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石小梅  徐岩 《中医药学刊》2005,23(8):1462-1462
遗尿症是指3岁以上的小儿不能控制排尿。多数在夜间入睡后,亦有日间入睡后不能控制,而在醒时能控制的一种病症。又称夜尿症。多发生在4~12岁小儿。中医认为小儿遗尿的病因主要是与肾与膀胱虚寒。不能固摄密切相关。还与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下元虚寒、闭藏失职、肺脾气虚、水液不摄、肝经湿热、蕴结膀胱,均可导致遗尿。对于各种功能性遗尿的患儿,可分为肾气不足型、脾肺气虚型、肝经湿热型、心肾不交型。本文根据辨证施治.给予正确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2.
中药敷脐结合手法治疗小儿遗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儿遗尿症临床较多见,绝大多数是功能性的.中医学认为:下元虚寒,肾气不足,不能温煦膀胱;脾肺气虚,不能约束水道,膀胱气化失调,不能制约水道则为遗尿.<幼幼集成·小便不利证治>:"小便自出而不禁者谓之遗尿;睡中自出者,谓之尿床,此皆肾与膀胱虚寒也."清·李中梓<证治汇补·遗尿>说:"水潴于膀胱,而泄于小肠,若心肾气损,肠气虚冷,传送失度,必具遗尿之患……".  相似文献   

3.
“遗尿”,又名“尿床”。小儿3足岁后甚至学龄儿童,在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称为遗尿症。《幼幼集成》谓:“小便自出而不禁谓之遗尿。梦中自出谓之尿床。皆属肾与膀胱。因肾主封藏,开窍于二阴,职司二便,肾与膀胱相表里、肾气不足,肾阳衰微,膀胱不约,为本病的主要因素。亦有肺脾气虚不能约束水道而病小便不禁者。亦有因肝经郁热,胆火内蕴,或由不良习惯而造成。此症乃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小儿疾病,症状轻者经治疗或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重者则夜夜尿床,其溺味则臭不可闻,日久有损患儿的健康。笔者在临床上,常分为肾气不足,下元虚寒,肝郁伏热,脾肺阳虚等四种证型进行施  相似文献   

4.
患遗尿证多在3岁以上,若在3岁以下小儿,多由脑髓未充,智力未健正常的排尿习惯尚未养成,则不属遗尿证,笔者以推拿治疗此病,收效较满意。本文16例均选择每晚尿床1-3次3岁以上的儿童,其中男,9例;女,7例,3~5岁4例,6~8岁6例9~12岁3例,12岁以上者3例,病程最长为11年,最短则为2个半月。本病主要由于小儿肾气未充。膀胱虚而失摄,不能制约水道之窍,致令小便失控,再者脾肺虚损则上不能制下,气虚不摄,累及膀胱,也都不能约束而致不依时而溺。另有肝与肾脏在生理,病理上互相资生,互相制约,故肝经郁热亦可影响及肾致使膀胱失约而致遗尿。日久形成尿床。  相似文献   

5.
尿床通称遗尿,指5~15岁小儿在睡眠或睡梦中排尿.醒来或唤醒才知的病症。多由肾虚寒冷、膀胱虚寒、脾肾阳虚、脾虚湿困、脾虚气陷、脾肺气虚、肝经湿热、心肾不交、精神紧张、先天不足及不良习惯等引起。除原发病引起的外,都可用药膳治疗。治疗中要鼓励其不怕羞、不紧张,认真治好;要多吃些缩尿的碱性食物,少吃酸性食物,不吃伤脾胃、肾和耗气食物;  相似文献   

6.
遗尿是小儿常见病,祖国医学认为其病机主要与肾及膀胱的开合功能失调有关,认为本病为肾气不足,下元虚冷或病后体弱,脾肺气虚致三焦气化不利,肺、脾、肾三经之气不固,膀胱失约而成。少数患儿因肝经湿热,疏泄失常,火热内迫,热迫膀胱,膀胱不藏而引起。推拿疗法方便,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7.
遗尿俗称尿床,是小儿常见疾病之一。凡三周岁以上不能控制排尿而自遗者,即属病态。本病的发生与肺、脾、肾、三焦、膀胱的功能有密切关系。本病或者是由于年老体弱、肾气虚衰,或由于年幼、肾气不充、三焦气化不足、下元固摄无权、膀胱失于约束所致。我科从1979年2月至5月,用列缺穴埋针治疗遗尿200例,疗效尚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小儿遗尿症临床较多见,绝大多数是功能性的。中医学认为:下元虚寒,肾气不足,不能温煦膀胱;脾肺气虚,不能约束水道,膀胱气化失调,不能制约水道则为遗尿。《幼幼集成·小便不利证治》:“小便自出而不禁者谓之遗尿;睡中自出者,谓之尿床,此皆肾与膀胱虚寒也。”清·李中梓《证治汇补·遗尿》说:“水潴于膀胱,而泄于小肠,若心肾气损,肠气虚冷,传送失度,必具遗尿之患……”。近年来,笔者运用中药敷脐结合手法治疗小儿遗尿54例。其中男31例,女23例;年龄最小的6岁,最大14岁,平均11岁;病程最短3年,最长9年。全部患儿均做血、尿常规检查,其中,38例行脊…  相似文献   

9.
中医认为,遗尿多与膀胱和肾的功能失调有关,其中尤以肾气不足、膀胱虚寒为多见,从心肝脾肺肾论治,疗效优于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0.
小儿遗尿症是中医儿科临床较常见疾病,得不到及时治疗可能危害患儿及家长的身心健康。薛明新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运用中医辨证推拿联合针刺三阴交穴治疗小儿遗尿症临床疗效显著,且复发率低。薛明新教授认为小儿遗尿症的病机多为下元虚寒、肾气不足、肺脾气虚、肝经湿热,与肝肾、膀胱、肺脾关系密切,中医推拿针刺治疗小儿夜遗尿疗效显著,主要作用机制是补患者肺脾肾之不足,调整机体阴阳平衡。  相似文献   

11.
薛正海 《针刺研究》1998,23(3):229-230
遗尿多因肾气木足,下元虚冷或病后体弱,肺脾气虚而致下元不能固摄,每致膀胱不能约束而发生。本人对54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针刺全息穴与经穴,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临床资料54例患儿,男37例,女17例;年龄平均4.67岁。随机分为甲、乙两组,甲组30例,乙组24例。辨证分型为肾气不足、下元虚冷型;脾肺气虚型;肝经郁热型。治疗方法甲组:治以任脉经穴与膀胱经审俞为主。主穴取关元、肾俞、三阴交、中极、膀胱俞。补关元、肾俞以充益肾气,固摄下元;足三明经交会穴三阴交以调补脾肾;膀脱经募穴中极与膀联俞,俞募相配用以振奋膀脱…  相似文献   

12.
小儿遗尿是儿科常见疾病,一般认为与肺、脾、肾、膀胱、三焦功能失调有关,尤其以肾气不足、膀胱虚寒为主。总结遗尿门诊临证发现,典型的下元虚寒、肺脾气虚只占少数,睡眠觉醒障碍在遗尿儿童中普遍存在。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三焦是气和阴阳出入的通道,三焦壅滞,清阳不升,小儿睡眠过深,有尿意时不能从睡眠中及时醒来而发生遗尿。三焦通利不畅是导致遗尿发生的关键,湿、浊、痰、瘀是常见壅滞三焦的病理产物,儿童中又以痰湿多见,病久又易化生痰热。温胆汤能袪除三焦壅滞,调节气的升降出入,改善遗尿症儿童睡眠觉醒水平,从而达到治疗小儿遗尿的目的。附案例1则,以资验证。  相似文献   

13.
遗尿一证,多从脾肾治疗,然亦与肺有关,若肺脏虚寒,治节不行,上不能输布津液,下不能制约膀胱,决渎失司,关门洞开,遗尿则可发生,根据《伤寒论》及《金匮要略》有关论述,当以甘草开姜汤以温之而复春阳可愈,提出临证时,若前医已用补脾肾而不效时,细察有肺阳虚证候者,采用该方,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小儿遗尿症是指5岁以上的小儿较长时间于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症。长期遗尿所引起的精神心理问题远大于疾病本身对患儿的危害,严重影响患儿身心健康成长。遗尿病位在肾与膀胱,与肺、脾密切相关。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明确肺、脾、肾三脏在小儿遗尿中的相互作用关系,病症结合,标本同治,确立“补肺健脾,固肾止遗”的治疗原则,朱珊教授自拟方药随证加减,收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肺肾双调法治疗小儿遗尿症7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向东 《河北中医》2003,25(4):269-269
小儿遗尿症是指 3岁以上 ,特别是 5岁以上的幼童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症。1 992~ 2 0 0 1年 ,笔者应用肺肾双调法治疗小儿遗尿症 78例 ,疗效较好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78例患儿均排除尿路感染、慢性肾脏疾病、尿崩症、糖尿病及大脑发育不全等疾病 ,其中男 47例 ,女 31例 ;年龄最小 3岁 ,最大 1 4岁 ;病程最短 2个月 ,最长 1 1年 ;每日遗尿次数 <3次 5 2例 ,>3次 2 6例 ;家族中有典型遗尿病史2 2例。中医辨证分型 :下元虚寒型 43例 ,脾肺气虚型 32例 ,肝经湿热型 3例。实验室检查 :所有病例尿常规均正常 ,…  相似文献   

16.
<正>遗尿是指3岁以上的小儿不能自主控制排尿,经常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证,多见于10岁以下的儿童。患儿遗尿少则数夜一次,多则一夜数次,具有睡眠深沉、不易唤醒的特点。本病大多病程长,或反复发作,重症病例白天睡眠中也会发生遗尿,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与生长发育。《中医儿科学》把其归结为肾气不足、肺脾气虚、心肾不交、肝经湿热及其他的器质性病变[1]。笔者用  相似文献   

17.
遗尿又称遗溺,俗称尿床,是指3周岁以上的儿童夜间或白天在睡眠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症[1].本病预后良好,但长期不愈,对患儿的生长发育和社会适应能力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笔者自拟温肾固摄汤治疗小儿下元虚寒型遗尿,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袁美凤教授从五脏相关论治小儿遗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汉华 《陕西中医》2009,30(9):1191-1192
袁美凤老师系广东省中医院儿科教授,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从事中医儿科临床工作40余年,擅长对疑难杂症进行辨证治疗。本文就其从五脏相关论治小儿遗尿的经验总结如下。病因病机与五脏相关中医学自古有“遗尿”、“遗溺”的记载,有关其发病原因,历代医家论述颇多。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有“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的记载。《灵枢·九针论》又言“膀胱不约为遗溺。”《诸病源候论》:“遗尿者,此由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故也。”遗尿一证,不仅和肾与膀胱有关,同时与肺、脾、肝、心、三焦、小肠等脏腑都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与肾相关肾为先天之本,藏真阴而寓元阳,肾主水液,调节人体的水液代谢,膀胱与肾相表里,有气化行水的功能。《仁斋直指小儿附遗方论·大小便诸证》:“小便者,津液之余也。肾主水,膀胱为津液之腑,肾与膀胱俱虚,而冷气乘之,故不能约制。其水出而不禁,谓之遗尿。睡里自出,谓之尿床。此皆肾与膀胱俱虚挟冷所致也。”先天禀赋不足,肾气不充;下元虚寒,不能温制于水,夜卧则阳气衰伏更不能制于阴,阴气独发,膀胱气化功能失调,闭藏失职不能制水,水气下行,故睡中不觉而尿出,发生遗尿。与脾相关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金匮要略》有“...  相似文献   

19.
小儿遗尿症是儿科常见疾病,《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遗尿症》指出遗尿以虚证居多,根据遗尿特点主要分为4种类型:下元虚寒型、肺脾气虚型、脾肾两虚型、心肾不交型,并分型治疗.此外,针刺、艾灸、推拿、穴位贴敷疗法也可用来治疗遗尿.西医主要包括基础疗法、报警器疗法、药物疗法治疗.但是一些患儿应用常见的治疗方法或效果不好,或停药后即复发.所以为了开拓思路,更好地继承发扬经方,将文献中应用经方治疗遗尿症的经验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20.
遗尿亦称“尿床”。是指3周岁以上发育和智力正常的小儿,不自主排尿。主要表现为夜间熟睡时,小便经常自遗,醒后方觉,少数患儿白天清醒时可发生遗尿。遗尿主要由于先天禀赋不足,病后失调,湿热内蕴,膀胱失约而致。病位主要在肾与膀胱,同时涉及肺脾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