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给患儿喂药是临床工作中一项经常性工作,因婴幼儿不理解喂药的作用,护士又无法与其进行有效的沟通,患儿经常因喂药哭闹,拒绝吃药,有时药喂进去患儿又将药吐出,即浪费药又耽误时间,还可能因患儿哭闹引起药液误吸入气管,给患儿造成不必要的痛苦,我们在临床工作中总结出一种给小儿喂药的方法。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口服给药是一种方便、经济及安全的给药途径。但给小儿喂药特别是乳幼儿及新生儿尤为困难。通常所采取的给药方法是用药杯及药勺直接喂药,此种方法往往被小儿拒绝或由于小儿服药时哭闹,易引起呛咳、呕吐,严重者因药液误吸入气管内可引起窒息,甚至危及患儿生命。所以护理人员及家长希望选择一  相似文献   

3.
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我们发现患儿服药困难,有的因服药哭闹不止,有的造成患儿呛咳,导致呕吐,甚至窒息,并且造成药液浪费,达不到治疗效果.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设计制作了患儿喂药器,经临床应用,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小儿科患者年龄小,用药剂量小,给患儿喂药时必须谨慎小心.当患儿摄入味道不好的药物,大多数不肯自愿服药,哭闹、打撒药物导致用药剂量不准,因此给患儿喂药是一项非常困难、繁琐的工作.我们通过反复实践、探索发现用一次性注射器为患儿喂药,操作简单、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我们发现患儿服药困难,有的因服药哭闹不止,有的造成患儿呛咳,导致呕吐,甚至窒息,并且造成药液浪费,达不到治疗效果。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设计制作了患儿喂药器,经临床应用,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做好儿科护理中的摆药和喂药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服给药是临床上最常用和最基本的一种治疗方法。儿科病房中,由于治疗上的需要,对患儿往往采用多种药物综合治疗,而不同年龄组的患儿又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为了保证使各种药物服用后,能达到最佳疗效,护士必须做好摆药和喂药工作。  相似文献   

7.
罗燕芬 《护理学报》2008,15(11):53-53
在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口服给药是疾病治疗中的一项重要措施之一。患儿年龄小,需用药物剂量小,加上患儿不配合,喂药较为困难。近年来,我科采用布洛芬混悬滴剂(商品名:美林,强生公司生产)内配套的1.25ml滴管给小儿喂药,取得较好效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在临床护理及家庭护理中给婴幼儿喂药时往往会有些难度,患儿常常在喂药时哭闹,易将药液吸入气管,引起呛咳甚至窒息;拒绝吃药,有时还会将药物吐出,造成了药液的浪费。以往喂药时常采用3种方式:奶瓶、小勺、注射器,经长期实践发现常用奶瓶喂药,患儿会对奶瓶产生恐惧、厌恶心理,不利于日后应用奶瓶喂奶、喝水等;应用小勺和注射器时如果患儿躁动明显常会误伤牙床,对其生长发育有负面影响。针对此笔者将输血器进行一定改良进行喂药,对患儿喂药方面有一定改善,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口服药物是小儿给药的主要途径。给小儿喂药是一件细致的工作,患儿不懂服药的重要性,多数不能自觉服药,或机本不会吞服,有些药物有苦味或特殊的嗅味,而目前在矫型矫味方面还不能完全符合患儿的要求,患儿往往拒服,或服后引起呕吐以及其他不适。另外,昏迷病儿、重症肺炎患儿及先天畸形的患儿还需要特殊的喂药方法。如果不能掌握适当的喂药方法,在喂药的过程中,不能把药物全部服下,或是服下后又呕吐,便不能发挥药物应有的疗效,还会呛入气管加重病情。因此,为了充分发挥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临床上婴幼儿的喂药方法有多种,通常采用小匙或小杯喂服,由于患儿服药不配合,往往导致患儿哭闹、呛咳、呕吐、药液浪费等情况,甚至引起患儿窒息的发生。2010年我们研制了一种新型婴幼儿喂药器,将其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新型喂药器的构造新型喂药器由软筒体、软喂管构成,可采用硅胶材质,软筒  相似文献   

11.
口服给药是临床上常用的给药途径之一,特别是对婴幼儿患者,与静脉、肌内注射相比更为安全的一种用药方法,但由于婴幼儿易哭闹不安和不配合,给其喂药时容易把药液打翻,或者呕吐,甚至发生呛咳,造成给药剂量不准确,达不到预期治疗效果。笔者将一次性注射器和头皮针用于口服给药,经多次临床实践,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改进适宜于不同月龄婴幼儿的喂药用具,解决婴幼儿喂药难的问题.方法将240例直肠肛管测压检查前需口服给药的婴幼儿随机分为3组.观察组1:对1~3个月患儿喂药时将奶瓶中的糖水和注射器内稀释的药物,通过设计在奶嘴内侧的注药通道吸吮到口里.观察组2:对4~24个月患儿改用离乳汤匙奶瓶喂药时只要左手轻压瓶身,糖水流到附有汤匙内,再将注射器内稀释的药物滴于汤匙中顺利喂到口里.对照组:月龄不限全部选用常规喂药方法(即注射器内稀释的药物滴于小汤匙慢慢喂药方式).观察3组婴幼儿喂药所需时间、一次成功率、患儿呛咳、呕吐发生率、服药配合程度等.结果 2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喂药方法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2组观察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改进的婴幼儿喂药用具可明显提高喂药成功率,有效地解决了婴幼儿喂药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头皮静脉穿刺输液是儿科病室内对住院患儿的首选给药途径。但因小儿生理及心理特点给穿刺针头固定带来一定难度,尤其是哭闹不配合的患儿,若针头固定不好,常使临床上复穿率明显升高。笔者在多年的护理工作中,发现了一个简单易行的技巧。现介绍如下,供同行们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改进适宜于不同月龄婴幼儿的喂药用具,解决婴幼儿喂药难的问题。方法将240例直肠肛管测压检查前需口服给药的婴幼儿随机分为3组。观察组1:对1~3个月患儿喂药时将奶瓶中的糖水和注射器内稀释的药物,通过设计在奶嘴内侧的注药通道吸吮到口里。观察组2:对4~24个月患儿改用离乳汤匙奶瓶喂药时只要左手轻压瓶身,糖水流到附有汤匙内,再将注射器内稀释的药物滴于汤匙中顺利喂到口里。对照组:月龄不限全部选用常规喂药方法(即注射器内稀释的药物滴于小汤匙慢慢喂药方式)。观察3组婴幼儿喂药所需时间、一次成功率、患儿呛咳、呕吐发生率、服药配合程度等。结果2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喂药方法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2组观察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改进的婴幼儿喂药用具可明显提高喂药成功率,有效地解决了婴幼儿喂药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为保证在临床工作中口服药按时准确发放,并做到看服到口,特别是儿科由于患儿年龄小、不配合,特殊药物不易溶解,增加了喂药的难度、时间、危险性及患儿的痛苦.为了保证患儿用药的准确性,我科使用一次性5 mL注射器喂药,临床使用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为保证在临床工作中口服药按时准确发放,并做到看服到口,特别是儿科由于患儿年龄小、不配合,特殊药物不易溶解。增加了喂药的难度、时间、危险性及患儿的痛苦。为了保证患儿用药的准确性,我科使用一次性5mL注射器喂药,临床使用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刘菁杨萍  窦欣宇 《护理研究》2007,21(10):2704-2705
在儿科临床工作中,常遇到患儿在静脉输液时表现出紧张、恐惧甚至哭闹等不合作现象。在此情况下护理人员及家长往往采取强制手段,极易给患儿造成身心伤害,表现为因惧怕治疗而畏惧医护人员,甚至一见医护人员立即出现哭闹、烦躁等现象。这些不良情绪会影响器官功能活动,抑制其免疫机制,使抗病能力下降。有资料表明,童年的不愉快经历会影响健康人格的发展。同时,由于患儿认知、语言沟通和理解能力发展有限,因此静脉输液前的宣教存在一定的困难和特殊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小儿输液是儿科最有效、最迅速达到治疗目的的给药途径.但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小儿输液需占用较长时间及多人陪伴护理,又由于小儿天性好动、爱哭闹,无自控能力,极易造成穿刺部位肿胀,药物外渗,增加患儿的痛苦和护士的工作量.另外,儿科重症监护室有各种引流导管的患儿哭闹时,护理人员抱起安抚走动时容易带出引流管.鉴于以上几种情况,我们自制了一种蝶型小儿多功能背携式移动输液架,经临床应用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小手板在小儿输液固定中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儿输液是儿科临床上最有效、能迅速达到治疗目的的给药途径[1].但在输液过程中,由于患儿哭闹、好动、不配合,易使穿刺失败及局部药物外渗,常需重复穿刺.既增加患儿痛苦及护士的工作量,又浪费医疗资源.为此,我们针对4~7岁患儿的特殊情况及家长希望穿刺四肢静脉(主要是手背静脉)的心理,采用一种齐鲁制药厂生产的不同规格的小手板,应用于儿科临床手背静脉输液的固定,收到了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婴儿喂药方法探讨山东省烟台毓璜顶医院儿科于惠芹,孙春香婴儿患病后,口服给药是最常用的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多数父母给患儿喂药感到困难,为此我们对婴儿喂药方法进行了探讨。1.捏鼻灌药:不可取,危险性大,易将药物吸入肺内造成窒息。2.Santmyer吞咽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