠系膜血管闭塞的临床资料,对其诊断治疗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螺旋CT(SCT)及CT血管造影(CTA)对烟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6例烟雾病患者均行SCT及CTA检查。结果SCT发现脑梗塞42例,脑室轻度扩大12例,局脑萎缩10例,基底节区出血1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CTA均见不同程度的颈内动脉末端狭窄或闭塞,其中双侧狭窄闭塞30例,单侧狭窄闭塞16例;大脑中动脉狭窄闭塞76支,大脑前动脉狭窄闭塞62支,大脑后动脉狭窄闭塞28支;46例均显示脑底异常血管网。结论SCT平扫结合CTA可良好显示烟雾病造成的脑实质病变及血管异常,是诊断烟雾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动脉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它是由于输送血液的血管发生了硬化,造成了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局部组织得不到充足的氧气和营养,致使组织缺氧和坏死,可发生于全身各个部位。而当发生在腿部时,会引起下肢供血不足,行走困难,严重者会导致足部坏死或溃破,临床上称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如治疗不当,甚至有截肢或生命危险。国内有报道称,60岁以上的人群患病率为164%,  相似文献   

20.
周岱 《江苏医药》1989,15(7):384-384
moyamoya病主要指颈内动脉末梢(多数为两侧性)发生狭窄或闭塞,病变常波及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的近端,伴有丰富的侧枝循环,在脑血管造影中,脑底部及基底核部位出现异常血管网(moyamoya血管),故又称为烟雾病,脑底动脉环闭塞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