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CT诊断背部弹力纤维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背部弹力纤维瘤(EFD)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接受胸部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EFD患者,其中10例接受CT平扫,2例(4个肿块)同时接受CT增强扫描。分析EFD的临床特点及CT表现特征。结果 12例患者均为女性,临床表现为9例病灶位于右侧、1例位于左侧、2例病灶累及双侧。10例临床表现为单侧肿块者CT检查均在对侧同一位置发现较小的亚临床阶段病灶,均位于背部肩胛下角区肌肉深面。CT共发现24个病灶EFD呈扁丘状或半圆形肿块,主要呈肌样密度,内见脂肪密度沿病灶长轴呈条纹状间隔排列(16个病灶)或呈不规则岛状分布(8个病灶);边缘不规整,可见索条状肌样密度影向周围脂肪间隙移行,与肋骨及前锯肌近肩胛骨附着处分界不清,脂肪间隙消失;其他部位脂肪间隙浑浊(16个病灶)或清晰(8个病灶)。增强扫描中1个病灶见斑片状轻度强化,3个病灶未见强化。结论中老年女性单侧或双侧肩胛下角区无症状性扁丘状肿块,CT表现为肌样密度伴条纹状脂肪间隔排列、无强化或轻度斑片状强化者,应考虑EFD。应双侧同时检查,以利于发现亚临床阶段病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ultidetector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诊断背部弹力纤维瘤(elastofibroma dorsi,EFD)的影像学特点。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EFD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其中8例行CT增强检查,4例行MRI检查,1例同时行MRI增强检查,3例MRI平扫检查,并分别测量EFD、前锯肌及周围脂肪CT平扫及增强后CT值进行比较,分析EFD的临床特点及CT、MRI表现。结果 20例患者中,13例病灶位于双侧,4例病灶位于右侧,3例病灶位于左侧,CT共发现33处病灶,并均位于背部肩胛下角肌肉深面,均呈扁丘状或半圆形肿块,主要以肌肉样密度为主,病灶内见条纹状脂肪密度沿病灶长轴间隔排列;病灶边缘毛糙不整,周围脂肪间隙模糊不清,CT增强扫描3例轻度强化,5例无强化;EFD与前锯肌、EFD与周围脂肪间平扫及增强CT值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MRI平扫信号不均匀,呈等信号为主的肌组织与高信号的脂肪组织交错排列,MRI增强扫描1例呈不均匀中度强化。结论背部弹力纤维瘤具有典型的发病部位,根据CT及MRI影像表现均可做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和MRI诊断背部弹力纤维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放射科收治的背部弹力纤维瘤患者40例,接受CT和MRI检查,分析CT和MRI检查及病理结果。结果 40例患者中,CT检查发现病变66处,在病灶位置方面,双侧26例,右侧8例,左侧6例,双侧发病率为65.0%。CT增强扫描16例患者32个病灶中,10例患者20个病灶未强化,6例患者12个病灶轻度强化。背部弹力纤维瘤病灶平扫/增强CT值均显著低于前锯肌(P 0.05),均显著高于周围脂肪(P 0.05)。MRI平扫检查8例患者12个病灶,同时增强检查2例,在病灶位置方面,双侧4例,右侧2例,左侧2例,主要表现均为骨骼肌信号,有呈间隔状排列的条状长T2信号,脂肪高信号被脂肪抑制成像T1WI、T2WI抑制为低信号。术中见肿块无包膜,有脂肪组织覆盖在其表面,在肩胛下区背阔肌、菱形肌、前锯肌深部分布,基底在胸肋侧分布,与周围肌肉组织缺乏清晰的分界,与肋骨、肋间肌邻近。切面具有柔韧的质地,灶状颗粒相间,呈淡黄色和灰白色。镜下见脂肪组织灶状分布,有大量束状胶原纤维、粗大弹力纤维,苏木精-伊红染色弹力纤维呈粉红色。结论背部弹力纤维瘤病灶的平扫CT值和增强CT值均明显低于前锯肌,而高于周围脂肪; MRI脂肪抑制成像T1WI、T2WI抑制脂肪高信号为低信号。CT和MRI对该病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CT及磁共振成像(MRI)在弹力纤维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08年5月至2016年8月经手术病理证实并在接受CT及MRI检查的21例弹力纤维瘤患者,其中背部肿物18例,背部不适6例,酸痛感5例;症状位于右侧4例,左侧14例,双侧3例。观察患者的CT和MRI表现及病理改变。结果 21例患者影像检查显示双侧肩胛区均受累,表现为背阔肌及前锯肌内侧不规则或梭形软组织肿块。CT平扫密度稍低于邻近肌肉组织,其内可见线状、条纹状脂肪密度,其中18例患者共36个病灶进行增强扫描,36个病灶均见轻度强化。4例患者进行MR平扫,病灶在T1WI上呈稍低信号,T2WI上为稍高信号,其内夹杂条纹状异常信号,后者在T1WI及T2WI上均为高信号,提示为脂肪信号特点,在脂肪抑制序列为低信号,1例患者2个病灶行MR增强扫描,可见轻度强化。21例患者中,手术切除15例(19个肿块),6例患者病理穿刺证实。手术切除19个肿块,4个肿块有包膜,与邻近肌肉分界清楚,15个肿块无包膜,与邻近肌肉分界不清楚。结论背部弹力纤维瘤好发于老年人群,常累及双侧肩胛下区,表现为稍低于肌肉密度。与邻近肌肉相比,在MRIT1WI呈稍低信号,T2WI上稍高信号。血供不丰富,病理学上,弹力纤维染色阳性为确诊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MR检查在背部弹力纤维瘤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弹力纤维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其中2例行增强CT检查,1例行MR平扫检查。分析弹力纤维瘤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CT及MR)表现。结果:8例患者均为女性,5例病灶累及双侧,2例位于右侧,1例位于左侧。13个病灶均位于背部肩胛下角区肌肉深面。CT共发现13个病灶呈扁丘状或半圆形肿块,主要呈肌肉密度,内见条状脂肪密度沿病灶长轴间隔排列,边缘不规整,与肋骨及邻近肌肉分界不清,增强扫描4个病灶均未见确切强化;1个肿块MR信号不均,呈以等信号为主的肌纤维组织与高信号脂肪组织交替排列。结论:弹力纤维瘤有其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多数患者CT及MR检查即能做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背部弹力纤维瘤的CT和MRI表现特点,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背部弹力纤维瘤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并结合文献分析.本组患者均无明显临床症状,男4例,女4例,年龄30~68岁.包括CT检查4例,MRI检查8例,总结临床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 8例背部弹力纤维瘤发生于左侧3例、右侧3例和双侧2例,肿瘤均位于肩胛下区,呈扁平椭圆形贴于胸壁,在CT和MRI上表现为肌肉样密度(信号)的软组织肿块,内散在分布条片状脂肪样密度(信号)灶,增强扫描肿块轻度不均匀强化.结论 背部弹力纤维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诊断特征性,不难做出术前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MRI观察婴幼儿期斯特奇-韦伯综合征脑部影像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MRI观察婴幼儿期斯特奇-韦伯综合征(SWS)脑部病变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CT平扫和MR平扫加增强扫描的7例婴幼儿期SWS患儿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 单侧病变6例,双侧1例,累及单个或多个脑叶。CT主要表现为受累脑实质密度增高,夹杂磨砂状钙化灶。MR平扫病变区T1WI呈等或稍高信号,T2WI和FLAIR呈低信号,FLAIR脑回边缘可见线状高信号,增强后脑膜明显强化,且T2 FLAIR增强图像显示病灶效果优于T1WI。结论 婴幼儿期SWS脑部MRI表现有特征性,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卵巢子宫内膜样癌(OEC)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OEC患者的CT或MRI及临床和病理学资料,分析其影像学和临床特点。结果 21例OEC患者共26个病灶,其中单侧16例,双侧5例,伴子宫内膜癌9例。26个病灶均呈囊实性,其中9个(9/26,34.62%)呈囊内结节型,17个(17/26,65.38%)呈囊壁增厚型,实性部分平扫CT值24~50 HU,MR平扫T1WI呈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DWI呈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13个病灶囊内液呈水样改变,4个呈巧克力囊肿样改变;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其中11个(11/17,64.71%)病灶呈“梳状”强化。伴和不伴子宫内膜癌OEC的病灶大小、形态及影像表现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OEC在CT、MR表现有一定的特异性,有助于术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脑内脱髓鞘性假瘤(DPT)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临床或病理学证实的DPT患者的MRI影像资料,并与其临床和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5例中共检出20个病灶,呈单发(12例)或多发(3例)肿块样病变。19个病灶呈均匀或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其中8个病灶中心可见囊变、坏死区。DWI像上12个病灶呈不均匀高或略高信号。16个病灶呈不同形态明显强化,4个病灶未见强化。3个病灶呈闭环状强化,6个呈典型开环状强化,5个呈“爆裂样”强化,2个呈垂直于侧脑室的“火焰状”强化。结论 DPT的影像学表现与肿瘤相似,但仍具一定特征性,如“开环状”、“爆裂样”或“火焰状”强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黏液性脂肪肉瘤的CT、MRI表现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黏液性脂肪肉瘤的CT、MRI表现特点。18例术前接受CT平扫,其中9例同时接受增强扫描;6例接受MR平扫,其中5例同时接受增强检查。 结果 24例黏液性脂肪肉瘤均表现为单发结节或肿块;发生于下肢(n=12)尤其大腿(n=9)最为多见,其次是腹膜后(n=7);发生于四肢的14例患者中,病变位于肌间隙10例(n=10),肌肉内2例(n=2),皮下脂肪层内2例(n=2);15例肿瘤形态规则,边界尚清,9例形态不规则,边界不光整,可见分叶等征象;病灶最大径2.0~38.0 cm,平均(12.5±8.0)cm。18例CT平扫CT值11.0~30.0 HU,平均(19.4±6.8)HU;6例MR平扫T1WI病变与肌肉相比以等或稍低信号为主,2例内见云絮状高信号;4例T2WI病变与皮下脂肪相比以明显高信号为主,内有稍高信号区和(或)线样低信号分隔,2例呈均匀显著高信号;14例CT和MR增强后病变均表现为明显不均匀强化;CT强化最显著区CT值35.0~112.0 HU,平均(62.7±27.0)HU。 结论 黏液性脂肪肉瘤的CT、MRI表现有一定特征,CT平扫多为囊样低密度影,MRI以T1WI低信号、T2WI显著高信号为主,T2WI可伴稍高信号区和(或)线样低信号分隔,增强后多呈显著不均匀强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后胸壁弹力纤维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0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住院后胸壁弹力纤维瘤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弹力纤维瘤的临床特点、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典型的病理改变、近远期手术疗效。结果19例患者发病部位均为肩胛下角,3例为双侧病变,16例为单侧病变。12例患者偶然发现后胸壁无痛性肿物,7例局部疼痛不适伴上肢活动时后胸壁异物感。除早期6例外,近期13例患者在手术前未依赖组织学检查而依据典型发病部位(肩胛下)及典型影像学确诊。19例均行肿物切除术,肿物长径3—10cm,术后并发症为伤口积液1例,渗血1例。穿刺抽液后积液消失,给予止血药物、输血及局部加压包扎后渗血停止。手术后随访6~48个月,无复发。结论弹力纤维瘤常见于老年女性患者,肩胛下角区域为主要发病部位。详细的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在术前即可做出正确诊断。手术治疗的近、远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脑室外室管膜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室外室管膜瘤的MRI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5例脑室外室管膜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及MRI资料.15例患者均接受MR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14例肿瘤发生于幕上,1例肿瘤位于幕下.MR平扫9例为实性,6例为囊实性.15例肿瘤T1WI和T2WI呈均匀或不均匀低、等、高信号.增强扫描11例肿瘤呈环形强化,4例肿瘤呈不均匀实性强化.9例肿瘤与相邻脑组织境界模糊,边缘毛糙,其中5例肿瘤周围脑组织内可见结节、斑片状强化,术后病理诊断为间变型室管膜瘤.6例肿瘤境界清晰,边缘光整,术后病理诊断为室管膜瘤.结论 脑室外室管膜瘤的MRI表现较具特征性,与病理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肝样腺癌(HAC)CT及MRI表现。方法 收集10例经手术(n=9)或穿刺活检(n=1)病理证实的HAC患者,其中9例接受CT平扫及增强检查,1例直肠HAC接受平扫及增强MR检查,观察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10例HAC中,5例位于消化道(胃3例、食管1例、直肠1例),2例位于前纵隔,位于胸壁及腹壁皮肤、胆囊及卵巢各1例;9例为单发病灶,1例(序号8)2个病灶分别位于胸壁及腹壁皮肤;5个消化道病灶表现为胃壁、食管壁或肠壁不均匀增厚,边界不清;6个前纵隔、胸壁及腹壁皮肤、胆囊或卵巢HAC均表现为软组织密度病灶,5个边界较清、1个边界不清。CT/MR增强后7个病灶呈轻度不均匀强化,3个呈不均匀延迟强化,1个呈不均匀明显强化。结论 HAC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附睾睾丸结核平扫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及动态增强(DCE)特征。方法 对比观察15例附睾睾丸结核(病变组)与10例其他疾病患者(对照组,20只正常睾丸)的MRI表现。结果 病变组2例单侧附睾结核,11例单侧附睾并睾丸结核,1例双侧附睾结核累及双侧输精管、精囊腺、前列腺,1例双侧附睾并睾丸结核累及前列腺;附睾及睾丸病变T1WI均呈等、低混杂信号,内见斑片状高信号,T2WI呈等、高、稍低混杂信号,DWI呈稍高信号或环形高信号,ADC值降低,DCE呈不均匀强化,随时间延长环形强化特征更明显。DCE还可显示输精管壁增厚、强化,前列腺内斑片状无强化及精囊腺多发环形强化。结论 MRI能准确评估附睾睾丸结核累及盆腔范围,DWI及DCE-MRI对附睾睾丸结核具有很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腹膜假黏液瘤(PMP)的CT及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7例PMP, 均接受全腹部CT平扫,其中25例接受增强扫描;7例接受盆腔MR平扫,3例同时接受上腹部MR平扫;观察PMP胶冻样腹腔积液出现的位置及影像学特征。结果 27例均可见不同程度的腹腔积液。22例肝脾周围可见"扇贝样"压迹,23例网膜增厚、呈污垢样改变,15例小肠移位,5例钙化,16例可见纤维分隔。腹腔积液量较少时,右侧结肠旁沟积、膈下间隙及肝周积液量多于左侧结肠旁沟、左侧膈下间隙及脾周;腹腔积液量较多时,均可见"扇贝样"压迹,右、左膈下间隙积液量无明显差异。与CT相比,MRI能更好地显示腹腔内黏液团、纤维分隔及卵巢原发灶。结论 CT及MRI显示肝、脾边缘"扇贝样"压迹、网膜及肠系膜增厚、小肠移位、腹腔积液中见纤维分隔或包裹等征象对诊断PMP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三维MR颅脑容积成像(3D-BRAVO)增强扫描序列在舌下神经管区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4例舌下神经管区病变患者的MR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常规MR平扫、增强及3D-BRAVO增强扫描。结果 14例患者于常规平扫序列上可发现病灶,常规增强序列上不能清晰显示舌下神经及舌下神经管,三维颅脑容积成像增强扫描序列上所有病例均能显示舌下神经及舌下神经管,并可进行MPR多方位清楚显示舌下神经管、舌下神经及病灶。结论 3D-颅脑容积成像增强扫描序列较常规扫描提供更多信息,是诊断舌下神经管区病变准确、可靠的扫描序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PACNS)的MRI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PACNS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观察其影像学表现特征。结果 16例PACNS,9例单发,7例多发,MRI共检出45个病灶,其中位于幕上38个(38/45,84.44%),脑干4个(4/45,8.89%),脊髓2个(2/45,4.44%),小脑半球1个(1/45,2.22%)。14例MRI表现为大片或斑片状影,2例表现为多发或单发肿块。病灶MR平扫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FLAIR序列高信号;6例病灶内可见出血。16例DWI均呈高信号,其中ADC图呈高信号13例,低信号3例。病灶周围可见不同程度脑水肿。增强扫描14例可见强化,2例无明显强化。1例MRA检查可见左侧大脑前动脉A4段局限性狭窄。结论 PACNS的MRI表现复杂多样,需对病变影像学特征进行综合分析;肿块样PACNS与脑肿瘤鉴别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