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捏脊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的疗效.方法 选择本科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小儿捏脊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儿核心肌群肌力、核心肌群表面肌电值、粗大...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观察腰阳关穴位注射对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80例脑瘫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给予腰阳关穴位注射,2组均20 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0d,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评估2组治疗前后的各区分值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痉挛型和不随意运动型CP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差异。方法:对232例2~6岁痉挛型CP患儿和32例不随意运动型CP患儿均进行粗大运动功能测量量表(GMFM-88)测量,比较各功能区的评分百分比及总分。结果:痉挛型CP与不随意型CP患儿在A区、B区、C区百分比和总分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D区和E区得分百分比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类型CP患儿的粗大运动的发育落后程度有所不同,总体观察来看痉挛型CP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发育比不随意运动型CP患儿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康复护理对脑瘫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本院2012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240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120例和观察组12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护理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与粗大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14.36±3.96)分、(14.56±3.41)分,护理后评分分别为(30.41±5.34)分、(24.82±4.11)分;对照组护理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与粗大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14.33±3.78)分、(14.66±3.32)分,护理后评分分别为(18.32±4.12)分、(17.13±3.92)分.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粗大运动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且观察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粗大运动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康复护理能有效改善脑瘫患儿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粗大运动功能,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刘宏洋  于雪峰 《江西医药》2011,46(8):729-730
目的探讨电针头穴运动区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现代康复训练疗法,治疗组在现代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结合电针头穴运动区方法,治疗前后运用GMFM-88项量表评定粗大运动功能的动态改变。结果经过1个疗程(3个月)治疗后,GMFM-88项量表评定分值具有显著上升,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头穴运动区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改善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息针灸和按摩疗法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按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脑瘫患儿78例,根据入院顺序及家长意愿分为治疗组53例、对照组25例,治疗组采用全息针灸和按摩结合运动疗法及理疗,对照组则采用运动疗法和理疗。结果:治疗1个疗程(3月)后2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较治疗前均有所提高,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息针灸、按摩疗法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针浅刺法对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50例8月至3岁脑瘫儿童,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5例。治疗组采用多针浅刺法结合康复训练,针刺治疗隔日1次,康复训练每日1次;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每日1次,1月为1个疗程,共观察3个疗程。并运用粗大运动-66项(GM-FM-66)对治疗前及治疗后(每治疗1月)粗大运动功能动态改变以评分法进行测评。结果2组治疗前后GMFM-66积分均有明显提高(P〈0.01),2组组间治疗前后GMFM-66积分增长幅度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针浅刺法结合康复训练对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具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观察针灸推拿联合语言康复训练对脑瘫(CP)患儿语言功能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湖南省儿童医院康复中心收治的70例CP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脑神经活性药物治疗、营养物质及维生素补充。对照组在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给予Bobath治疗法联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给予针灸推拿联合语言康复训练。2组均治疗3个月后统计临床疗效、语言功能情况、运动功能情况、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43%(32/3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43%(25/3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听及理解能力、复述能力、阅读能力、书写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上述语言功能评分较同组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升高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精细运动功能量表(FMF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互动式头针结合振动疗法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于济宁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治疗的70例痉挛型双瘫患儿,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研究组35例,男性患儿18例、女性患儿17例,年龄(3.43±1.02)岁;对照组35例,男性患儿19例、女性患儿16例,年龄(3.51±1.06)岁。35例对照组患儿给予振动疗法,35例研究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互动式头针治疗,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儿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L1(UCH-L1)、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脑动脉收缩期峰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血管阻力指数(RI),给予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Berg平衡量表(BBS)评价。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 研究组治疗后NSE、UCH-L1水平低于对照组[(13.15±4.12)μg/L比(19.41±5.87)μg/L,(12.36±3.11)μg/L比(19.51±4.15)μg/L],BDNF水平高于对照组[(5.92±1.56)μg/L比(4.57±1.29)μg/L](均P<0.05)。研究组患儿治疗后Vm、Vs高于对照组[(140.18±4.24)cm/s比(133.14±3.17)cm/s,(126.97±7.29)cm/s比(114.71±6.21)cm/s],RI低于对照组[(0.61±0.11)比(0.74±0.15)](均P<0.05)。研究组治疗后GMFM量表A区、B区、C区、D区、E区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患儿治疗后BB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互动式头针结合振动疗法治疗脑瘫患儿,可减轻神经损伤,改善患儿脑血流循环,提升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穴位点剌加头部矩阵针法配合全息推拿手法改善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入院顺序将107例脑瘫患儿进行编号及分组,单号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Bobath技术治疗,双号53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穴位点刺加头部矩阵针法配合全息推拿手法治疗,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评价治疗前后总百分比和各能区百分比情况。结果2组均可提高GMFM-88总百分比,但观察组提高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儿治疗后A区月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但治疗后B区、C区、D区、E区月百分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或P〈0.01)。结论穴位点刺加头部矩阵针法配合全息推拿手法改善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疗效确切,能够显著提高患儿定坐、爬、跪、站立、行走、跑以及跳等粗大运动功能,在促进患儿早期康复和改善患儿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穴位埋线深度对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产儿童医院儿童康复科就诊的9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浅层埋线组、中层埋线组和深层埋线组,各30例.3组均给予基础康复治疗(物理治疗、推拿、中药熏洗及蜡疗),选取解剪、...  相似文献   

15.
16.
刘育锋  武娟利 《贵州医药》2021,45(4):573-574
目的 探讨针对小儿脑瘫患儿实施头针联合悬吊训练对其平衡能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2018年3月至2019年1月接受治疗的脑瘫患儿42例设为对照组,将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接受治疗的脑瘫患儿41例设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结合头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悬吊训练.两组分别治疗3个月,对比两组...  相似文献   

17.
严程  吴野环  张瑜  陈程  王卉  张一 《江苏医药》2016,(4):466-468
目的观察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于脑损伤偏瘫痉挛期患者下肢肌张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40例脑损伤偏瘫痉挛期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良肢位摆放、关节活动度训练、下肢功能训练等。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和改良Ashworth肌张力分级评定法(MAS)来评定两组患者下肢肌张力和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在下肢肌张力和运动功能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下肢肌张力和运动功能均得到改善(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通过对脑损伤偏瘫痉挛期患者实施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可以有效的缓解痉挛,降低肌张力,改善并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瘫患儿智力水平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66例脑瘫患儿以双盲法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治疗3个月前后临床疗效、运动功能、智力水平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GMFCS评定结果中Ⅲ级与Ⅳ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GMFM、IQ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综合康复法在脑瘫患儿治疗中具有明显疗效,可以提高患儿运动功能,改善患儿智力水平和日常生活能力,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瘫患儿上肢功能及ADL能力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选取我院在2015年2月至11月间来院接受康复治疗的60例脑瘫患儿,进行随机分组,30例患儿为对照组,另外30例患儿为试验组.对照组采取相应的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实施常规康复治疗的同时,给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2组治疗时间均为2个月.应用精细运动能力尺度测定表(FMFM)评定患儿的上肢功能,Barthel指数(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评定患儿的ADL能力.结果 治疗后,两组的FMFM评分明显改善,试验组的FMFM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Barthel指数明显改善,治疗后试验组的Barthel指数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瘫患儿上肢功能及ADL能力的影响较大,有利于提高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穴位埋线、悬吊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平衡能力及精细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5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5例)和治疗组(2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配合穴位埋线和悬吊训练.2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