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儿体质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小儿疾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奠定了基础,并指导临床对小儿疾病的预防和诊治。当前,从六经血气理论对小儿体质研究仍然较少,本文基于《黄帝内经》和《伤寒论》对六经血气理论的阐释,初步探讨六经血气理论在小儿体质中的应用,为小儿体质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体质与伤寒六经病传变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六经病的传变,除了正邪的性质,脏腑经络的相关性之外,体质是重要因素。探讨体质与伤寒六经病的关系,是认识伤寒病发病规律的重要途径,也是伤寒病辨证施治的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中的六经不单单是指狭义的经络,而是以阴阳气血、脏腑经络为物质基础的六大功能体系。六经体质是在遗传禀赋、生活环境、饮食习惯、情绪影响等综合作用的基础上,呈现出与六经功能体系相对应的阴阳偏盛偏衰,包括三阳体质和三阴体质,三阳体质可分为太阳体质、阳明体质、少阳体质;三阴体质则分为太阴体质、少阴体质、厥阴体质。太阳体质包括太阳表实体质及太阳表虚体质;阳明体质为阳明里热体质;少阳体质分为少阳气郁体质与少阳郁热体质;太阴体质则包括太阴阳虚体质及太阴痰湿体质;少阴体质则分为少阴寒化体质与少阴热化体质;厥阴体质则包括厥阴血虚体质与厥阴血瘀体质。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可反映人体全身的温度分布情况,应用于中医则可反映人体脏腑经络的气血虚实状态,不同体质人群的红外热成像特征不同。对六经体质的红外热成像特征进行研究与总结,可为六经辨病及经方的规范化应用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4.
伤寒六经病证的发生、传变与体质密切相关,虽与感邪重或者用药不当等原因也有关,但其根本取决于体质状态。致病因素在体质作用下形成“证”的过程称为“质化”,而“体质的特殊性往往决定着发病后临床类型的倾向性,质化正是这种倾向性的内在病机基础。”因此,对六经病证的倾向性也与“质化”有关,正如清末民初彭子益所云: 相似文献
5.
6.
现代社会生活中由于工作和生活的需要长期饮酒的人群愈来愈多,久而久之患上酒精性脂肪肝的人也越来越多,但大多数人并没有足够的意识与症状表现,致使人们原本的体质在这种不良的饮食嗜好影响下发生着改变,最终形成了酒精性脂肪肝病理体质。 相似文献
8.
中医认为不寐是人体阴阳失衡,阳不入阴,进而经常性不能获得正常睡眠的一种病证。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失眠的发生率逐年升高,但不寐的病因病机复杂,诸家有各种论述,临床上难以取得理想效果。而六经辨证将病变中的综合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归纳了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故今笔者就六经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病变导致的不寐的机制作一探讨,方便指导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内经>中有不少篇章运用三阴三阳的形式说明病候,如<素问·热论>、<素问·厥论>、<素问·刺腰痛>、<素问·刺疟>、<素问·诊要经终论>、<灵枢·终始>、<灵枢·根结>等.在这些篇章中,有的明确提出了足三阴足三阳的名称,有的虽然以三阴三阳统言之,但不难发现,它们的病候多与足六经病候相关.对于以上这些篇章的内容,国内已有学者指出其属于足六经理论范畴. 相似文献
10.
张仲景的《伤寒论》,是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众所周知,此书之全名应为《伤寒杂病论》。由于历史的原因,仲景的原作被“一分为二”,初经晋王叔和编次整理,将《伤寒论》部分单独分出来.后来《伤寒论》又经宋代林亿等校订,即从宋代起留传下来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两本书,其内容十分丰富和精湛,言简意赅,法简完备。本文仅就《伤寒论》六经理论的临床应用作一浅述。 相似文献
11.
六经理论首见于《黄帝内经》,经张仲景发展,广泛应用于疾病辨证及治疗,六经即三阴三阳,包括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与经络理论、脏腑理论、中气理论关联紧密,明确“六经”的本质及《内经》与《伤寒论》中对“六经”论述的异同,可以指导临床针灸治疗。在进行针灸治疗时,根据伤寒六经辩证取相应经络的穴位来进行治疗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笔者从事儿科临床多年,深感小儿病之难治,因其呱呱襁褓,不能自白,而脏腑柔弱,易起卒变,故临证中必须了解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抓住小儿自身体质特性并应用于临床,才不致变证丛生.兹将体质学说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14.
15.
张仲景的<伤寒论>,是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众所周知,此书之全名应为<伤寒杂病论>.由于历史的原因,仲景的原作被"一分为二",初经晋王叔和编次整理,将<伤寒论>部分单独分出来,后来<伤寒论>又经宋代林亿等校订,即从宋代起留传下来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两本书,其内容十分丰富和精湛,言简意赅,法简完备.本文仅就<伤寒论>六经理论的临床应用作一浅述. 相似文献
16.
唐容川在解释《伤寒论》六经时延续了《内经》理论:"仲景《伤寒论》,即《内经》所言三阴三阳,各因其脏脉之理"(《伤寒论浅注补正》)。他还采用了陈修园的六经气化理论来诠释六经:"天有六气,人秉之而有六经,六经出于脏腑,脏腑各有一经脉,游行出入,以布其化",并讨论标本中气的形质。唐容川六经理论一方面在于对传统的坚持,"若秦汉三代所传《内》《难》、仲景之书极为精确,迥非西医所及";另一方面,又体现了他在特定历史时期中,对西医冲击的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17.
中医体质学的临床应用研究主要涉及体质病理学研究、体质治疗学研究、体质药物学研究、体质预防学研究、体质与养生康复研究。1体质病理学研究从病理学的角度研究人体体质,探索体质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规律,这是中医体质学临床应用的重要依据。其主要内容包括体质分型研究、体质与证关系的研究等。1.1体质分型的研究。体质类型的划分是体质医学的重要理论基 相似文献
18.
聚类分析在六经辨证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数学聚类分析的原理,提出六经辨证分三个基本步骤进行。首先根据疾病的阴阳属性分阴阳两类,从而将诊断确立于三阴或三阳之中,接着根据疾病的病位不同,采取纳入法或排除法,明确病发于何经,进一步缩小诊断目标,最后根据阳经之在经在腑或阴经之寒化热化,以及兼证、杂证的有无。最终确定其病证类型及选方用药。此法在辨证过程中逐步缩小诊断目标,同时明确病性、病位,最终能够准确地选方用药。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在《针灸学》《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体系,探讨该教学法在《针灸学》教学中的应用和效果评价。方法以我校2009级中医学临床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2009级1班为对照班,主要采用目前教师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模式;2009级2班为试验班,在《针灸学》教学中引用《伤寒论》的六经理论,主要采用类比教学法进行教学。两班以统一的问卷调查和针灸综合能力测试结合的方式进行客观定性定量的分析来评价教学效果。结果试验班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优于对照班(P驥0.05),针灸综合能力测试成绩高于对照班(P驥0.02)。结论本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针灸学》教学的不足,对提高《针灸学》教学的教学效果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