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Cyclin D1和Survivin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18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癌组织及相应30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Cyclin D1和Survivin的表达情况,分析二者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TNM分期)、内分泌表型(ER、PR)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yclin D1和Survivin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乳腺组织(P均0.05)。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yclin D1和Survivin阳性表达与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和TNM分期呈正相关,与其他临床病理因素和内分泌表型无关。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yclin D1和Survivin阳性表达越强,无瘤生存时间越短(P0.05)。结论 Cyclin D1和Survivin的过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对判断肿瘤的侵袭、转移及预后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根据48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声像图特征,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与超声的内在关系,为术前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6年-2011年3月收治的48例确诊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超声图像,观察肿块部位、形状、边缘、病灶后方回声,微小钙化灶,纵横比等声像图征.结果:纵横比>1者37例,肿块边缘不清者45例,侧壁有声影者45例,肿块后方回声衰减者29例,有钙化点者27例;血流Ⅱ级、Ⅲ级者分别22例、17例.结论:掌握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声像图特征,有助于提高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X线表现,以进一步提高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X线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初步诊断的8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X线影像学资料和手术病理数据。结果:86例患者经过X线确诊阳性为82例,阳性率为95.3%。浸润性导管癌钼靶X线表现多样,本组中主要表现为肿块、钙化、结构扭曲中的征象。经过病理分析,86例患者阳性为85例,阳性率为98.9%。从中可以看出X线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100.0%和25.0%。结论:X线乳腺摄影不仅能清晰显示乳腺的各个组织结构,而且对腺体内病灶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与敏感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测定ICAM-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在乳腺IDC进展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49例乳腺IDC标本中不同组织成分ICAM-1的表达情况,并统计分析其与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及TNM分期之间的关系。结果:ICAM-1在乳腺IDC癌巢中的表达强度明显低于癌旁正常乳腺导管上皮(P〈0.05)及癌间质成分(P〈0.05),ICAM-1在乳腺IDC癌巢中的表达阳性率亦明显低于正常乳腺导管上皮(P〈0.05)。ICAM-1在乳腺IDC癌巢中的表达阳性率与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rs=-0312, P〈0.05),而与组织学分级及TNM分期无关。结论:ICAM-1的表达水平在乳腺IDC癌巢中与癌旁正常乳腺导管上皮中明显不同, ICAM-1在乳腺IDC中的表达缺失或下调可能更易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对ICAM-1的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可能使其成为乳腺IDC患者个体化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Survivin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3例乳腺癌组织、30例癌旁组织中Survivin和VEGF-C的表达,并分析两者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学因素间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织中Survivin和VEGF-C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52/83)和58%(48/83),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Survivin和VEGF-C的表达与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乳腺癌中Survivin和VEGF-C表达呈正相关(r=0.602,P<0.05)。结论 Survivin和VEGF-C高表达与乳腺癌的浸润转移有关,可作为判断乳腺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的声像图特征,提高超声对IDC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36例经病理证实的IDC二维图像特征,并与病理特征相对照。结果:36例中边缘毛刺征21例,周边高回声晕环19例,后方回声衰减22例,微小钙化23例,周边导管扩张7例。结论:IDC在声像图上有其特征性表现,局灶性纤维化是一个值得关注的IDC超声征象,超声可成为诊断IDC的有效影像学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讨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术前经过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并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病理诊断为浸润性导管癌的病例中,超声诊断结果:浸润性导管癌27例,乳腺纤维腺瘤1例,乳腺腺体增生1例,巨纤维腺瘤合并钙化1例。超声联合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符合率为90%。结论:超声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诊断灵敏、准确,以二维为基础,结合CDFI,再应用弹性成像判断病灶的硬度及对周边组织的浸润情况,可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患者病理指标及预后的关系来了解患者多方面的预后因素。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我院2001年。2009年收治的12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随访中出现的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应用cox模型分析影响乳腺癌预后的多项指标。结果:浸润性导管癌以36—55岁居多,且以II、III期居多,三年生存率及五年生存率为68%和48.3%,预后较差,多因素分析患者的年龄、TNM分期、组织学分级、受体状况、有无HER2过表达、ki-67细胞增值情况是患者预后因素的直接反应。结论:判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预后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多因素指标,包括年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受体状况、HER2是否过表达等。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乳腺多原发癌的文献报道逐渐增多,提高了人们对原发癌的认识。现将笔者收治的1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合并派杰氏病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张亚  张丽 《中医临床研究》2014,(29):136-138
目的:探讨锌指转录因子1(Glioma-associated oncogene homolog-1,GLi-1)和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1(Secreted Frizzled-Related Proteins-1,SFRP1)在浸润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PV-9000二步法检测68例浸润性乳腺癌和24例癌旁乳腺组织中GLi-1和SFRP1表达.结果:浸润性乳腺癌组GLi-1阳性率显著高于癌旁乳腺组(P〈0.05);浸润性乳腺癌组SFRP1阳性率显著低于癌旁乳腺组(P〈0.05);随着浸润性乳腺癌TNM分期的增加,GLi-1阳性率增高,SFRP1阳性率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GLi-1和SFRP1在浸润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结论:Gli-1与SFRP1涉及Hh和Wnt通路的异常调控,在浸润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存在负相关关系,且与肿瘤TNM分期有关,其作用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华蟾素胶囊联合新辅助治疗浸润性乳腺导管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2年10月在我院接受新辅助治疗的乳腺癌女性患者25例,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13例)和治疗组(12例)。根据指南均给予含有蒽环类和紫杉烷的标准新辅助方案,共化疗6个周期。给予化疗用药的同时给予抗过敏、升白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华蟾素胶囊。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血脂水平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均为100%,经口服华蟾素治疗,生化指标TG、TC、DMD、GMD并没有显著差异,但是治疗组在贫血、血小板下降、恶心呕吐、黏膜炎、神经毒性、肌肉关节酸痛等不良反应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蟾素胶囊联合新辅助治疗浸润性乳腺导管癌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钼靶X线及MRI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诊断中的作用,并加以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钼靶X线表现及MRI表现。结果钼靶X线阳性表现39例(87%),其中显示不规则肿块影27例(69%),边缘有分叶25例(64%),毛刺影24例(62%),沙粒样钙化影28例(72%);MRI T1、T2加增强扫描阳性表现100%。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钼靶X线表现较具特征性,操作简单,准确率较高,是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首选检查方法;MRI费用较昂贵,检查时间相对较长,但敏感性高,可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组织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VEGF-C)表达水平,及其与淋巴结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2例乳腺IDC组织及30例乳腺腺瘤组织中p-AKT、VEGF-C的表达水平,分析p-AKT与血管生成的关系。结果乳腺IDC组织中VEGF、p-AKT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9%和67%,均显著高于乳腺腺瘤组织中20%和17%的阳性表达率(X2=13.39,21.21,P<0.05);与有淋巴结转移者比较,无淋巴结转移的乳腺IDC组织VEGF-C、pAKT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降低(X2=11.10,5.51,P<0.05);乳腺IDC组织VEGF-C、pAKT蛋白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823,P<0.05)。结论乳腺IDC组织中VEGF-C、pAKT呈过度表达状态,共同参与淋巴结的侵袭与转移,阻断PI3K/AKT通路有望为乳腺IDC的靶向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超声与钼靶BI-RADS分级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的诊断。方法:回顾分析98例105个术后病理证实的IDC病灶的超声与钼靶BI-RADS 3~5分级影像图,比较两者以及两者联合对IDC的诊断价值。结果:超声与钼靶分级以及两者联合诊断IDC的准确性分别为85.7%(90/105)、77.1%(81/105)、95.2%(100/105);超声与钼靶BI-RADS分级对IDC的诊断,两者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与钼靶两者联合诊断,诊断价值高于单一方法(P0.05)。结论:本组研究中,超声和钼靶按BI-RADS分级,均对IDC有较高的的诊断价值,两者联合诊断IDC的准确率更高。  相似文献   

15.
摘 要目的:比较分析两种化疗方案辅助治疗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效果。 方法:选取清远市妇幼保健院 2018 年 7 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3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并借助随机颜色球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患者均为女性。对照组采用表柔比星+环磷酰胺联合多西他赛的化疗方案治疗,观察组则患者则采用多柔比星脂质体+环磷酰胺联合紫杉醇脂质体的治疗方案,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接近,而在不良反应的比较上,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的成本 - 效果更优。 结论: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进行化疗的过程中,选用多柔比星脂质体+环磷酰胺联合紫杉醇脂质体,能够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且,该种方法的成本 - 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16.
张春柳 《河北中医》2010,32(10):1591-1592
<正>近年来,乳腺癌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据统计目前已占我国女性恶性肿瘤的第1位,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占乳腺癌70%左右[1]。2006-04—2009-08,笔者通过分析60例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钳靶X线表现与病理对照,发现钼靶X线对早期乳腺浸润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研究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与诊断鉴别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运用免疫组化SP法以及光镜检查法对其进行整理与分析。结果:光镜下的细胞界限较为清晰、癌细胞体积较小、嗜酸性强、粘附性差、细胞核呈现出卵圆形,癌细胞的排列呈单行串珠状或围绕着遗留导管呈现出同心圆状的浸润。利用免疫组化SP法对这些患者进行检查发现,PR为60%~75%,ER为76%~97%,C-erb呈现出阴性特征。结论:在加强对乳腺浸润性小叶癌临床病理的研究与分析,有助于为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疾病的治疗提供专业的数据资料与图像资料,以提升该病的临床治疗水平与患者的生存质量,另乳腺浸润性小叶癌在乳腺浸润性癌群体中的比例为6%~15%,且发病年龄不断提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分析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选择40例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病理资料,总结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彩超表现、TNM分期特点等。结果:ILC患者中30~49岁年龄段发病率最高,达到45.00%,60%ILC患者未绝经,90.00%患者查体可触及肿物,多数患者淋巴结无转移或少量转移。镜检结果表明癌细胞较小、粘附性较差、胞质少、嗜酸性,常有胞质内小空泡,部分还存在印戒细胞样,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较少,癌细胞呈散状分布,部分呈单行串珠状或围绕残留导管呈靶环状或同心圆浸润。结论:乳腺浸润性小叶癌多发于绝经前,两侧乳腺均可发病,临床应用查体多数可触及肿块,彩超扫描、钼靶片等联合诊断准确率更高。  相似文献   

19.
乳腺是哺乳器官,实质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汗腺组织,也是女性美的重要标志.乳腺癌是危害妇女健康和生命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8%左右[1-3].在我国一些发达城市,乳腺癌的发病率仅次于子宫颈癌,并呈逐年上升趋势.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是浸润性乳腺癌分类中最大的一组异型肿瘤,由于缺乏丰富的特征表现,难以像小叶癌或小管癌那样将其分成一种特殊组织学类型[4-6].本文对常见乳腺良性肿瘤和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的乳腺肿瘤的影像学诊断与微观病理生物学诊断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摘 要目的:研究养正合剂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术后化疗并发营养不良脾胃虚弱证患者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2019 年 12 月至 2021 年 1 月收治的 82 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术后化疗并发营养不良脾胃虚弱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 41 例。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使用养正合剂,于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中医症状评分),于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营养状况〔血清白蛋白(ALB)、载脂蛋白 B100(ApoB100)、转铁蛋白(TRF)〕、免疫功能〔T 辅助细胞(CD4+)、T 杀伤细胞(CD8+)〕、于治疗结束后 6 个月比较两组患者肿瘤复发率。 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各中医症状评分、CD8+ 比例均较前下降,且观察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血清 ALB、ApoB100、TRF 水平、CD4+比例均较前显著上升,且观察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结束后 6 个月,观察组患者肿瘤复发率为 9.76 %(4/41),低于对照组的 14.63 %(6/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养正合剂能有效改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术后化疗并发营养不良脾胃虚弱证患者营养状况,同时对于缓解患者各项症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