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活体肝移植术中门静脉血流量及门静脉压力的监测及调整对小肝综合征的预防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移植一科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期间行活体肝移植并进行术中门静脉血流监测的4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实测供肝重量占受者体重比(GRWR)、门静脉血流量及压力、术后是否出现小肝综合征表现等。对于实测GRWR偏小(GRWR1%)的病例,如果术中门静脉压力12 mm Hg(1 mm Hg=0.133 kPa)或者门静脉血流量250 ml/(min.100 g),在术中加行脾切除或脾动脉结扎,分析监测和调整门静脉血流(脾切除和脾动脉结扎)是否可以预防小肝综合征的发生。结果行脾切除6例,切脾后门静脉血流量及压力均较切除前明显降低(P0.05);脾动脉结扎7例,结扎后门静脉压力较结扎前明显降低(P0.05),而门静脉血流量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44例患者均未出现小肝综合征表现。结论活体肝移植术中通过切脾或行脾动脉结扎降低移植肝门静脉血流量及压力对术后小肝综合征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术前选择合适的供肝、术中建立充分的流出道及术后调整门静脉压等综合措施预防活体肝移植术后肝小体积综合征.方法 总结2007年12月至2009年11月的113例活体肝移植的临床资料,术前通过影像系统评估供肝体积,测算供肝体积与受者体重比(GRWR),根据供肝解剖及GRWR确定采用的供体类型(含肝中静脉右半肝,不含肝中静脉右半肝,含肝中静脉左半肝等),术中通过建立充分的流出道,根据GRWR、术前脾功能亢进情况、肝动脉开放后门静脉血流量及门静脉压力,确定是否采用脾动脉结扎等方法将门静脉压力控制在<20 mm Hg(2.67 kPa),门静脉血流量控制在<250 ml·min-1·100 g-1,观察采取上述措施后肝小体积综合征的发生情况.结果 75例受者接受含肝中静脉的右半肝,37例接受不含肝中静脉的右半肝,1例接受含肝中静脉左半肝.随访6个月,所有受者均未出现持续黄疸、败血症等严重的肝小体积综合征表现,1例受者于术后42 d死于脑卒中及呼吸衰竭,受者术后6个月存活率为99.1%(112/113).结论 术前根据供肝血管解剖及GRWR选择适当的供肝类型,术中建立充分的流出道,通过脾动脉结扎等方式调整门静脉血流及压力的综合方法可有效预防肝小体积综合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选择性脾切除对活体肝移植(LDLT)受者术中门静脉血流(PVF)及术后小肝综合征(SFSS)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至2008年3月26例LDLT术中PVF监测资料.对PVF >250 ml/(min·100 g)者,术中同期行脾切除术;PVF<250 ml/min(100 g)者不行脾切除,分析选择性脾切除对PVF的影响及是否可以预防SFSS的发生.结果 脾切除8例,切脾后PVF较切脾前明显降低(P<0.01).脾切除及未行脾切除的患者均无SFSS发生.其中脾切除患者(8例)供肝重占受者体重比显著低于未行脾切除患者(18例)(P=0.044),PVF显著高于未行脾切除患者(P<0.01).结论 根据LDLT术中PVF监测数据,选择性脾切除可显著降低高门静脉灌注患者的PVF,对术后SFSS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4.
成人间活体肝移植后小肝综合征的预防:附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预防成人间活体肝移植术后小肝综合征(SFSS)的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成人间活体肝移植(LDLT)的临床资料,包括受体术前血细胞计数、脾脏厚度、门静脉直径、移植物重量与受体体重比(GRWR)、移植物体积与受体标准肝体积比(GV/SLV)及肝静脉重建等,探讨合适体积移植物、良好肝静脉回流、及正常门静脉灌注对SFSS的预防作用。 结果:受体术前均无严重门静脉高压,均没有采用降门静脉压力与血流的措施,6例肝移植物GV/SLV均大于40%,除1例GRWR为0.74%外,余均大于0.8%。6例受体肝静脉重建均良好,重建后肝脏无淤血改变。术后无SFSS发生。 结论:LDLT通过选择合适体积移植物,重建良好的肝静脉回流,控制门静脉压力,防止门静脉过度灌注等有助于预防SFSS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黄纪伟  张涛  曾勇 《器官移植》2012,3(3):155-158,162
目的探讨门静脉-下腔静脉吻合术用于预防活体肝移植术后小肝综合征(small-for-size liver syndrome,SFSS)的效果。方法 3例活体肝移植均采用不含肝中静脉的右半肝作为移植物。术中发现实测移植物(肝)重量/受体的体质量(体重)的比值(graft to recipient weight ratio,GRWR)为0.58%、0.77%及0.71%,均<0.8%,符合小移植物的诊断。处理:首先吻合肝静脉流出道,其次吻合门静脉,将受体门静脉右支与移植肝门静脉右支端端吻合,将受体门静脉左支与下腔静脉行端侧吻合达到门腔分流的作用,之后按顺序吻合动脉和胆道。术中均未行脾静脉结扎或脾切除等处理。术后定期随访。结果 3例患者术后均未发生SFSS并顺利出院,出院时间分别为术后25d、34d及56d。移植肝功能逐步好转,术后1d门静脉流速理想。移植肝增长良好。门静脉-下腔静脉短路通畅时间:除1例通畅持续仅104d,其余2例持续通畅。结论 LDLT术中进行门静脉-下腔静脉吻合术可以及时有效预防小移植物背景下的SFSS,受体门静脉左支与下腔静脉行端侧吻合的分流技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小肝综合征是活体肝移植术(LDLT)后的严重并发症,供体年龄、脂肪肝程度、受体术前疾病状态(MELD评分)、术后高门静脉灌注、流出道不畅及移植物大小和质量等均小肝综合征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术前选择最佳的供体;术中行脾脏切除或脾动脉结扎或对门静脉限流,保证流出道的绝对通畅;术后及早发现并积极治疗能显著减少小肝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肝动脉鞘切除术对门静脉高压症肝动脉血流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择期行脾切除门奇断流术20例按入院先后分为两组(各10例)。加肝总动脉鞘切除作处理组。术前、术后2周、术后3个月用超声多普勒直固有动脉、门静脉血流量。处理组术后2周肝固有动脉血流量交术前增30%,术后3个月仍维持较术前增加18%的量,最高可达40%。病人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平均少5天。门 干血流量未受肝固有动脉血流量增加的影响。门奇断流术不减少病人肝门静脉血流量,手术中加作肝总动脉鞘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大鼠行扩大肝部分切除术后利用右肾动脉行入肝门静脉动脉化加门腔分流术,研究该术式对大鼠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Sprague-Dawley大鼠130只,分为A组(动脉化组)47只,行70%扩大肝部分切除术后,用右肾动脉行门静脉动脉化加门腔分流术;B组(肝切组)43只,行70%扩大肝部分切除及右肾切除,阻断门静脉10min;C组(对照组)40只,仅行右肾切除及门静脉主干游离。分别于术后第2、7、14、28天检测门静脉压力、内径和血流量。结果 A组及B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85.1%和9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手术成功率100%。术后各时间点A组与B、C组比较,入肝门静脉压力、门静脉内径、血流速度和入肝血流量变化均较后两组更明显(P0.01);A组入肝门静脉压力随时间推移有下降趋势,于术后第14天(12.7±0.7)cmH2O达到稳态,与术后第28天(12.4±0.6)cmH2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A组门静脉内径、血流速度和入肝血流量在术后各时间点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术后门静脉血流速度均较C组增快(P0.05),门静脉血流量在术后14~28d较C组增加(P0.05)。结论大鼠扩大肝部分切除术后行入肝门静脉动脉化模型稳定可靠,手术成功率理想,动脉化术后门静脉压力明显升高,门静脉内径出现扩张以适应压力变化,入肝血流量明显增加。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在术后早期即发生改变并取得稳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吲哚美辛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腹腔器官血流,特别是胰腺血流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吲哚美辛治疗组(IN)和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AP);各组分别有数只大鼠于术后12、24h处死,观察血浆淀粉酶的变化。另设正常对照组。运用多普勒超声测定胰腺局部动脉(相当于胰头、体交界处)、门静脉血流、脾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血流。结果:IN组的血浆淀粉酶明显低于SAP组(P〈0.01)。SAP时,大鼠胰腺局部动脉血流明显下降,且于术后12h时已呈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P〈0.01)。随胰腺炎的病程进展,胰腺局部血流的下降也更趋严重(24h与12h比较,P〈0.05)。与此同时,门静脉、脾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的血流量也行下降(与对照组比较,P〈0.01)。应用吲哚美辛能改善胰腺、门静脉、脾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的血流量(与SAP组比较,P〈0.01)。结论:吲哚美辛能促使SAP大鼠胰腺血流量增加。  相似文献   

10.
成人间活体肝移植(LDLT)中最关键的是要减少供体的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然而肝右叶移植中供体死亡时有报道。肝左叶移植是降低供体危险的理想选择。然而肝左叶通常太小,可能导致移植术后小肝综合症(SFS)。在西方国家中,肝左叶移植已经放弃,因而缺乏肝左叶移植的临床资料,一般认为SFS形成的重要原因为移植物接受过量门脉血流(PVF)灌注。研究认为当PVF大于260ml/min/100g移植物重量时,移植肝预后较差。尽管已有研究通过脾动脉的结扎、脾切除术或门体分流等方式调控PVF预防移植肝的过度灌注,但仍不清楚移植物的最佳PVF。作者总结了从2004年1月到2007年8月期间未行移植肝门脉血流调整的19例病例资料,分析肝脏血流动力学与移植肝功能和移植结局的关系,阐述不进行门脉血流调整对LDLT中肝左叶移植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门静脉高压症病人活体肝移植术后内脏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对侧支循环和术后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6年12月至2008年6月因门静脉高压症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行活体肝移植术18例病人,分别于术前,术后1、3、5、7d及1、3个月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病人门静脉血流平均速度(PBV)、门静脉血流量(PBF)和肝动脉阻力指数(HA-RI)变化,并与18例活体肝移植供体进行对照。应用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术分别于术后7、30和90d测量肝脏、脾脏体积大小,同时观察受体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变化。结果 移植术后受体组门静脉压力降低,但仍高于正常平均水平。术后PBF和PBV均明显升高,术后第1天PBF从术前(1081±278)mL/min升至(2171±613)mL/min,PBV从(15.0±5.7)cm/s升至(52.9±22.1)cm/s,其中脾动脉结扎组PBF低于不结扎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后逐渐下降,但术后3个月仍高于供体组(P<0.05)。供体组术后PBF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PBV从术前(23.7±7.2)cm/s增至(30.7±7.5)cm/s(P<0.01),1个月后恢复正常。术后移植物和残肝均迅速再生,3个月后分别增至(1426.2±203.4)mL和(1139.3±153.1)mL。受体组术后脾脏体积明显减小,但术后3个月脾脏体积仍远大于供体术前正常水平(P<0.01),而供体组术后脾脏体积较术前增加。术后早期食管胃底曲张静脉亦存在。结论 门静脉高压症病人活体肝移植术后门静脉血流呈高灌注状态,此变化与脾脏仍肿大有关。术后脾动脉结扎可有效预防移植物高灌注性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前瞻性观察对比脾肾分流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单纯门奇断流术的特点和临床疗效。方法将1984~2004年入院的门静脉高压症3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断流联合术(250例)和门奇断流术(110例)。通过临床疗效观察、彩色多普勒(DCFI)检查、术中动态观察自由门静脉压(FPP)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观察手术前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1)术后出血:分断流联合术组近期无1例出血,远期出血率为8.0%,断流术组近期再出血率为5.5%,远期再出血率为17.6%(P〈0.05),(2)肝性脑病发生率:分断流组为5.6%,断流组为4.4%(P〉0.05)。(3)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分断流术后的FPP降低较断流术后明显(P〈0.05);分断流术后门静脉直径(DPV)缩小较断流术后明显(P〈0.05);分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流量(PVF)减少与断流术后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分断流联合术降低FPP,较断流术明显,可较为有效的缓解了门静脉学高动力血流状态,且其临床疗效优于断流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门静脉高压症犬行选择性脾胃区减断分流术(selective decongestive devascular-ization shunt of gastrosplenic region,SDDS-GSR)后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用正常犬制备门静脉高压脾亢模型并进行SDDS-GSR术.制模前、成模后,分流术后30 d和术后60 d观察门静脉压力,门静脉、肝动脉、脾静脉和脾动脉的内径、血流速度和血流量参数的变化,作自身对照研究.结果 SDDS-GSR术后30 d的脾胃区静脉压力显著下降(P<0.01),门静脉、脾动脉和脾静脉内径显著缩小(P<0.01),门静脉、脾动脉和脾静脉血流量参数减少(P<0.01),肝动脉内径和血流量参数显著增加(P<0.01),术后60 d上述指标改变仍保持稳定.结论 sDDS-GSR术通过减少脾动脉血流和改善脾静脉回流,有效地降低了脾胃区的静脉压力,并保持肠系膜区的相对高压,同时增加肝动脉向肝血流量,保证了门脉的向肝血流量,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较持久稳定,是一种合理而可取的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术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TIPS、断流术、断流加分流术对肝功能性血流量的影响。方法 本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病人 37例 ,行TIPS治疗 8例、断流术 10例、TIPS +门奇静脉断流术 10例、门奇断流+脾肾分流术 9例。采用超声多普勒、D 山梨醇 (SOD)清除率和直接门静脉测压检测手术前后肝总血流量、肝功能性血流量和门静脉压。结果 术前病人门静脉、肝动脉和肝总血流量显著增加 ,肝功能性血流量显著下降 ,ChildC级病人下降更为显著。TIPS、TIPS +断流术和断流 +脾肾分流术后门静脉压力和肝功能性血流量均明显下降 (P <0 .0 5 )。其中 ,TIPS术后肝功能性血流量下降显著大于TIPS +断流术和断流 +脾肾分流术。断流术病人门静脉压和肝功能性血流量无明显变化。结论 肝功能性血流是评估肝脏储备功能的重要指标 ,分流术在降低门静脉压力同时减少肝功能性血流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行选择性脾胃区减断分流术(SDDS-GSR)后肝脾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 前瞻性收集41例行SDDS-GSR术治疗患者的超声检查资料,按术前、术后2周及术后1年分为3期,并以21例正常体检患者为对照进行研究.结果 (1)脾脏厚度在术后2周(47±8)mm及术后1年(46±8)mm较术前(60±9)mm显著减小(P<0.01).(2)术后2周门静脉直径(1.13±0.19)cm较术前显著变窄(P<0.01),脾动脉直径(0.49±0.08)cm较术前显著变窄(P<0.05),肝动脉直径(0.40±0.07)cm较术前显著增宽(P<0.05).术后1年门静脉直径(0.89±0.17)cm均较术前显著变窄(P<0.01).(3)术后2周门静脉血流量(649±294)ml/min和脾动脉血流量(446±254)ml/min较术前显著减小(P<0.01),肝动脉血流量(612±295)ml/min较术前显著增加(P<0.01).术后1年肝动脉血流量(401±152)ml/min与术前和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肝脾血流动力学参数发生异常变化;SDDS-GSR有助于纠正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肝脾血流动力学的紊乱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肝脏血流动力学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采用多普勒超声对42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前1 d和术后第7 d时肝动脉和门静脉的内径、峰速、谷速、均速和流量进行检测,采用一次性压力传感器读取开腹后、脾动脉结扎后、切脾后及断流后的自由门静脉压,与另选取的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人24例作为对照。结果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自由门静脉压由开腹后的(29.12±1.40)mm Hg降至脾动脉结扎后的(22.71±1.21)mm Hg(P0.01);切脾后进一步降至(21.32±1.12)mm Hg,明显低于脾动脉结扎后(P0.01);而断流后却升高至(22.42±1.15)mm Hg,明显高于切脾后(P0.01)。②与正常人比较,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在术前1 d时的门静脉内径、峰速、谷速、均速及流量均明显增大(均P0.01),而肝动脉内径、峰速、谷速及流量均明显减小(P均0.01);在术后第7 d时,门静脉内径明显减小(P0.01),峰速、均速和谷速均明显增大(均P0.01),肝动脉内径也明显减小(P0.01),峰速、谷速、均速及流量均明显增大(均P0.01)。对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后第7 d时较术前1 d时门静脉内径及流量均明显减小(均P0.01),而肝动脉内径、峰速、谷速、均速及流量均明显增大(均P0.01)。③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手术前后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50,P0.05)。④42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无手术死亡及无肝性脑病发生,术后第7 d时复查未见脾静脉或门静脉血栓。结论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可以降低门静脉压力,减少门静脉血流,且可以增加肝动脉血流,对肝功能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肝硬化大鼠利用右肾动脉行入肝门静脉动脉化+门腔分流术,研究该术式对肝硬化大鼠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四氯化碳(CCl4)诱导肝硬化大鼠成模后,分为A组(动脉化组)15只,利用右肾动脉行门静脉动脉化+门腔分流术,B组(对照组)10只,单纯行右肾切除及门静脉阻断10min后关腹。术后即刻、术后1月和术后3月分别检测门静脉压力、内径和血流量。结果术后即刻、术后1月和术后3月A组大鼠与B组相比,入肝门静脉压力和入肝血流量明显升高,随时间推移入肝门静脉压力有下降趋势,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而入肝血流量则持续增加,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入下腔静脉门静脉压力则明显下降并维持在较低压力水平(P0.01)。术后A组入肝门静脉内径较B组门静脉内径明显增宽(P0.01),但术后1月至3月入肝门静脉在适应压力变化后,内径趋稳在一定水平。结论门腔分流术对肝硬化大鼠可以有效降低门静脉循环压力,减少静脉曲张出血的危险性;进一步行入肝门静脉动脉化则可有效增加入肝血流量,入肝门静脉压力及血流量随时间推Σ可在较高水平取得新的平衡。  相似文献   

18.
选择性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9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选择性断流术对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作用。方法:186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病人随机分为选择性断流术(观察组)97例,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照组)89例。结果:脾脏切除前后FPP组间无差异(P〉0.05),术毕对照组FPP(29.8&#177;4.9)cmH2O,观察组FPP(25.5&#177;5.0)cmH2O(P〈0.05)。术后6个月肝功能Child—pugh评分、腹水、肝动脉血流量、胃底食道下段曲张静脉程度、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及肝源性溃疡发生率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门静脉血流量观察组少于对照组,但P〉0.05。结论: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合理地保留了机体自发性分流,在保证入肝血流量与降低门静脉压力这对矛盾上达到动态平衡,是一种较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成人活体肝移植(LDLT)术后胰岛素门静脉灌注对移植肝再生的促进作用.方法 2005年7月至2007年9月间接受右肝LDLT并自愿接受术后门静脉胰岛素灌注、有完整临床资料并存活超过30 d的15例成人受者作为研究对象(胰岛素组),同期未接受门静脉胰岛素灌注治疗、有完整临床资料并存活超过30 d的连续15例成人受者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对照组).胰岛素组受者LDLT术中从胃网膜右静脉插入一根18 G硅胶管至门静脉系统,另一端固定于腹壁,术后以2 U/h速度静脉微泵持续均匀门静脉灌注胰岛素7 d.对照组无门静脉插管及胰岛素灌注.LDLT术前1d、术后7 d及30 d检测肝功能与外周血胰岛素水平,术中、术后7 d及术后30 d测量移植肝体积(GV).以GV比例(术后移植肝体积/术中移植肝体积之百分比)和供肝受者体重比(GRWB)比例(术后GRWR/术中GRWR之百分比例)作为移植肝再生检测指标.结果 LDLT术后7d胰岛素组与对照组受者移植肝GV比例分别为(186.1±35.4)%和(160.6±22.1)%,胰岛素组移植肝再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胰岛素组与对照组受者GRWR比例分别为(179.0±35.8)%和(156.6±18.5)%,胰岛素组移植肝再生率亦高于对照组(P<0.05).LDLT术后30 d胰岛素组与对照组受者移植肝再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DLT术后7 d胰岛素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低于对照组.术后两组患者外周血胰岛素水平及外周胰岛素用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DLT术后胰岛素门静脉灌注可能促进术后第1周移植肝再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脾亢)的外科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00年8月至2010年8月41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脾亢手术病例,11例合并重度脾亢患者行肝癌切除及脾脏切除(脾切除组),其中3例附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30例由于中度脾亢采用了肝癌切除及脾动脉结扎术(脾动脉结扎组)。结果术后两组脾亢症状基本消除,脾切除组和脾动脉结扎组术后1周血小板、白细胞均上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切除组术后有2例胸腔积液,1例切口感染,3例术后黄疸及腹水并发症,脾动脉结扎组术后腹水2例,1例切口脂肪液化,1例胸腔积液,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在出院时消失,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合并巨脾可行肝切除及脾切除,而有消化道出血史可联合行断流术,手术是安全可行的;而对合并中度脾亢,肝切除合并脾动脉结扎同样近期能达到消除脾亢症状同时减少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