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在进展期胃癌诊断及分期中的价值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评价低张力口服水螺旋CT扫描对进展期胃癌的诊断、分期及可切除性判断的价值.方法 109例患者口服水,在低张状态下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判断肿瘤诊断及分期,预测手术可切除性,并与手术及病理相对照.结果病灶检出率94.5%.CT表现为胃壁增厚、软组织肿块、胃壁多层结构破坏,淋巴结及邻近、远隔脏器的转移.螺旋CT的T、N及TNM分期准确率分别为86.7%、68.3%和72.5%.预测可切除性的准确率92.3%.结论螺旋CT在进展期胃癌诊断、分期及可切除性判断等方面具较高的价值,能够为临床诊治提供有益的指导.  相似文献   

2.
探讨CT检查对进展期胃癌手术切除可能性的意义。方法:对近3年来33例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前腹部CT检查资料和术后病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对进展期胃癌手术切除可能性前瞻性判断准确率达86.7%(13/15)。结论:CT对进展期胃癌手术切除可能性的术前估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螺旋CT检查对进展期胃癌的影像学表现及周围浸润与转移的评估价值。方法 65例经病理证实的进展期胃癌,均经螺旋CT平扫 增强扫描,其中15例做了双期(动脉期、门静脉期)扫描,10例做了三期(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扫描,其他只做单期(门静脉期)扫描。结果 螺旋CT对进展期胃癌检出率100%,进展期胃癌的CT表现是:胃壁增厚,软组织肿块,癌性溃疡,胃腔狭窄,肿瘤侵犯周围组织与转移等,对进展期胃癌的诊断是可靠的。结论 螺旋CT扫描不但能对进展期胃癌作出正确诊断,而且能发现有否周围浸润及远处转移等情况,有助于临床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胃癌浸润转移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我院胃癌浸润转移的螺旋CT(SCT)诊断总结如下。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选取经术前胃肠钡餐透视及术后病理均诊断为进展期胃癌33例(其中胃癌术后复发2例),其中男27例.女6例,年龄41~67(平均58)岁。  相似文献   

5.
多排螺旋CT特殊扫描对胃癌术前分期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多排螺旋CT特殊扫描(两次给药三次扫描)对胃癌术前T分期诊断的准确性及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材料和方法:对30例临床确诊为胃癌的住院患者进行术前16排螺旋CT特殊扫描(即两次给药三次扫描),并根据SCT结果作出分期诊断。所有病人手术后,取病理并进一步进行病理TNM(p-TNM)分期。结果:MSCT三相扫描对胃癌术前分期的总准确度为73.3%,对进展期胃癌术前分期的准确度为78.5%,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MSCT对胃癌淋巴结转移诊断的准确率为73.3%,敏感度为75.0%,特异度为70.0%,阳性预测值为83.3%,阴性预测值为58.3%。结论:SCT三相扫描对胃癌术前T分期及淋巴结转移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的CT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影响因素。资料与方法:分析63例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CT表现及转移淋巴结分布,对手术加放、化疗与单纯手术治疗者,及术前淋巴结转移阳性与阴性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时间对比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最常见于2R区、7区及2L区。手术加放、化疗与单纯手术治疗及术前有否淋巴结转移,其术后淋巴结转移时间有明显差异。结论: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受多种因素影响,若能合理的结合放、化疗,可延长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时间,提高生存率。CT是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的有效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7.
16层螺旋CT对胃癌局部侵袭范围判断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探讨16层螺旋CT对胃癌局部侵袭范围的判断。方法:27例胃癌患者行16层螺旋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分别利用原始横断面图像与结合后处理重建进行局部浸润范围判断,与术后病理分期进行对照。结果:横断面图像出现早期胃癌漏诊2例,局部侵袭范围判断总准确率63%;结合后处理重建后未出现漏诊,总准确率85.3%。结论: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结合重建技术可提高微小病变的检出率,对胃癌的壁内及胃周浸润判断较为可靠,能较好地进行局部浸润范围判断。  相似文献   

8.
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螺旋CT征象与病理学检查相对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螺旋CT征象及其与病理学的关系.方法 对59例进展期胃癌患者行螺旋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 结果①胃癌淋巴结螺旋CT呈融合型、强化明显、不均匀强化及直径≥9 mm者,病理转移的阳性率较高(P<0.05);②胃癌组织呈低分化、Borrmann Ⅲ+Ⅳ、浸润深度T3~4、TNM分期Ⅲ+Ⅳ者,螺旋CT诊断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较高(P<0.05),而与肿块的大小无关. 结论 胃癌淋巴结的螺旋CT征象(淋巴结分布类型、大小、强化程度、强化方式)可反映转移淋巴结的病理特性;胃癌组织的病理学特性(癌组织的分化程度、Borrmann分型、浸润深度及TNM分期)决定螺旋CT判定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综合胃癌组织及淋巴结的各种螺旋CT征象有助于提高CT诊断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增强CT扫描在头颈部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及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头颈部恶性肿瘤术前颈淋巴结的增强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42例患者中,经增强CT检出并经病理证实有颈部淋巴结转移者23例,其灵敏度为85.2%,特异度为73.3%,准确度为81.0%。结论CT增强扫描对头颈部恶性肿瘤颈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螺旋CT对胃癌诊断及术前分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胃癌是胃肠道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胃癌的CT研究开展已久,以往,胃癌术前CT检查主要用于胃癌转移情况的判定。但随着CT技术的进展,尤其是螺旋CT(SCT)的问世及相应的各种后处理功能软件的不断开发,CT对胃癌的诊断和术前分期评估,尤其是进展期胃癌的术前评估中显示了越来越多的优势。本文就螺旋CT诊断胃癌术前分期的研究进展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增强CT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胃腺癌淋巴结转移(LNM)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3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单发胃腺癌的腹部双期增强CT资料,将其分为训练集(n=97)和验证集(n=96),比较LNM (+)与LNM (-)肿瘤CT表现的差异。分别于增强动脉期和静脉期CT提取病灶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相应影像组学标签;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CT参数及其影像组学标签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胃腺癌LNM的独立预测因素,分别建立临床模型及影像组学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模型预测胃腺癌LNM的效能,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比较其差异。结果 训练集含54例LNM (+)和43例LNM (-),验证集含58例LNM (+)和38例LNM (-)。LNM (+)患者肿瘤厚度和阳性淋巴结占比均高于LNM (-)者(P均<0.05)。肿瘤厚度及淋巴结状态均为LNM的独立预测因素(P均<0.01)并用于构建临床模型。淋巴结状态和静脉期影像组学标签是胃腺癌LNM的独立预测因素(P均<0.01),以之构建的影像组学列线图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AUC分别为0.810和0.778,与临床模型AU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772、0.762,Z=1.11、0.27,P=0.27、0.78)。结论 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胃腺癌LNM效能较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钙化性胃癌的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对19例钙化性胃癌术前行CT扫描,分析其CT表现的特点,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9例钙化性胃癌Borrmann分型均为弥漫型,病理类型为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及富含黏液的低分化腺癌。CT表现为病灶胃壁弥漫性增厚,增厚的胃壁内见带状低密度灶或全层呈带状低密度,低密度灶内可见弥漫性分布、大小不一的钙化颗粒。低密度带的CT值为(22.34±3.24)HU,CT值经t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病理表现为肿瘤组织及间质内含有丰富的黏液,其内可见多发钙化灶弥漫分布。结论:钙化性胃癌具有特征性的影像表现及病理基础,其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这对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新辅助化疗(NACT)前后食管鳞癌淋巴结CT表现,并分析其预测术后pN分期的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124例经胃镜活检病理确诊食管鳞癌并接受NACT患者化疗前后CT资料。比较NACT前后淋巴结总数、最大长/短径、长/短径均值、长/短径变异系数(CV),绘制NACT前后不同大小淋巴结所占比例分布图。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方法分析不同淋巴结径线标准下阳性淋巴结数目预测食管鳞癌术后pN分期的效能。结果 食管鳞癌NACT前后淋巴结总数、最大长/短径、长/短径均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淋巴结长/短径C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NACT前后不同大小淋巴结分布比例无明显变化。ROC曲线结果显示,以NACT前后不同径线为标准判断阳性淋巴结数目预测术后pN分期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5~0.71。结论 NACT前后食管鳞癌患者淋巴结CT表现存在一定差异;针对不同径线淋巴结采用相应标准判断的阳性淋巴结数目有助于预测术后pN分期。  相似文献   

14.
螺旋CT动态双期增强扫描对胃癌的诊断及分期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胃癌螺旋CT动态双期增强扫描的影像表现,进一步评估螺旋CT对胃癌的检出及分期,方法:对42例术前胃镜证实为胃癌的患者进行双期动态螺旋CT扫描。分析CT图像上肿瘤的胃壁侵犯情况及淋巴结检出情况,并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结果:CT扫描对早期胃癌的检出率为50%,进展期胃癌的检出率为100%,对T1,T2,T3,T4期的准确性分别为50%,83.3%,60%,33.3%,胃癌CT扫描显示胃壁局限性或广泛性增厚,动脉期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均匀强化。结论:胃壁增厚及动脉期不均匀强化诊断胃癌有意义。虽然螺旋CT对淋巴结的检出率较低,但此方法对临床的手术或非手术治疗还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我们建议胃癌患者术前行螺旋CT动态双期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15.
基于CT影像组学术前预测胃癌淋巴血管侵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基于CT影像组学术前预测胃癌淋巴血管侵犯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1例胃癌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训练集(n=120)和验证集(n=61)。首先基于增强CT静脉期图像分割肿瘤区域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然后利用训练集筛选与淋巴血管侵犯相关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标签;最后基于验证集验证模型,采用ROC曲线及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及拟合度。结果 最终提取7个与胃癌淋巴管血管侵犯最相关的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标签,其在训练集的ROC曲线AUC为0.742[P=0.001,95%CI(0.652,0.831)],验证集AUC为0.727[P=0.002,95%CI(0.593,0.853)]。基于训练集所得最优阈值为0.422,模型在训练集中的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08、0.586、0.806,将此阈值用于验证集,其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为0.689、0.519、0.824。校准曲线显示影像组学标签在训练集及验证集均具有较好的拟合度(P均>0.05)。结论 CT影像组学可作为预测胃癌术前淋巴血管侵犯提供的全新的无创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脾脏CT表现用于预测进展期胃腺癌分化程度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82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进展期胃腺癌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将其分为低分化组(n=89)及中-高分化组(n=93),比较2组临床资料,以及肿瘤及脾脏CT表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进展期胃腺癌分化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单一独立影响因素及其联合预测进展期胃腺癌分化程度的效能。结果 组间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厚度、肿瘤最长径、Borrmann分型、cT分期、cN状态、cTNM分期及动脉期脾脏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性别、Borrmann分型、cT分期、cTNM分期及动脉期脾脏CT值均为进展期胃腺癌分化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以之单一及联合预测进展期胃腺癌分化程度的AUC分别为0.639、0.577、0.621、0.690、0.714、0.606及0.861。结论 脾脏CT表现有助于预测进展期胃腺癌分化程度,动脉期脾脏CT值为有效预测指标;联合临床及肿瘤CT特征可进一步提高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AGC)与原发性胃淋巴瘤(PGL)中上腹淋巴结转移的CT表现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且有中上腹淋巴结转移的61例AGC和17例PGL患者的中上腹CT表现,对比分析转移淋巴结的部位、大小、数目、形态、密度及强化方式。结果 AGC中上腹淋巴结转移以肝胃韧带(44/61,72.13%)、贲门周围(28/61,45.90%)、腹腔干周围(27/61,44.26%)、胃结肠韧带(18/61,29.51%)和肝十二指肠韧带及胰头周围(18/61,29.51%)发生率较高,PGL则以肝胃韧带(15/17,88.24%)、肝十二指肠韧带及胰头周围(9/17,52.94%)、胃结肠韧带(8/17,47.06%)、腹腔干周围(8/17,47.06%)和腹主动脉周围下部(8/17,47.06%)发生率较高;PGL腹主动脉周围下部淋巴结转移率较高(χ2=4.606,P=0.032),转移淋巴结最大短轴径(MSAD)≥2.5cm的比例高于AGC,强化较均匀,坏死少见(P均<0.001)。结论与AGC相比,PGL更易引起腹主动脉周围下部淋巴结肿大,MSAD≥2.5cm的淋巴结比例较高,强化较均匀而坏死较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螺旋CT特征。方法 分析35例进展期胃癌淋巴结的螺旋CT影像特征,并与术后病理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螺旋CT共检出淋巴结379个,其中阳性淋巴结有173个(阳性率45.6%).阴性淋巴结有206个。以长径≥10mm为诊断阳性淋巴结标准,淋巴结阳性率达62.7%,淋巴结不规则的阳性率96.3%,淋巴结强化不均匀者阳性率89.4%,以平扫CT值/〉25HU、动脉期CT值≥70HU、静脉期CT值/〉80HU为诊断阳性淋巴结标准,淋巴结的阳性率达55.7%、56.3%及67.8%。结论螺旋CT对判断胃癌淋巴结转移有重要作用.采用淋巴结长径为10mm,结合淋巴结形态,密度差有助于提高螺旋CT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能谱CT术前诊断胃腺癌周围神经侵犯(PNI)的价值。方法 对270例拟行手术治疗的胃腺癌患者于术前1周内行能谱CT扫描,测量增强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病灶碘浓度(IC)和标准化IC(nIC);据术后病理报告将患者分为PNI组和无PNI组,对比组间病灶IC和nIC差异,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NI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IC参数诊断PNI的效能。结果 270例中,术后病理证实123例PNI(PNI组)、147例无PNI(无PNI组);组间肿瘤厚度、Borrmann分型、(术前)临床T分期(cT)、CT报告淋巴结状态、病理T分期(pT)及病理N分期(p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NI组病灶静脉期IC(ICVP)、延迟期IC(ICDP)及静脉期nIC(nICVP)、延迟期nIC(nICDP)均高于无PNI组(P均<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T分期和nICDP是PNI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示cT分期联合nICDP诊断PNI的曲线下面积(0.832)高于单一cT分期及IC参数(P均<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