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藿朴夏苓汤辅助PPI四联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疗效。方法收集16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Hp感染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3例。对照组采用雷贝拉唑钠肠溶片、阿莫西林胶囊、呋喃唑酮片、胶体果胶铋剂四联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藿朴夏苓汤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Hp根除率、血清胃泌素-17(G-17)、胃蛋白酶原Ⅰ和Ⅱ(PGⅠ&PG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Hp根除率、临床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G-17、PGⅠ、PGⅡ等水平均有提高(P<0.05),观察组升高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的TNF-α、IL-6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低(P<0.05)。结论藿朴夏苓汤辅助PPI四联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Hp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提高Hp根除率,促进胃黏膜修复,降低炎症反应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奥美拉唑和雷贝拉唑治疗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奥美拉唑+左氧氟沙星+呋喃唑酮联合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雷贝拉唑+左氧氟沙星+呋喃唑酮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幽门螺杆菌(HP)根除率为90.0%,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患者HP根除率为70.0%,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0.0%,两组患者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贝拉唑治疗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奥美拉唑。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血清胃蛋白酶原与幽门螺杆菌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检测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并探究其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4月‐2014年6月于该院接受治疗的42例胃溃疡患者、57例胃癌患者、48例萎缩性胃炎患者、41例浅表性胃炎患者及25例不典型增生患者作为研究病例,同时选取54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查血清中的幽门螺杆菌(Hp)、胃蛋白酶原Ⅰ(PG Ⅰ)、胃蛋白酶原Ⅱ(PG Ⅱ)及胃蛋白酶原比值[PGR(PG Ⅰ/PG Ⅱ)]水平,从而确定Hp菌感染和萎缩性胃炎的发生率、定性分析血清IgG抗体。全部操作均按照说明书严格执行。观察各组患者的Hp感染阳性率和阴性率的比较情况以及各组研究对象血清中PG Ⅰ、PG Ⅱ及PGR水平。结果胃溃疡组、胃癌组、萎缩性胃炎组及不典型增生组患者的PG Ⅰ、PG Ⅱ及PGR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浅表性胃炎组患者的PG Ⅰ、PG Ⅱ及PGR水平与对照组基本相符,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患者的Hp阳性感染率最低,胃溃疡组、胃癌组、萎缩性胃炎组及不典型增生组、浅表性胃炎组患者的Hp阳性感染率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溃疡组、胃癌组、萎缩性胃炎组及不典型增生组、浅表性胃炎组中Hp阳性患者的血清PG Ⅰ、PG Ⅱ及PGR水平均与对照组患者基本相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胃蛋白酶原与幽门螺杆菌lgG抗体检测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是胃癌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可以为临床上诊断胃癌提供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雷贝拉唑联用莫沙比利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雷贝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治疗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三联疗法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雷贝拉唑、莫沙必利联合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幽门螺旋杆菌根治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雷贝拉唑联用莫沙比利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可靠,能够有效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谢鸥 《中国医疗前沿》2011,(23):33+19-33,19
目的探究含雷贝拉唑的四联方案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疗效。方法将98例快速尿素酶和病理学检查幽门螺杆菌(Hp)阳性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雷贝拉唑+铋剂+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的四联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铋剂+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的四联疗法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结束4周后的Hp根治率。结果观察组的Hp根除率为95.92%,对照组的Hp根除率为77.5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用药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含雷贝拉唑的四联方案治疗幽门螺杆菌疗效好,可作为治疗幽门螺杆菌一线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胃蛋白酶原(PG)和胃泌素-17在不同胃黏膜疾病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150例不同胃黏膜疾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别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组、胃溃疡组和胃癌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测定不同胃黏膜疾病患者血清中血清PGⅠ、PGⅡ和G-17水平,并计算PGⅠ/PGⅡ比值(PGR),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通过血清检测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检测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三组的PGR水平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和胃癌组的PGⅠ、PGⅡ水平比胃溃疡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的G-17水平比胃溃疡组和萎缩性胃炎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萎缩性胃炎组的G-17水平比胃溃疡组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学检测胃蛋白酶原Ⅰ、Ⅱ和胃泌素-17水平的变化与不同胃黏膜有密切关联,可以作为胃癌和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部疾病的诊断和筛查标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采用消化内科规范性治疗方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间收治的1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均进行消化内科三联规范化治疗,给予对照组奥美拉唑三联治疗,给予观察组雷贝拉唑三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为86%,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幽门螺杆菌的清除率为94%,对照组为80%,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药物副作用发生率为4%,对照组为22%,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雷贝拉唑三联治疗,疗效显著,能使幽门螺杆菌的清除率得到提高,且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消化内科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将于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期间在我院行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的80例患者纳为研究对象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行奥美拉唑四联药物治疗,观察组行雷贝拉唑四联药物治疗,对比其综合效果。结果观察组综合疗效92.5%,对照组为70%(P0.05)。结论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消化内科临床治疗来说,雷贝拉唑四联药物治疗比奥美拉唑四联药物治疗更有效,因此,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检测不同类型慢性胃病患者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Hp)和血清胃蛋白酶原(PG)水平,探讨Hp感染的慢性胃病患者的血清PG水平变化,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及早期胃癌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化学发光法对105例住院患者血清中PG水平进行了检测,观察不同疾病组患者PG水平变化;同时观察Hp感染相关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患者及非Hp感染萎缩性胃炎、胃癌患者血清中PG水平,判断Hp感染对PG水平变化的影响。结果:各组PGⅠ的比较中,除非萎缩性胃炎组,其他组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各组PGⅡ的比较中,胃癌组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各组PGⅠ/PGⅡ的比较中,除非萎缩性胃炎组,其他组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除对照组的其他四组两两比较中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萎缩性胃炎组和胃癌组Hp阳性与Hp阴性比较中PGⅠ、PGⅡ、PGⅠ/PGⅡ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Hp慢性感染与慢性萎缩性胃炎、早期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PGI和PGI/PGⅡ水平明显减低,这一结果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早期胃癌的发现及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含左氧氟沙星四联方案在补救治疗幽门螺杆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消化性溃疡及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02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应用雷贝拉唑、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及胶体果胶铋,对照组患者应用雷贝拉唑、阿莫西林、胶体果胶铋,治疗周期为14d。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中46例患者幽门螺杆菌阴性比例为88.5%。对照组中36例患者幽门螺杆菌阴性比例为72.0%,观察组患者幽门螺杆菌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3820,P=0.036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25,P=0.4493)。结论含左氧氟沙星四联方案在补救治疗幽门螺杆菌中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铋剂四联疗法联合香砂六君子汤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血液透析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88例血液透析合并Hp感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四联疗法(泮托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枸橼酸铋钾),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香砂六君子汤。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Hp根治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前后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Hp根治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PGⅠ、PGⅠ/PGⅡ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4周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低分子肝素钠用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铋剂四联疗法联合香砂六君子汤治疗可以有效提高血液透析患者Hp根治率,改善临床疗效,且治疗安全性良好,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铝镁加混悬液联合幽门螺杆菌四联疗法治疗胃溃疡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7月衡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39例胃溃疡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四联幽门螺杆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铝镁加混悬液治疗,比较两组胃功能指标、胃黏膜形态学评分、微生物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用药前,两组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二者比值(PG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观察组PGⅠ、PGⅡ、PGR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前,两组胃黏膜厚度、腺体密度、炎症细胞浸润情况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观察组胃黏膜厚度、腺体密度、炎症细胞浸润情况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用药前,两组肠杆菌、乳杆菌、酵母菌、双歧杆菌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观察组肠杆菌、乳杆菌、酵母菌、双歧杆菌数目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采用四联疗法治疗复发性幽门螺杆菌阳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1例复发性幽门螺杆菌阳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行三联疗法(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试验组行四联疗法(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克拉霉素与果胶铋)。结果试验组30例患者幽门螺杆菌阳性胃炎根除率86.67%,临床治疗有效率93.33%,复发率为10%;对照组31例患者幽门螺杆菌阳性胃炎根除率74.19%,临床治疗有效率77.42%,复发率为22.58%,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克拉霉素与果胶铋组成的四联疗法治疗复发性幽门螺杆菌阳性胃炎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替普瑞酮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90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察组予替普瑞酮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治疗前后胃肠道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高于对照组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痛、腹胀、嗳气、恶心症状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胃泌素、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幽门螺杆菌阳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普瑞酮辅助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效果较好,可促进患者胃黏膜的修复,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益胃化瘀汤联合叶酸片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对患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胃肠道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3月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化二科接收治疗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叶酸片+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45例,常规西药+叶酸片+益胃化瘀汤治疗),进行临床疗效对比,检测PG及胃肠道激素水平。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epsinogenⅠ,PGⅠ)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胃蛋白酶原Ⅱ(pepsinogenⅡ,PG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胃泌素-17(gastrin-17,GAS-17)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胃动素(motilin,MTL)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益胃化瘀汤联合叶酸片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可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有效改善胃蛋白酶原及胃肠道激素水平,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该院收治的137例Hp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68例和观察组69例。对照组采用四联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胃功能指标[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胃蛋白酶原比值(PGR)]水平、临床疗效、Hp根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PGⅠ、PGⅡ水平和PGR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55%(68/69),高于对照组的88.24%(60/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观察组Hp根除率为94.20%(65/69),高于对照组的79.41%(54/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联合四联疗法治疗Hp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可降低胃蛋白酶...  相似文献   

17.
吕斯琦 《当代医学》2021,27(5):128-129
目的 探讨健脾通络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Hp感染患者T淋巴细胞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9月至2018年9月本院收治的8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Hp感染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四联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健脾通络汤治疗.治疗后,比较分析两组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血清胃泌素17(G-17),并测定治疗前后患者的T淋巴细胞水平.结果 治疗后,两组PGⅠ、PGⅡ、G-17水平均有提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CD4+、CD4+/CD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CD8+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Hp感染患者实施健脾通络汤治疗,可有效抑制患者胃黏膜萎缩,提升患者免疫功能,缓解临床症状,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蜡样芽孢杆菌活菌胶囊+雷贝拉唑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8年2月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83例,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组,对照组41例采取雷贝拉唑三联疗法治疗,研究组42例于对照组基础上采取蜡样芽孢杆菌活菌胶囊治疗,观察对比2组Hp根除率,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2周后胃胀、胃痛症状评分。结果:治疗前2组胃胀、胃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研究组胃胀、胃痛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Hp根除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采取蜡样芽孢杆菌活菌胶囊+雷贝拉唑三联疗法治疗,能明显改善其胃黏膜功能,提高Hp根除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消化性溃疡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接受复方尿囊素联合雷贝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四联疗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消化性溃疡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100例分为2组,试验组接受复方尿囊素联合雷贝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四联疗法治疗,对照组则接受雷贝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三联法治疗,对比2组的治疗结果 .结果2组疗效、幽门螺杆菌转阴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药物耐受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消化性溃疡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接受复方尿囊素联合雷贝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四联疗法治疗,安全性与有效性均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唐江山主任抗萎平异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幽门螺杆菌阴性的CAG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以胃复春治疗,观察组以抗萎平异汤为基础方辨证加减治疗,共治疗6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胃蛋白酶及胃泌素-17指标,并比较2组疗效。结果观察组胃镜、病理疗效及综合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PGⅠ、PGⅡ、胃泌素-1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萎平异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中医证候,临床应用价值高,但对胃蛋白酶及胃泌素无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