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程彦君  魏萍 《河北医学》2006,12(6):538-540
目的:探讨产科失血性休克发生的原因和防治方法。方法:对3年来产科失血性休克5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产科失血性休克的发生率为0.65%,胎盘因素是失血性休克的主要原因;主要的危险因素是多次妊娠和流产、院外分娩及重度子痫前期。产科失血性休克导致的子宫切除率为17.6%。结论:减少妊娠和刮宫次数,杜绝院外分娩,加强孕期保健对于预防产科失血性休克不容忽视,对于无法控制的产后出血,子宫全切或次全切除是挽救孕产妇生命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探讨和讨论产科失血性休克引起的原因诊断预防及处理,产科失血性休克在临床上是最常见的急、危重症患者,也是产科引起孕妇死亡的原因之一,产科失血性休克引起的因素很多,现已被临床所重视,产科失血性休克关键是做到早期诊断及纠正,才能大大降低孕妇死亡率,才能确定母婴的生命安全,本文对32例产科失血性休克的原因,诊断及急救做综合分析,并再次提醒产科医师们的高度重视,在治疗上应找原因、抓重点及时处理、及时纠正是急救产科失血性休克成功的唯一条件。  相似文献   

3.
马樱 《当代医学》2013,(12):99-100
目的分析产科失血性休克原因及治疗,以降低产妇病死率。方法回顾分析12年来45例产后失血性休克原因、治疗及预后。结果宫缩乏力是产后失血性休克最常见的原因,占60%。成功抢救43例,其中5例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联合子宫捆绑治疗,4例行子宫次全切除术;死亡2例。结论救治产后失血性休克时及时有效,尽快控制出血,去除病因,尽可能尽早纠正休克,保持氧分压,保护重要器官功能,积极防治并发症,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保证母婴安全。  相似文献   

4.
产科休克的早期诊断及抢救处理15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产科休克早期诊断及抢救处理,降低孕产妇死亡。方法对我院2003年1月~2006年6月154例产科休克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产科休克以失血性休克为主,其中妊娠期失血性休克68例占44.15%,分娩期及产后失血性休克80例占51.94%,产科非失血性休克6例占3.89%。结论产科休克早期诊断为临床表现结合生命体征监测及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明确休克产生的主要原因,抢救治疗补容是基本,病因止血治疗是关键,及时纠酸,注意维护器官功能。总之,医务人员对产科休克的早期诊断及抢救处理水平是降低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产科失血性休克危急重症救治87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伍月霞  石少梅 《广西医学》2008,30(8):1227-1229
产科失血性休克是产科临床最紧急情况,亦是威胁孕产妇和围生儿生命的重要原因,在病因和处理上有其特殊性[1]。我院产科2002年6月至2007年6月共救治产科失血性休克危急重症患者87例,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失血性休克危急重症患者87例,年龄18~45岁,平均25岁。经产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产科休克早期诊断及抢救处理,降低孕产妇死亡.方法 对我院2003年1月~2006年6月154例产科休克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 产科休克以失血性休克为主,其中妊娠期失血性休克68例占44.15%,分娩期及产后失血性休克80例占51.94%,产科非失血性休克6例占3.89%.结论 产科休克早期诊断为临床表现结合生命体征监测及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明确休克产生的主要原因,抢救治疗补容是基本,病因止血治疗是关键,及时纠酸,注意维护器官功能.总之,医务人员对产科休克的早期诊断及抢救处理水平是降低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产科休克是妇产科临床中急性而严重的并发症,临床通常分为失血性休克和非失血性休克。失血性休克是病理性妊娠、DIC、产时、产后等各种相关因素引起大出血、血容量剧减导致的休克;非失血性休克是感染、过敏、失血原因外的其他原因所致休克。产科诊断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生化检查,先判断患者是否处于休克状态,了解休克的程度,并在抢救同时找出休克的病因。产科休克的治疗原则是及时补充血用量,纠正酸中毒,积极去除病因,短期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8.
武爱琴 《河北医学》2003,9(4):369-372
产科出血是导致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 ,死亡孕产妇中有近一半人死于产科出血 ,且主要死于失血性休克。为进一步降低孕产妇病死率 ,现就失血性休克的监测与急救有关问题综述如下 :1 失血性休克的概念及常见原因休克是以血压异常下降为主征 ,并伴有末稍循环障碍和各脏器功能障碍的一种状态 ,休克的本质是微循环的血流灌注量危急性减少[1] 。当休克的动因为失血时 ,则称为失血性休克。产科引起失血的常见原因有前置胎盘、胎盘早期剥离、产后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软产道损伤、胎盘滞留及凝血功能障碍等。2 休克的临床表现与诊断2 .1 早期…  相似文献   

9.
浅谈产科失血性休克病人的临床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立军 《中外医疗》2008,27(35):171-171
产科失血性休克是因产科出血而造成的低血容量性休克,是导致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本文结合我院2001-2007年121例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患者,探讨急救措施与护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存在医疗纠纷的死亡孕产妇尸检病理结果分析,探讨存在医疗纠纷的死亡孕产妇主要死因.方法:从1994~2004年10年间,存在医疗纠纷的尸检病例中,选择其中23例死亡孕产妇尸检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23例存在医疗纠纷的死亡孕产妇尸检病例中,因产科出血引起的失血性休克死亡15例(65.4%),羊水栓塞死亡1例(4.3%),其它原因死亡7例(30.3%).失血性休克主要由产道严重撕裂伤出血、子宫破裂出血、宫外孕破裂出血、低位前置胎盘残留和胎盘滞留出血等产科出血引起.误诊是产生失血性休克死亡的重要因素,15例失血性休克病例中,临床诊断符合率60.0%(9/15),误诊率40.0%(6/15).结论:产科出血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有效降低误诊率和防治产科出血,可减少孕产妇死亡,有利于减少产科医疗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主要因素以及治疗体会。方法:对本院2008年2月-2012年2月所确诊收治的40例产科出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发生率为0.4%,在本次调查分析的40例患者中,有29例为产后出血患者,8例产前出血,2例因流产出血以及1例死亡。40例患者中初产者9例,经产者31例。产科出血性休克患者的治疗结局有33例保留子宫,5例行子宫切除手术,2例因产后的大出血以及脏器衰竭而死。结论:为了防止产科出血性休克的发生,保证产妇以及胎儿的人身安全,医生必须密切注意产妇的各种临床表现,提升自身的手术水平,尽可能降低产科出血性休克的发生率。而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找出产科出血性休克出现的主要诱因,并根据主要诱因采取切实可行的抢救措施是降低产妇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产后出血9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保华 《吉林医学》2011,(21):4388-4390
目的:通过对92例产后出血患者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探讨产后出血的发生原因、诊疗方法及其预防措施,以指导产科临床工作。方法:选取收治的、发生产后出血的92例产妇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诊断和治疗的方法,并通过病情转归对疗效进行评估以助于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结果:92例研究对象来自于同期收治的5 705例孕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为1.61%(92/5 705);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包括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妊娠合并症、妊娠高血压疾病、巨大儿、双胎等;出血原因依次为子宫收缩乏力(81例)、胎盘因素(7例)以及软产道裂伤(4例);产后出血时间主要集中在产后24 h尤其是产后2 h内,出血量则以500~1 000 ml为主;经积极治疗,92例患者均抢救成功,有13例患者发生中、重度失血性休克,42例患者进行了临床输血,1例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1例因保守治疗无效而施行次全子宫切除术。结论:重视产后观察、早期识别并及时准确的测量失血量、针对病因进行处理、积极防治产后失血性休克是防治产后出血、改善预后、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产后严重出血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986年12—2010年12月的18例产后严重出血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出血量2 000~8 000 ml。7例产后DIC患者以分娩后子宫出血不凝伴低血压及肾功能衰竭为主要特征,其中2例在产后数分钟内出现胸闷、呼吸困难及心搏骤停。11例有失血性休克,伴有不同程度的凝血及器官功能障碍。经心肺复苏、抗休克、纠正凝血功能障碍、手术止血等处理,抢救成功15例,死亡3例。结论重视对高危妊娠的防治,积极抗休克,早期诊断产科DIC并合理使用肝素,掌握子宫切除的指征和时机,采用有效的止血方法,注意补充凝血因子是提高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产科出血性休克发生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对20年产科出血性休克13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产科出血性休克发生率为0.47%,宫缩乏力仍是出血性休克的首要原因;主要危险因素是好高征、剖宫产。结论:加强产程观察,严格掌握剖宫产适应证,降低剖宫产率,提高产科各种手术质量,可有效地预防产科出血性休克的发生;同时还表明,剖宫产术中肌瘤剔除术不是出血性休克的原因,但肌瘤可影响产后子宫收缩而导致出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探讨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孕产妇的临床特点及母儿预后.方法 对ICU的孕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入住ICU原因不同分为产科原因组及非产科原因组,比较两组间一般临床资料和母儿预后的差别.结果 232例患者正规产检的仅占34.5%.院内死亡7例.入住ICU的孕产妇疾病前3位的是: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相关并发症;②妊娠合并心脏病;③产后即时出血.232例产科患者中,产科原因组131例,占56.5%;非产科原因组101例,占43.5%.产科原因组的平均孕周明显小于非产科原因组(P <0.001).产科原因组的平均产后24 h出血量、子宫切除率、失血性休克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非产科原因组(P<0.001).结论 为提高对危重孕产妇的诊治能力,产科医师需进一步加强重症监护的知识学习.建立专门的产科ICU,由同时具备产科及ICU知识的医师管理此类患者,必将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产后出血导致失血性休克为危急重症。详细介绍了该症的急救措施及注意事项等。  相似文献   

17.
魏秋芬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0):1193+1277
目的:分析晚期产后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5月~2010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68例晚期产后出血患者,其中20例入院时已出现失血休克,另4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入院后立即给吸氧、输血、输液、纠酸、宫缩剂及抗菌药应用等处理。其中48例在输液、输血纠正休克等抢救下行诊刮术。结果:产后子宫局部感染是晚期产后出血的重要原因,其次是胎盘残留,分别占54.41%和29.41%。结论:为了预防和降低晚期产后出血发生率,其关键措施是加强产期阴道细菌学检查及减少人工流产。  相似文献   

18.
产后出血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实施产后出血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转变管理理念,进行护理风险教育,强化风险意识;改进护理工作方式,增加人力投入;加强急救应激能力;识别和评价产后出血高危因素,及早作出预见性处理;加大产科急救管理,建立急救预案。进行风险管理实施前、后的效果比较,结果采用U检验。结果:实施风险管理后,产妇的产后出血量减少,护理记录质量及产妇满意度提高,与实施风险管理前比较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实施产后出血护理风险管理,能有效增强医护人员的产后出血风险防范意识,提高产科护理质量,有效防范风险事件发生,减少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称重法、容积法、面积法以及休克指数法测定产后出血量的精确率。方法选择深圳市南山区蛇口人民医院2010年4月~2012年6月收治的276例阴道分娩的产妇,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称重组、容积组、面积组以及休克指数组,每组各69例,分别应用称重法、容积法、面积法以及休克指数法进行产后出血量的测定,比较不同测定方法计算的出血量以及产后血红蛋白(HB)和血细胞比容(HCT)降低程度的差异。结果①称重组、容积组、面积组测定产后2、24h出血量以及产后出血、失血性休克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称重组、容积组、面积组及休克指数组测定产后2h出血量与24h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休克指数组测定产后2、24h出血量以及检测出产后出血概率明显高于称重组、容积组、面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休克指数组发生失血性休克的概率显著低于称重组、容积组、面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各组组内比较,产后30、60、120min时检测HB、HCT等指标下降程度依次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四组产后30、60、120min时HB、H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各组产妇产后30、60、120min心率〈90次/min、≥90次/min比例,收缩压〈80mmHg、≥80mmHg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休克指数法测定产后出血量更为准确,能够监测出隐性出血,作为抢救产后失血性休克扩容的一项客观指标,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