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肝包虫囊肿破入胆道的超声诊断.方法 回顾经手术证实的13例肝包虫囊肿破入胆道患者,术前诊断资料.结果 肝包虫囊肿破入胆道具有独特的声像图表现,结合临床资料可以做出准确诊断.结论 超声检查是诊断肝包虫囊肿破入胆道的最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包虫破入胆管的诊断方法。方法超声诊断肝包虫破入胆管造成胆道梗阻或不通畅,为临床提供了可靠手术依据。结果一旦确诊或可疑的患者均行手术摘除内囊及胆总管探查术。结论超声诊断是该病的首选方法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肝包虫破入胆道的CT诊断,提高临床术前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肝包虫破入胆道21例,回顾分析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受感染的包虫囊肿腔壁见缺损,囊壁缺损区相通胆道,沿管腔分布索条状及膜状多层高密度灶.结论:CT对肝包虫破入胆道的准确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对指导临床手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肝包虫在西北地区为常见病、多发病。包虫破入胆道者常可见到,是包虫病并发症中较为严重的一种。患者以急腹症及黄疸就诊,临床上误诊情况时有发生。B超对肝包虫破入胆道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本文重点讨论其声像图特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肝包虫破入胆道漏诊因素。方法:对9例肝包虫破入胆道患者经胆道B超、核磁检查及ERCP取虫和手术探查确诊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9例患者在外院首诊肝包虫病,后并发黄疸、发热疼痛、肝功损害的病因诊断不明,转我院进行ERCP取虫和开腹探查手术确诊。结论:相对缺乏肝包虫病发生、发展及对周围器官压迫损害,破入胆道可能性的认识,发生漏诊。  相似文献   

6.
我院自1983年6月至1988年11月,使用纤维胆道镜治疗肝包虫破入胆道病人7例,取包虫囊皮和/或子囊15次。现将护理配合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本组7例中男性2例、女性5例,年龄26~66岁,术前诊断;肝包虫囊肿破入胆道3例,急性化脓性胆  相似文献   

7.
肝包虫破入胆道的B超诊断及分析(附42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肝包虫破入胆道是肝包虫病的并发症 ,其发生率不足 1% [1] ,破入胆囊的更为少见。本文对我院 1998年至 2 0 0 1年经B超诊断并手术病理证实的 4 2例肝包虫破入胆道的病例进行分析讨论。1 资料与方法4 2列均为我院住院病人 ,其中男 2 6人 ,女 16人 ,年龄 12~ 72岁 ,平均 2 7.8  相似文献   

8.
肝包虫囊肿破入腹腔的B超诊断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肝包虫破入腹腔,探讨该病的声像图特点。方法对21例B超诊断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包虫破人腹腔的超声图像进行分析。结果该病声像图可分为4种类型,即子囊型、囊皮型、母囊完整脱入型、囊液型。结论超声对肝包虫破人腹腔诊断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肝包虫囊肿是流行于畜牧业区的一种常见人体寄生虫病,其在人体内的生长过程可引起多种并发症,肝包虫囊肿破入胆道是其严重并发症之,发生率不足1%。尤为少见。本研究就肝包虫破入胆道的卢像图特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在肝包虫胆道并发症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该院2010年10月-2016年10月ERCP参与治疗的肝包虫病27例,总结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影像学检查、手术方式及治疗效果。结果该组有27例应用ERCP参与治疗的肝包虫胆道并发症病例。其中,12例因肝包虫囊肿破入胆道引起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及梗阻性黄疸,7例因肝包虫囊肿压迫胆总管引起重度黄疸,先行ERCP通畅胆道引流,择期行开腹手术;6例因肝包虫内囊摘除术后残腔胆瘘,2例因肝包虫术后胆道狭窄,术后行ERCP放置胆道支架,该组27例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比较患者术前24 h内与术后48 h白细胞计数(WBC)、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和γ-转肽酶(GGT)6项指标,术后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肝包虫病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胆瘘和胆道狭窄等胆道并发症,在术前或术后采用ERCP处理具有重要的诊治价值。  相似文献   

11.
我们对45例经手术证实肝包虫并发症的B超图象作以下分析:一、肝包虫继发感染:B超显示包虫囊肿暗区不清晰且囊壁增厚;也可形成“囊中囊”图象;还可形成“车轮样及蜂窝状”图象。本组20例占44%。二、肝包虫钙化:B超显示肝包虫原位囊腔液暗区透声差,边壁呈点状环形回声增强,也有显示索条状光带,本组15例占31%。三、肝包虫破入胸腔:常以右肝顶部包虫多见,B超显示囊壁外形不整齐,囊腔内可见弯曲袋状强回声,膈肌运动受限。更主要的是见到包虫囊壁与膈肌之间的破口通向胸腔见到液暗区。本组3例占6.6%。四、肝包虫破入胆道。本组一例左叶包虫破入胆总管,另一例右肝包虫破入右肝管。B超显示包虫囊壁塌陷张力低,壁增厚。外形呈“吊胡芦”。胆囊肿大,胆管明显扩张且与包虫囊腔相通。包虫囊  相似文献   

12.
肝包虫破入胆道的超声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包虫病是一种寄生虫病 ,在我国新疆、甘肃、内蒙古、青海、宁夏、西藏等地区的发病率相当高 ,是牧区的一种常见病。肝包虫破入胆道造成梗阻性黄疸时有发生 ,患者临床症状严重 ,可产生强烈的过敏反应 ,部分病人出现过敏性休克 ,病死率极高。应用超声及时正确地做出诊断 ,为临床医生提供可靠的手术依据是非常重要的。1资料和方法本组43例 ,男31例 ,女12例 ,平均年龄为46 5岁。其中既往诊断肝包虫者31例 ,以右上腹痛、黄疸、发热等症状行超声检查者7例 ,以上腹部包块伴疼痛就诊者4例 ,所用仪器为ALOKA -630型 ,SONO…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包虫超声影像的不同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经超声诊断肝包虫的并成功进行追踪随访患者,与外科手术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超声诊断32例肝包虫病例中,其中27例手术后病理证实为肝包虫,符合率为84.4%;2例为肝囊肿合并感染;1例为肝脏圆韧带多房性囊肿;1例为肝囊虫合并局部钙化,另1例为腹腔包虫。结论:超声诊断是该病的首选方法且安全有效,应尚需结合化验室等其它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4.
包虫病是我国西北边疆地区的非常广泛的寄生虫病之一,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近几年来,由于诊断方法不断改进,诊断符合率逐年提高。本文报告我院1994~2004年10年间下乡到牧区巡回医疗筛选的通过超声诊断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0例肝包虫患者,通过超声、CT、放射性核素肝扫描、腹部X线四种检查方法的对比分析,探讨超声诊断肝包虫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对肝包虫囊肿破入胆总管的诊疗价值。  方法  报告1例肝包虫囊肿破入胆总管患者的ERCP诊治经过并复习文献。  结果  该患者临床表现类似急性化脓性胆管炎, 经ERCP确诊, 且治疗后好转。  结论  肝包虫病患者突发急性胆系感染, 应怀疑肝包虫囊肿破入胆道。围手术期ERCP对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 ,38岁。 1991年超声诊断肝包虫 (多发性 ) ,手术治疗。 1994、 1995两次肝包虫复发 ,又两次手术治疗。近期患者自觉右上腹肝包虫手术切口处腹壁略隆起 ,压之痛感。超声检查 :右上腹肝包虫手术切口处腹壁肌层探及一大小约 2 1mm×2 0 mm的液性暗区 ,形态欠规则 ,壁显示不清晰 ,内部透声欠佳 ,可见散在的细小光点浮动 ,后方有声增强效应 (图 1) ,超声诊断 :腹壁肌肉包虫 (肝包虫手术切口处种植 )。手术切除 ,病理诊断 :细粒棘球蚴病。讨论 :本例超声显示腹壁上典型的囊性包块及液暗区中头节的浮动光点 ,结合患者多次肝包虫手术的病史 ,…  相似文献   

17.
肝包虫囊破入胆道误诊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包虫病是我国西北及西南广大畜牧地区常见的寄生虫病,其中以肝包虫病发病率最高。临床上肝包虫囊破入胆道引起梗阻性黄疸和胆道感染较为少见,我院1990~2006年共收治肝包虫病430例,其中10例因肝包虫囊破入胆道误诊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占2.3%。现分析误诊原因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6例,女4例;年龄22~70岁。8例有明确犬、羊接触史。发病前无明确外伤等诱因。1·2临床表现6例为持续性进行性黄疸,4例为间歇性黄疸,并有寒战、高热、胆绞痛、恶心、呕吐。入院后B超检查示:肝包虫病,病灶均位于肝右叶;胆总管扩张并下段透声差,胆囊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超声检查对肝外胆道疾病的诊断价值和误诊分析。方法:对肝外胆道疾病患者300例进行超声检查,判断梗阻或扩张的位置,观察病变的性质、图像表现及与邻近组织的关系。结果:300例患者超声诊断符合率87%,误诊占13%。结论:超声对肝外胆道疾病具有较高的显示率,加强误诊分析,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9.
肝包虫囊肿即肝囊型包虫病是流行于畜牧业区的一种常见人体寄生虫病 ,其在体内生长过程中可引发多种并发症 ,肝包虫囊肿破入胆道是其严重并发症之一。 1980年以来 ,我院收治 2 9例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2 9例中 ,男 12例 ,女 17例 ;年龄 13~67岁 ,平均 4 1.5岁。全部患者均来自农牧区。1.2 临床表现 右上腹或上腹疼痛不适 2 9例 ,黄疸 2 6例 ,寒战和 (或 )发热 2 4例 ,肝大 2 0例 ,肝区触痛或叩击痛 2 0例 ,恶心、呕吐 18例。1.3 辅助检查  2 4例行 B型超声波检查 ,示破裂的肝包虫囊肿变形 ,呈椭圆形或梨形 2 1…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包虫囊肿(简称肝包囊)并发细菌感染的原因、超声图像特征及病理意义。方法:对B超诊断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5例共141个感染型肝包囊的超声图像特征、手术所见、病理结果及囊液性质进行归类分析。结果:包囊的胆道瘘、母囊壁穿孔破裂囊液受到胆汁及细菌的污染是此类包虫共同的特点,根据其程度和变化趋势分为感染前期、感染期、化脓期和感染后期四个阶段。结论:包囊-胆道瘘和母囊穿孔破裂是导致肝包囊感染的直接原因,而人体对包虫的免疫防御功能可能是发生胆道瘘和母囊破裂的重要因素。这类包虫是本病由生到死最后到机化自愈的转变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