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MSCT征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的MSCT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病理证实的IPMN的MSCT表现。所有患者均接受16层或64层CT平扫及增强检查,其中7例接受ERCP检查。结果27例IPMN中,主胰管型11例,包括2例交界性肿瘤,4例原位癌,5例腺癌;CT表现为胰腺不同程度萎缩,主胰管扩张,8例内部可见壁结节,1例见多发斑块状钙化。分支胰管型9例,包括腺瘤和交界性肿瘤各3例,1例原位癌,2例腺癌;其中7例位于胰头部,表现为与主胰管相通的囊性病灶,内见分隔和乳头状壁结节,呈"葡萄串"样,1例可见点状钙化;2例位于胰尾部,呈类圆形囊性病灶,增强无强化。混合型7例,包括交界性肿瘤和腺癌各3例,原位癌1例,表现为主胰管及分支胰管扩张伴腔内壁结节,3例病变内可见不同程度钙化。7例接受ERCP,其中5例明确显示囊性病灶与主胰管相通。结论 IPMN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MSCT结合ERCP检查有助于术前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MSCT和MRI诊断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MSCT和MRI在诊断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N)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病理证实的IPMN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MSCT和MRI均可显示主胰管和囊性病灶。囊性病灶与主胰管的交通在MSCT、MRI和MRCP分别显示10(83.3%)、10(83.3%)和11(91.7%)例。壁结节在CT和MRI上分别显示5(41.7%)例和4(33.3%)例。囊性病灶内的分隔在CT和MRI上分别显示9(75.0%)例和7(58.3%)例。结论:MSCT所提供的IPMN的诊断信息与MRCP相当,两者都可作为有效的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IPMN)的MSCT和MRCP影像学表现.方法 对26例经内镜或手术病理证实的IPMT患者的CT和MRCP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分支胰管型IPMN12 例,表现为单发囊性病变或葡萄串样多发囊性病变伴腔内分隔或结节样突起;主胰管型 IPMN 5 例,表现为主胰管扩张伴管壁结节样突起;混合型IPMN 9例,表现为主胰管扩张和囊性病变合并存在.9例手术病理结果为腺瘤1例,交界性肿瘤2例,腺癌6例.结论 MSCT和MRCP对发现和诊断胰腺 IPMN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MSCT表现,提高其正确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结果:①女10例,年龄12~57岁;男2例,年龄16~32岁。②3例位于胰头,1例位于胰颈,8例位于胰体尾部。③4例呈囊实性混杂密度,4例以实性成分为主,1例以囊性成分为主,3例密度均匀。④8例包膜完整,4例包膜不完整。4例可见钙化。⑤病变实性成分动脉期轻度强化,门脉期中度或明显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异性,正确认识CT特点,可以对大多数SPTP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MD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及其临床资料。结果 20例患者中,女性占18例,30岁以下有17例。肿瘤有包膜、边界清楚,呈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多数体积较大,位于胰头部或尾部,5.0cm以上有18例。据囊实性成分的多少分为3型:Ⅰ型实性;Ⅱ型囊实性;Ⅲ型囊性,其中囊实性最多见,实性部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强化,实性部分或包膜钙化者有4例。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青年女性好发的临床特点,术前可作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28岁,半月前无意发现右上腹包块,偶有便秘,无其他不适.体检:右上腹扪及大小约8 cm×8 cm质中包块,包块表面光滑活动度欠佳,无触痛.实验室检查:ALT增高为79 U/L、AST增高为224 U/L,胃肠癌相关抗原增高64.83 U/ml.术前DSA检查,考虑包块性质为良性,ERCP结果为十二指肠降部外压变形,胆总管下段狭窄(外压性)并胆总管显著扩张,未见管壁有充盈缺损.CT检查:右中下腹见一大小约为8.6 cm×8.3 cm肿块,平扫呈等、低密度,密度不均匀,其内可见液化坏死,病灶与周围胰腺组织分界欠清(图1),增强扫描病灶呈不均匀强化,胰周围组织界面不清,胆总管扩张,胆囊、胰管、肝内及肝门区胆管明显扩张(图2).CT诊断:右中下腹占位,考虑为神经源性或间叶组织肿瘤.术后病理结果:(胰头部)实性-假乳头状瘤.  相似文献   

7.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征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pseudopapillary tumors of pancreas, SPTP)是一种少见的胰腺肿瘤,约占胰腺外分泌肿瘤1%~2%[1],以年轻女性多见,通常为良性,也可为低度恶性.本文回顾性分析SPTP的CT表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收集2005年3月-2010年5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PTP患者22例,男2例,女20例,年龄15~47岁,中位年龄27.2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影像表现。方法:回顾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影像资料。CT平扫11例,增强扫描8例,MRI平扫和增强扫描8例。结果:5例肿瘤位于胰腺头颈部,3例位于胰腺体部,3例位于胰腺尾部。呈球形或类球形,边缘规则;最长径3.4~11.5cm,平均6.9cm。2例肿瘤以囊性成分为主,4例实、囊成分比例相仿;5例以实性成分为主。3例有钙化。3例囊性成分内可见纤维分隔。CT增强扫描门静脉期肿瘤强化略高于动脉期,呈持续性充填,延迟期乳头和囊性部分显示更明显。MRI在T1WI、T2WI上均呈混杂信号,实性成分在T1WI呈中低信号,T2WI呈中高信号;出血在T1WI呈高信号,T2WI上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性的中等度延迟强化。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MRI表现为囊实混合性、含有乳头状结构、延迟逐渐充填性强化的肿物,认识其特征性表现利于术前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及其特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特征及CT表现。结果:10例患者中,1例为15岁男性,其余多为年轻女性,无黄疸。CT多表现为胰腺巨大的囊实性肿块,其中2例肿块内可见钙化;增强后,肿块实性成分均明显强化,囊变坏死区无强化。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较具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可在术前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0.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pseudopapillary tumors of pancreas,SPTP)是罕见的胰腺实体肿瘤,由于对该病认识不足,术前常被误诊为胰腺的其他肿瘤.笔者收集并分析了4例SPTP的CT表现及特征,旨在提高SPTP的CT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1.
MSCT后处理重建技术在肾移植后肺部感染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MSCT后处理重建技术在肾移植后肺部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临床证实的肾移植后肺部感染患者的常规CT、HRCT以及后处理重建图像资料(MPR、MIP、MinIP、VR)胸部CT征象的显示及分布.结果 39例患者明确病原体,其中以混合感染(18/52)最多,细菌感染(13/52)次之,真菌(4/52)与CMV感染(4/52)较少.后处理重建图像的小结节显示率明显高于常规CT、HRCT(P均<0.05),对于其他征象的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有助于病灶范围显示.结论 MSCT各种后处理重建有助于显示肾移植后肺部感染所致实质、气管、血管改变;增强后血管重建有助于曲霉菌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2.
64层容积CT后处理技术在诊断肝外胆管癌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64层VCT后处理技术在肝外胆管癌(ECC)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ECC患者45例,均接受64层VCT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并经MPR和CPR后处理,32例接受仿真内镜(CTVE)和MinIP。结果 45例中,上段胆管癌(HCC)20例,其中Ⅰ型4例,Ⅱ型4例,Ⅲ型6例,Ⅳ型6例;中段胆管癌(MCC)8例;下段胆管癌(DCC)17例。病变多呈轻、中度延迟强化。MPR和CPR图像均成功得到,部分MCC和DCC病例得到较满意的CTVE(17/25,68.00%)和MinIP图像(20/25,80.00%)。结合轴位图像,全部肿瘤位置及范围得到直观显示并准确诊断。结论 应用各种64层VCT后处理技术(MPR、CPR、CTVE和MinIP)能够显示ECC的各种直接和间接征象,做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MSCT碘水造影及三维重建技术对食管癌术后胸胃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食管癌术后胸胃瘘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吞服碘水后MSCT造影特征。结果 8例为单个瘘口,1例有2个瘘口;6例瘘口位于胃底部,3例瘘口位于胃体部;瘘口直径2~10 mm,瘘道长2~6 mm。MSCT碘水造影三维重建可以清晰、直观地显示胸胃瘘的瘘口与瘘道,明确瘘的确切位置、瘘口直径以及瘘的毗邻关系。结论 MSCT碘水造影结合三维重建是一种有效的确诊食管癌术后胸胃瘘的手段,可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详细资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MSCT检查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胆石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或临床证实的胆石性肠梗阻患者的资料,所有病例均接受MSCT平扫及增强检查,对图像行MPR、滑动薄层最大密度投影(STS-MIP)及CPR,并将影像学表现与手术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所有病例MSCT均表现出肠梗阻征象,其中胆管积气13例、胆囊积气6例、合并肠缺血4例、明确显示胆肠瘘5例;发现异位结石共20枚,15枚位于回肠,5枚位于空肠,其中3例为多发结石;MSCT后处理图像可清晰显示结石大小、数目、位置、梗阻点及周围并发症,与术中所见一致。 结论 MSCT及图像后处理在胆石性肠梗阻的定位和定性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丰富全面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15.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双排螺旋CT检查与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CT表现,以及双排螺旋CT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检查方法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例在本院手术、并由病理确诊的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分析双排螺旋CT的扫描方法和影像表现。结果双排螺旋CT采用第一期延时45s,第二期延时65s扫描,胰腺图像显示清晰;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表现为显著的胰管扩张和囊性病灶。结论双排螺旋CT采用合适的扫描方法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诊断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对气管、主支气管腔内少见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经病理证实的气管、主支气管腔内少见肿瘤的MSCT MPR图像.所有图像均由2位放射科医师观察记录气管、主支气管腔内肿瘤相邻管壁的厚度.结果 ①气管、主支气管腔内良性肿瘤16例,13例边缘光滑且不伴有相邻气管主支气管壁的增厚,另3例边缘不规整且不伴有相邻气管、主支气管壁的增厚,平均厚度2.45 mm.②7例气管主支气管腔内恶性肿瘤,边缘不光滑且伴有相邻气管、主支气管壁的增厚,平均厚度5.83 mm.结论 MSCT MPR技术可以很好地显示气管、主支气管腔内肿瘤的大小、形态、范围及其与气管、主支气管管壁的关系,有助于气管、主支气管腔内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癌(IPMC)的MSCT、MR表现及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PMC 9例,术前均经多排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5例行MR平扫和增强扫描,复习扫描结果并和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9例患者中主胰管型5例,表现为主胰管明显扩张,多数见管壁结节,CT呈稍高密度,MRI为稍长T1长T2信号,不均匀,胰管内呈长T1长T2信号;分支胰管型3例,表现为分叶状单发囊性或多发囊性病变,腔内见分隔及结节样突起或肿块,CT呈稍高密度,MRI为稍长T1长T2信号,2例CT MPR图像及MRCP显示病灶与主胰管相通;混合型1例,表现为囊状病灶,内有附壁结节,合并主胰管扩张,囊内为长T1长T2信号。6例病灶主胰管不同程度扩张(4~45mm),6例胰腺不同程度萎缩,3例显示十二指肠乳头膨大,2例见不规则点状钙化。增强扫描分隔强化较明显,附壁结节强化稍弱且不均匀。结论:MSCT薄层扫描及MRI对IPMC诊断价值较大,结合MPR、CPR、MRCP能够显示胰腺IPMC的病理特征,有利于显示较小结节及胰管改变,结合其临床特征,多数病例可与胰腺导管内良性乳头状黏液性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