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下切牙区牙槽骨形态特征.方法 对17例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及10例正常(牙合)对照者进行锥体束计算机断层(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技术扫描拍摄,并对相关数据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①骨性Ⅲ类错(牙合)下切牙区牙槽骨厚度较正常(牙合)者薄(3.3±0.6) mm,其根尖点距唇侧骨皮质距离较近(0.8±0.4)mm(P<0.01);②骨性Ⅲ类错(牙合)牙槽骨附着高度较正常(牙合)者低,尤其是唇侧牙槽附着高度较低(5.2±1.3) mm(P<0.01);③下切牙倾斜度与牙槽骨厚度、唇侧牙槽附着高度、根尖点距唇侧牙槽骨距离具有相关性.结论 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的下切牙区牙槽骨厚度较薄,唇侧牙槽骨附着高度较低并且与下切牙唇倾度有一定的相关性.临床中应重视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的牙槽骨形态对于下切牙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骨性Ⅲ类错(牙合)的颅底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几何形态测量和传统头影测量两种方法,对Ⅲ类错[牙合]的颅底形态进行研究,探讨颅底在Ⅲ类错[牙合]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Ⅲ类与Ⅰ类骨面型儿童的头颅定位侧位片各40张,描记颅底的9个标志点,数字化后,用Procrustes重叠法和薄板曲线法这两种几何形态测量法比较Ⅲ类与Ⅰ类骨面型儿童的颅底形态。用传统头影测量法对颅底的测量值进行分析,进一步研究Ⅲ类错[牙合]的颅底形态。结果:Ⅲ类错[牙合]与Ⅰ类错[牙合]相比,颅底角无明显差别;后颅底发生显著变化,长度变小、水平向向前明显缩短、向下轻度延长;前颅底长度变小,S-SE段明显向上改变。结论:Ⅲ类错[牙合]的颅底形态有自身特点;颅底形态影响Ⅲ类错[牙合]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比较正畸去代偿前后严重的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下切牙区牙槽骨形态变化情况。方法对15例接受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严重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男9例,女6例,平均年龄23.6岁),分别在治疗前(T0期)和正颌手术前1个月(T1期)进行CBCT摄片。分别测量正畸前及术前正畸结束时下切牙区牙槽骨形态,包括牙槽骨厚度、牙槽骨附着高度、牙根长度等指标。相关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正畸去代偿前后的比较结果显示:1正畸去代偿以后下切牙唇倾度增大,根尖点距舌侧骨皮质距离变小(P<0.01);2牙槽骨厚度未见明显改变;3唇舌侧牙槽骨附着高度矫治后均有降低,尤其是舌侧牙槽骨附着高度降低显著(P<0.01);4牙根长度测量未见明显改变。当下切牙进行较大范围的唇向倾斜运动时,牙根向舌侧骨皮质靠近,牙槽骨附着高度进一步降低。结论在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的矫治中,由于需要在不良的牙槽骨形态中移动下切牙,必须密切关注其牙周组织状况、牙槽骨形态变化以及牙根与牙槽骨的关系,选择恰当的矫治方案,减少下切牙过度地唇舌向移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梁淑贤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1,4(2):112-115
成人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是临床上骨性错(牙合)畸形最为常见的一种,不仅存在牙性问题,同时还伴有颌骨形态、位置的异常,严重影响患者面部美观、口颌功能及心理健康.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是行之有效的手段.本文从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适应证选择、手术时机、对软硬组织侧貌及稳定性的影响等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性Ⅲ类错[牙合]和正常[牙合]切牙区牙槽骨的形态结构与垂直骨面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47张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病例矫治前的X线头颅侧位片及43张正常[牙合]恒牙期的头颅侧位片,测量上下切牙区的牙槽骨形态结构的相应项目、指标,并对相同面角的骨性Ⅲ类错[牙合]与正常[牙合]的测量结果进行t检验。结果:对于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其UP值在高面角组与中等面角组、低面角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LA值及MxAD值在高面角组与中等面角组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正常[牙合],其MdAD值在高面角组与中等面角组、低面角组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LA值在高面角组与中等面角组、低面角组的差别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相同面角骨性Ⅲ类错[牙合]的LA值均低于正常殆(P〈0.05),UP值在中等面角组、低面角组与正常[牙合]的差别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MdAD值也均为骨性Ⅲ类错[牙合]显著小于正常[牙合](P〈0.01)。结论:骨性Ⅲ类错[牙合]和正常[牙合]的切牙区牙槽骨的形态结构在不同垂直骨面型之间及相同垂直骨面型间均有不同。 相似文献
7.
骨性Ⅱ类错(牙合)的颅底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用几何形态测量和传统头影测量2种方法,对Ⅱ类错(牙合)的颅底形态进行研究.方法 随机选取Ⅱ类与Ⅰ类错(牙合)骨面型儿童的头颅定位侧位片各40张,描记颅底的9个标志点,数字化后,用Procrustes重叠法和薄板曲线法这2种几何形态测量法比较Ⅱ类与Ⅰ类错(牙合)的颅底形态.并用传统头影测量法对颅底的测量值进行分析.结果 Ⅱ类与Ⅰ类错(牙合)相比,颅底角无明显差别;后颅底发生显著变化,水平向后明显延长,伴向上的轻度抬高;前颅底区的S-SE段向前下方改变.结论 Ⅱ类错(牙合)的颅底形态有其自身特点;颅底形态影响Ⅱ类错(牙合)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与先天性下切牙异常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下切牙的特点,为矫治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提供参考.方法 对126例年龄11~18岁正畸治疗前的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牙模型进行测量,分析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下切牙牙量和缺失情况.结果 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10.32%下切牙缺失,下颌中切牙牙冠近远中宽度平均为5.21 mm,下颌侧切牙牙冠近远中宽度平均为5.76 mm,与文献正常值比较显示下切牙偏小,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下切牙牙冠的近远中径较正常人小,且多发下切牙缺失.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边缘骨性Ⅲ类错[牙合]正颌手术与正畸掩饰治疗(拔牙)后的效果差异。方法:对两组骨性Ⅲ类手术边缘病例治疗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对比分析,其中手术治疗组12例,单纯正畸组13例,所有病例治疗前ANB角都〉-5°。结果:手术组治疗的主要变化是下颌骨前齿槽区的后移及下切牙的直立,正畸组的主要变化是下切牙的后倾及后移。两组治疗后的X线头影测量值经Mann-Whitney U检验显示ANB角,上下颌骨长度比(M/M ratio),NAPog角,下切牙倾斜角(∠L1/ML),上下切牙交角(∠U1/L1)有显著性差异,而标志软组织凹陷度的Holdaway角和Z角没有差异。结论:对于骨性Ⅲ类手术边缘错而言,选择合适的病例,手术与正畸掩饰治疗都可以获得可接受的咬合和美观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轻中度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拔牙矫治和非拔牙矫治的牙[牙合]矫治效果。方法测量80例矫治完成的轻中度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治疗前后模型的PAR指数,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前,牙齿错位、咬合关系和覆盖的PAR指数有显著性,P〈0.05;2组治疗后,牙齿错位与中线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前后PAR减少的百分率中,牙齿错位、咬合关系项目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PAR分值能反映错[牙合]严重程度,拔牙病例的错[牙合]主要在牙齿错位、覆盖、中线不调方面较非拔牙病例重。拔牙矫治更有利于牙齿错位的调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上颌前方牵引联合Ⅲ类颌间牵引矫正严重骨性反(牙合)的疗效,为临床矫正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方法 应用上颌前方牵引联合Ⅲ类颌间牵引对32例(平均年龄11.8岁)替牙期儿童的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进行治疗,并对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经过5~8个月(平均6.5个月)的牵引,所有患者矫治效果良好,SNA,ANB,~,IMPA,覆盖改善显著。结论 对于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采用夜间前方牵引配合白天Ⅲ类颌间牵引,实现了对上颌实施24小时持续前牵,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正畸治疗中磨牙的拔除和保留(七)——拔除磨牙矫治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进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6,22(8):509-511
目的:探讨采用拔除磨牙的方法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的疗效。方法:选择12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病例,生长发育均已完成。治疗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和口腔全景片。根据磨牙冠根发育状况,结合畸形类型设计拔除第一、第二或第三磨牙。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平均疗程20个月。选择15项软、硬组织头影测量指标,比较矫治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并进行t检验。结果:矫治前后SNA、SNB无明显改变、U1-LI显著增大、L1-MP显著减小,说明反[牙合]的矫治主要依赖于下前牙的内收直立实现,矫治后鼻唇角显著增大,颏唇角显著减小,使患者的侧貌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对于生长发育完成的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选择拔除磨牙的矫治设计对于面型的改善及咬合关系的调整均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评价上颌前牵引矫治对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上气道形态的影响,探讨颅颌面结构改变与上气道形态改变的关系.方法:上颌矢状向发育不足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22例.根据矫治前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上颈椎发育程度判断,均为生长发育期患者.进行上颌前牵引治疗.采用SAS8.2软件包.对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上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以评价前牵引疗效,以单因素相关分析评价上气道间隙变化与颅颌面形态改变之间的关系.结果:矫治后患者的鼻咽(PNS-ad1,PNS-ad2)及腭咽(PSP-SPPW,P-MPW)气道间隙显著增大(P<0.01),舌咽气道间隙(Tb-TPPW)显著减小(P<0.05),喉咽气道间隙(V-LPW)无显著变化(P>0.05).PNS-Ba的改变分别与PNS-ad1、PNS-ad2以及V-LPW的改变存在相关性(P<0.05);Hy-H1的改变分别与P-MPW、V-LPW的改变存在相关性(P<0.05);Hy-H0的改变与V-LPW的改变存在相关性(P<0.05),其余颅颌面形态结构的改变与上气道间隙的改变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上颌前牵引对上气道间隙有一定影响,且颅颌面结构改变与上气道形态改变之间存在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15.
16.
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的遗传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遗传因素在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96例先证者和200例对照及其亲属资料进行遗传流行病学研究.先证者的诊断标准为:ANB<0°,前牙反(牙合),不能后退至前牙对刃,下前牙舌倾.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x2检验.结果: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先证者一级亲属患病率为9%,二级亲属患病率为1.88%,对照一级亲属患病率为0.96%.一级亲属患病率>二级亲属患病率>对照一级亲属患病率.一级亲属的遗传度为0.74±0.092.分离分析认为,该病不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结论: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具有多基因遗传病的特点,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亲子之间的不同颅颌面结构的遗传度研究,探讨遗传因素在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65例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及其父母拍摄头颅侧位片,选取29个测量标志点,26个测量项目,分别用均父母-子代回归系数法和单亲一子代回归系数法估算不同测量项目的遗传度。结果均父母-子代回归系数法显示,亲子之间颅骨、上下颌骨有很高的遗传度,达到70%~90%,角度的遗传度高于线距的遗传度,代表牙齿和软组织的大部分测量项目的遗传度都在30%-40%左右。单亲.子代回归系数法显示,硬组织和软组织中母子的遗传度大于父子的遗传度,性别在亲子间的遗传有一定的影响。结论亲代的颅颌面结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子代颌骨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8.
张峰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0,37(6)
骨性Ⅲ类错胎畸形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错骀畸形,在临床上患者常表现为下颌前突、面中部凹陷等颌面部形态的改变,严重影响了人的美观和自信心.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骨性Ⅲ类错胎畸形涉及到患者整个颅颌面部的软硬组织,是一个多器官的综合性病变.本文将从下颌骨、面中部复合体、颅基底结构、软组织和头颈部姿势5个方面来阐述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口腔颌面部形态特征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借助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结合计算机辅助测量技术,描述研究成人骨性Ⅲ类错(牙)下前牙的冠根形态,为此类错(牙)畸形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2008年1月-2010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正颌-正畸联合诊治门诊中心寻求正畸治疗的成人连续病例中,选取诊断为骨性Ⅰ类及Ⅲ类的错(牙)畸形各30例(以下简称为Ⅰ类组及Ⅲ类组),按照矢状向骨性不调的严重程度,将Ⅲ类组分为轻、中、重度3类.以Ⅰ类组作为对照,应用CBCT,从角度、线距两方面比较Ⅲ类组下前牙的冠根形态,评价其是否与错(牙)畸形的严重程度有关.采用SAS8.0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成组t检验分别比较Ⅲ类组与Ⅰ类组之间轻、中、重度Ⅲ类组与Ⅰ类组间下前牙冠根角度及冠根偏移距离的差异.结果:Ⅰ类组下前牙冠根角度平均为175.39°,冠根偏斜距离平均为0.70mm;Ⅲ类组下前牙冠根角度平均为172.40°,冠根偏斜距离平均为1.1514mm,下前牙的冠根形态较之Ⅰ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轻度骨性Ⅲ类错(牙)(以下简称为轻度Ⅲ类组)前牙冠根角度平均为173.36°,冠根偏斜距离平均为0.99mm;中度骨性Ⅲ类错(牙)(以下简称为中度Ⅲ类组)下前牙冠根角度平均为173.27°,冠根偏斜距离平均为1.01mm;较之Ⅰ类组,下前牙冠根形态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重度骨性Ⅲ类错(牙)(以下简称为重度Ⅲ类组)下前牙冠根角度平均为171.03°,冠根偏斜距离平均为1.38mm,较之Ⅰ类组,下前牙冠根形态有显著差异.结论:重度成人骨性Ⅲ类错(牙)畸形下前牙存在明显的冠根成角现象,牙冠相对牙根明显舌倾.提示此类患者的正颌-正畸联合治疗,下前牙移动的理想位置应由牙根而不是牙冠的位置决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