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水平,尤其严重影响了患者脑卒中后的康复,甚至导致脑卒中的再次发生可能,中医康复治疗在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方面有其特色,笔者也从近年来中医康复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方面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医药结合认知行为疗法在老年脑卒中抑郁症患者康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100例老年PDS患者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中医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中医症候评分表的变化。结果:中医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第60天、第90天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中医症候评分表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中医药结合认知行为疗法在老年脑卒中抑郁症患者康复过程中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周芸 《河南中医》2013,33(7):1090-1091
中医对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方法有:疏肝解郁方治疗,专方专药治疗,针刺治疗和中医心理治疗,西医治疗方法有抗抑郁药物治疗、综合康复治疗、电惊厥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李藿 《亚太传统医药》2013,(10):108-109
目的:探究脑卒中后抑郁(post—ant试epression)及其对神经功能综合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接受康复治疗的8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采用随机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康复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经康复治疗后,观察组基本痊愈20例,显著进步11例,进步7例,无变化2例,恶化0例,总有效率为95.0%;经一般护理后,对照组基本痊愈13例,显著进步15例,进步4例,无变化5例,恶化3例,总有效率为80.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取综合康复治疗,可以改善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和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改变患者的抑郁情绪,大大提高了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的影响。方法:将76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2组(康复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按内科常规给予药物治疗,辅以低频电疗,针灸、电针治疗等,并根据病情酌情使用抗阿米替林、盐酸舍曲灵胶囊等抗抑郁药物治疗,部分患者酌情予预防感染及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治疗,对照组由患者家属自行行功能训练,康复组则在此治疗基础上由我科康复治疗师进行系统的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均有显著差异(P0.01)、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定均有显著差异(P0.01),76例患者治疗后肢体运动功能评分等级及相应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显示肢体运动功能恢复越好其抑郁程度越轻。结论:综合康复治疗不仅对脑卒中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有明显的改善,而且对脑卒中后抑郁的改善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6.
疏肝解郁法为主治疗脑卒中后抑郁9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疏肝解郁法对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基础治疗,治疗组以中药疏肝解郁法为主进行中医辨证论治,对照组给予口服氟西汀胶囊。治疗后根据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分以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明显高于对照组77%,两组比较(P<0.05)。有趋势表明治疗组的脑卒中康复好于对照组。结论:疏肝解郁法对中风后抑郁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对中风康复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PSD)对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应用汉密顿抑郁表(HAM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NF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测定和运动功能测定(FMA),对124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和康复训练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脑卒中伴有中重度PSD患者在临床治疗、心理干预和康复训练练3个月及6个月后,其各项测评指标均显著低于非抑郁患者和轻度抑郁患者。结论:脑卒中患者伴有PSD,对神经功能康复有较大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影响。方法:将50例脑卒中伴抑郁症状的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25例,采用相应的康复治疗措施;对照组25例,不进行康复训练,给予内科护理指导。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患者的抑郁程度,并进行t检验分析。结果:康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抑郁症。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占脑卒中患者的20%~50%,症状一般在脑卒中后6个月~2年内最严重[1]。在脑卒中伴发的情感障碍中,脑卒中后抑郁最为常见,其能够延缓神经功能的恢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甚至增加脑血管病的病死率。近年来,中医治疗PSD发展较快,具有疗效显著、个体化强、毒副作用小、患者依从性好等优势。现就近年来脑卒中后抑郁的中医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影响。方法将3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16例,采用相应的康复治疗措施;对照组16例,不进行康复训练,给予内科护理指导。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评定患者的抑郁程度,并进行t检验分析。结果康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抑郁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西医联合康复治疗方案对于急性期脑卒中并发抑郁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价值。方法:在2014年3月~2016年1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急性期脑卒中并发抑郁患者中选取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西医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则联合应用中医综合疗法,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抑郁HAMD评分和神经功能NIHSS评分进行评估记录,并对其治疗后HAMD量表中焦虑、迟缓等因子评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HMAD量表中抑郁情绪、睡眠障碍、迟缓、焦虑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其CSS、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其CSS、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期脑卒中并发抑郁易导致患者对于康复治疗配合度下降,采用中西医联合康复方案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不仅可有效促进患者精神状态的改善,降低其抑郁程度,保证早期康复治疗的顺利进行,同时可有效促进卒中患者脑部功能的恢复,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中西医联合康复治疗对急性期脑卒中并发抑郁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4月雷州市中医医院接诊的100例急性脑卒中并发抑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方式分成两组。对照组50例,应用传统常规西医康复治疗;观察组5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中药、针刺等中医综合疗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脑卒中量表(NIHSS)、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CSS)、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预后生活质量(BI指数)评分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CSS、HAMD以及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CSS、HAMD及BI评分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联合康复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改善急性期脑卒中并发抑郁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精神抑郁状态,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3月于我院收治的6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法分成观察组32例与对照组33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内科治疗与现代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治疗、中医康复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FMA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FMA评分、Barthel指数均显著高于治疗前,而观察组治疗12周的FMA评分、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治疗、中医康复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案,能够有效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FMA评分,并有利于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康复疗法和神经生理疗法治疗恢复期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16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神经生理疗法进行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采用中医综合康复进行治疗。采用FMA评价肢体运动功能,BI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NFD评分评价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FMA、BI分值均有所提高,NFD分值有所下降;治疗组患者治疗后FMA、BI、NFD分值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综合康复疗法联合神经生理疗法能明显改善恢复期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通过社区卫生全科康复团队综合干预对老年脑卒中后焦虑抑郁情绪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 采用类实验研究,将社区脑卒中后焦虑抑郁的患者-46例随机分为(n=26)和对照组(n=20),由全科医生、预防保健医师和护士组成的社区卫生全科康复团队对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上门一对一、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和专业的康复训练指导等,定期上门评估其焦虑抑郁情绪程度、掌握和了解其心理反应和心理期待,并及时给予焦虑抑郁心理的疏导,改善负性情绪,并根据患者不同情况调整适合其个性化的干预措施.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和护理.采用Zung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评定并进行比较.结果: 综合干预组患者的心理焦虑抑郁程度改善较对照组显著,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0).结论:通过社区卫生全科康复团队实施的综合干预措施可明显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的程度,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的综合康复有着积极意义,对提高患者神经功能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减轻了家庭和社会负担.  相似文献   

16.
针刺抗抑郁治疗对卒中后抑郁康复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观察针刺抗抑郁治疗对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症状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从270例脑卒中患者中筛选出的76例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抗抑郁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单盲方法,将治疗组患者加用针刺神庭、本神等抗抑郁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抑郁症状及神经功能康复的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无论HAMD量表、ESS评分及ADL评分变化均优于对照组(P<0.01,P<0.05).并且治疗组患者抑郁症状及神经功能康复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抗抑郁治疗不但有利于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症状的康复,也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康复,是卒中后抑郁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运用中医心理干预方法对脑卒中后抑郁障碍(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患者日常生活运动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恢复的效果.方法 将64例经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为轻、中度的抑郁障碍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相同临床的治疗和康复,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医心理下预,并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后40d、70d、100d采用HAMD和ADL量表对疗效进行康复评价.结果 在干预前两组患者HAMD及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40d、70d和100d两组HAMD及ADL评分,干预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脑卒中后抑郁障碍患者应尽早采取中医心理干预治疗,可明显促进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干预组ADL能力恢复和抑郁状态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临床治疗方法.方法:脑卒中后抑郁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常规脑卒中治疗及康复治疗,治疗组加服盐酸氟西汀口服,两组在治疗后8周,分别进行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测、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抑郁状态、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有明显改善.结论:早期抗抑郁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改善及神经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医综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7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治疗组(35例),2组均予以神经内科常规治疗与护理,以及配合吞咽与摄食功能训练、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措施,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配合中医穴位按摩。比较两组患者吞咽功能改善率。结果治疗组吞咽功能改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综合康复护理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值得进行临床护理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分析中医康复护理对于改善脑卒中患者抑郁和日常生活能力的作用效果。方法:将我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进行分组护理,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组实施中医康复护理。结果:同干预前相比,两组患者干预后的SAS及SDS评分均明显偏低,而干预组评分更优(P0.05)。干预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脑卒中患者进行中医康复护理,可有效缓解其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