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肠系膜静脉血栓诊治(附11例病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肠系膜静脉血栓临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992-2001年收治的11例肠系膜静脉血栓病例。结果 腹部手术(尤其是肝硬化和门脉高压)(27.3%)及血栓史(27.3%)是主要诱发因素,11例患者中2例行早期溶栓治疗,治愈;另9例在外院误诊而来本院后手术。无术后死亡,术后复发1例(11.1%)。结论 对于具有可能导致肠系膜静脉血栓危险因素的患者及早开始抗凝治疗十分必要。对于可疑病例应及早行CT检查 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后积极抗凝、溶栓治疗可有效避免肠管切除。术后维持相应时间的抗凝可减少血栓复发。  相似文献   

3.
4.
张曦元 《广西医学》1999,(1):161-162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esentericvenousthrombosis,MVT)是一种罕见的肠系膜血管阻塞性疾病。我院1997年收治1例MVT肠坏死,手术后辅以抗凝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患者男性,50岁,干部,住院号974797。因右上腹胀痛...  相似文献   

5.
某患者 :男 ,36岁。因上腹痛6d入院。6d前饮酒后出现上腹持续性疼痛 ,阵发性加剧并放射至左腰背部 ,伴腹胀、发热来院就诊 ,以急性胰腺炎收住内科。既往有双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病史。体查 :痛苦面容 ,中上腹有压痛 ,以左上腹为重 ,肠鸣弱。实验室资料 :白细胞计数7 0×109/L ,中性36 9 % ,血红蛋白139g/L ,血小板计数133×109/L ;血、尿淀粉酶轻度增高。纤维胃镜未发现异常。腹部平片 :小肠数个充气液平。B超 :慢性胆囊炎、胆囊多发息肉 ,胰腺探查不清。CT:肠管扩张 ,胰腺似有炎症改变。经胃肠减压、抑胰酶、抗…  相似文献   

6.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致小肠广泛坏死3例李其庆杨卫国刘树辉(博兴中医医院外科,256500)关键词静脉血栓;肠系膜;小肠坏死;病例报告1病例介绍例1.男,40岁。胃癌根治术后1年,腹部胀痛伴恶心呕吐1天入院。腹痛向腰背部放射,大便为少量黄色稀便。查体:B...  相似文献   

7.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MVT),临床并不常见,加上临床医师对本病常缺乏认识,故诊断十分困难,因此,MVT很难在术前确诊.由于病情进展引起绞窄性肠梗阻、肠坏死,病情严重,病死率高,是一种早期难以诊断的危重急腹症.目前临床对该病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我们共收治自1996年7月~2011年4月AMVT患者3例,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39岁,腹痛腹泻3天,经输液抗生素治疗无效,拟急性菌痢入院,入院后4h腹痛剧烈伴腹胀,排暗红色血便1次,胃肠减压吸出咖啡样内容物。T37.2℃,P85次/min,R20次/min,Bp14.0/9.3kPa。腹部稍膨隆,全腹压痛和反跳痛,以左...  相似文献   

9.
脾切除术后近期并发症之一为脾静脉血栓形成,偶见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而迟发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并发肠坏死临床更是少见.本院临床发现2例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并发肠坏死,经积极抢救痊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张民英,刘津综述黎国屏审校附属二院外科(050000)关键词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肠坏死;肠系膜血管梗塞自Warren和Eberhard[1]于1935年报告了2例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esentericVenousThrombosi...  相似文献   

11.
42例缺血性肠病临床探讨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探讨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42例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2例患者中,男30例,女12例;10例有高血压病史,16例有冠心病史。CT确诊8例,B超确诊6例,DSA确诊15例。该病临床缺乏特异性,误诊率高。结论缺血性肠病临床症状与体征无特异性,误诊率高,病死率高,对于具有血栓形成或栓子脱落等基础疾病的高龄患者应高度考虑本病。  相似文献   

12.
缺血性肠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王为  周国华 《医学综述》2007,13(9):699-701
随着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增加和人口的老龄化,而且各种无创性或有创性检测技术的发展,缺血性肠病的发病率有增高趋势。因缺血性肠病常无特有的临床表现,故误诊、漏诊、病死率高。对凡具有易患因素的患者,如高血压病、冠心病、动脉硬化症、心力衰竭和心房纤颤等疾病,一旦出现腹痛持续2h以上,尤其是症状与体征不相称,即应考虑本病,争取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3.
徐平如  周锋 《中外医疗》2010,29(4):7-8,10
目的探讨益生菌联合美沙拉嗪对炎症性肠病治疗的临床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60例炎症性肠病的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结肠镜检查总有效率、临床疗效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腹痛、腹泻、恶心、纳差、皮疹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益生菌联合美沙拉嗪对炎症性肠病治疗的临床疗效明显,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在闭合性肠和肠系膜损伤中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珠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及珠海市第五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4年6月期间所收治的124例闭合性肠及肠系膜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2例,分别进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与CT扫描,总结各种征象的临床意义,并对两种诊断方法的准确率进行比较。结果该组病例中十二指肠损伤26例,空回肠及系膜损伤21例,结肠及系膜损伤9例,多处肠壁及系膜损伤6例。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为100.0%,CT平扫的诊断符合率为90.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能对闭合性肠和肠系膜损伤的部位和病变类型作出快速、准确地判断,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的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分析多层螺旋CT在肠系膜上动脉病变致缺血性肠病的影像表现,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在本院行CT检查并经临床证实的肠缺血患者6例,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全腹CT扫描,其中4例增强扫描。以横断面原始CT图像加多种后处理技术进行肠系膜上动脉成像评价。结果6例患者中3例急性肠缺血,临床表现急性腹痛,3例均为肠系膜上动脉血栓,CT增强扫描显示肠系膜上动脉血栓,管腔内充盈缺损,轻度、中度狭窄,狭窄度介于50%左右。慢性肠缺血3例,表现为与进食有关慢性腹痛,肠系膜上动脉长段或局限性钙化狭窄。6例中2例发生轻症肠梗阻,肠管积气积液扩张,肠壁增厚模糊。6例患者临床非手术治疗,疗效明显。结论螺旋CT可以明确肠系膜上动脉病变致缺血性肠病的早期诊断,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disease,IBS)是以腹痛、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改变为主要临床症状的一种胃肠功能性疾病。本征十分常见,西方国家成人的IBS的发病率为10%~15%,我国1996年北京的一份调查显示人群患病率为7%,其中有20%患者频繁就诊。IBS反复发作或持续存在,经各种检查结果正常可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有关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多数认为各种因素造成中枢神经和肠神经丛的调节失衡,从而导致肠运动和感觉异常,引起症状。传统的治疗主要是缓解排便习惯的改变出现的症状,效果不甚理想。故而明确其发病机制成为治疗IBS的关键。下面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IBS的发病机制。1流行病学有统计资料表明:IBS患者中,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2倍,青壮年居多。患病率在各年龄段、职业及城乡间分布差异无显著性;以腹泻为主型最常见,占74.1%。消化门诊患者中IBS患者约占10%。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调查发现,IBS发病有季节性,春季高发。2病因及发病机制2.1概述目前还未曾发现IBS与何种病原体相关[1]。由于本征症状多样且缺乏特异性,本病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近年来越来越多地...  相似文献   

17.
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发病年龄轻,其发病年龄与生育年龄重叠,因此患者对生育问题更加关注,而随着目前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其对怀孕的过程、治疗药物的影响、分娩方式和哺乳等生育问题有着深远的影响。阐述炎症性肠病与生育的关系,使临床医师对这一问题充分认识,能够给予炎症性肠病患者科学、合理的生育指导。  相似文献   

18.
缺血性肠病是肠壁的缺血性病变,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误诊率、病死率较高,早期诊断是影响预后的关键,而MSCT能显示缺血性肠病的可靠征象,逐渐成为缺血性肠病的一种重要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9.
背景 国外研究显示炎症性肠病症状量表(IBDSI)可用于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进行疾病活动的自我评价,但该量表目前尚未在国内得到验证。 目的 探究IBDSI评估IBD疾病活动度的价值。 方法 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8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IBD患者102例,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59例,克罗恩病(CD)患者43例。采用改良的Mayo评分评估UC病活动度,克罗恩疾病活动指数(CDAI)评分评估CD疾病活动度。患者入院后次日清晨填写由本院消化内科医生翻译的中文版IBDSI。IBDSI及各子量表评分与改良的Mayo评分,CDIA评分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绘制IBDSI及其各子量表评分(包括肠道症状、腹部不适、疲劳、肠道并发症、全身并发症)评估UC、CD疾病活动度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 结果 59例UC患者改良的Mayo评分:临床缓解1例,轻度8例,中度46例,重度4例;IBDSI评分(26.27±15.16)分。43例CD患者CDAI评分:缓解期11例,轻度8例,中度22例,重度2例;IBDSI评分(26.95±16.19)分。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UC患者IBDSI总分、肠道症状评分、腹部不适评分、疲劳评分与改良的Mayo评分呈正相关(P<0.05)。CD患者IBDSI总分、肠道症状评分、腹部不适评分、疲劳评分、全身并发症评分与CDAI评分呈正相关(P<0.05)。IBDSI及肠道症状、腹部不适、疲劳子量表评估UC疾病活动度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9、0.836、0.710、0.786(P<0.05);IBDSI及肠道症状、腹部不适、疲劳、全身并发症子量表评价CD疾病活动度的AUC分别为0.911、0.806、0.785、0.867、0.734(P<0.05)。 结论 IBDSI及各子量表评分与UC和CD的疾病活动度存在一定相关性,有助于初步判断患者疾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0.
美沙拉嗪联合益生菌治疗炎症性肠病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建荣 《河北医学》2014,(4):617-620
目的:探讨美沙拉嗪联合益生菌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42例采用美沙拉嗪治疗和42例采用美沙拉嗪联合益生菌方法治疗的炎症性肠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在治疗8周时间后的内镜复查效果、最终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8周后内镜复查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0.48%,对照组为80.95%;临床治疗效果联合组总有效率92.86%,对照组为30.95%;不良反应联合组发生5例,对照组发生23例;两组内镜复查效果、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美沙拉嗪联合益生菌治疗炎症性肠病具有很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treatment and compared the two groups after 8 weeks of treatment effect of endoscopy review , the final clini-cal efficacy and adverse reactions .Result:After 8 weeks ,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combination group and was 90.48%and 80.95%and respectively;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clinical outcomes in combin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92.86%and 30.95%;Adverse reactions occurred five cases of the combined group and 23 cases in control group;groups endoscopic review effects , clinical efficacy and adverse event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Conclusion: Mesalazine combined probiotics for the treatment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has a good effect ,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