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学中有关"火"的概念较多,有的属于生理学概念,有的则属于病理学概念,并有内外之分,虚实之辨.火多由内而生,少有外感,故有"火无外火"之说.内火由体内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致,为内生五邪之一.由于导致内火产生的原因不同,又有虚实之分.脏腑实火,多由饮食失节、情志失调,以及风热上犯引发.虚火则是脏腑功能的一种虚性亢奋状态,常见有阳虚阴火及阴虚火旺.金元四大名家之一,易水学派"补土派"的代表,著名医家李东垣善治脾胃疾病,并首创甘温除热大法等,对于"火"的临证治疗,也多有心法,现将笔者的浅见阐释如下.  相似文献   

2.
“火”在祖国医学理论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历代医家都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人体生理之火的机能与病理之火的危害。凡是有助于机体生理活动的火为之正火,凡是有害于机体生理活动的火为之邪火。邪火又有内外之别,外为六淫之一的火邪,内为五志化火的火热证候。所以认识和掌握人体之火对中医理论及临床是有重要意义的。一、生理的火人体正常状态下的火,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相似文献   

3.
相火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李东垣定义相火概念:下焦、包络之火,元之贼也,与《内经》论述"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之明显不同,留下不解之惑。本文从相火源流动态、演化的过程去考察,澄清这些分歧和争议,相火概念应当涵盖"生理之火"与"病理之火",邪正之争,相火辨治,可以明矣。  相似文献   

4.
"寒包火"系寒包于外、火(热)郁于内的病理状态,属于肺系疾病的常见证型。立足临床实际,认为既往概念狭隘,不足以涵盖临床运用方证。从探讨"寒包火"理论源流出发,拓展其内涵,阐释其病机,并结合肺系相关疾病临床特点加以论述,以内包之火划分为虚实两端,重视兼夹病邪以及脾胃阴火、肝肾虚火(龙雷之火)的诊治,总结其临床运用特点,并以验案佐证。  相似文献   

5.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这里的火与气,是中医理论中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少火生气”主要是讲二者在生理上的关系。“少火”指正常且具有生气之火,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阳气。阳气过亢便是邪火,即“壮  相似文献   

6.
寒性希日乌苏性关节病在蒙医学上属于黄水病范畴,是以多因风寒之邪侵袭于机体致三根失调,巴达干、赫依增生而声寒,寒胜折火,不能温煦七素以助祖其正常生化功能,则血液之生成受遏,而胆之精华——黄水(希日乌苏)激增,主要积累于膝关节所致的疾病。现代医学认为A型链球菌感染后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中医学上属于“痹证”范畴,风寒湿之邪乘虚入侵,留滞经络肌肉关节,气血闭阻不通,从而产生肢节酸麻疼痛、屈伸不利诸症,关节冷痛,遇寒痛增之疾病。  相似文献   

7.
放射线属于"火热毒邪"的范畴。放射性肺损伤是胸部肿瘤经过射线照射后,热毒直中肺脏,以致热毒内伏。治疗应遵循"火郁发之"原则,透法是"火郁发之"指导下的一种治法,因此采用透法透达邪热,通其郁闭,宣其气机,使邪毒由深出浅、向外透达。新加升降散为治疗放射性损伤的主方。  相似文献   

8.
阴火与阳火的证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火的病证,为临床常见的病证之一。其治疗方法与理论的阐述,在祖国医学文献中有极为丰富的记载。火病的种类虽多,简言之,不外虚实两类。实火属于邪实,一般用清解之法治之;虚火属于正气的不足,一般用温补和滋补之法治之。然实火又名“阳火”,虚火又名“阴火”,故汪寅谷又  相似文献   

9.
火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概念。火有两个含义,即生理之火与病理之火。生理性的火为阳气所化,是生命的动力;病理性的火,是机能亢进的表现。临床有实火、虚火之分,实火多因病邪亢盛,常见于急性热病,表现为高热、多汗、躁狂、面红目赤、尿少、便秘等;虚火多因阴液亏损,常见于慢性内伤杂病,以五心烦热、午后升火、烦躁失眠、腰膝酸软等为主症。  相似文献   

10.
“补养子火”是清代程钟龄针对人体内生火邪的一种治疗理念,主张把握病因病机,以“子火”和“贼火”代指外感与内生之火邪,并针对“子火”另立解郁、滋阴、温补、引火归元等四法以论治体内火邪,其学术思想对指导临床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火郁发之”最早由《黄帝内经》提出,其最初本意为以因势利导之法透散体内火热毒邪,后之医家在此基础上多有发挥。现从思想内涵、治则治法、表里虚实等方面对这两种学术思想进行阐述、对比,以求对临床证属火邪者提供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1.
在病机十九条中,因火热为患者占十条之多,可见火热之邪犯人之众。但火有实火、虚火、阳火、阴火的不同,实火、阳火当泻,泻火法以苦寒泻热,属于最常见的直接针对性治疗,容易被众多医生掌握。而虚火、阴火却不仅不能通过直接的泻火法取得疗效,反而会使火邪更旺。犹如李时珍所说:“诸阳火,遇草而炽,得木而燔,可以湿伏,可以水灭;诸阴火,不焚草木而流金石,  相似文献   

12.
火郁发之是对"气机壅塞,郁结生热"的病机及"清、透"治法的凝练概括。"火郁"为无形之火被有形之邪所隔而不得正常发越,"发之"则是针对气机壅塞不通之所在,以清宣、透散、升发、疏导等治法分而论之。放射性口腔黏膜炎乃火毒之邪与痰瘀等癌肿毒邪内外相合而成,热毒内伏郁遏气机,阳气不得宣发,故具有气机郁闭、怫热郁结的病机特点。本文宗"火郁发之"之旨,开拓论治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新思路。放疗初期急以清宣透热,放疗中期缓以升阳泻火,放疗后期虚以伏火滋阴,疏布气机祛其壅塞,直切病机以证立方,并结合临床验案进行阐释,以期指导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13.
从火论失眠     
在辨证基础上结合地理位置,遵循因时因地辨证施治原则,探讨火邪在失眠的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论述火邪对脏腑正常功能的影响,论证火邪在失眠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4.
火是六淫病邪之一,为热之甚,是由疾病过程中所产生的。在祖国医学中,火的范围较广,如脏腑方面,有心火、肝火、肺火、胃火、肾火、大小肠及膀胱之火等;六淫方面,有风火、湿火、燥火、痰火、郁火、毒火等等。因此,中医对“火”的认识,极其重视。火在临床上,有虚火、实火之分。实火,多因直接感受火热之邪或他邪化火而成;虚火,乃脏腑病理变化,反映于临床的一种证候,气血失调,精气亏耗而生,或由实火转虚。  相似文献   

15.
燕少恒  郭建博 《河北中医》2012,34(11):1709-1710
"六淫"作为中医外感病因的重要概念,其中"风、寒、暑、湿、火"论者代不乏人,但自《内经》以后却鲜见关于燥邪的相关论述,直至金·刘完素于《内经》"病机十九条"外补充"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清·喻昌"秋燥论"指出"春分以后之湿,秋分以后之燥,各司其政",燥邪作为独立致病因素在发病中的地位才又逐渐被重视起来.近代以来,论燥者多偏于对燥证治法方药的研究,鲜见有关燥邪的系统论述.我们不揣固陋,对燥邪的属性、致病特点等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探讨裴正学教授对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病因病机的认识,总结裴正学教授辨治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临床经验。裴正学教授认为放射线为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主要病因,属于中医火热毒邪,具备火热邪气“其性炎上、火易耗气伤津、火易生风动血、火易致肿疡”的一般特性和致病特点,但又不完全符合中医“外感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首先,其致病形式不同于其他外感六淫之邪的“六经传变”“卫气营血”等传变过程,而是直中脏腑,损伤肺胃。其次,其致病力极强,放疗初期便导致机体津伤气耗,并且鸱张不解,机体并未出现邪正相争之高热、恶寒等表现,而是很快出现气阴亏虚之证,成为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本虚(气阴亏虚)的根本病机。第三,其对机体的损伤,在未合并感染时,属于无菌性炎症,主要是放射线所致的微血管闭塞及纤维化,导致口腔黏膜炎的发生发展,患者出现疼痛、溃疡不易愈合等临床表现,以上病理机制符合中医“火热毒邪灼伤络脉”之病机,放射治疗初期便会出现,并贯穿放射治疗之始终。由此,裴正学教授总结出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病因病机具有三大特点:火热毒邪直中脏腑肺胃、伤津耗气为首发主要表现、络脉损伤贯穿全程。因此,裴正学教授在防治放射性口腔黏膜炎临床实践中...  相似文献   

17.
四、加速人类死亡的原因是“有过之火”——增熵之祸患 人类是恒温动物,赖以维持生命的阳气,同时起“温煦作用”,即表现出正常生理作用的“少火”,如“心火(君火)”、“相火”、“命门之火”等。如果人体的各种活动过度,所谓“气有余便是火”,便会产生病理之“有过之火”。这种火会促使增熵的,不利于健康。有过之火还常见为欲火、郁火、怒火、妒火、邪火等。  相似文献   

18.
牟重临 《气功》2009,(4):297-301
四、加速人类死亡的原因是“有过之火”——增熵之祸患 人类是恒温动物,赖以维持生命的阳气,同时起“温煦作用”,即表现出正常生理作用的“少火”,如“心火(君火)”、“相火”、“命门之火”等。如果人体的各种活动过度,所谓“气有余便是火”,便会产生病理之“有过之火”。这种火会促使增熵的,不利于健康。有过之火还常见为欲火、郁火、怒火、妒火、邪火等。  相似文献   

19.
略谈火(热)邪证治薛勇江苏省高邮市周山乡卫生院(225612)1火(热)邪的特性火邪按其来源有内火外火之分。外火一是指感受温热邪气而来,二是风、寒、暑、湿、燥等外邪转化而来,亦即所谓“五气化火”。内火多因脏腑功能紊乱,阴阳气血失于调顺而致情志过极,亦...  相似文献   

20.
范艳艳  季光 《光明中医》2010,25(7):1269-1270
<正>"火郁发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岐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该理论对五脏病理、临床治法治则的制定和遣药组方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医碥》指出:"郁者,滞而不通也,百病皆生于郁"。火郁,即火邪不能正常外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