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罗新如 《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5,3(4):105-105
甘草味甘、性平,归脾胃心肺经,益气复脉、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及调和诸药,是其五大功能,为临床最常用药物之一。今结合对药配伍,详细辨析其五大功能,使认识更深入,应用更具体,敬请同仁指正。 相似文献
3.
李石青应用组药对药经验采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锁芳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3,(3)
李石青老中医系附院内科主任医师,临证尤擅应用组药、对药,或单用、或偶联,屡收良效。笔者侍诊多年,获益甚丰,兹将留心所得并结合验案,介绍如下。杜仲、地骨皮、蕈薢:益肾清补利湿杜仲蕈薢、地骨皮三味原载《千金方》,为治腰痛而设。李师独擅其长,谓其适应证介于六味丸与四妙丸证之间,每每化裁用治老年腰腿痛、痿证、乳糜尿(血尿)及眩晕等多种寓有肝肾匮乏病证,屡建奇功。考杜仲甘温微辛,入肝补肾。方氏《直指》云:“凡下焦之虚,非杜仲不补,下焦之湿,非杜仲不利”,蕈薢味苦气平,分清泌浊,调和血脉,《本经疏证》谓其能“化阴导阳”。地骨皮甘寒平补,入肾而不伐肾。三者合用, 相似文献
4.
5.
常胜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9(4):42-43
浙江省名中医常青主任医师,行医四十余载,临床擅长治疗肿瘤、中风等疑难重病,笔者有幸师从,得益匪浅.现撷取其治癌对药之经验,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6.
姜爱莉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382-383
《金匮要略》是杂病治学的专著,对呕吐哕证的论述精湛,治法丰富,组方严谨,选药切当,文章从《呕吐哕下利病篇》总结论述张仲景治呕之法:温中降逆,阳回阴散,通腑泄热,热郁少阳,因势利导,辛开苦降,和胃止呕,散寒降逆。文章引经据典,对各法认真探究,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8.
9.
对药在药物的七情配伍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架起药物与方剂之间的桥梁,也是取得临床疗效的关键。但临床多为二联配伍,三联对药应用相对较少,今就三联对药在临床中的应用谈谈自己的体会与认识,敬请批评与指正。1 芍药甘草附子药对《伤寒论》中的芍药甘草附子汤为芍药甘草汤加附子,主治“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五版教材第6 8条)。麻黄汤或桂枝汤证的“恶寒”,一般经发汗后表当解,此不仅不解反而更重,这种情况多见于阳虚患者,且常常伴汗漏不止,身体湿冷。芍药甘草汤主治脚挛急,因恶寒而加附子,想必还有四肢拘急冷痛诸证。结合桂枝加附子汤… 相似文献
10.
邹学正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5,17(3):4-6
《金匮》治呕法则明确,组方严谨,用药贴切。作者就本人学习《金匮》的心得,将该书有关论述呕吐的原文内容,按其治则和治法归纳为治呕三原则和治呕十五法。文中条分缕析,阐发己见。 相似文献
11.
<正>咳嗽是机体的一种自然防御反射,有利于呼吸道内有害因子和分泌物的清除,其中慢性咳嗽是指病程超过8周,以咳嗽为唯一或主要的临床症状,一般胸部体检和胸片无明显异常,频繁剧烈的咳嗽常对日常工作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2]。笔者结合 相似文献
12.
药对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探讨了中药药对实验研究的意义、思路及方法。认为可提供该药对配伍运用的原理;寻求该药对发挥最佳作用的用量比例;为含有该药对的中药复方提供部份实验资料或运用机理。并以药对的功用为依据,采用实验药理学的方法,进行药对配伍前后的实验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3.
14.
张锡纯治喘相反相成的药对配伍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彩慧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4):661-662
近代名医张锡纯对喘证的治疗颇具特色,在精研药性的基础上善用药对,常见到寒药与热药同用,补药与攻药兼施,升药与降药相配,发散药与收敛药共伍,润药与燥药并存。其特色在于使药性、气机平衡,无过于偏。研究药对配伍对于继承和发扬其治喘用药经验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耳鼻咽喉科常用对药可分为四大类,从药物功效、药理研究、中药配伍方面,解析对药重要性,提高医护人员对其重视. 相似文献
17.
侯春光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0):1152-1154
[目的]传承陈祖皋先生临床用药经验,研习其用药特色。[方法]通过复习有关本草医籍,将陈师常用对药与角药加以总结整理。[结果]完成陈师桂枝、地骨皮,桂枝、甘遂,穿山甲、皂角刺,白芥子、九香虫,黄芪、天花粉,秦艽、白蒺藜,附子、细辛、石膏,黄芪、知母、太子参等8组对药与角药的总结。陈师是一位烙有深刻师承印记的老一辈绍兴名医,从事临床工作五十余年,其临证如临阵,用药如用兵,善用对药和角药论治疾病。[结论]对药与角药是医者处方用药之主干,排兵布阵之良将。屡用方能达药,细究陈师用药经验,必将从中得到教益。 相似文献
18.
茯苓甘淡性平 ,补而不腻 ,利而不峻 ,与他药配伍成对 ,妙用无穷。配利药助祛湿之功 ,配补药益健脾之效 ;配敛涩之药则涩精止遗 ,配行散之药则利水行湿 ;配寒药则寒 ,配热药则热。茯苓的对药配伍 ,除形成药对外 ,主要是形成对药方。对药方是最简单的复方 ,最能体现方剂配伍中的阴阳、君臣、补泻等对药关系 ,且方只二味 ,药简力捷。茯苓的对药配伍研究 ,对于中药配伍、方剂研究以及指导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两个性质功能不同或相反的药物,互相配伍组成的对药称相对对药。今就相对对药临床增减应用谈谈自己的体会,敬请指正。1 黄连吴茱萸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心除烦;吴茱萸温中散寒,下气止痛,降逆止呕。二药伍用,辛开苦降,共奏清肝和胃之效,主治寒热错杂之证。“一冷一热,阴阳相济,最得制方之妙,而无偏胜之害”(李时珍语)。丹溪之左金丸,连、萸之比为6∶1,治吐酸;景岳之黄连丸,连、萸之比为1∶1,治便血。如热较甚者,多取黄连,少佐吴茱萸;反之寒甚者,则多用吴茱萸,少取黄连;若寒热等同,则二者各半为宜。寒热相配,临床应用最广。就黄连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