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炎症性肠病(IBD)通常是溃疡性结肠炎和克隆氏病的统称。本病在西方十分常见,且发病率逐年增高。以往认为国人少见,但随着结肠镜的普及和对此病认识的提高,报道也日渐增多。  相似文献   

2.
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都是有肠道菌群失调、食物抗原和细菌抗原过度刺激免疫细胞导致免疫功能失调、炎症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炎症介质释放和氧自由基多因素引起、多环节累及的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治疗应当采取针对其发病机制、病理生理与病理改变的多靶点、多环节治疗,阻断一些级联反应才能达到改善症状的临床缓解与肠镜缓解。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益生菌联合美沙拉嗪对IBD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7月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7例IBD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4例,分别予以美沙拉嗪和益生菌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方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5%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9.1%,不良反应发生率6.8%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3.3%,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TNF-α、IL-8水平低于对照组,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生菌联合美沙拉嗪治疗IBD效果明显、安全性高,也可对患者炎性因子水平进行调节,推广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4.
5.
易倩 《求医问药》2014,(3X):26-27
目的:对炎症性肠病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分析,探寻治疗炎症性肠病的有效方法。方法:选取2008年2月至2012年4月我院收治的90例炎症性肠病患者,对其临床症状进行深入的分析。结果:在90例炎症性肠病患者中,有克罗恩病患者20例,其男女之比为1.4:1,其中包括回结肠患者8例,结肠患者5例,末端回肠患者7例。在本组患者中有溃疡性结肠炎患者70例,其男女之比为1.55:1,其中包括直肠炎患者10例,左半结肠炎患者15例,全结肠炎患者10例,直乙状结肠炎患者35例。与以前相比,近年来炎症性肠病,尤其是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和克罗恩病患者中,男性患者居多,其症状较轻。结论:对炎症性肠病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全面的分析可加强临床医师对此类疾病的认识,这在探寻炎症性肠病的有效防治措施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炎症性肠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西药口服治疗加上中药煎液保留灌肠治疗。结果 中西医结合组临床治愈率为76.9%,总有效率为96.1%。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炎症性肠病效果显著,且复发率低,更适合对本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吴越  孙静  周群燕  陈思远  吴屹  杜虎  占强 《医学研究杂志》2024,53(3):185-188,88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作为一种慢性复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近年来发生率逐年升高。随着病程的延长、多种治疗药物的暴露以及更严格的临床终点的要求,IBD患者的治疗难度不断增高。虽然目前IBD治疗的新型药物种类不断增多,但据统计,药物治疗1年后的临床缓解率仅为30%~50%,对于失效的这些患者,IBD的单一药物治疗疗效可能已到达上限。此外,单一治疗不能完全兼顾IBD合并的并发症及肠外表现。因此,对于难治性IBD、高并发症风险或合并肠外表现的患者而言,联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制剂或联合一种生物制剂和一种小分子药物的新治疗模式可能是一种更加理想的治疗策略。本文将综合介绍IBD药物联合治疗的研究进展及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巩怀慧 《中外医疗》2013,(29):165-166
目的 阐明炎症性肠病的临床症状以及针对性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9月-2012年9月到该院就诊的60例炎症性肠病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60例患者分为2组:干预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其中对照组的30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的30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针对性护理,并把临床效果做详细记录和分析对比.结果 对照组30例患者治愈人数23例,干预组30例患者治愈人数29例,行针对性护理的患者其治愈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的患者,而且患者满意程度干预组也要优于对照组.结论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通过并发症护理、饮食护理、药物护理以及心理护理等针对性护理手段,可以大大提高炎症性肠病患者的治愈率,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周虹池 《大家健康》2016,(10):241-242
目的:分析对炎症性肠病患者采用临床护理管理路径进行干预对其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消化内科2015年1~12月间收治的患炎症性肠病的50例进行研究,其中2015年1~6月时为患者提供常规护理服务,2015年7月后为患者提供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干预。观察及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与施行临床护理路径前相比,本组50例患者护理后的各项自我管理能力均明显提高(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护理管理路径有助于提高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0.
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按社会学学术上较为正式的定义,是指一定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无偿帮助的行为的总和.随着近年来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倍受医学界关注[1,2],关于胃肠疾病与抑郁关系研究也越来越多,本研究探讨社会支持对炎症性肠病(IBD)患者抑郁症状的影响,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1.
炎症性肠病患者生存质量问卷调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应用炎症性肠病生存质量问卷(IBDQ)评价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选择172例门诊及住院IBD患者进入本研究,IBD病情评估:溃疡性结肠炎(UC)参考True-Love标准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克罗恩病(CD)依据Harvey和Bradshaw标准分组:积分<4分为缓解期,4~8分为中度活动期,≥9分为重度活动期。调查以面谈方式进行。营养风险评估采用NRS2002方法。结果 172例患者中UC 102例,CD 70例;男95例,女77例。患者IBDQ总分及其4个维度评分与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P<0.001)。CD组缓解期和活动期的IB-DQ总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中度活动组和重度活动组的IBDQ总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6)。患者疾病诊断(UC或CD)、年龄、性别、医疗费用以及营养风险等因素与IBDQ评分无显著相关。结论IBDQ与IB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可有效评价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炎症性肠病患者的骨密度水平下降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对46例炎症性肠病患者(选择同期30例正常体检人群为对照)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骨密度.结果 炎症性肠病患者骨密度测定值为1.18±0.41、T值为-1.12±0.88、Z值为-0.66±0.75,对比正常对照组骨密度、T值、Z值均有下降,存在较高的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的患病率.结论 炎症性肠病易于并发骨质疏松及骨密度降低,及时识别和处理炎症性肠病患者的骨质疏松,对于提高炎症性肠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吕霞  周兰兰  李国宏 《现代医学》2021,(9):1127-1132
对炎症性肠病患者出院延续护理的需求、延续护理实施内容、实施方式和实施人员进行总结,为推广炎症性肠病患者延续护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研究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改变。方法:检测60例炎症性肠病患者和138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液流变学各项参数。结果:炎症笥肠病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和红细胞聚集指数等参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炎症性肠病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这种高凝状态的根源在于患者血浆的高粘滞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个体化护理措施应用于炎症性肠(IBD)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IB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49例,采取个体化护理。对照组49例,采取常规护理,观察两组疗效。结果:实验组复发率33.3%,对照组复发率为5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护理可以降低IBD的复发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炎症性肠病(IBD)在我国的发病有逐渐增多趋势,已日益受到重视。目前,炎症性肠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研究表明与肠道的免疫机制有关,也受感染、遗传与环境(食物、消化道菌群等)的影响。它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多发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另一种叫克罗恩病(CD),是一种慢性肉芽肿性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炎症性肠病(IBD)在我国的发病有逐渐增多趋势,已日益受到重视。目前,炎症性肠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研究表明与肠道的免疫机制有关,也受感染、遗传与环境(食物、消化道菌群等)的影响。它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多发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另一种叫克罗恩病(CD),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营养不良在炎症性肠病患者中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的炎症性肠病50例进行前瞻性分析,依照主观整体评估(SGA)标准对营养状况与发病时间、严重程度、并发症、受累范围、发病部位等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无或轻度营养不良组与中或重度营养不良组发病时间、严重程度、受累范围及发病部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严重程度及发病部位为危险因素,值分别为3.274、4.019,发病时间及受累范围为保护因子,值分别为0.346、0.553。结论炎症性肠病的严重程度、发病部位对营养不良的影响最大,应积极治疗原发病;营养不良在炎症性肠病中的发生率高,需提高营养不良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20.
项时昊  蔡建庭 《浙江医学》2006,28(4):318-320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炎症性肠病可致肠道及肠道外症状,很大程度地损害患者生活质量。IBD患者需联合用药治疗来控制症状,如氨基水杨酸盐、皮质激素类、嘌呤类似物等。尽管依赖于数十年的临床经验,我们可以选择完善的IBD处理方法来诱导症状缓解并维持症状缓解,然而部分患者常规治疗难以奏效或因为药物的副作用而使药效有限。因人们对IBD发病机理认识取得了长足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