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焦有部位三焦及六腑三焦之分,部位三焦是从部位上而言的,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六腑三焦是六腑之一的三焦,它是人体津液、元气、相火运行的通道,是气化的重要场所。吴鞠通根据部位三焦创立了三焦辨证,主要用于温病的辨治,他将疾病分为上焦病、中焦病和下焦病,不仅揭示了温病由上到下的传变规律,还对临证选方用药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张怀亮教授根据六腑三焦创立了新型的三焦辨治体系,该体系注重六腑三焦通道的畅通,治疗上以宣达饮(柴胡、黄芩、半夏、陈皮、枳实、竹茹、茯苓、当归、丹参、炙甘草、生姜、大枣)为基础方,同时兼顾相关脏腑功能而加减变化,通过治疗力求三焦气化的正常进行,临床主要用于辨治内伤杂病。  相似文献   

2.
三焦概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焦有六腑三焦、部位三焦、辨证三焦之不同。《灵兰秘典论》所言三焦为六腑三焦。是指实体组织器官;《营卫生会》所言三焦为部位三焦,是指对人体中下部位的划分;辨证三焦的概念是在部位三焦的基础上演化而来,是温热病和湿热病的辨证纲领。对三焦有形无形和气化三焦等相关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正>三焦,为六腑之一。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称。《内经》首先提出三焦的名称,作为六腑之一叙述了三焦的部位和功能。由于《内经》对三焦的某些具体概念阐述的不够明确,而且《难经》中又提出了三焦"有名无形"之说,认为三焦有这个名称无  相似文献   

4.
三焦作为六腑之一,是通行水、气和火的通路,与肾具有密切的生理病理性联系。三焦失调是引起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肾阳亏虚、气机逆乱,以及痰湿、血瘀、浊毒等病理产物形成的重要病机,通调三焦法则需贯穿CKD治疗全过程。通调三焦水道的关键在于宣肺利水、淡渗利湿,通调三焦气道的关键在于和解少阳、调畅气机,通调三焦火道的关键在于温补脾肾。三焦调畅,则肺、脾、肾功能正常,气、血、水运行协调,有利于延缓CKD进展。  相似文献   

5.
吕国安 《新中医》2017,49(9):161-162
正三焦是中医学藏象理论的重要概念。笔者认为,以《内经》为依归,重新探讨三焦的内涵,理清三焦与其他脏腑的关系,对三焦病证再行认识,可使三焦理论更好指导实践,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三焦概念内涵1.1三焦是转输气液的通道三焦乃六腑之一。《素问·五藏别论》中言:"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三焦作为六腑之一的"输  相似文献   

6.
“三焦”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焦”一词始见于《内经》,列为六腑之一,历代医家对其认识不一,迄今仍是中医界争论最多的一个问题。争论的焦点在于三焦究属何物?有形还是无形?笔者认为,三焦是体用统一的综合性概念,其理如下:1 三焦涵义种种 三焦是祖国医学中比较特殊的一个术语,在概念上,历经演变,所指不一。概括起来计有四种:1.1 六腑三焦 《内经》将三焦列为六腑之一。《素问·  相似文献   

7.
三焦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因其不像其他脏腑一样有一个具体的解剖器官,几千年来对三焦的争论颇多。《黄帝内经》属于六腑的三焦论述、吴鞠通的三焦辨证等,从无形的功能到有形的网膜、膜腠、少阳三焦膜系等。现代医学对人体肠系膜胸腹膜间质组织等的不断认识,中医学对人体三焦认识超越现代医学的部分体现出来。三焦为人体脏腑联系的膜性管状通道,为上下内外流通的四通管道,主要调控人体的水液和气机运行代谢,三焦膜性管道的气化功能产生人体所需的护卫精微,护卫精微缺少、紊乱为肿瘤、免疫疾病发生转移多脏受累的关键。三焦郁滞为复杂疾病的主要病机,三焦郁滞状态的基本治疗法则是疏利三焦,重在"通、化、调"。  相似文献   

8.
关于三焦病理的文献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三焦理论,《内经》奠定基础,《难经》发微说新。嗣后医家不断聚讼,众说纷纭,至今仍多争议。依据《内经》、《难经》之论,三焦一为六腑之一,有其特定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一为部位概念,是人体部位划分为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三焦为腑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运行水液和通行元气。汉代仲景有“三焦通会元真”之论(《金匮要略·藏腑经络  相似文献   

9.
三焦与气化的关系在<内经>中已有所阐述,但只局限于与下焦的关系.明代赵献可扩大了三焦与气化的范围,认为气化与上、中、下三焦均有关.近代张锡纯提出"人生之气化以三焦部位为纲",进一步阐述了二者的关系.今人在古人理解的基础上又有新的认识,并用以指导临床.如把三焦气化与衰老联系起来,并由此创立"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总之,三焦的功能体现了机体的整体性,研究三焦气化学说应从中医的整体观出发.  相似文献   

10.
三焦即胰腺     
陆德兴  尹爱萍 《光明中医》2008,23(8):1204-1205
中医脏象学说中的三焦为六腑之一,但三焦的部位在哪里?指的是人体内哪一个脏腑?中医学术界至今也没有定论。有的只是一些猜测,如有的说三焦有名无实,有的说心肺属上焦,脾胃属中焦,肝肾属下焦,有的则说三焦是指从咽喉至肛门、尿道口的一个大皮囊,是水液之通道等等,总之没有一个固定的说法,都是猜测。我们认为“三焦就是胰腺”。  相似文献   

11.
谈对三焦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脏腑三焦为六腑之一,是人体水液运行、气化和输布营养的通道;部位三焦,为上焦、中焦、下焦的总称,其功能分别为相应部位脏腑的功能.虽然内涵不同,但又相互联系.本文将从三焦的涵义出发.讨论其功能,并阐述三焦理论在临床上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三焦的概念历来争议较多,众说不一。从临床的角度对三焦的实质进行探讨,提出了作为六腑之一的三焦为体腔内包裹于脏腑之外的网膜结构,但在生理上还包括了肺、脾、肝、肾等脏腑的部分功能,因此不能单独从现代解剖学的意义上来理解三焦的实质。  相似文献   

13.
卞尧尧  周春祥 《时珍国医国药》2012,23(12):3092-3093
《内经》言三焦为六腑之一。历代医家对三焦多有阐述,以探讨三焦"形质"为众。中医基础理论构建过程中受"象"思维的影响颇深,以"象"思维去探讨三焦,结合三焦"象"的多层次性,思考三焦之"形"。结合《伤寒论》"少阳为枢"的理论,从"枢"的角度分析三焦功能的特点,从不同角度探讨三焦。  相似文献   

14.
三焦的内涵主要有三,一是脏腑三焦,乃六腑之一,为具有运行水液功能之器;二是指部位三焦,是人体上焦、中焦、下焦三个部位的全称,其功能分别为相应部位脏腑功能的概括;三是辨证三焦,是中医学对温热疾病的一种辨证纲领。三焦内涵由实体器官到功能单位,体现了中医学藏象学说由脏器到藏象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1 三焦的部位及形态 三焦即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为六腑之一。 1.1 三焦的部位:自咽至胃之上口,包括头部、胸部及心肺二脏,属上焦;自胃之上口至胃之下口,包括脐以上的腹部及脾胃二脏,属中焦;自胃之下口至二阴部分,包括肝、肾、膀胱、大肠、小肠,属下焦。历代医家多致力对三焦功能的研究,但对其形态结构提及较少,所提也大多仅为对脏腑部位的划分。  相似文献   

16.
朱翠玲  衡百川 《河南中医》2013,(12):2065-2066
从古至今,三焦学说都是一个很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很多学者认为三焦有以下几种:即形态三焦、部位三焦、功能三焦、辨证三焦。以五脏为基础,通过结合三焦之体和用,从气化方面来论治,能使这一理论得到更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7.
整理研究《黄帝内经》有关三焦形质理论,结合当代学者对三焦实质研究成果探讨张仲景“三焦无御营卫”的病理观,认为“三焦无御营卫”的病理、生理基础为三焦是膜与腔共同构成的遍及全身的组织器官,具有通行元气营卫、气化通调水道的生理功能。三焦之气变会引发“三焦无御营卫”的病理状态,具体机制有腠理失调、营卫失和、气机失调、气化失司、元气失资等,会产生多器官、多部位、多系统病证。对这些病证的治疗分别采用通达腠理、调和营卫、疏通气机、通利水道、通补元气等方法。“三焦无御营卫”病理观对临证辨治疑难病颇有启发,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三焦生理的文献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关于三焦的历代文献研究入手,指出三焦的生理概念有两:一是作为六腑之一,有其特定的生理功能,诸如运行水液、通行元气、通会元真、游行相火等;二是作为人体部位划分的概念,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就三焦所属脏腑而言,肝的归属素有争议,其或属中焦或属下焦,各有所指,各有其理。三焦与其他脏腑在生理上有诸多联系,尤在涉及人体水液代谢及气机升降出入运动时更显密切。  相似文献   

19.
三焦学说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焦之名 ,始见《内经》。《内经》中三焦所指有二 :一为六腑之一 ;一为人体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三焦学说自古争论甚多 ,近年的研究又取得了不少进展 ,现介绍如下。1 三焦的形态自《难经》提出三焦“有名而无形”之后 ,历代医家围绕三焦之有形、无形、何形展开了广泛的争论。目前 ,多数医家认为三焦有形。既然有形 ,其形何状 ?由此又有了孤府与部位之争。倡孤府者 ,如张友泰谓三焦为一位居膈下 ,功能协同心肺宣发诸气之有形脏器 ,而杨一工等更直指为“胰腺”[1 ] 。然而多数医家都认为 ,三焦是对人体上、中、下三部的划分。2 三焦的…  相似文献   

20.
该文结合再生医学,从筋膜学角度重新认识了三焦的结构与功能,解释了三焦归属六腑却有统调五脏功能的原因,使三焦功能有可以依附的结构,为中医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三焦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