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危重症患者应激性高血糖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给予60例高血糖患者合理的护理措施,入住ICU后密切观察病情,重点监测血糖及正确使用胰岛素,积极预防感染.结果:60例高血糖患者血糖得到有效控制,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采取正确有效的护理措施,有效控制患者血糖,减少高血糖所致的并发症,促进疾病的恢复,改善疾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激性高血糖新生儿血清脂联素的变化。方法:采用ELISA法对156例应激性高血糖患儿(观察组)及45例健康的新生儿(对照组)血清脂联素进行动态的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应激性高血糖新生儿急性期血清脂联素的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应激性高血糖组新生儿血糖恢复期血清脂联素的水平明显回升接近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血糖水平越高血清脂联素的水平下降愈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应激性高血糖死亡新生儿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低于存活的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激性高血糖新生儿血清脂联素的水平随着血糖水平的升高而下降,并且随病情的严重程度加重而降低,血清脂联素是应激性高血糖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亦是导致危重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应激性高血糖危重新生儿病情诊治和预后判断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严重烧伤早期应激性高血糖患者血清脂联素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7--2009年烧伤患者64例其中严重烧伤患者36例,伤后5~12h出现高血糖者25例(A组),血糖正常者11例(B组),28例中度烧伤血糖正常患者作为对照组(C组)。分别动态检测烧伤后3、5、12、24、120h患者血糖、血清脂联素(APN)、尿素氮(BUN)、肌酐(Cr)含量的变化。结果严重烧伤患者应激性高血糖(A组)一般出现在伤后3~24h;A组的血清脂联素水平低于B组和C组。结论严重烧伤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与烧伤的严重程度有关,与应激性高血糖的关系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危重症患者的应激性高血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危重症患者常伴有应激性高血糖,这种急性一过性的高血糖可产生有害的病理生理反应。胰岛素反向调节激素的分泌增加、细胞因子大量释放和胰岛素抵抗等是产生应激性高血糖的主要原因。正确对待危重症高血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研究显示^[1],胰岛素强化治疗把血糖控制在4.0~6.1mmol/L范围内能有效地减少高血糖所致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张连英 《中原医刊》2004,31(13):6-7
目的 :探讨危重症应激性高血糖的处理方法及预后影响。方法 :对ICU收治的应激性高血糖患儿 5 2例 ,按血糖值高低分组讨论 :分轻中度高血糖组 (血糖在 7 3~ 10 1mmol/L之间 )及重度高血糖组 (血糖 >10 1mmol/L)。轻中度高血糖组予限制血糖 ;重度高血糖组另分两组 :限糖组及小剂量胰岛素治疗组。分析两组血糖值变化及预后。结果 :轻中度高血糖组经限制血糖治疗 5天后血糖恢复正常 ,重度高血糖胰岛素治疗组与对照组入院第 2天血糖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 P <0 .0 1) ,而且重度高血糖组与轻中度高血糖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 P <0 .0 1)。结论 :血糖水平越高 ,预后越差 ;小剂量胰岛素治疗 ,血糖下降速度较快 ,预后较好 ,对危重症的抢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探讨危重症伴应激性高血糖老年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对其预后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3月至2014年9月在武汉市第三医院接受治疗的86例危重症伴应激性高血糖老年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分成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患者均应用胰岛素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在8.0~10.0 mmol/L,而观察组患者的血糖水平则控制在4.4~7.8 mmol/L。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相关指标、不良事件以及血清IL-6、CRP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胰岛素使用量、低血糖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42±8)U/d比(25±6)U/d,15.9%(7/44)比2.4%(1/42),P<0.05],胰岛素应用时间、重症病房治疗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8±3)d比(12±5)d,(10±4)d比(14±6)d],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6.8%(3/44)比23.8%(10/42),P<0.05];但是两组患者在病死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血清IL-6、CRP水平都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观察组IL-6、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28±10)μg/L比(44±14)μg/L,(43±18)mg/L比(87±24)mg/L,P<0.01]。结论危重症伴应激性高血糖老年患者保持较低的血糖控制水平,会缩短重症病房治疗时间、减少感染的发生,但是并不会改善患者病死以及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情况,并且还可能增加患者发生低血糖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危重症应激性高血糖( SHG )强化胰岛素治疗方案的疗效。方法:将120例危重症SHG患者随机分为强化胰岛素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各60例,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强化治疗组血糖水平均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强化治疗组患者ICU治疗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泵入胰岛素时间等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治疗并发症主要包括院内感染和低血糖,其中,强化治疗组院内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低血糖发生情况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胰岛素治疗危重症SHG,具有较好的疗效,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的几率,降低死亡率,临床疗效明显。mortality.  相似文献   

8.
贾志  郭牧  宋昱  张云强  梁海青 《重庆医学》2012,41(10):954-955,958
目的探讨强化血糖控制能否给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带来更大益处。方法将224例AMI合并应激性高血糖入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常规降糖治疗组(A组)和强化降糖治疗组(B组),比较院内不良事件及6个月随访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均逐渐下降,B组于治疗24、72h、1周时空腹血糖均低于A组。在院期间B组心绞痛及严重心律失常均少于A组(P=0.038、P=0.021),但低血糖反应较A组增多(P=0.032);再梗死、心力衰竭、院内死亡及心脏主要不良事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内随访,心绞痛、心肌梗死、全因死亡及再住院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的患者采用强化血糖控制早期仍有临床意义,但远期无明显获益。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儿童TBI后血清脂联素检测的意义.方法 选取169例TBI后高血糖患儿为观察组,另选同期56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对其血清脂联素进行动态检测并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急性期血清脂联素水平低于对照组(t=15.62,P<0.01);随血糖水平的升高及颅脑损伤程度的加重,其血清脂联素水平均呈下降趋势(F =35.31...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危重症患者应激性高血糖及其不同的控制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发生应激性高血糖的危重症患者71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对2组入院初始血糖、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评分进行比较。根据患者血糖控制水平4.0-6.1 mmol/L、〉6.1-10.0 mmol/L、〉10.0 mmol/L分为A、B、C组,比较各组间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医院感染发生率、病死率、低血糖发生率。结果:病死组患者入院初始血糖水平、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评分均高于存活组(P〈0.05和P〈0.01)。A、B组医院感染发生率、病死率和机械通气时间均低于C组(P〈0.05-P〈0.01),A组低血糖发生率均高于B、C组(P〈0.05);A、B、C组ICU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危重症患者应激性高血糖及其控制水平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1.
应激性高血糖在危重患者中普遍存在,对患者临床与预后有极为重要的影响。目前对高血糖的治疗方式主要为强化胰岛素治疗,但是因为胰岛素治疗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时间较为短暂,取得临床实验结果存在一定的争议。本文就强化胰岛素治疗进行阐述并对应激性高血糖控制进行深入研究,望对危重患者应激性高血糖胰岛素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赖军华  李敏  刘欢 《医学综述》2012,18(10):1548-1549
乳酸作为体内糖代谢的中间产物,在正常情况下保持着产生与排泄的平衡,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由呼吸或者循环衰竭导致的组织缺氧,会引起血乳酸浓度的升高。血乳酸升高可极大地增加乳酸中毒的风险,因此血乳酸水平的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对危重患者,血乳酸水平不仅可以提示潜在疾病的严重程度,而且可预测组织缺氧情况,防止引起其他严重症状。  相似文献   

13.
探讨危重病儿血糖在病程中变化的特点及与疾病危重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采用静脉采血,用过氧化酶法在危重病儿进入急救病房1h内及住院24h,48h采血检测血糖值。结果:危重病儿血糖值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高血糖是危重病儿应激状态下最常见的代谢紊乱表现,病情越重,应激性越强,其血糖升高越明显,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4.
徐媶  奚艳  吴小梅  汤娟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8):885-886,889
目的:比较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CVC)在老年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5例老年危重患者随机分为PICC组(55例)和CVC组(50例),比较两组平均穿刺时间,一次性成功率,平均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PICC组平均穿刺时间少于CVC组;PICC组置管一次性成功率高于CVC组;PICC组平均留置时间长于CV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并发症的发生率PICC组与CV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ICC置管留置时间长、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满足了老年危重患者治疗的需要,同时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潘海卿  汤秋芳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8):120-121,129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防治危重患者胃瘫的效果。方法符合纳入标准危重患者89例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予危重患者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早期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胃动力恢复时间和MODS发生率、病死率。结果观察组胃动力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早期护理干预能防治危重患者胃瘫,降低MODS发生率、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危重症患者护理病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以"提高危重症患者护理病历质量"为主题,对影响危重症患者护理病历质量进行归因分析,制定目标,实施整改措施和评价品管圈活动成果等。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危重症患者甲级护理病历高于实施前(P〈0.01),乙级护理病历和丙级护理病历均低于实施前(P〈0.01),护士护理病历质控满意率由92.2%提高到97.8%(P〈0.01)。结论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危重症患者护理病历质量中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7.
营养不良由于严重影响外科危重症患者康复,所以营养治疗被作为一项重要的治疗手段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关注。随着科技的发展,肠内营养逐渐代替肠外营养成为外科营养支持的首要途径。近年来,对于肠内营养优越性的认识、适应证、时机把握等观点都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尤其在危重患者的救治中日益发挥着重要的治疗作用。然而,国内对肠内营养应用认识尚不够充分,在外科危重患者的救治中,肠外营养而非肠内营养是营养治疗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18.
梁绍诚 《医学综述》2010,16(15):2320-2323
目前,国内外有人在外科危重患者营养支持中应用特殊营养素(比如:谷氨酰胺、精氨酸、鱼油、生长激素等),以达到加强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的目的。现就特殊营养素对氮平衡、免疫功能、烧伤、炎性反应及胃肠功能等方面的影响予以综述,并评价特殊营养素在外科危重患者营养支持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危重患者气管插管拔管后吞咽功能障碍可影响患者预后,严重增加社会医疗负担及照护负担。本文从危重患者气管插管拔管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流行病学情况及原因、影响因素和干预策略进行总结,可为危重患者气管插管拔管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在抢救过程中对急诊危重患者实施全程护理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急诊危重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全程护理。对两组患者各个治疗环节所需时间以及转归进行统计,请转科成功者家属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死亡率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在服务态度满意度、技术满意度、救治过程满意度、沟通满意度、急送与接收满意度以及安全与舒适转运满意度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危重患者抢救过程中实施自入院前开始的全程护理有利于为抢救减少时间,提高抢救的成功率,改善患者的满意度,这是一种较为理想而合理的抢救危重患者的护理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