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治血四法”治疗出血性中风临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岗  何敏 《山西中医》2013,29(9):1-3
"治血四法"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虚",临床常用于一般血证治疗。出血性中风亦属于血证范畴,其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的复杂性,决定了出血性中风病的治疗朝向多向性、阶段性、个体性和系统性发展。现主要就"治血四法"在出血性中风临证治疗中的运用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2.
应用“治血四法”探讨出血性中风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深刻地论述了出血性疾病的病机演变规律,从临床实际出发,提出了“止血、消淤、宁血、补虚”四大治疗原则,为辨治各类出血性疾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多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出血性中风也属于血证范畴,因其发生在脑内,证候更为凶险,病机更为复杂,治疗更为困难,因此,探讨治血四法在出血性中风治疗中的运用,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血证论>为清代唐宗海所著,该书专论内、外、妇各科血证,对气血的机制,血证的辨证,无不阐述精详,发挥尽致.书中提出治血四法,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虚,虽专为内科"吐血"而设,实为通治血证之大纲.后世医家治疗血证多引用此四法,并以此作为血证治疗的提纲.此理论对于眼底血证的治疗,亦有极高的指导意义.笔者结合个人认识及临床实践,将唐宗海治血四法在眼底血证的运用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4.
<血证论>是论述血证的一部专书,为清末四川唐宗海所著,该书以<内经>为依据,围绕血证在中医基本理论及治疗方面作了不少阐述和探讨.书中许多观点,尤其是治血四法,对于今天在中风脑出血的中医治疗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生理、病理、病机等方面探讨活血化瘀法在出血性中风治疗中的重要性.指出,瘀阻脑络是出血性中风的病理基础;血溢脉外是出血性中风发病之关键;血蓄于脑是出血性中风的病理中心.脑位于头颅之中,相对封闭,蓄于脑中之血无法迅速排出体外,因瘀血阻络及颅内压力的增加,脑出血可自行停止.脑出血之病理重点表现为瘀血滞留于脑内,故出血性中风重点在于尽可能快速清除脑中瘀血.  相似文献   

6.
康冰 《国医论坛》1999,14(4):10-11
业师符为民系江苏省中医院急症中心主任医师,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血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数十年,成绩卓著。其对神经系统疾病颇有研究,我有幸师从符老师,受益非浅,现举符师从瘀论治神经系统疾病验案4则如下。工出血性中风中风有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之分,前者临床多用活血化瘀之法以施其治,而对出血性中风用活血化瘀之法,医家常顾虑重重。符师认为出血性中风的发生多为肝肾阴虚,凤阳痰火上抗,导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离经之血,瘀于脑府,瘀血不去刚闭脱难解,因此,血瘀脑府是本病的病理…  相似文献   

7.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NVUGIB)是临床最常见的急症之一,具有较高复发率及病死率,其在中医学中属于“血证”范畴。唐宗海“治血四法”乃“通治血证之大纲”,对血证的治疗具有指导作用。现基于“治血四法”探讨ANVUGIB的病因病机,提出“止血为第一要法、止血不忘消瘀、宁血必先求本、补虚需掌握时机”的治疗思路,为运用“治血四法”辨治ANVUGIB提供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8.
活血化瘀法在出血性中风治疗中作用辨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生理、病理、病机等方面探讨活血化瘀法在出血性中风治疗中的重要性。指出:瘀阻脑络是出血性中风的病理基础;血溢脉外的是出血性中风发病之关键;血管于脑是出血性中风的病理中心。脑位于头颅之中,相对封闭,蓄于脑中之血无法迅速排出体外,因瘀血阻络及颅内压力的增加,脑出血可自行停止。脑出血之病理重点表现为瘀血滞留于脑内,故出血性中风重点在于尽可能快速清除脑中瘀血。  相似文献   

9.
樊永平  熊飏 《北京中医药》2005,24(2):121-125
出血性中风中医指因风阳上窜,痰火内扰,气血逆乱,或因头颅外伤,内生脑瘤,使脑络破裂,血溢于脑,出现突然昏仆、头痛、失语、偏瘫等为主要表现的脑神经疾患.具有起病急、病情重、临床表现多样等特点,致残率及死亡率高.中医药治疗该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文对近5年来中医药治疗出血性中风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浅述《血证论》治血四法对中风脑出血治疗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血证论》是论述血证的一部专书 ,为清末四川唐宗海所著 ,该书以《内经》为依据 ,围绕血证在中医基本理论及治疗方面作了不少阐述和探讨。书中许多观点 ,尤其是治血四法 ,对于今天在中风脑出血的中医治疗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中风脑出血总由素体阴阳失调 ,气血亏虚 ,加之情志、饮食、外邪等因素而诱发 ;使脏腑失司 ,气血逆乱所致本虚标实之候。本虚多因肝肾亏虚 ,气血不足 ;标实多为风、火、痰、瘀相因为患 :其基本病机是络破血溢 ,脑中瘀血。《血证论》“瘀血篇”指出 :“盖血初离经 ,清血也 ,鲜血也 ,然是离经之血 ,虽清血、鲜血 ,亦是…  相似文献   

11.
《血证论》提出的治血四法是唐容川论治血证的精髓,被后世尊为"通治血证的大纲",并被广泛地应用于内外妇儿科。对于妇科崩漏这一疑难重证,治血四法亦能发挥其重大指导作用与独特优势。其中"凡血证总以祛瘀为要"这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更为医者临床诊治崩漏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让医者能更加明了出血的根由,把握止血的方向,处理好祛瘀和止血的关系,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气血水火理论为唐容川的重要学术思想,他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虚"治血四法。出血性中风为临床中常见疾病,在临证的过程中应用气血水火理论对其进行论治,收到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是以对其理论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3.
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慎用活血化瘀方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80年代以来 ,部分学者将出血性中风的辨证归属为血证 ,并根据传统中医学“离经之血便是瘀”以及“活血化瘀药不同于西药的抗凝作用”等理论 ,提出了活血化瘀法治疗急性出血中风的观点 ,虽有报道初步的临床疗效似乎得到肯定 ,但笔者对活血化瘀方药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却存在以下若干看法 ,现提出来与同道进行探讨。1 古代经典理论存在时代的局限性 对经典的推衍应多方位考虑清代医家唐容川的《血证论》说 :“吐衄、便、漏 ,其血无不离经。凡系离经之血、与营养周身的血已暌绝而不合……此血在身 ,不能加于好血 ,而反阻新血之化机 ,故凡血证 …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治疗出血性中风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樊永平  熊飏 《北京中医》2005,24(2):121-125
出血性中风中医指因风阳上窜,痰火内扰,气血逆乱,或因头颅外伤,内生脑瘤,使脑络破裂,血溢于脑,出现突然昏仆、头痛、失语、偏瘫等为主要表现的脑神经疾患。具有起病急、病情重、临床表现多样等特点,致残率及死亡率高。中医药治疗该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文对近5年来中医药治疗出血性中风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浅谈崩漏治血四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崩漏是妇科临床上常见的疑难急症,多指女性不在行经期间阴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漓下血不断者。崩漏多因气血失和所致,是血证中的一种。唐容川所著的《血证论》是辨治气血的经典著作,书中所提出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法,是通治血证之大纲,从治血四法中不难窥探、总结出治崩漏经典原则,而在崩漏诊疗过程中尤其强调采用"祛瘀生新",这对后人在临床研究上有着较大启发。  相似文献   

16.
马晶  王健  兰天野  徐鹏  吕志国  张影  张冬梅 《吉林中医药》2021,41(12):1571-1574
根据伏邪的致病特点和脑髓的生理病理特征,探析任继学教授从伏邪脑髓论治出血性中风的学术经验.邪气隐匿于脑髓,久病化热、成痰、结瘀,遇其他诱因而导致出血性中风的发生或反复发作,因此,伏邪在出血性中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治疗上不仅要重视予伏邪以出路,更要兼顾脑髓的生理病理特点.急性期着重以"破血化瘀,泻热醒神,豁痰开窍"为法,方以三化汤加减化裁;恢复期以"补肾生脑,益气化瘀"为法,方以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17.
1血证的基本概念 血证是指血不循经、自九窍排出体外,或渗溢于肌肤的一类出血性病证,包括髓劳、紫癜等.血由水谷精微所化生.血液生化于脾,藏受于肝,总统于心,输布于肺,化精于肾.脉为血之府,血液在经脉之中运行不息,环周不休,以充养全身.当各种原因导致脉络损伤或血液妄行时,血液溢出脉外即为血证.<血证篇>为血证的专著,对各种出血的病因病理及辨证施治都有精辟论述,提出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虚4法为通治血证之大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金匮要略》出发,以历代文献为基础,旨在还原干血病的疾病样貌,探索其证治规律。本文认为,干血是疾病名亦是病理产物,起于虚劳,因劳致瘀,又因骨蒸、血虚火动、瘀热及欲火,煎熬瘀血而成。干血病的治则主要有消蚀干血法、清热滋血法及下血逐瘀法。按照病变范围分为全身干血证(干血痨)及局部干血证,其兼证分为干血兼水证及干血兼气证(干血气)。本文初步梳理干血病证治思路,以期对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9.
出血性中风为内科急危重症.究其病机,历代诸说纷纭,刘河间主火,李东垣主气,朱丹溪主痰.近代医家张柏龙、张寿甫则遵《内经》"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之旨,倡导"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之论.当代医家及中医药教科书则把出血性中风归纳于中脏腑之中,分为闭证、脱证两大类.闭证治以豁痰熄风、开窍启闭为法;脱证治以益气回阳、救阴固脱为法,作为当今之常法.笔者临床用常法而不应者,多另辟新径,或可向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活血化瘀法在出血性中风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文慧 《中国中医急症》2009,18(9):1453-1454
本文对出血性中风的瘀血成因作一分析,认为瘀血阻滞脑脉为出血性中风病理之关键环节.故治疗时应当运用活血化瘀法加以疏导,使其消散并吸收,达到祛瘀生新、恢复机体各项功能之目的.并提出了出血性中风活血化瘀法的具体运用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